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
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爲漢太尉。
父異,洛陽令。
瑜長壯有姿貌。
初,孫堅與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
堅子策興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瑜從父尚爲丹楊太守,瑜往省之。
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
策大喜曰:“吾得卿。
諧也。
”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
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
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
劉繇奔走,而策之衆已數萬矣。
因謂瑜曰:“吾以此衆取吳會平山越已足。
卿還鎮丹楊。
”瑜還。
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爲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
術欲以瑜爲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爲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
遂自居巢還吳。
是歲,建安三年也。
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
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爲周郎。
以瑜恩信着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谷長。
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爲中護軍,領導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
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
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復近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五年,策薨。
權統事。
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
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官亭)。
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爲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衆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權延見羣下,問以計策。
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爲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此爲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
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瑜曰:”不然。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爲漢家除殘去穢。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爲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爲操後患。
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將軍擒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爲將軍破之。
“權曰:”老
吳範字文則,全稽上虞人也。
以治歷數知風氣聞於郡中。
舉有道,詣京都,世亂不行。
會孫權起於東南,範委身服事,每有災祥,輒推數言狀。
其術多效,遂以顯名。
初,權在吳,欲討黃祖。
範曰:“今茲少利,不如明年。
明年戊子,荊州劉表亦身死國亡。
”權遂徵祖,卒不能克。
明年,軍出,行及尋陽,範見風氣,因詣船賀,催兵急行,至即破祖,祖得夜亡。
權恐失之,範曰:“未遠,必生禽祖。
”至五更中,果得之。
劉表竟死,荊州分割。
及壬辰歲,範又白言:“歲在甲午,劉備當得益州。
”後呂岱從蜀還,遇之白帝,說備部衆離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
權以難範,範曰:“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見者人事耳。
”備卒得蜀。
權與呂蒙謀襲關羽,議之近臣,多曰不可。
權以問範曰:“得之。
”後羽在麥城,使使請降。
權問範曰:“競當降否?”範曰:“彼有走氣,言降詐話耳。
”權使潘璋邀其徑路,覘候者還,自羽已去。
範曰:“雖去不免。
”問其期,曰:“明日日中。
”權立表下漏以待之。
及中不至,權問其故,範曰:“時尚未正中也。
”頃之,有風動帷,範拊手曰:“羽至矣。
”須臾,外稱萬歲,傳言得羽。
後權與魏爲好,範曰:“以風氣言之,彼以貌來,其實有謀,宜爲之備。
”劉備盛兵西陵,範曰:“後當和親。
”終皆如言。
其占驗明審如此。
權以範爲騎都尉,領太史令,數從訪問,欲知其決。
範祕惜其術,不以至要語權。
權由是恨之。
初,權爲將軍時,範嘗白言“江南有王氣,亥子之間有大福慶。
”權曰:“若終如言,以君爲候。
”及立爲吳王,範時侍宴。
曰:“昔在吳中,嘗言此事,大王識之邪?”
權曰:“有之。
”因呼左右,以侯綬帶範。
範權知權欲以厭當前言,輒手推不受。
及後論功行封,以範爲都亭侯,詔臨當出,權恚其愛道於己也,削除其名。
範爲人剛直,頗好自稱,然與親故交接有終始。
素與魏滕同邑相善。
滕嘗有罪,權責怒甚嚴,敢有諫者死,範謂滕曰:“與汝偕死。
”滕曰:“死而無益,何用死爲?”
範曰:“安能慮此坐觀汝邪?”乃髡頭自縛詣門下,使鈴下以聞。
鈴下不敢,曰:“必死,不敢白。
”範曰:“汝有子邪?”曰:“有”。
曰:“使汝爲吳範死,子以屬我。

鈴下曰:“諾。
”乃排閣入。
言未卒,權大怒,欲便投以戟。
逡巡走出,範因突入,叩頭流血,言與涕並。
良久,權釋,乃免滕。
滕見範謝曰:“父母能生長我,不能免我於死。
丈夫相知,如汝足矣,何用多爲!”
黃武五年,範病卒。
長子先死,少子尚幼,於是業絕。
權追思之,募三州有能
王蕃字永元,廬江人也。
博覽多聞,兼通術藝。
始爲尚書郎,去官。
孫休即位,與賀邵、薛瑩、虞汜俱爲散騎中常侍,皆加駙馬都尉。
時論清之。
遣使至蜀,蜀人稱焉,還爲夏口監軍。
孫皓初。
復入爲常侍,與萬彧同官。
彧與皓有舊,俗士挾侵,謂蕃自輕。
又中書丞陳聲,皓之嬖臣,數譖毀蕃。
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指;時或迕意,積以見責。
甘露二年,丁忠使晉還,皓大會羣臣,蕃沉醉頓伏。
皓疑而不悅,舉蕃出外。
頃之請還,酒亦不解。
蕃性有威嚴,行止自若,皓大怒,呵左右於殿下斬之。
衛將軍滕牧、徵西將軍留平請,不能得。
丞相陸凱上疏曰:“常侍王蕃黃中通理,知天知物,處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鎮,大吳之龍逢也。
昔事景皇,納言左右,景皇欽嘉,嘆爲異倫。
而陛下忿其苦辭,惡其直對,梟之殿堂,屍骸暴棄,邦內傷心,有識悲悼。
”其痛蕃如此。
蕃死時年三十九,皓徙蕃家屬廣州。
二弟着、延皆作佳器,郭馬起事,不爲馬用,見害。
樓玄字承先,沛郡蘄人也。
孫休時爲監農御史。
孫皓即位,與王蕃、郭逴、萬彧俱爲散騎中常侍,出爲會稽太守,入爲大司農。
舊禁中主者自用親近人作之,彧陳親密近職宜用好人,皓因敕有司,求忠清之士,以應其選,遂用玄爲宮下鎮禁中候,主殿中事,玄從九卿持刀侍衛,正身率衆,奉法而行,應對切直,數迕皓意,漸見責怒。
後人誣白玄與賀邵相逢,駐共耳語大笑,謗訕政事,遂被詔詰責,送付廣州。
東觀令華覈上疏曰:“臣竊以治國之體,其猶治家。
主田野者,皆宜良信。
又宜得一人總其條目,爲作維綱,衆事乃理。
《論語》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恭己正南面而己。
‘言所任得其人,放優遊而自逸也。
今海內未定,天下多事,事無大小,皆當關聞,動經御坐,勞損聖慮。
陛下既垂意博古,綜極藝文,加勤心好道,隨節致氣,宜得閒靜以展神思,呼翕清淳,與天同極。
臣夙夜思惟,諸吏之中,任幹之事,足委丈者,無勝於樓玄。
玄清忠奉公,冠冕當世,衆服其操,無與爭先。
失清者則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如玄之性,終始可保,乞陛下赦玄前愆,使得自新,擢之宰司,責其後效。
使爲官擇人,隨才授任,則舜之恭己,近亦可得。
”皓話玄名聲,復徙玄及子據,付交址將張奕,使以戰自效,陰別敕奕令殺之。
據到交址,病死。
玄一身隨亦討賊,持刀步涉,見亦輒拜,亦未忍殺。
會亦暴卒,玄殯斂亦,於器中見敕書,還便自殺。
賀邵字興伯,會稽山陰人也,孫休即位,從中郎爲期騎中常侍,出爲吳郡太守。
孫皓時,入爲左典軍,遷中
是儀字子羽,北海營陵人也。
本姓氏,初爲縣吏,後仕郡。
郡相孔融嘲儀,言“氏”
字“民”無上,可改爲“是”,乃遂改焉。
後依劉繇,避亂江東。
繇軍改,儀徙會稽。
孫權承攝大業,優文徵儀。
到見親任,專典機密,拜騎都尉。
呂蒙圖襲關羽,權以問儀,儀善其計,勸權聽之。
從討羽,拜忠義校尉。
儀陳謝,權令曰:“孤雖非趙簡子,卿安得不自屈爲周舍邪?”既定荊州,都武昌,拜裨將軍,後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復授兵,儀自以非材,固辭不受。
黃武中,遣儀之皖就將軍劉邵,欲誘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遷偏將軍,入闕省尚書事,外總平諸官,兼領辭訟,又令都諸公於書學。
大駕東遷,太子登留鎮武昌,使儀輔太子。
太子敬之,事先諮詢,然後施行。
進封都鄉侯。
後從太子還建業,復拜侍中、中執法,平諸官事、領辭訟如舊。
典校郎呂壹誣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謗仙國政,權怒,收嘉繫獄,悉驗問。
時同坐人皆怖畏壹,並言聞之,儀獨雲無聞。
於是見窮詰累日,詔旨轉厲,羣臣爲之屏息。
儀對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爲嘉隱諱,自取夷滅,爲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
”據實答問,辭不傾移。
權遂舍之,嘉亦得免。
蜀相諸葛亮卒,權垂心西州,遣儀使蜀申固盟好。
奉使稱意,後拜尚書僕射。
南、魯二宮初立,儀以本職領魯王傅。
儀嫌二宮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竊以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爲國藩輔。
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
但臣言辭鄙野,不能究盡其意。
愚以二宮宜有降殺,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
”書三四上。
爲傅盡忠,動輒規諫;事上勤,與人恭。
不治產業,不受施惠,爲屋舍財足自容。
鄰家有起大宅者,權出望見,問起大室者誰。
左右對曰:“似是儀家也。
”權曰:“儀儉,必非也。
”問果他家。
其見知信如此。
服不精細,食不重膳,拯贍貧困,家無儲畜。
權聞之,幸儀舍,求視蔬飯,親嘗之,對之嘆息,即增俸賜,益田宅。
儀累辭讓,以恩爲戚。
時時有所進達,未嘗盲人之短。
權常責儀以不言事,無是所非,儀對曰:“聖主在上,臣下守職,懼於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畜,上幹天聽。
”事國數十年,未嘗有過。
呂壹歷白將相大臣,或一人以罪聞者數四,獨無以白儀。
權嘆曰:“使人盡如是儀,當安用科法爲?”
及寢疾,遺令素棺,斂以時服,務從省約,年八十一卒。
胡綜字偉則。
汝南固始人也。
少孤,母將避難江東。
孫策領會稽太守,綜年十四,爲門下循行,留吳與孫權共讀書。
策薨,權爲討虜將軍,以綜
潘浚字承明,武陵漢壽人也。
弱冠從宋仲子受學。
年未三十,荊州牧劉表闢爲部江夏從事。
時沙羨長贓穢不修,浚按殺之,一郡震辣。
後爲湘鄉令,治甚有名。
劉備領荊州,以浚爲治中從事。
備人蜀,留典州事。
孫權殺關羽,井荊土,拜浚輔軍中郎將,授以兵。
遷奮威將軍,封常遷亭侯。
權稱尊號,拜爲少府。
進封劉陽侯,遷太常。
五溪蠻夷叛亂盤結,權假浚節,督諸軍討之。
信賞必行,法不可幹,斬首獲生,蓋以萬數,自是郡蠻衰弱,一方寧靜。
先是,浚與陸遜俱駐武昌,共掌留事,還復故。
時校事呂壹操弄威柄,奏按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等,皆見禁止。
黃門侍郎謝厷語次問壹:“顧公事何如?”壹答:“不能佳。
”厷又問:“若此公免退,誰當代之?”壹未答厷。
厷曰:“得無潘太常得之乎?”
壹良久曰:“君語近之也。
”宏謂曰:“播太常常切齒於君,但道遠無因耳。
今日代顧公,恐明日便擊君矣。
”壹大懼,遂解散雍事。
浚求朝,詣建業,欲盡辭極諫。
至,聞太子登已數言之而不見從。
浚乃大請百寮,欲因會手刀殺壹,以身當之,爲國除患。
壹密聞知,稱疾不行。
浚每進見,無不陳壹之奸險也。
由此壹寵漸衰,後遂誅戮。
權引咎責躬,因誚讓大臣,語在《權傳》。
赤二年卒,浚卒,子翥嗣。
浚女配建昌侯孫慮。
陸凱字敬風,吳郡吳人,丞相遜族子也。
黃武爲永興、諸暨長,所在有治跡,拜建武都尉,領兵。
雖統軍衆,手不釋書。
好《太玄》,論演其意,以筮輒驗。
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朱崖,斬獲有功,遷爲建武校尉。
五鳳二年,討山賊陳毖於零陵。
斬毖克捷,拜巴丘督、偏將軍,封都鄉侯,轉爲武昌右部督。
與諸將共赴壽春;還,累遷蕩魏、綏遠將軍。
孫休即位,拜徵北將軍,假節領豫州牧。
孫皓立,遷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
孫皓與晉平,使者丁忠自北還,說皓弋陽可襲,凱諫止,語在《皓傳》。
寶鼎元年,遷左丞相。
皚性不好人視己,郡臣侍見,精莫敢進。
凱說皓曰:“夫君臣無不相識之道,若率有不虞,不知所赴。
”皓聽凱自視。
皓時徒都武昌,揚土百姓溯流供給,以爲患苦,又政事多謬,黎無窮匱。
凱上疏曰:“臣聞有道之君,以樂樂民。
無道之君,以樂樂身。
樂民者,其樂彌長。
樂身者,不久而亡。
夫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
民安則君安,民樂則君樂。
自頃年以來。
君威傷於桀、紂,君明暗於奸雄,君惠閉於羣孽。
無災而民命盡,無爲而國財空,辜無罪,賞無功,使君有謬誤之愆,天爲作妖。
而諸公卿媚上以求愛,因民以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絶,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卽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何異人之挺發?精博善而含章。
馳風門而獸據,浮碧水而龍驤。
滴秋露而垂玉,搖春條而不長。
飄飄遠逝,浴天池而頡頏;翱翔弄翮,淩輕霄而接行。
詳其眞體正作,髙強勁實。
方員窮金石之麗,纖麄盡凝脂之蜜。
藏骨抱筋,含文包質。
沒沒汩汩,若濛氾之落銀鈎;耀耀晞晞,狀扶桑之掛朝日。
或有飄飄騁巧,其若自然;包羅羽客,總括神仙。
李氏韜光,類隱龍而怡情;王喬脫屣,欻飛鳧而上征。
或改變駐筆,破眞成草,養德儼如,威而不猛。
遊絲斷而還續,龍鸞羣不諍。
髮指冠而皆裂,據純鈎而耿耿。
忽瓜割兮互裂,復交結而成族。
若長天之陣雲,如倒松之臥谷。
時滔滔而東注,戸紐山兮暫塞。
射雀目以施巧,撥長蛇兮盡力。
草草眇眇,或連或絶。
如花亂飛,遙空舞雪。
時行時止,或臥或蹷,透嵩華兮不高,逾縣壑兮非越。
信能經天緯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積山丘。
吁嗟秀逸,萬代嘉休,顯允哲人,於今鮮儔。
共六合而俱永,與兩曜而同流;鬱髙峰兮偃蓋,如萬歳兮千秋!
西山何其峻,層曲鬱崔嵬。
零露彌天墜,蕙葉憑林衰。
寒暑相因襲,時逝忽如頽。
三閭結飛轡,大耋嗟落暉。
曷為牽世務,中心若有違。
京洛多妖麗,玉顔侔瓊蕤。
閑夜撫鳴琴,惠音清且悲。
長歌赴促節,哀響逐高徽。
一唱萬夫嘆,再唱梁塵飛。
思為河曲鳥,雙遊灃水湄。
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徵弗庭,綏厥兆民。
六服羣辟,罔不承德。
歸於宗周,董正治官。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
內有百揆四嶽,外有州、牧、侯伯。
庶政惟和,萬國咸寧。
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今予小子,祗勤於德,夙夜不逮。
仰惟前代時若,訓迪厥官。
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
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官不必備,惟其人。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
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
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
司冠掌邦禁,詰奸慝,刑暴亂。
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六年,五服一朝。
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於四嶽。
諸侯各朝於方岳,大明黜陟。」  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學古入官。
議事以制,政乃不迷。
其爾典常作之師,無以利口亂厥官。
蓄疑敗謀,怠忽荒政,不學牆面,蒞事惟煩。
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後艱。
位不期驕,祿不期侈。
恭儉惟德,無載爾僞。
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
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推賢讓能,庶官乃和,不和政龐。
舉能其官,惟爾之能。
稱匪其人,惟爾不任。」  王曰:「嗚呼!三事暨大無,敬爾有官,亂爾有政,以佑乃闢。
永康兆民,萬邦惟無斁。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6.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