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
〔汉〕 前179 - 前122 年
即淮南王。
西汉宗室。
高祖孙,淮南王刘长子。
文帝十六年袭父爵为淮南王。
善为文辞,才思敏捷。
吴楚七国反,曾谋响应,因国相反对而未遂。
武帝即位,安暗整武备。
元狩元年事败,举兵未成,旋自杀。
宾客、大臣牵连被诛数千人。
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作《鸿烈》,后称《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
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
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
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
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若欲规之,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
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
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
其民朴重端悫,不纷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
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
故其化如神。
其地南至交止,北至幽都,东至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末世之政则不然。
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
执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而狎犬也,乱乃逾甚。
夫水浊则鱼佥,政苛则民乱。
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
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
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璧犹扬果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
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
至精为神。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
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住,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
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
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市南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辞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
其位东方,其日甲乙,盛德在木, 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 解冻,蛰虫始振苏,鱼上负冰,獭祭鱼,候雁北。
天子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 建青旗,食麦与羊,服八风水,爨萁燧火。
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其 兵矛,其畜羊,朝于青阳左个,以出春令。
布德施惠,行庆赏,省徭赋。
立春之 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修除祠位,币祷鬼神,牺牲用牡, 禁伐木,母覆巢、杀胎夭,毋は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骨此>。
孟春行 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旱落,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其民大疫,飘风暴雨总至, 黎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雨霜大雹,首稼不入。
正月官司空,其树 杨。
仲春之月,招摇指卯,昏弧中,旦建星中。
其位东方,其日甲乙,其虫鳞, 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始雨水,桃李 始华,苍庚鸣,鹰化为鸠。
天子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建青旗,食麦与羊, 服八风水,爨萁燧火,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其兵矛,其畜羊,朝于 青阳太庙。
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笞掠,止狱讼。
养幼小,存孤独,以通 句萌。
择元日,令民社。
是月也,日夜分,雷始发声,蛰虫咸动苏。
先雷三日, 振铎以令于兆民,曰:“雷且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
” 令官市,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称。
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 以妨农功。
祭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 寇戎来征。
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残。
行夏令,则其国气早来, 虫螟为害。
二月官仓,其树杏。
季春之月,招摇指辰,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其虫鳞, 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桐始华,田鼠 化为β,虹始见,萍始生。
天子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建青旗,食麦与羊, 服八风水,爨萁燧火,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
其兵矛,其畜羊。
朝于 青阳右个。
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言具于天子。
天子乌始乘舟,荐鲔于寝庙, 乃为麦祈实。
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
天子命有司,发仓,助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使诸侯,聘名士,礼 贤者。
命司空,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通沟 渎,达路除道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
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
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
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
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若欲规之,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
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
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
其民朴重端悫,不纷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
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
故其化如神。
其地南至交止,北至幽都,东至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末世之政则不然。
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
执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而狎犬也,乱乃逾甚。
夫水浊则鱼佥,政苛则民乱。
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
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
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璧犹扬果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
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
至精为神。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
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住,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
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
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市南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
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
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
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
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
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
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
后世为之耒耜櫌锄,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
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
故地势有无,得相委输。
乃为靻蹻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也,而作为之楺轮建舆,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
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古之制,婚礼不称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礼也。
立子以长,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
礼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
夏后氏殡于阼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此礼之不同者也。
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椁,周人墙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
夏后氏祭于暗,殷人祭于阳,周人祭于日出以朝,此祭之不同者也。
尧《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汤《大濩》,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
故五帝异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施后世。
此皆因时变而制礼乐者。
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故通于礼乐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于中,而以知榘彟之所周者也。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
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
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
《诗》、《春秋》,学之美者
太清问于无穷子曰:“子知道乎?”无穷子曰:“吾弗知也。
”又问于无为“吾知道有数。
”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太清又问于无始曰:“向者,吾道于无穷,曰:‘吾弗知之。
”又问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
’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若是,则无为知与无穷之弗知,孰是孰非?”无始曰:“弗知之深,而知之浅;弗知内,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
”太清仰而叹曰:“然则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为弗知,弗知之为知邪?”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应。
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中,何如?”曰:“吴、越之善没者能取之矣。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菑、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
”白公曰:“然则人固不可以微言乎?”孔子曰:“何谓不可?谁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
”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浴室。
故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也。
”白公之谓也。
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
惠王甚说之。
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
”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
治国有礼,不在文辩。
”故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此之谓也。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
道术虽以除患,愿闻国之政。
”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
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
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
齐国之政,何足问哉!”此老聃之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者也。
若王之所问者,齐也;田骈所称者,材也。
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54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