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爲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
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人間萬事,毫髮常重泰山輕。
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
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何人爲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
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人間萬事,毫髮常重泰山輕。
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
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此詞以「恨」字爲主題,來發泄詞人對當權者的憤恨。
上闋開頭直寫「長恨」,這就是說怨恨的心情無法消除。
再加上「復長恨」表示對各種反動勢力的憤恨更深遠。
緊接連用三個典故說明:自己貞潔的情操好比蘭蕙,剛毅正直好比秋菊,用清水濁水錶明對是非善惡的態度。
下闋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毫髮常重泰山輕」本末倒置的怪現象,因此決心「歸與白鷗盟」。
全詞語言爽利,沉雄激昂,詞人剛毅不屈的品德與憤世疾俗的壯語貫通全篇。
上闋開頭直寫「長恨」,這就是說怨恨的心情無法消除。
再加上「復長恨」表示對各種反動勢力的憤恨更深遠。
緊接連用三個典故說明:自己貞潔的情操好比蘭蕙,剛毅正直好比秋菊,用清水濁水錶明對是非善惡的態度。
下闋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毫髮常重泰山輕」本末倒置的怪現象,因此決心「歸與白鷗盟」。
全詞語言爽利,沉雄激昂,詞人剛毅不屈的品德與憤世疾俗的壯語貫通全篇。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唐朝大曲有《水調歌》,宋·王灼《碧鷄漫志·卷四》:「按《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即是水調中製歌也。
世以今曲《水調歌》爲煬帝自製,今曲迺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鐘商也。」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爲之。
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
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壬子:指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
三山:福州城內有越王山、九仙山、烏石山,故郡有三山之名。
宋·曾鞏《道山亭記》:「城中凡有三山,東曰九仙,西曰閩山,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
陳端仁:南宋·陳傅良、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類四·科名》,謂陳峴(xiàn),字端仁,閩縣人。
紹興二十七年(西元一一五七年)王十朋榜進士。
另據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七·公使庫》載「淳熈中,……頃嵗陳給事峴爲蜀帥」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二·蜀帥聘幣不入私家者三人》之記事,知其於淳熙中曾帥四川。
據《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貨志·農田〉》載「淳熙二年,兩浙轉運判官陳峴言:『昨奉詔遍走平江府、常州、江陰軍,諭民並力開浚利港諸處,並已畢功。
始欲官給錢米,歲不下數萬,今皆百姓相率效力而成。
』」《宋史·卷一百八十三·〈食貨志·鹽〉》載「(淳熙)八年,福建市舶陳峴言:『福建自元豐二年轉運使王子京建運鹽之法,不免有侵盜科擾之弊,且天下州縣皆行鈔法,獨福建膺運鹽之害。
紹興初,趙不已嘗措置鈔法,而終不可行者,蓋漕司則藉鹽綱爲增鹽錢,州縣則藉鹽綱以爲歲計,官員則有賣鹽食錢、縻費錢,胥吏則有發遣交納常例錢,公私齟齬,無怪乎不可行也。
鈔法未成倫序,而綱運遽罷,百姓率無食鹽,故漕運乘此以爲不便,請抱引錢而罷鈔法。
鈔法罷而綱運興,官價高而私價賤,民多食私鹽而官不售,科抑之弊生矣。
』於是詔峴措置。」及《宋會要》各門,知其於帥四川前曾任平江守、兩浙轉運判官、福建市舶等官,其罷免蜀帥事在淳熙九年(西元一一八二年)。
南宋·樓鑰《攻媿(kuì)集·卷二十八·繳陳峴差知靖江府》之奏劄,中有「閒廢雖久,衆尚齗齗(yínyín)」諸語。
樓鑰於紹熙三年(西元一一九二年)後方入詞掖,其繳駁劄子當即紹熙四年(西元一一九三年)左右所奏進者。
據知陳氏其時正在廢退家居,故得於稼軒被召時置酒相送也。
《短歌行》:《樂府歌辭》曲名。
《樂府解題》:「魏武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晉·陸機『置酒高堂,悲來臨觴。
』皆言當及時爲樂。」
楚舞:漢高祖劉邦「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由於留侯張良設謀維護太子,此事衹好作罷,戚夫人因向漢高祖哭泣,漢高祖對她説:「爲我楚舞,吾爲若楚歌。」歌中表達了漢高祖事不從心、無可奈何的心情。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
呂后恐,不知所爲。
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cè),上信用之。
』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爲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
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呂澤彊要曰:『爲我畫計。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
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爲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爲漢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爲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
來,以爲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
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
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黥)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叔孫太傅(通)稱説引古今,以死爭太子。
上詳許之,猶欲易之。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
上怪之,問曰:『彼何爲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
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竊聞太子爲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爲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
』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人爲壽已畢,趨去。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
呂后眞而主矣。
』戚夫人泣,上曰:『爲我楚舞,吾爲若楚歌。
』歌曰:『鴻鴈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zēng)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楚狂聲:指楚國的狂人接輿的《鳳兮歌》。
接輿曾路過孔子的門口,歌《鳳兮歌》,當面諷刺孔子迷於從政,疲於奔走,《論語》因稱接輿爲「楚狂」。
《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句:語出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句:語出戰國楚·屈原《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纓,絲帶子。
「毫髮常重泰山輕」句:人世間的各種事都被顛倒了。
毫髮,毛髮,喻極細小的事物。
「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句:語出戰國楚·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離別,樂莫樂兮新相識。」這裏是對陳端仁説的,表示對陳端仁有深厚的感情。
「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句:語出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富貴非吾願,帝鄕不可期。」這裏以陶淵明自況,抒發了詞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懷。
唐朝大曲有《水調歌》,宋·王灼《碧鷄漫志·卷四》:「按《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即是水調中製歌也。
世以今曲《水調歌》爲煬帝自製,今曲迺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鐘商也。」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爲之。
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
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壬子:指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
三山:福州城內有越王山、九仙山、烏石山,故郡有三山之名。
宋·曾鞏《道山亭記》:「城中凡有三山,東曰九仙,西曰閩山,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
陳端仁:南宋·陳傅良、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類四·科名》,謂陳峴(xiàn),字端仁,閩縣人。
紹興二十七年(西元一一五七年)王十朋榜進士。
另據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七·公使庫》載「淳熈中,……頃嵗陳給事峴爲蜀帥」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二·蜀帥聘幣不入私家者三人》之記事,知其於淳熙中曾帥四川。
據《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貨志·農田〉》載「淳熙二年,兩浙轉運判官陳峴言:『昨奉詔遍走平江府、常州、江陰軍,諭民並力開浚利港諸處,並已畢功。
始欲官給錢米,歲不下數萬,今皆百姓相率效力而成。
』」《宋史·卷一百八十三·〈食貨志·鹽〉》載「(淳熙)八年,福建市舶陳峴言:『福建自元豐二年轉運使王子京建運鹽之法,不免有侵盜科擾之弊,且天下州縣皆行鈔法,獨福建膺運鹽之害。
紹興初,趙不已嘗措置鈔法,而終不可行者,蓋漕司則藉鹽綱爲增鹽錢,州縣則藉鹽綱以爲歲計,官員則有賣鹽食錢、縻費錢,胥吏則有發遣交納常例錢,公私齟齬,無怪乎不可行也。
鈔法未成倫序,而綱運遽罷,百姓率無食鹽,故漕運乘此以爲不便,請抱引錢而罷鈔法。
鈔法罷而綱運興,官價高而私價賤,民多食私鹽而官不售,科抑之弊生矣。
』於是詔峴措置。」及《宋會要》各門,知其於帥四川前曾任平江守、兩浙轉運判官、福建市舶等官,其罷免蜀帥事在淳熙九年(西元一一八二年)。
南宋·樓鑰《攻媿(kuì)集·卷二十八·繳陳峴差知靖江府》之奏劄,中有「閒廢雖久,衆尚齗齗(yínyín)」諸語。
樓鑰於紹熙三年(西元一一九二年)後方入詞掖,其繳駁劄子當即紹熙四年(西元一一九三年)左右所奏進者。
據知陳氏其時正在廢退家居,故得於稼軒被召時置酒相送也。
《短歌行》:《樂府歌辭》曲名。
《樂府解題》:「魏武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晉·陸機『置酒高堂,悲來臨觴。
』皆言當及時爲樂。」
楚舞:漢高祖劉邦「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由於留侯張良設謀維護太子,此事衹好作罷,戚夫人因向漢高祖哭泣,漢高祖對她説:「爲我楚舞,吾爲若楚歌。」歌中表達了漢高祖事不從心、無可奈何的心情。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
呂后恐,不知所爲。
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cè),上信用之。
』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爲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
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呂澤彊要曰:『爲我畫計。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
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爲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爲漢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爲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
來,以爲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
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
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黥)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叔孫太傅(通)稱説引古今,以死爭太子。
上詳許之,猶欲易之。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
上怪之,問曰:『彼何爲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
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竊聞太子爲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爲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
』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人爲壽已畢,趨去。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
呂后眞而主矣。
』戚夫人泣,上曰:『爲我楚舞,吾爲若楚歌。
』歌曰:『鴻鴈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zēng)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楚狂聲:指楚國的狂人接輿的《鳳兮歌》。
接輿曾路過孔子的門口,歌《鳳兮歌》,當面諷刺孔子迷於從政,疲於奔走,《論語》因稱接輿爲「楚狂」。
《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句:語出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句:語出戰國楚·屈原《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纓,絲帶子。
「毫髮常重泰山輕」句:人世間的各種事都被顛倒了。
毫髮,毛髮,喻極細小的事物。
「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句:語出戰國楚·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離別,樂莫樂兮新相識。」這裏是對陳端仁説的,表示對陳端仁有深厚的感情。
「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句:語出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富貴非吾願,帝鄕不可期。」這裏以陶淵明自況,抒發了詞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懷。
我心裏裝着無窮恨怨,把它寫成一曲短歌行。
有誰來安慰我,跳起楚舞輕盈,我的狂歌又有誰來聽?我已種植九畹蘭花枝葉茂盛,還種植百畝蕙草香氣雲蒸,我要餐那秋菊的落英。
門外滄浪水清清,用它來洗滌我的帽纓。
有人發問,一杯酒怎能抵住身後名?人間常把毛髮看重泰山輕,黑白混淆是非顛倒理難評。
悲哀之中沒有比生離死別再傷情,快樂之中沒有比結識一位新朋友再快樂幾層,這是古往今來的兒女本性。
追逐富貴並不是我的志願行徑,還是歸隱山林與白鷗結友爲盟。
有誰來安慰我,跳起楚舞輕盈,我的狂歌又有誰來聽?我已種植九畹蘭花枝葉茂盛,還種植百畝蕙草香氣雲蒸,我要餐那秋菊的落英。
門外滄浪水清清,用它來洗滌我的帽纓。
有人發問,一杯酒怎能抵住身後名?人間常把毛髮看重泰山輕,黑白混淆是非顛倒理難評。
悲哀之中沒有比生離死別再傷情,快樂之中沒有比結識一位新朋友再快樂幾層,這是古往今來的兒女本性。
追逐富貴並不是我的志願行徑,還是歸隱山林與白鷗結友爲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