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魏徵傳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棄貲產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
隋亂,詭爲道士。
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應魏公李密,以徵典書檄。
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徵所爲,促召之。
徵進十策說密,不能用。
後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
自請安輯山東,乃擢祕書丞,馳驛至黎陽。
時李勣尚爲密守,徵與書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衆數十萬,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敗不振,卒歸唐者,固知天命有所歸也。
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勣得書,遂定計歸。
會竇建德陷黎陽,獲徵,僞拜起居舍人。
建德敗,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引爲洗馬。
徵見秦王功高,陰勸太子早爲計。
太子敗,王責謂曰:“爾鬩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
王器其直,無恨意。
”即位,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
左右有毀徵阿黨親戚者,帝使溫彥博按訊,非是,然俾彥博行讓徵。
徵見帝,頓首曰:“願陛下俾臣爲良臣,毋俾臣爲忠臣。
”帝曰:“忠、良異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龍逢、比干也。
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傅承,流祚無疆;忠臣,己嬰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只取空名。
此其異也。
”帝曰:“善。
”貞觀三年,以祕書監參豫朝政。
十年,爲侍中。
尚書省滯訟不決者,詔徵平治。
徵不素習法,但存大體,處事以情,人人悅服。
進左光祿大夫、鄭國公。
多病,辭職,帝不肯。
徵懇請,數卻愈牢。
乃拜特進,知門下省事,詔朝章國典,參議得失。
十七年,疾甚。
徵家初無正寢,帝命輟小殿材爲營構,五日畢,並賜素褥布被,以從其尚。
令中郎將宿其第,動靜輒以聞,藥膳賜遺無算,中使者綴道。
帝親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
(節選自《新唐書·魏徵傳》,有刪改)
暂无
孤: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的孩子。
貲產:財產。
貲,通“資”。
營:經營。
通貫:通曉,貫通。
書術:詩書術數。
應:響應。
書檄:書簡與檄文。
泛指文書。
輒:就。
善:好。
安輯:安定;使安定。
鉅鹿縣:郡名。
在今河北省鉅鹿縣。
左右:身邊。
阿黨: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於下,結黨營私。
按訊:審問。
讓:責備。
俾:使。
滯訟:積壓的訟案。
疾:病。
甚:很,極。
輟:停止。
營構:建造。
畢:完。
無算:無法計算。
魏徵字玄成,是魏州曲城縣人。
幼喪雙親,落魄失意,扔下產業不經營,胸懷大志,通曉詩書術數。
隋末大亂,假託出家做道士。
武陽郡丞元寶藏起兵響應李密,讓魏徵典掌文書。
李密接到元寶藏的書信,總說寫得好,後來得知是魏徵所作,立即招他前來。
魏徵向李密獻上十條計策,李密不能採用。
後來隨同李密來到京師,很長時間也沒出名。
魏徵便請求前去安定山東地區,朝廷升任他爲祕書丞,他便駕乘驛車急馳至黎陽。
當時李勣還在爲李密防守,魏徵寫信給他說:“當初魏公因叛亂起兵,振臂大呼,聚衆數十萬人,聲威震動半個天下,但一失敗就不能振作,最終歸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歸的緣故。
如今您處在兵家必爭之地,不早點圖謀自全的辦法,大勢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決定歸附唐朝。
時逢竇建德攻陷黎陽,抓獲魏徵,授予僞職爲起居舍人。
建德失敗後,與裴矩西行入關,隱太子引薦他任太子洗馬。
魏徵見秦王功高,暗地勸說隱太子早定對策。
太子失敗後,秦王責備魏徵說:“你爲什麼讓我們兄弟互相爭鬥?”魏徵回答說:“太子早些聽我的話,就不會死於今天的禍事了。
”秦王器重他敢於直言,沒有怨恨之意。
秦王即位後,拜魏徵爲諫議大夫,封爲鉅鹿縣男。
皇上身邊近臣有人詆譭魏徵偏袒親戚朋友,太宗派遣溫彥博去審問此事,結果不是這樣,然而還是讓溫彥博去責備魏徵。
魏徵進見太宗,魏徵叩頭說:“希望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
”太宗說:“忠臣、良臣有差別嗎?”魏徵說:“稷、契、咎陶是良臣,龍逢、比干是忠臣。
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顯號,子孫世代相承,福慶傳之無窮;忠貞的臣子,自己災禍纏身被殺,使君主陷於昏暴,國破家亡,僅取得空的名聲。
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太宗說:“好。
”貞觀三年,魏徵以祕書監身份參預朝政。
貞觀七年,任侍中。
當時尚書省有些久拖不決的案件,下詔讓魏徵審理。
魏徵平時不熟悉法律,只憑原則照實處理,人人都心悅誠服。
進封左光祿大夫、鄭國公。
因多病提出辭職。
太宗不答應,魏徵懇切請求,多次推辭,退意更堅。
太宗便改任他爲特進,知門下省事,下詔朝廷規章、國家制度,由他參議得失。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重。
魏徵家裏原無正寢,太宗命令停止修建小殿,用其材料爲之建造,僅用五天完工。
賜給魏徵素褥布被,以遵從其意願。
命令中郎將在他家值宿,有動靜隨時奏聞,所賜藥品、膳食不計其數,宮中出使之人不絕於道。
太宗親臨問疾,屏退左右,交談終日纔回宮中。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