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明〕 1587 - 1641 年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 名弘祖,字振声, [18]又字振之,号霞客。
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文学家。
徐霞客自幼好学,饱读诗书,对图经地志尤为衷情。
十五岁时参加童子试,未能考上。
徐霞客的父亲去世后,便在家中种田侍奉母亲。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
其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旅途考察,因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徐霞客患有严重的脚疾,到云南时已无法走路。
于是,在云南徐霞客更为专心地编写《游记》和《鸡足山志》,后基本完成了已有六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后来徐霞客身患重病,丽江的太守用官车将其送回江阴老家。
回到老家后,徐霞客没有停止对游记的编写。
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病逝,终年五十四岁。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23]他在后期的西南地区之行中,写了《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等。
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在地质学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非凡成就,成为世界上对地质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三十里,至梁隍山。
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
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
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
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
山顶随处种麦。
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
余与莲舟上人,行五里,过筋竹岭。
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
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
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
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
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
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
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
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
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
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
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
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
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
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
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
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
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
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
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
暝色夜色四下,始返。
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
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
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
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隤,下
  • 1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