李时珍
〔明〕 1518 - 1593 年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主治
《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宋代王怀隐等人著的《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
”显然,洗手足水就是洗过手足的水。
此水在宋代医药文献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附方项下转引前人吴球的《活人心统》曰:“耳中卒痛,磨刀铁浆,滴入即愈。
”由此可见,磨刀水就是用铁刀蘸水后磨出含铁质的水。
同时也可知此水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释名
把桃树枝削成针状,如鸡蛋大,长五、六寸,放干待用。
用时以棉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即刻吹熄,趁热针刺。
主治
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阻疽等。
凡在筋骨隐痛者,针刺后,火气直达患处,疗效显著。
附方
雷火神针:用熟蕲艾末二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磺、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各一线,麝香五分,共研为末,放在纸里,卷成捻子,如指头粗细,长三、四寸。
蘸油点燃后,吹熄明火,隔纸十层,趁热触患处,热气直入内部,效果也很显著。
所治病,如神针火。
释名
亦名蚓蝼、六一泥、蚯蚓粪、地龙粪。
气味
甘、酸、寒、无毒。
主治
热疟(恶寒轻,发烧重)。
用蚯蚓泥和面,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为衣(丸子做成,在朱砂中滚一下)。
每服三丸。
忌食生冷。
在蚯蚓泥里,加菖蒲末和独蒜做成丸子,亦有效。
伤寒谵语。
用蚯蚓泥,凉水调服。
小便不能。
用蚯蚓泥、朴硝等分,水调成膏,敷在脐下,即通。
小儿吐乳。
用蚯蚓泥一两,研成末,空腹服,米汤送下。
每服半钱。
两三次后有效。
小儿阴囊肿大。
用蚯蚓泥,调薄荷汁,敷患处。
妇女吹乳。
用韭菜地里挖来的蚯蚓泥,研细,筛过,用醋调,厚铺乳上。
干了就换,三次即愈。
用凉水调亦可。
腮肿。
用柏叶汁调蚯蚓泥敷患处。
一切丹毒。
用水调蚯蚓泥敷治。
脚心肿痛(站久了,走路多了,易得此病)。
用水调蚯蚓泥厚敷,一夕即愈。
漏耳诸疮。
用蚯蚓泥,烧过,调猪油敷患处。
耳内诸疮。
用蚯蚓研末吹耳内,敷耳疮。
牙龈露出(一种疳疾)。
用蚯蚓泥,如水捏成团,烧红,研末,调腊猪油,涂牙龈上。
一天涂三次。
咽喉骨鲠。
取韭菜地里的蚯蚓泥,每次用少许搽喉外,骨自消去。
蜈蚣咬伤。
用蚯蚓泥敷伤口。
严重刀伤。
冲服蚯蚓泥,每次一小杯。
一天三次。
吐血不止。
取石榴根下的蚯蚓泥,研末,新汲水送下。
每服三钱。
解射网毒(射网是用草乌头制成的毒药,可以治疮根结核、瘰疬等症)。
用蚯蚓泥末,井水调服,喝二小酒杯即可。
反胃。
用蚯蚓泥一两、木香三钱、大黄七钱,共研为末,每服五钱,清水送下。
忌食煎炒酒醋椒姜等热物。
小儿头热、鼻塞不能。
用湿蚯蚓泥研磨作饼,贴囟门上。
一天要换几次。
臁疮。
用韭菜地里的蚯蚓泥,研细,加轻粉、清油,调成膏状,贴在患处。
处肾生疮。
用蚯蚓泥二分、绿豆粉一分,加水研成膏状涂搽,随干随换。
赤白痢。
用蚯蚓泥炒干,倾入温水里,澄清后取上层水饮之。
蛇犬咬伤,包括狂犬咬伤。
用蚯蚓泥加盐研细,敷伤口。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中暑骤死。
急取两块古瓦,烧热慰心头,冷了就换热瓦。
跌打损伤,骨折筋断,痛不可忍。
在墙角人常便溺处,寻找碎瓦一片,洗净,火煅过,用醋浸渍五次,使瓦变黄色,刀刮细末,每服三钱,好酒送下。
伤在上部食前服,伤在下部食后服。
这里理伤续断的要方,不能贱视。
汤火灼伤。
取多年房顶上的吻兽刮取细末,调油搽伤处。
附方乌古瓦,指古屋上的瓦,因已陈旧带乌黑色,故有“乌古瓦”之称。
“吻兽”是一种兽形雕饰的瓦器。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79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