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父〕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太祖於惇爲從父兄弟。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
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
”叔父以告嵩。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
”嵩乃疑焉。
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
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
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父夜行,即殺之。
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近習寵臣鹹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爲頓丘令。
〔太祖與袁紹相拒,紹謀臣許攸來奔,〕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
”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
”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
其實可一月,爲之奈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
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1],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遣兵以益備。
”聞者信以爲然,皆自若。
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
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脣舌,以示紹軍。
將士皆怛懼。
時有夜得仲簡,將以詣麾下,公謂曰:“何爲如是?”仲簡曰:“勝負自天,何用爲問乎!”公意欲不殺。
許攸曰:“明旦鑑於鏡,此益不忘人。
”乃殺之。
〔公將北征三郡烏丸[2],諸將皆諫不可,唯郭嘉勸行。
公遂出兵,敗虜衆於柳城。
〕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爲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
既還,科問前諫者,衆莫知其故,人人皆懼。
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爲常。
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公西征,與馬超等夾潼關而軍[3]。
公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4],據河西爲營。
公自潼關北渡。
〕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
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
佛告阿難:“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此等衆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是故阿難!其有衆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
於彼東方恆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衆,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衆,聽受經法,宣佈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東方諸佛國,其數如恆沙,彼土菩薩衆,往覲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彼土菩薩衆,往覲無量覺。
  一切諸菩薩,各齎天妙華,寶香無價衣,供養無量覺。
  鹹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歌嘆最勝尊,供養無量覺。
  究達神通慧,遊入深法門,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恭敬繞三匝,稽首無上尊。
  見彼嚴淨土,微妙難思議,因發無量心,願我國亦然。
  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口出無數光,遍照十方國。
  回光圍繞身,三匝從頂入,一切天人衆,踊躍皆歡喜。
  大士觀世音,整服稽首問,白佛何緣笑,唯然願說意。
  梵聲猶雷震,八音暢妙響,當授菩薩記,今說仁諦聽:
  十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淨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鄣、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異乘、尊者仁性、尊者嘉樂、尊者善來、尊者羅雲、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又與大乘衆菩薩俱: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處兜術天,弘宣正法。
舍彼天宮,降神母胎,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震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爲無上尊。
”釋、梵奉侍,天人歸仰。
示現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貫練羣籍。
遊於後園,講武試藝。
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見老、病、死,悟世非常。
棄國財位,入山學道。
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
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現五濁剎,隨順羣生。
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案樹枝,得攀出池。
靈禽翼從,往詣道場,吉祥感徵,表章功祚。
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
奮大光明,使魔知之。
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釋梵祈勸,請轉法輪。
以佛遊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衆魔懾怖,莫不歸伏。
摑裂邪網,消滅諸見。
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入國分衛,獲諸豐膳。
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
授菩薩記,成等正覺。
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消除諸漏,植衆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難量。
遊諸佛國,普現道教。
其所修行,清淨無穢。
譬如幻師,現衆異像爲男爲女,無所不變。
本學明瞭,在意所爲。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學一切法,貫綜縷練。
所住安諦,靡不感化無數佛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0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