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三首 · 其三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回家。
這是《陌上花》七絕組詩的第三首,慨嘆吳越王的去國降宋。
頭兩句即以鮮明的對照說明:吳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貴榮華,猶如草上的露珠,很快就消失了,但其風流餘韻死後仍流傳於《陌上花》的民歌中。
前者是短暫的,後者是長久的;帝王的富貴與吳人無關,而他們的風流軼事,由於含有普通人的情感、愛情的因素以及多少帶有悲劇的色彩,故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以致通過民歌來傳誦。
最後兩句寫吳越王雖然已去國降宋,喪失了帝王之尊,卻仍保留着“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慣例;可嘆的是,“王妃”的身份已改變爲“妾”,“路人爭看翠軿來”的盛況大概不會再出現了。
細品詩味,其中不無詩人的深沉感概和委婉諷喻。
這三首詩中都貫穿了“江山猶是昔人非”的歷史哀思,而宛轉悽然則成爲作者的抒情基調。
全詩雖以“吳越王妃每歲必歸臨安”的軼事爲題材,卻委宛曲折地詠歎了吳越王朝的興亡,帶有懷古詠史的性質。
詩中感慨人世榮華富貴,虛名浮利的過眼雲煙,皆如那草頭露,陌上花,轉眼即消逝凋謝不見;人們生前的一切榮華富貴,全如那清晨草頭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發消失;死後所留下的美好名聲,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會凋枯謝落。
民歌原來就“含思宛轉,聽之悽然”,經蘇軾潤色創作的《陌上花》,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內容,形式及其樸素自然的風格特質,又顯得語言典雅,意味深長,詩情悽宛。
詩中多用疊字,如“垂垂”,“緩緩”,“堂堂”,“遲遲”等,不僅恰切地描摹了人物的情態,且能增加節奏感和音樂美。
陌上花:又名《清平調引》,是北宋熙寧年間,蘇東坡任杭州通判上所做,共三首。
英雄相惜,對錢鏐敬佩有加,曾書《表忠觀記》碑文,高度評價錢鏐之功績。
蘇公喜歡走動,也常來臨安,聽到里人之歌后,頗有感觸,便寫下了三首《陌上花》詩。
九仙山:蘇軾《宿九仙山》詩題下自注:“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
”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無量院相傳爲葛洪、許邁煉丹處。
陌:田間小路。
吳越王妃:指五代吳越王錢俶之妃。
吳越王,《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載,宋興,吳越王錢俶“始傾其國以事貢獻。
太祖皇帝時,俶嘗來朝,厚禮遣還國。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詔俶來朝,俶舉族歸於京師,國除”。
鄙野:粗鄙俚俗。
易之:謂變換其詞(保留其調)易,更改。
“身後風流陌上花”句:意爲身後大家沒有忘記她,爲她唱《陌上花》。
遲遲:《孟子·盡心下》:“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比喻錢俶離杭州朝宋,遲遲其行,戀戀不捨。
我在遊覽九仙山時,聽到了當地兒歌《陌上花》。
鄉親們說:吳越王錢假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臨安,錢王派人送信給王妃說:“田間小路上鮮花盛開,你可遲些回來。
”吳人將這些話編成歌兒,所含情思婉轉動人,使人聽了心神悽然,然而它的歌詞比較粗俗、淺陋,因此給它換掉,而成以下三首詩。
生前的富貴榮華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後的風流情感正如那田間小路上的春花。
錢王你已眷戀不堪地離杭降宋去了,還要教妻子不急於從陌上歸家。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