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
〔明〕 1568 - 1610 年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
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
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合称“公安三袁”。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馀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盘山外骨而中肤。
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剑戟罢虎之林。
中肤,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欹嵚虬曲,与石争怒,其干压霜雪不得伸,故旁行侧偃,每十馀丈。
其面削,不受足,其背坦,故游者可迂而达。
其石皆锐下而丰上,故多飞动。
其叠而上者,渐高则渐出。
高者屡数十寻,则其出必半仄焉。
若半圮之桥,故登者栗。
其下皆奔泉,夭矫曲折,触巨细石皆斗,故鸣声彻昼夜不休。
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
述其最者:初入得盘泉,次曰悬空石,最高曰盘顶也。
泉莽莽行,至是落为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纤鱼数头,尾鬣可数,落花漾而过,影彻底,忽与之乱。
游者乐,释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则皆跃入,没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哗,语不得达。
间或取梨李掷以观,旋折奔舞而已。
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气性情者。
亭负壁临绝涧,涧声上彻,与松韵答。
其旁为上方精舍,盘之绝胜处也。
盘顶如初抽笋,锐而规,上为窣诸波,日光横射,影落塞外,奔风忽来,翻云抹海。
住足不得久,乃下。
迂而僻,且无石级者,曰天门开。
从髻石取道,阔以掌,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大石中绝者数。
先与导僧约,遇绝崄处,当大笑。
每闻笑声,皆胆落。
扪萝探棘,更上下仅得度。
两岩秀削立,太古云岚,蚀壁皆翠。
下得枰石,方广可几筵。
抚松下瞰,惊定乃笑。
世上无拼命人,恶得有此奇观也。
面有洞嵌绝壁,不甚阔,一衲攀而登,如猕猴。
余不往,谓导僧曰:“上山险在背,肘行可达。
下则目不谋足,殆已,将奈何?”僧指其凸曰:“有微径,但一壁峭而油,不受履,过此,虽险,可攀至脊。
迂之即山行道也。
”僧乃跣,蛇矫而登。
下布以缒,健儿以手送余足,腹贴石,石腻且外欹,至半,体僵,良久足缩,健儿努以手从,遂上。
迨至脊,始咋指相贺,且相戒也。
峰名不甚雅,不尽载。
其洞壑初不名,而新其目者,曰石雨洞,曰慧石亭。
洞在下盘,道听涧声,觅之可得。
石距上方百步,纤瘦丰妍不一态,生动如欲语。
下临飞涧,松鬣覆之,如亭。
寐可凭,坐可茵,闲可侣,故慧之也。
其石泉奇僻,而蛇足之者,曰红龙池。
其洞天成可庵者,曰瑞云庵之前洞,次则中盘之后岭也。
其山壁窈窕秀出而寺废者,曰九华顶,不果上。
其刹宇多,不录。
寄投者,曰千像,曰中盘,曰上方,曰塔院也。
其日为七月朔,数得十。
偕游者,曰苏潜夫、小修、僧死心、宝方、寂子也。
其官于斯而以旧雅来者,曰钟刺史君威也。
其不能来,而以书讯且以蔬品至者,曰李郎
醉叟者,不知何地人,亦不言其姓字,以其常醉,呼曰醉叟。
岁一游荆澧间,冠七梁冠,衣绣衣,高权阔辅,修髯便腹,望之如悍将军。
年可五十馀,无伴侣弟子。
手提一黄竹篮,尽日酣沉,白昼如寐。
百步之外,糟风逆鼻。
遍巷陌索酒,顷刻数十馀家,醉态如初。
不谷食,唯啖蜈蚣、蜘蛛、癞虾䗫,及一切虫蚁之类。
市儿惊骇,争握诸毒以供,一游行时,随而观者常百馀人。
人有侮之者,漫作数语,多中其阴事,其人骇而反走。
篮中尝畜乾蜈蚣数十条。
问之,则曰:“天寒酒可得,此物不可得也。

伯修予告时,初闻以为传言者过,召而饮之。
童子觅毒虫十馀种进,皆生啖之。
诸小虫浸渍杯中,如鸡在醢,与酒俱尽。
蜈蚣长五六寸者,夹以柏叶,去其钳,生置口中,赤爪狞狞曲伸唇髭间,见者肌栗。
叟方得意大嚼,如饭熊白豚乳也。
问诸味孰佳?叟曰:“蝎味大佳,惜南中不可得。
蜈蚣次之,蜘蛛小者胜。
独蚁不可多食,多食则闷。
”问食之有何益?曰:“无益,直戏耳。
”后与余往来渐熟,每来踞坐砌间,呼酒痛饮,或以客礼礼之,即不乐。
信口浪谈,事多怪诞。
每数十数,必有一二说入微者。
诘之不答,再诘之,即佯以他辞对。
一日,偕诸舅出游,谈及金、焦之胜,道值叟,二舅言某年曾登金山。
叟笑曰:“得非某参戎置酒,某幕客相从乎?”二舅惊愕,诘其故,不答。
后有人窃窥其篮,见有若告身者,或云曾为彼中万户,理亦有之。
叟踪迹怪异,居止无所,晚宿古庙,或阛阛檐下。
口中常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凡行住坐眠,及对谈之时,皆呼此二语。
有询其故者,叟终不对。
往余赴部时,犹见之沙市,今不知在何所矣。
石公曰:“余于市肆间,每见异人,恨不得其踪迹。
因叹山林岩壑,异人之所窟宅,见于市肆者,十一耳。
至于史册所记稗官所书又不过市肆之十一其人既无自见之心所与游又皆屠沽市贩游僧乞食之辈贤士大夫知而传之者几何?余往闻澧州有冠仙姑及一瓢道人。
近日武,汉之间,有数人行事亦怪,有一人类知道者。
噫,岂所谓龙德而隐者哉!”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寒食后雨,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
"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
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
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
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
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9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