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回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緑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回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緑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
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
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
以吾觀之,王衍之爲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
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
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
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爲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
是王衍、盧杞合而爲一人也。
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
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
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爲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
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
雖有願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
則其爲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爲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
孰知禍之至於此哉?不然。
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
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
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
以吾觀之,王衍之爲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
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
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
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爲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
是王衍、盧杞合而爲一人也。
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
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
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爲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
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
雖有願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
則其爲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爲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
孰知禍之至於此哉?不然。
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天下之患,最不可爲者,名爲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坐觀其變,而不爲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爲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爲能出身爲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後有辭於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則天下之禍,必集於我。
昔者晁錯盡忠爲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並起,以誅錯爲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爲之說。
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爲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爲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爲天下當大難之衝,而制吳楚之命,乃爲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
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爲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
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
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爲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爲自全之計。
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
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坐觀其變,而不爲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爲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爲能出身爲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後有辭於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則天下之禍,必集於我。
昔者晁錯盡忠爲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並起,以誅錯爲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爲之說。
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爲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爲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爲天下當大難之衝,而制吳楚之命,乃爲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
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爲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
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
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爲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爲自全之計。
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
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薄衾小枕涼天氣,乍覺別離滋味。
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
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歲。
也擬待、卻回徵轡;又爭奈、已成行計。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
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
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歲。
也擬待、卻回徵轡;又爭奈、已成行計。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
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