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
又难得善本。
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
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
以为金山常住。
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
之奇为之言曰。
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
而其多至于五千卷。
方其正法流行之时。
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
至于像法末法之后。
去圣既远。
人始溺于文字。
有入海算沙之困。
而于一真之体。
乃漫不省解。
于是有祖师出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以为教外别传。
于动容发语之顷。
而上根利器之人。
已目击而得之矣。
故云门至于骂佛。
而药山至戒人不得读经。
皆此意也。
由是去佛而谓之禅。
离义而谓之玄。
故学佛者。
必诋禅。
而讳义者。
亦必宗玄。
二家之徒。
更相非而不知。
其相为用也。
且禅者。
六度之一也。
顾岂异于佛哉。
之奇以为。
禅出于佛。
而玄出于义。
不以佛废禅。
不以玄废义。
则其近之矣。
冉求问闻斯行诸。
孔子曰。
闻斯行之。
子路问。
闻斯行诸。
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说岂有常哉。
救其偏而已。
学佛之敝。
至于溺经文惑句义。
而人不体玄。
则言禅以救之。
学禅之敝。
至于驰空言玩琦辩。
而人不了义。
则言佛以救之。
二者更相救。
而佛法完矣。
昔达磨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
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至五祖。
始易以金刚经传授。
故六祖闻客读金刚经。
而问其所从来。
客云。
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
五祖大师常劝僧俗。
但持金刚经。
即自见性成佛矣则是持金刚经者。
始于五祖。
故金刚以是盛行于世。
而楞伽遂无传焉。
今之传者。
寔自张公倡之。
之奇过南都谒张公。
亲闻公说楞伽因缘。
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
一日入琅琊僧舍。
见一经函。
发而视之。
乃楞伽经也。
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
笔画宛然。
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
之奇闻。
羊叔子五岁时。
令乳母取所弄金镮。
乳母谓之。
汝初无是物。
祜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木中。
探得之。
主人惊曰。
此吾亡儿所失物也。
云何持去。
乳母具言之。
知祜之前身为李氏子也。
白乐天始生七月。
姆指之无两字。
虽试百数不差。
九岁谙识声律。
史氏以为笃于才章。
盖天禀。
然而乐天固自以为宿习之缘矣。
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
而死生去来于天地之间。
其为世数。
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箸。
不能算之矣。
然以沦于死生。
神识疲耗不能复记。
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
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
举登侍从。
秉钧
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
缚录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
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
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1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