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疊山先生己丑九月被執北行閩士以詩送之
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
遺表不隨諸葛死,離騷長伴屈原清。
兩生無補秦興廢,一出誠關魯重輕。
白骨青山如得所,何消兒女哭清明。
這首詩錄自厲鶚《宋詩紀事·卷七十九》。
題目中所説的疊山是謝枋得的號。
他是南宋遺民。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兩次召他至大都(今北京)作官,均被拒絶。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福建地方官強迫他北上,他即日食果菜,以示必死。
次年到達大都,得病,遷居憫忠寺,見壁上有《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早已降元的南宋舊臣畱夢炎,遣使持藥雜米以進,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耶?”棄之於地,終不食而死。
(略據《宋史·卷四二五·謝枋得傳》) 謝枋得之死,上距文天祥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就義已經七年,他是南宋死義的最後一人,與文天祥先後輝映。
他在臨北行之前,寫了一首七律《北行別人》表明自己不屈之志。
當時步他的詩韻爲他送行的有遊古意、葉愛梅、毛靜可、魏天應、蔡正孫等,另外還有陳達翁、王濟源的送行詩。
(均見《疊山集·附錄》)詩多勉勵寬慰語,寫得最爲沉鬱感人的是王奕這首和韻送行詩,厲鶚乃根據《西江詩話》采錄,不在《疊山集·附錄》之內。
起聯“皇天久矣眼垂靑,盼盼先生此一行。
”繼謝枋得原詩末聯“南八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的詩意,而加以深拓。
第一句説謝枋得在南宋滅亡之後,長期隱居,兩次拒絶元朝招聘之命,鐵骨錚錚,受到皇天的“垂靑”。
“垂靑”是用晉朝詩人阮籍“能爲靑白眼”的典故,意即眷賞,另眼看待。
詩裏的內在涵義是説謝枋得的人格已經受到天帝的長期眷賞,應當繼續堅特下去,不負蒼天。
第二句表明作者的期望。
“盼盼”這个疊詞透露出作者殷切期待的心情,期待什麽呢?下邊寫出來了。
頷聯“遺表不隨諸葛死,離騷長伴屈原清”用兩位古人的事迹進行勸勉。
諸葛亮在《出師表》裏表明自己對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他,人雖死而《出師表》沒有隨他死去,而永遠傳於人間。
屈原在他的《離騷》巨作裏,反復陳述了他對楚國的忠貞不二之情,到後來他甯願自沉汩羅,下從彭咸,也不肯同流合污;《離騷》這篇巨作伴隨著屈原清風亮節而長存天壤。
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希望對方以諸葛亮和屈原爲楷模,不能對元朝降身屈節。
頸聯“兩生無補秦興廢,一出誠關魯重輕”,用的是魯地兩儒生的典故。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兵反秦,秦朝博士魯人叔孫通,見天下大亂,知秦必亡,逃歸故鄉,參加了項梁、項羽領導的起義軍。
項羽失敗後投漢。
劉邦定天下後,要他定群臣朝見皇帝的禮儀制度,他回到魯地徵聘儒生三十多人作爲助手。
有兩位儒生不贊成他的作爲,不肯應徵。
叔孫通説他們二人是“不知時變”,遂與其他儒生西上長安製定了朝儀,受到封賞。
(見《史記·卷九十八·叔孫通傳》)詩裏用這箇典故的意思是説,魯兩生的行爲對秦朝的興廢是不起什麽作用的,但只要一出來就關係到魯地的聲望的輕重,不出則重,一出則輕。
這裏用來比喩謝枋得到大都去關係到宋王朝的聲譽,應當堅持到底,爲已經滅亡的宋朝爭光。
這箇典故用得貼切而含意深厚,對於謝枋得來説,是精神上的鼓勵,也是懇切的忠告:千萬不能失節啊!
末聯“白骨靑山如得所,何消兒女哭清明”兩句,勉勵對方甯殺身以成仁,勿求生以傷義,靑山處處,可埋白骨,衹要死得其所,自足不朽,何須葬身故鄉,贏得兒女們清明時節的哭聲呢。
這兩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詩的警句。
它形象地槪括了中國古代忠臣義士的生死觀,也是詩人自己的生死觀。
較之“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情意尤爲深厚,幾可與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畱取丹心照汗靑”名句爭輝。
謝枋得到大都後,終於不負平生之志,從容死義。
他是不朽的,這首送行詩可與他的不朽業績幷傳。
謝疊山:名枋得,南宋遺民,元世祖曾兩次召他到大都,均被他拒絕。
後被強迫北上,他絕食而亡。

兩生:漢朝統一天下後,原爲秦朝博士的魯人叔孫通爲劉邦制定朝臣朝見的禮儀制度,回到魯地徵聘儒生,有兩位前朝儒生不肯應徵。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