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旃蒙赤奮若八月,盡強圉單閼七月,凡二年。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
◎貞元元年乙丑,公元七八五年
八月,甲子,詔凡不急之費及人冗食者皆罷之。
馬燧至行營,與諸將謀曰:“長春宮不下,則懷光不可得。
長春宮守備甚嚴,攻之曠日持久,我當身往諭之。
”遂徑造城下,呼懷光守將徐庭光,庭光帥將士羅拜城上。
燧知其心屈,徐謂之曰:“我自朝廷來,可西向受命。
”庭光等復西向拜。
燧曰:“汝曹自祿山已來,徇國立功四十餘年,何忽爲滅族之計!從吾言,非止免禍,富貴可圖也。
”衆不對。
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將士皆伏泣。
燧曰:“此皆懷光所爲,汝曹無罪。
第堅守勿出。
”皆曰:“諾。
”
壬申,燧與渾瑊、韓遊瑰軍逼河中,至焦籬堡。
守將尉珪以七百人降。
是夕,懷光舉火,諸營不應。
駱元光在長春宮下,使人招徐庭光。
庭光素輕元光,遣卒罵之,又爲優胡於城上以侮之,且曰:“我降漢將耳!”元光使白燧,燧還至城下,庭光開門降。
燧以數騎入城慰撫,其衆大呼曰:“吾輩復爲王人矣!”渾瑊謂僚佐曰:“始吾謂馬公用兵不吾遠也,今乃知吾不逮多矣!”詔以庭光試殿中監兼御史大夫。
甲戌,燧帥諸軍至河西,河中軍士自相驚曰:“西城擐甲矣!”又曰:“東城娖隊矣!”須臾,軍中皆易其號爲“太平”字。
懷光不知所爲,乃縊而死。
初,懷光之解奉天圍也,上以其子璀爲監察御史,寵待甚厚。
及懷光屯咸陽不進,璀密言於上曰:“臣父必負陛下,願早爲之備。
臣聞君、父一也,但今日之勢,陛下未能誅臣父,而臣父足以危陛下。
陛下待臣厚,臣胡人,性直,故不忍不言耳。
”上驚曰:“知卿大臣愛子,當爲朕委曲彌縫,而密奏之!”對曰:“臣父非不愛臣,臣非不愛其父與宗族也;顧臣力竭,不能回耳。
”上曰:“然則卿以何策自免?”對曰:“臣之進言,非苟求生,臣父敗,則臣與之俱死矣,復有何策哉!使臣賣父求生,陛下亦安用之!”上曰:“卿勿死,爲朕更至咸陽諭卿父,使君臣父子俱全,不亦善乎!”璀至咸陽而還,曰:“無益也,願陛下備之,勿信人言。
臣今往,說諭萬方,臣父言:‘汝小子何知!主上無信,吾非貪寶貴也,直畏死耳,汝豈可陷吾入死地邪!’”及李泌赴陝,上謂之曰:“朕所以再三欲全懷光者,誠惜璀也。
卿至,試爲朕招之。
”對曰:“陛下未幸樑、洋,懷光猶可降也。
今則不然,豈有人臣迫逐其君,而可復立於其朝乎!縱彼顏厚無慚,陛下每視朝,何心見之!臣得入陝,借使懷光請降,臣不敢受,況招之乎!李璀固賢者,必與父俱死矣,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
◎貞元元年乙丑,公元七八五年
八月,甲子,詔凡不急之費及人冗食者皆罷之。
馬燧至行營,與諸將謀曰:“長春宮不下,則懷光不可得。
長春宮守備甚嚴,攻之曠日持久,我當身往諭之。
”遂徑造城下,呼懷光守將徐庭光,庭光帥將士羅拜城上。
燧知其心屈,徐謂之曰:“我自朝廷來,可西向受命。
”庭光等復西向拜。
燧曰:“汝曹自祿山已來,徇國立功四十餘年,何忽爲滅族之計!從吾言,非止免禍,富貴可圖也。
”衆不對。
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將士皆伏泣。
燧曰:“此皆懷光所爲,汝曹無罪。
第堅守勿出。
”皆曰:“諾。
”
壬申,燧與渾瑊、韓遊瑰軍逼河中,至焦籬堡。
守將尉珪以七百人降。
是夕,懷光舉火,諸營不應。
駱元光在長春宮下,使人招徐庭光。
庭光素輕元光,遣卒罵之,又爲優胡於城上以侮之,且曰:“我降漢將耳!”元光使白燧,燧還至城下,庭光開門降。
燧以數騎入城慰撫,其衆大呼曰:“吾輩復爲王人矣!”渾瑊謂僚佐曰:“始吾謂馬公用兵不吾遠也,今乃知吾不逮多矣!”詔以庭光試殿中監兼御史大夫。
甲戌,燧帥諸軍至河西,河中軍士自相驚曰:“西城擐甲矣!”又曰:“東城娖隊矣!”須臾,軍中皆易其號爲“太平”字。
懷光不知所爲,乃縊而死。
初,懷光之解奉天圍也,上以其子璀爲監察御史,寵待甚厚。
及懷光屯咸陽不進,璀密言於上曰:“臣父必負陛下,願早爲之備。
臣聞君、父一也,但今日之勢,陛下未能誅臣父,而臣父足以危陛下。
陛下待臣厚,臣胡人,性直,故不忍不言耳。
”上驚曰:“知卿大臣愛子,當爲朕委曲彌縫,而密奏之!”對曰:“臣父非不愛臣,臣非不愛其父與宗族也;顧臣力竭,不能回耳。
”上曰:“然則卿以何策自免?”對曰:“臣之進言,非苟求生,臣父敗,則臣與之俱死矣,復有何策哉!使臣賣父求生,陛下亦安用之!”上曰:“卿勿死,爲朕更至咸陽諭卿父,使君臣父子俱全,不亦善乎!”璀至咸陽而還,曰:“無益也,願陛下備之,勿信人言。
臣今往,說諭萬方,臣父言:‘汝小子何知!主上無信,吾非貪寶貴也,直畏死耳,汝豈可陷吾入死地邪!’”及李泌赴陝,上謂之曰:“朕所以再三欲全懷光者,誠惜璀也。
卿至,試爲朕招之。
”對曰:“陛下未幸樑、洋,懷光猶可降也。
今則不然,豈有人臣迫逐其君,而可復立於其朝乎!縱彼顏厚無慚,陛下每視朝,何心見之!臣得入陝,借使懷光請降,臣不敢受,況招之乎!李璀固賢者,必與父俱死矣,
起重光大荒落,盡旃蒙作噩,凡五年。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
◎貞元十七年辛巳,公元八零一年
春,正月,甲寅,韓全義至長安,竇文場爲掩其敗跡,上禮遇甚厚。
全義稱足疾,不任朝謁,遣司馬崔放入對。
放爲全義引咎,謝無功,上曰:“全義爲招討使,能招來少誠,其功大矣,何必殺人然後爲功邪!”閏月,甲戌,歸夏州。
韋士宗既入黔州,妄殺將吏,人心大擾。
士宗懼,三月,脫身亡走。
夏,四月,辛亥,以右諫議大夫裴佶爲黔州觀察使。
五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朔方邠、寧,慶節度使楊朝晟防秋於寧州,乙酉,薨。
初,渾瑊遣兵馬使李朝寀將兵戌定平。
瑊薨,朝寀請以其衆隸神策軍;詔許之。
楊朝晟疾亟,召僚佐謂曰:“朝晟必不起,朔方命帥多自本軍,雖徇衆情,殊非國體。
寧州刺史劉南金,練習軍旅,宜使攝行軍,且知軍事,比朝遷擇帥,必無虞矣。
”又以手書授監軍劉英倩,英倩以聞。
軍士私議曰:“朝廷命帥,吾納之,即命劉君,吾事之;若命帥於它軍,彼必以其麾下來,吾屬被斥矣,必拒之。
”
己丑,上遣中使往察軍情,軍中多與南金。
辛卯,上覆遺高品薛盈珍齎詔詣寧州。
六月,甲午,盈珍至軍,宣詔曰:“朝寀所將本朔方軍,今將並之,以壯軍勢,威戎狄,以李朝寀爲使,南金副之,軍中以爲何如?”諸將皆奉詔。
丙申,都虞候史經言於衆曰:“李公命收弓刀而送甲冑二千。
”軍士皆曰:“李公欲內麾下二千爲腹心,吾輩妻子其可保乎!”夜,造劉南金,欲奉以爲帥,南金曰:“節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則不可,軍中豈無它將乎!衆曰:“弓刀皆爲官所收,惟軍事府尚有甲兵,欲因以集事。
南金曰:“諸君不願朝寀爲帥,宜以情告敕使。
若操甲兵,乃拒詔也。
”命閉門不內。
軍士去,詣兵馬使高固,固逃匿,搜得之。
固曰:“諸君能用吾命則可。
”衆曰:“惟命。
”固曰:“毋殺人,毋掠金帛。
”衆曰:“諾。
”乃共詣監軍,請奏之。
衆曰:“劉君既得朝旨爲副帥,必撓吾事。
”詐稱監軍命,召計事,至而殺之。
戊戌,制以李朝寀爲邠寧節度使。
是日,寧州告變者至,上追還制書,復遣薛盈珍往詗軍情。
壬寅,至軍,軍中以高固爲請,盈珍即以上旨命固知軍事。
或傳戊戌制書至邠州,邠軍惑,不知所從。
奸人乘之,且爲變。
留後孟子周悉內精甲於府廷,日饗士卒,內以悅衆心,外以威奸黨。
邠軍無變,子周之謀也。
李釒奇既執天下利權,以貢獻固主恩,以饋遺結權貴,恃此驕縱,無所忌憚,盜取縣官財,所部官屬無罪受戮者相繼。
浙西布衣崔善貞詣闕上封事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
◎貞元十七年辛巳,公元八零一年
春,正月,甲寅,韓全義至長安,竇文場爲掩其敗跡,上禮遇甚厚。
全義稱足疾,不任朝謁,遣司馬崔放入對。
放爲全義引咎,謝無功,上曰:“全義爲招討使,能招來少誠,其功大矣,何必殺人然後爲功邪!”閏月,甲戌,歸夏州。
韋士宗既入黔州,妄殺將吏,人心大擾。
士宗懼,三月,脫身亡走。
夏,四月,辛亥,以右諫議大夫裴佶爲黔州觀察使。
五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朔方邠、寧,慶節度使楊朝晟防秋於寧州,乙酉,薨。
初,渾瑊遣兵馬使李朝寀將兵戌定平。
瑊薨,朝寀請以其衆隸神策軍;詔許之。
楊朝晟疾亟,召僚佐謂曰:“朝晟必不起,朔方命帥多自本軍,雖徇衆情,殊非國體。
寧州刺史劉南金,練習軍旅,宜使攝行軍,且知軍事,比朝遷擇帥,必無虞矣。
”又以手書授監軍劉英倩,英倩以聞。
軍士私議曰:“朝廷命帥,吾納之,即命劉君,吾事之;若命帥於它軍,彼必以其麾下來,吾屬被斥矣,必拒之。
”
己丑,上遣中使往察軍情,軍中多與南金。
辛卯,上覆遺高品薛盈珍齎詔詣寧州。
六月,甲午,盈珍至軍,宣詔曰:“朝寀所將本朔方軍,今將並之,以壯軍勢,威戎狄,以李朝寀爲使,南金副之,軍中以爲何如?”諸將皆奉詔。
丙申,都虞候史經言於衆曰:“李公命收弓刀而送甲冑二千。
”軍士皆曰:“李公欲內麾下二千爲腹心,吾輩妻子其可保乎!”夜,造劉南金,欲奉以爲帥,南金曰:“節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則不可,軍中豈無它將乎!衆曰:“弓刀皆爲官所收,惟軍事府尚有甲兵,欲因以集事。
南金曰:“諸君不願朝寀爲帥,宜以情告敕使。
若操甲兵,乃拒詔也。
”命閉門不內。
軍士去,詣兵馬使高固,固逃匿,搜得之。
固曰:“諸君能用吾命則可。
”衆曰:“惟命。
”固曰:“毋殺人,毋掠金帛。
”衆曰:“諾。
”乃共詣監軍,請奏之。
衆曰:“劉君既得朝旨爲副帥,必撓吾事。
”詐稱監軍命,召計事,至而殺之。
戊戌,制以李朝寀爲邠寧節度使。
是日,寧州告變者至,上追還制書,復遣薛盈珍往詗軍情。
壬寅,至軍,軍中以高固爲請,盈珍即以上旨命固知軍事。
或傳戊戌制書至邠州,邠軍惑,不知所從。
奸人乘之,且爲變。
留後孟子周悉內精甲於府廷,日饗士卒,內以悅衆心,外以威奸黨。
邠軍無變,子周之謀也。
李釒奇既執天下利權,以貢獻固主恩,以饋遺結權貴,恃此驕縱,無所忌憚,盜取縣官財,所部官屬無罪受戮者相繼。
浙西布衣崔善貞詣闕上封事
起閼逢閹茂六月,盡上章執徐,凡六年有奇。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
◎貞元十年甲戌,公元七九四年
六月,壬寅朔,昭義節度使李抱真薨。
其子殿中侍御史緘與抱真從甥元仲經謀,祕不發喪,詐爲抱真表,求以職事授緘。
又詐爲其父書,遣裨將陳榮詣王武俊假貨財。
武俊怒曰:“吾與乃公厚善,欲同獎王室耳,豈與汝同惡邪!聞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況有求也!”使榮歸,寄聲質責緘。
昭義步軍都虞候王延貴,汝州樑人也,素以義勇聞。
上知抱真已薨,遣中使第五守進往觀變,且以軍事委王延貴。
守進至上黨,緘稱抱真有疾不能見。
三日,緘乃嚴兵詣守進,守進謂之曰:“朝廷已知相公捐館,令王延貴權知軍事。
侍御宜發喪行服。
”緘愕然,出,謂諸將曰:“朝廷不許緘掌事,諸君意如何?”莫對。
緘懼,乃歸發喪,以使印及管鑰授監軍。
守進召延貴,宣口詔令視事,趣緘赴東都。
元仲經出走,延貴悉歸罪於仲經,捕斬之。
詔以延貴權知昭義軍事。
雲南王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楝獻地圖、土貢及吐蕃所給金印,請復號南詔。
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爲冊南詔使,賜銀窠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
滋至其國,異牟尋北面跪受冊印,稽首再拜,因與使者宴,出玄宗所賜銀平脫馬頭盤二以示滋。
又指老笛工、歌女曰:“皇帝所賜《龜茲樂》,唯二人在耳。
”滋曰:“南詔當深思祖考,子子孫孫盡忠於唐。
”異牟尋拜曰:“敢不謹承使者之命!”
賜義武節度使張升雲名茂昭。
御史中丞穆贊按度支吏贓罪,裴延齡欲出之,贊不從。
延齡譖之,貶饒州別駕,朝士畏延齡側目。
贊,寧之子也。
韋皋奏破吐蕃於峨和城。
秋,七月,壬申朔,以王延貴爲昭義留後,賜名虔休。
昭義行軍司馬、攝洺州刺史元誼聞虔休爲留後,意不平,表請在以磁、邢、洺別爲一鎮。
昭義精兵多在山東,誼厚賚以悅之。
上屢遣中使諭之,不從。
臨洺守將夏侯仲宣以城歸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馬正卿督裨將石定蕃等將兵五千擊洺州。
定蕃帥其衆二千叛歸誼,正卿退還。
詔以誼爲饒州刺史,誼不行。
虔休自將兵攻之,引洺水以灌城。
黃少卿陷欽、橫、潯、貴等州,攻孫公器於邕州。
九月,王虔休破元誼兵,進拔雞澤。
裴延齡奏管官吏太多,自今缺員請且勿補,收其俸以實府庫。
上欲修神龍寺,須五十尺鬆,不可得。
延齡曰:“臣近見同州一谷,木數千株,皆可八十尺。
”上曰:“開元、天寶間求美材於近畿猶不可得,今安得有之?”對曰:“天生珍材,固待聖君乃出,開元、天寶何從得之!”延齡奏:“左藏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
◎貞元十年甲戌,公元七九四年
六月,壬寅朔,昭義節度使李抱真薨。
其子殿中侍御史緘與抱真從甥元仲經謀,祕不發喪,詐爲抱真表,求以職事授緘。
又詐爲其父書,遣裨將陳榮詣王武俊假貨財。
武俊怒曰:“吾與乃公厚善,欲同獎王室耳,豈與汝同惡邪!聞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況有求也!”使榮歸,寄聲質責緘。
昭義步軍都虞候王延貴,汝州樑人也,素以義勇聞。
上知抱真已薨,遣中使第五守進往觀變,且以軍事委王延貴。
守進至上黨,緘稱抱真有疾不能見。
三日,緘乃嚴兵詣守進,守進謂之曰:“朝廷已知相公捐館,令王延貴權知軍事。
侍御宜發喪行服。
”緘愕然,出,謂諸將曰:“朝廷不許緘掌事,諸君意如何?”莫對。
緘懼,乃歸發喪,以使印及管鑰授監軍。
守進召延貴,宣口詔令視事,趣緘赴東都。
元仲經出走,延貴悉歸罪於仲經,捕斬之。
詔以延貴權知昭義軍事。
雲南王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楝獻地圖、土貢及吐蕃所給金印,請復號南詔。
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爲冊南詔使,賜銀窠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
滋至其國,異牟尋北面跪受冊印,稽首再拜,因與使者宴,出玄宗所賜銀平脫馬頭盤二以示滋。
又指老笛工、歌女曰:“皇帝所賜《龜茲樂》,唯二人在耳。
”滋曰:“南詔當深思祖考,子子孫孫盡忠於唐。
”異牟尋拜曰:“敢不謹承使者之命!”
賜義武節度使張升雲名茂昭。
御史中丞穆贊按度支吏贓罪,裴延齡欲出之,贊不從。
延齡譖之,貶饒州別駕,朝士畏延齡側目。
贊,寧之子也。
韋皋奏破吐蕃於峨和城。
秋,七月,壬申朔,以王延貴爲昭義留後,賜名虔休。
昭義行軍司馬、攝洺州刺史元誼聞虔休爲留後,意不平,表請在以磁、邢、洺別爲一鎮。
昭義精兵多在山東,誼厚賚以悅之。
上屢遣中使諭之,不從。
臨洺守將夏侯仲宣以城歸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馬正卿督裨將石定蕃等將兵五千擊洺州。
定蕃帥其衆二千叛歸誼,正卿退還。
詔以誼爲饒州刺史,誼不行。
虔休自將兵攻之,引洺水以灌城。
黃少卿陷欽、橫、潯、貴等州,攻孫公器於邕州。
九月,王虔休破元誼兵,進拔雞澤。
裴延齡奏管官吏太多,自今缺員請且勿補,收其俸以實府庫。
上欲修神龍寺,須五十尺鬆,不可得。
延齡曰:“臣近見同州一谷,木數千株,皆可八十尺。
”上曰:“開元、天寶間求美材於近畿猶不可得,今安得有之?”對曰:“天生珍材,固待聖君乃出,開元、天寶何從得之!”延齡奏:“左藏
起強圉閼八月,盡重光協洽,凡四年有奇。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
◎貞元三年丁卯,公元七八七年
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吐蕃尚結贊遣五騎送崔漢衡歸,且上表求和。
至潘原,李觀語之以“有詔不納吐蕃使者”,受其表而卻其人。
初,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渾與張延賞俱爲相,渾議事數異同,延賞使所親謂曰:“相公舊德,但節言於廟堂,則重位可久。
”渾曰:“爲吾謝張公,柳渾頭可斷,舌不可禁!”由是交惡。
上好文雅縕藉,而渾質直輕侻,無威儀,於上前時發俚語。
上不悅,欲黜爲王府長史,李泌言:“渾褊直無他。
故事,罷相無爲長史者。
”又欲以爲王傅,泌請以爲常侍,上曰:“苟得罷之,無不可者。
”己丑,渾罷爲左散騎常侍。
初,郜國大長公主適駙馬都尉蕭升。
升,復之從兄弟也。
公主不謹,詹事李升、蜀州別駕蕭鼎、彭州司馬李萬、豐陽令韋恪,皆出入主第。
主女爲太子妃,始者上恩禮甚厚,主常直乘肩輿抵東宮。
宗戚皆疾之。
或告主淫亂,且爲厭禱。
上大怒,幽主于禁中,切責太子。
太子不知所對,請與蕭妃離婚。
上召李泌告之,且曰:“舒王近已長立,孝友溫仁。
”泌曰:“何至於是!陛下惟有一子,奈何一旦疑之,欲廢之而立侄,得無失計乎!”上勃然怒曰:“卿何得間人父子!誰語卿舒王爲侄者?”對曰:“陛下自言之。
大曆初,陛下語臣,‘今日得數子’。
臣請其故,陛下言‘昭靖諸子,主上令吾子之。
’今陛下所生之子猶疑之,何有於侄!舒王雖孝,自今陛下宜努力,勿復望其孝矣!”上曰:“卿不愛家族乎?”對曰:“臣惟愛家族,故不敢不盡言。
若畏陛下盛怒而爲曲從,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雲:‘吾獨任汝爲相,不力諫,使至此,必復殺而子。
’臣老矣,餘年不足惜,若冤殺臣子,使臣以侄爲嗣,臣未知得歆其祀乎!”因嗚咽流涕。
上亦泣曰:“事已如此,使朕如何而可?”對曰:“此大事,願陛下審圖之。
臣始謂陛下聖德,當使海外蠻夷皆戴之如父母,豈謂自有子而疑之至此乎!臣今盡言,不敢避忌諱。
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國覆家者。
陛下記昔在彭原,建寧何故而誅?”上曰:“建寧叔實冤,肅宗性急,譖之者深耳!”泌曰:“臣昔以建寧之故,固辭官爵,誓不近天子左右。
不幸今日復爲陛下相,又睹茲事。
臣在彭原,承恩無比,竟不敢言建寧之冤,及臨辭乃言之,肅宗亦悔而泣。
先帝自建寧之死,常懷危懼,臣亦爲先帝誦《黃臺瓜辭》以防讒構之端。
”上曰:“朕固知之。
”意色稍解,乃曰:“貞觀、開元皆易太子,何故不亡?”對曰:“臣方欲言之。
昔承乾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
◎貞元三年丁卯,公元七八七年
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吐蕃尚結贊遣五騎送崔漢衡歸,且上表求和。
至潘原,李觀語之以“有詔不納吐蕃使者”,受其表而卻其人。
初,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渾與張延賞俱爲相,渾議事數異同,延賞使所親謂曰:“相公舊德,但節言於廟堂,則重位可久。
”渾曰:“爲吾謝張公,柳渾頭可斷,舌不可禁!”由是交惡。
上好文雅縕藉,而渾質直輕侻,無威儀,於上前時發俚語。
上不悅,欲黜爲王府長史,李泌言:“渾褊直無他。
故事,罷相無爲長史者。
”又欲以爲王傅,泌請以爲常侍,上曰:“苟得罷之,無不可者。
”己丑,渾罷爲左散騎常侍。
初,郜國大長公主適駙馬都尉蕭升。
升,復之從兄弟也。
公主不謹,詹事李升、蜀州別駕蕭鼎、彭州司馬李萬、豐陽令韋恪,皆出入主第。
主女爲太子妃,始者上恩禮甚厚,主常直乘肩輿抵東宮。
宗戚皆疾之。
或告主淫亂,且爲厭禱。
上大怒,幽主于禁中,切責太子。
太子不知所對,請與蕭妃離婚。
上召李泌告之,且曰:“舒王近已長立,孝友溫仁。
”泌曰:“何至於是!陛下惟有一子,奈何一旦疑之,欲廢之而立侄,得無失計乎!”上勃然怒曰:“卿何得間人父子!誰語卿舒王爲侄者?”對曰:“陛下自言之。
大曆初,陛下語臣,‘今日得數子’。
臣請其故,陛下言‘昭靖諸子,主上令吾子之。
’今陛下所生之子猶疑之,何有於侄!舒王雖孝,自今陛下宜努力,勿復望其孝矣!”上曰:“卿不愛家族乎?”對曰:“臣惟愛家族,故不敢不盡言。
若畏陛下盛怒而爲曲從,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雲:‘吾獨任汝爲相,不力諫,使至此,必復殺而子。
’臣老矣,餘年不足惜,若冤殺臣子,使臣以侄爲嗣,臣未知得歆其祀乎!”因嗚咽流涕。
上亦泣曰:“事已如此,使朕如何而可?”對曰:“此大事,願陛下審圖之。
臣始謂陛下聖德,當使海外蠻夷皆戴之如父母,豈謂自有子而疑之至此乎!臣今盡言,不敢避忌諱。
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國覆家者。
陛下記昔在彭原,建寧何故而誅?”上曰:“建寧叔實冤,肅宗性急,譖之者深耳!”泌曰:“臣昔以建寧之故,固辭官爵,誓不近天子左右。
不幸今日復爲陛下相,又睹茲事。
臣在彭原,承恩無比,竟不敢言建寧之冤,及臨辭乃言之,肅宗亦悔而泣。
先帝自建寧之死,常懷危懼,臣亦爲先帝誦《黃臺瓜辭》以防讒構之端。
”上曰:“朕固知之。
”意色稍解,乃曰:“貞觀、開元皆易太子,何故不亡?”對曰:“臣方欲言之。
昔承乾
起玄黓涒灘,盡閼逢閹茂五月,凡二年有奇。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
◎貞元八年壬申,公元七九二年
春,二月,壬寅,執夢衝,數其罪而斬之。
雲南之路始通。
三月,丁丑,山南東道節度使曹成王皋薨。
宣武節度使劉玄佐有威略,每李納使至,玄佐厚結之,故常得其陰事,先爲之備。
納憚之。
其母雖貴,日織絹一匹,謂玄佐曰:“汝本寒微,天子富貴汝至此,必以死報之!”故玄佐始終不失臣節。
庚午,玄佐薨。
山南東道節度判官李實知留後事,性刻薄,裁損軍士衣食。
鼓角將楊清潭帥衆作亂。
夜焚掠城中,獨不犯曹王皋家。
實逾城走免。
明旦,都將徐誠縋城而入,號令禁遏,然後止。
收清潭等六人斬之。
實歸京師,以爲司農少卿。
實,元慶之玄孫也。
丙子,以荊南節度使樊澤爲山南東道節度使。
初,竇參爲度支轉運使,班宏副之。
參許宏,俟一歲以使職歸之。
歲餘,參無歸意,宏怒。
司農少卿張滂,宏所薦也,參欲使滂分主江、淮鹽鐵,宏不可。
滂知之,亦怨宏。
及參爲上所疏,乃讓度支使於宏,又不欲利權專歸於宏,乃薦滂於上。
以宏判度支,以滂爲戶部侍郎、鹽鐵轉運使,仍隸於宏以悅之。
竇參陰狡而愎,恃權而貪,每遷除,多與族子給事中申議之。
申招權受賂,時人謂之“喜鵲”。
上頗聞之,謂參曰:“申必爲卿累,宜出之以息物議。
”參再三保其無他,申亦不悛。
左金吾大將軍虢王則之,巨之子也,與申善,左諫議大夫、知制誥吳通玄與陸贄不葉,竇申恐贄進用,陰與通玄、則之作謗書以傾贄。
上皆察知其狀。
夏,四月,丁亥,貶則之昭州司馬,通玄泉州司馬,申道州司馬。
尋賜通玄死。
劉玄佐之喪,將佐匿之,稱疾請代,上亦爲之隱,遣使即軍中問:“以陝虢觀察使吳氵奏爲代可乎?”監軍孟介、行軍司馬盧瑗皆以爲便,然後除之。
氵奏行至汜水,玄佐之柩將發,軍中請備儀仗,瑗不許,又令留器用以俟新使。
將士怒。
玄佐之婿及親兵皆被甲,擁玄佐之子士寧釋縗絰,登重榻,自爲留後。
執城將曹金岸、浚儀令李邁,曰:“爾皆請吳湊者!”遂咼之。
盧瑗逃免。
士寧以財賞將士,劫孟介以請於朝。
上以問宰相,竇參曰:“今汴人指李納以邀制命,不許,將合於納。
”庚寅,以士寧爲宣武節度使。
士寧疑宋州刺史崔良佐不附己,託言巡撫,至宋州,以都知兵馬使劉逸準代之。
逸準,正臣之子也。
乙未,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竇參爲郴州別駕,貶竇申錦州司戶。
以尚書左丞趙憬、兵部侍郎陸贄併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憬,仁本之曾孫也。
張滂請鹽鐵舊簿於班宏,宏不與。
滂與宏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
◎貞元八年壬申,公元七九二年
春,二月,壬寅,執夢衝,數其罪而斬之。
雲南之路始通。
三月,丁丑,山南東道節度使曹成王皋薨。
宣武節度使劉玄佐有威略,每李納使至,玄佐厚結之,故常得其陰事,先爲之備。
納憚之。
其母雖貴,日織絹一匹,謂玄佐曰:“汝本寒微,天子富貴汝至此,必以死報之!”故玄佐始終不失臣節。
庚午,玄佐薨。
山南東道節度判官李實知留後事,性刻薄,裁損軍士衣食。
鼓角將楊清潭帥衆作亂。
夜焚掠城中,獨不犯曹王皋家。
實逾城走免。
明旦,都將徐誠縋城而入,號令禁遏,然後止。
收清潭等六人斬之。
實歸京師,以爲司農少卿。
實,元慶之玄孫也。
丙子,以荊南節度使樊澤爲山南東道節度使。
初,竇參爲度支轉運使,班宏副之。
參許宏,俟一歲以使職歸之。
歲餘,參無歸意,宏怒。
司農少卿張滂,宏所薦也,參欲使滂分主江、淮鹽鐵,宏不可。
滂知之,亦怨宏。
及參爲上所疏,乃讓度支使於宏,又不欲利權專歸於宏,乃薦滂於上。
以宏判度支,以滂爲戶部侍郎、鹽鐵轉運使,仍隸於宏以悅之。
竇參陰狡而愎,恃權而貪,每遷除,多與族子給事中申議之。
申招權受賂,時人謂之“喜鵲”。
上頗聞之,謂參曰:“申必爲卿累,宜出之以息物議。
”參再三保其無他,申亦不悛。
左金吾大將軍虢王則之,巨之子也,與申善,左諫議大夫、知制誥吳通玄與陸贄不葉,竇申恐贄進用,陰與通玄、則之作謗書以傾贄。
上皆察知其狀。
夏,四月,丁亥,貶則之昭州司馬,通玄泉州司馬,申道州司馬。
尋賜通玄死。
劉玄佐之喪,將佐匿之,稱疾請代,上亦爲之隱,遣使即軍中問:“以陝虢觀察使吳氵奏爲代可乎?”監軍孟介、行軍司馬盧瑗皆以爲便,然後除之。
氵奏行至汜水,玄佐之柩將發,軍中請備儀仗,瑗不許,又令留器用以俟新使。
將士怒。
玄佐之婿及親兵皆被甲,擁玄佐之子士寧釋縗絰,登重榻,自爲留後。
執城將曹金岸、浚儀令李邁,曰:“爾皆請吳湊者!”遂咼之。
盧瑗逃免。
士寧以財賞將士,劫孟介以請於朝。
上以問宰相,竇參曰:“今汴人指李納以邀制命,不許,將合於納。
”庚寅,以士寧爲宣武節度使。
士寧疑宋州刺史崔良佐不附己,託言巡撫,至宋州,以都知兵馬使劉逸準代之。
逸準,正臣之子也。
乙未,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竇參爲郴州別駕,貶竇申錦州司戶。
以尚書左丞趙憬、兵部侍郎陸贄併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憬,仁本之曾孫也。
張滂請鹽鐵舊簿於班宏,宏不與。
滂與宏
起昭陽單閼,盡著雍涒灘,凡六年。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下
◎長慶三年癸卯,公元八二三年
春,正月,癸未,賜兩軍中尉以下錢。
二月,辛卯,賜統軍、軍使等綿彩、銀器各有差。
戶部侍郎牛僧孺,素爲上所厚。
初,韓弘之子右驍衛將軍公武爲其父謀,以財結中外。
及公武卒,弘繼薨,稚孫紹宗嗣,主藏奴與吏訟於御史府。
上憐之,盡取弘財簿自閱視,凡中外主權,多納弘貨,獨硃句細字曰:“某年月日,送戶部牛侍郎錢千萬,不納。
”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繆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時僧孺與李德裕皆有入相之望。
德裕出爲浙西觀察使,八年不遷。
以爲李逢吉排己,引僧孺爲相,由是牛、李之怨愈深。
夏,四月,甲午,安南奏陸州獠攻掠州縣。
丙申,賜宣徽院供奉官錢,紫衣者百二十緡,下至承旨各有差。
初,翼城人鄭注,眇小,目下視,而巧譎傾諂,善揣人意,以醫遊四方,羈貧甚。
嘗以藥術幹徐州牙將,牙將悅之,薦於節度使李愬。
愬餌其藥頗驗,遂有寵,署爲牙推,浸預軍政,妄作威福,軍府患之。
監軍王守澄以衆情白愬,請去之,愬曰:“注雖如是,然奇才也,將軍試與之語,苟無可取,去之未晚。
”乃使注往謁守澄,守澄初有難色,不得已見之。
坐語未久,守澄大喜,延之中堂,促膝笑語,恨相見之晚。
明日,謂愬曰:“鄭生誠如公言。
”自是又有寵於守澄,權勢益張,愬署爲巡官,列於賓席。
注既用事,恐牙將薦己者泄其本末,密以它愬,愬殺之。
及守澄入知樞密,挈注以西,爲立居宅,贍給之。
遂薦於上,上亦厚遇之。
自上有疾,守澄專制國事,勢傾中外。
注日夜出入其家,與之謀議,語必通夕,關通賂遺,人莫能突擊其跡。
始則有微賤巧宦之士,或因以求進,數年之後,達官車馬滿其門矣。
工部尚書鄭權,家多姬妾,祿薄不能贍,因注通於守澄以求節鎮。
己酉,以權爲嶺南節度使。
五月,壬申,以尚書左丞柳公綽爲山南東道節度使。
公綽過鄧縣,有二吏,一犯贓,一舞文,衆謂公綽必殺犯贓者。
公綽判曰:“贓吏犯法,法在;奸吏亂法,法亡。
”竟誅舞文者。
丙子,以晉、慈二州爲保義軍,以觀察使李寰爲節度使。
六月,己丑,以吏部侍郎韓愈爲京兆尹。
六軍不敢犯法,私相謂曰:“是尚欲燒佛骨,何可犯也!”
秋,七月,癸亥,嶺南奏黃洞蠻寇邕州,破左江鎮。
丙寅,邕州奏黃洞蠻破欽州千金鎮,刺史楊嶼奔石南砦。
南詔勸利卒,國人請立其弟豐祐。
豐祐勇敢,善用其衆,始慕中國,不與父連名。
八月,癸已,邕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下
◎長慶三年癸卯,公元八二三年
春,正月,癸未,賜兩軍中尉以下錢。
二月,辛卯,賜統軍、軍使等綿彩、銀器各有差。
戶部侍郎牛僧孺,素爲上所厚。
初,韓弘之子右驍衛將軍公武爲其父謀,以財結中外。
及公武卒,弘繼薨,稚孫紹宗嗣,主藏奴與吏訟於御史府。
上憐之,盡取弘財簿自閱視,凡中外主權,多納弘貨,獨硃句細字曰:“某年月日,送戶部牛侍郎錢千萬,不納。
”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繆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時僧孺與李德裕皆有入相之望。
德裕出爲浙西觀察使,八年不遷。
以爲李逢吉排己,引僧孺爲相,由是牛、李之怨愈深。
夏,四月,甲午,安南奏陸州獠攻掠州縣。
丙申,賜宣徽院供奉官錢,紫衣者百二十緡,下至承旨各有差。
初,翼城人鄭注,眇小,目下視,而巧譎傾諂,善揣人意,以醫遊四方,羈貧甚。
嘗以藥術幹徐州牙將,牙將悅之,薦於節度使李愬。
愬餌其藥頗驗,遂有寵,署爲牙推,浸預軍政,妄作威福,軍府患之。
監軍王守澄以衆情白愬,請去之,愬曰:“注雖如是,然奇才也,將軍試與之語,苟無可取,去之未晚。
”乃使注往謁守澄,守澄初有難色,不得已見之。
坐語未久,守澄大喜,延之中堂,促膝笑語,恨相見之晚。
明日,謂愬曰:“鄭生誠如公言。
”自是又有寵於守澄,權勢益張,愬署爲巡官,列於賓席。
注既用事,恐牙將薦己者泄其本末,密以它愬,愬殺之。
及守澄入知樞密,挈注以西,爲立居宅,贍給之。
遂薦於上,上亦厚遇之。
自上有疾,守澄專制國事,勢傾中外。
注日夜出入其家,與之謀議,語必通夕,關通賂遺,人莫能突擊其跡。
始則有微賤巧宦之士,或因以求進,數年之後,達官車馬滿其門矣。
工部尚書鄭權,家多姬妾,祿薄不能贍,因注通於守澄以求節鎮。
己酉,以權爲嶺南節度使。
五月,壬申,以尚書左丞柳公綽爲山南東道節度使。
公綽過鄧縣,有二吏,一犯贓,一舞文,衆謂公綽必殺犯贓者。
公綽判曰:“贓吏犯法,法在;奸吏亂法,法亡。
”竟誅舞文者。
丙子,以晉、慈二州爲保義軍,以觀察使李寰爲節度使。
六月,己丑,以吏部侍郎韓愈爲京兆尹。
六軍不敢犯法,私相謂曰:“是尚欲燒佛骨,何可犯也!”
秋,七月,癸亥,嶺南奏黃洞蠻寇邕州,破左江鎮。
丙寅,邕州奏黃洞蠻破欽州千金鎮,刺史楊嶼奔石南砦。
南詔勸利卒,國人請立其弟豐祐。
豐祐勇敢,善用其衆,始慕中國,不與父連名。
八月,癸已,邕
起屠維大淵獻二月,盡重光赤奮若六月,凡二年在奇。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
◎元和十四年己亥,公元八一九年
二月,李聽襲海州,克東海、朐山、懷仁等縣。
李愬敗平盧兵於沂州,拔丞縣。
李師道聞官軍侵逼,發民治鄆州城塹,修守備,役及婦人,民益懼且怨。
都知兵馬使劉悟,正臣之孫也,師道使之將兵萬餘人屯陽谷以拒官軍。
悟務爲寬惠,使士卒人人自便,軍中號曰劉父。
及田弘正渡河,悟軍無備,戰又數敗。
或謂師道曰:“劉悟不修軍法,專收衆心,恐有他志,宜早圖之。
”師道召悟計事,欲殺之。
或諫曰:“今官軍四合,悟無逆狀,用一人言殺之,諸將誰肯爲用!是自脫其爪牙也。
”師道留悟旬日,復遣之,厚贈金帛以安其意。
悟知之,還營,陰爲之備。
師道以悟將兵在外,署悟子從諫門下別奏。
從諫與師道諸奴日遊戲,頗得其陰謀,密疏以白父。
又有謂師道者曰:“劉悟終爲患,不如早除之。
”丙辰,師道潛遣二使齎帖授行營兵馬副使張暹,令斬悟首獻之,勒暹權領行營。
時悟方據高丘張幕置酒,去營二三裏。
二使至營,密以貼授暹。
暹素與悟善,陽與使者謀曰:“悟自使府還,頗爲備,不可匆匆,暹請先往白之,雲:‘司空遣使存問將士,兼有賜物,請都頭速歸,同受傳語。
’如此,則彼不疑,乃可圖也。
”使者然之。
暹懷帖走詣悟,屏人示之。
悟潛遣人先執二使,殺之。
時已向暮,悟按轡徐行還營,坐帳下,嚴兵自衛。
召諸將,厲色謂之曰:“悟與公等不顧死亡以抗官軍,誠無負於司空。
今司空信讒言,來取悟首。
悟死,諸公其次矣。
且天子所欲誅者獨司空一人。
今軍勢日蹙,吾曹何爲隨之族滅!欲與諸公卷旗束甲,還入鄆州,奉行天子之命,豈徒免危亡,富貴可圖也。
諸公以爲何如?”兵馬使趙垂棘立於衆首,良久,對曰:“如此,事果濟否?”悟應聲罵曰:“汝與司空合謀邪!”立斬之。
遍問其次,有遲疑未言者,悉斬之,並斬軍中素爲衆所惡者,凡三十餘,屍於帳前。
餘皆股粟,曰:“惟都頭命,願盡死!”乃令士卒曰:“入鄆,人賞錢百緡,惟不得近軍帑。
其使宅及逆黨家財,任自掠取,有仇者報之。
”使士卒皆飽食執兵,夜半聽鼓三聲絕即行,人銜枚,馬縛口,遇行人,執留之,人無知者。
距城數裏,天未明,悟駐軍,使聽城上柝聲絕,使十人前行,宣言“劉都頭奉帖追入城。
”門者請俟寫簡白使,十人拔刃擬之,皆竄匿。
悟引大軍繼至,城中噪譁動地。
比至,子城已洞開,惟牙城拒守,尋縱火,斧其門而入。
牙中兵不過數百,始猶有發弓矢者,俄知力不支,皆投於地。
悟勒兵升聽事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
◎元和十四年己亥,公元八一九年
二月,李聽襲海州,克東海、朐山、懷仁等縣。
李愬敗平盧兵於沂州,拔丞縣。
李師道聞官軍侵逼,發民治鄆州城塹,修守備,役及婦人,民益懼且怨。
都知兵馬使劉悟,正臣之孫也,師道使之將兵萬餘人屯陽谷以拒官軍。
悟務爲寬惠,使士卒人人自便,軍中號曰劉父。
及田弘正渡河,悟軍無備,戰又數敗。
或謂師道曰:“劉悟不修軍法,專收衆心,恐有他志,宜早圖之。
”師道召悟計事,欲殺之。
或諫曰:“今官軍四合,悟無逆狀,用一人言殺之,諸將誰肯爲用!是自脫其爪牙也。
”師道留悟旬日,復遣之,厚贈金帛以安其意。
悟知之,還營,陰爲之備。
師道以悟將兵在外,署悟子從諫門下別奏。
從諫與師道諸奴日遊戲,頗得其陰謀,密疏以白父。
又有謂師道者曰:“劉悟終爲患,不如早除之。
”丙辰,師道潛遣二使齎帖授行營兵馬副使張暹,令斬悟首獻之,勒暹權領行營。
時悟方據高丘張幕置酒,去營二三裏。
二使至營,密以貼授暹。
暹素與悟善,陽與使者謀曰:“悟自使府還,頗爲備,不可匆匆,暹請先往白之,雲:‘司空遣使存問將士,兼有賜物,請都頭速歸,同受傳語。
’如此,則彼不疑,乃可圖也。
”使者然之。
暹懷帖走詣悟,屏人示之。
悟潛遣人先執二使,殺之。
時已向暮,悟按轡徐行還營,坐帳下,嚴兵自衛。
召諸將,厲色謂之曰:“悟與公等不顧死亡以抗官軍,誠無負於司空。
今司空信讒言,來取悟首。
悟死,諸公其次矣。
且天子所欲誅者獨司空一人。
今軍勢日蹙,吾曹何爲隨之族滅!欲與諸公卷旗束甲,還入鄆州,奉行天子之命,豈徒免危亡,富貴可圖也。
諸公以爲何如?”兵馬使趙垂棘立於衆首,良久,對曰:“如此,事果濟否?”悟應聲罵曰:“汝與司空合謀邪!”立斬之。
遍問其次,有遲疑未言者,悉斬之,並斬軍中素爲衆所惡者,凡三十餘,屍於帳前。
餘皆股粟,曰:“惟都頭命,願盡死!”乃令士卒曰:“入鄆,人賞錢百緡,惟不得近軍帑。
其使宅及逆黨家財,任自掠取,有仇者報之。
”使士卒皆飽食執兵,夜半聽鼓三聲絕即行,人銜枚,馬縛口,遇行人,執留之,人無知者。
距城數裏,天未明,悟駐軍,使聽城上柝聲絕,使十人前行,宣言“劉都頭奉帖追入城。
”門者請俟寫簡白使,十人拔刃擬之,皆竄匿。
悟引大軍繼至,城中噪譁動地。
比至,子城已洞開,惟牙城拒守,尋縱火,斧其門而入。
牙中兵不過數百,始猶有發弓矢者,俄知力不支,皆投於地。
悟勒兵升聽事
起玄黓執徐十月,盡柔兆涒灘,凡四年有奇。
憲宗昭文章武犬至至神孝皇帝中之上
◎元和七年壬辰,公元八一二年
冬,十月,乙未,魏博監軍以狀聞,上亟召宰相,謂李絳曰:“卿揣魏博若符契。
”李吉甫請遣中使宣慰以觀其變,李絳曰:“不可。
今田興奉其土地兵衆,坐待詔命,不乘此際推心撫納,結以大恩,必待敕使至彼,持將士表來爲請節鉞,然後與之,則是恩出於下,非出於上,將士爲重,朝廷爲輕,其感戴之心亦非今日之比也。
機會一失,悔之無及!”吉甫素與樞密使樑守謙相結,守謙亦爲之言於上曰:“故事,皆遣中使宣勞,今此鎮獨無,恐更不諭。
”上竟遣中使張忠順如魏博宣慰,欲俟其還而議之。
癸卯,李絳覆上言:“朝廷恩威得失,在此一舉,時機可惜,奈何棄之!利害甚明,願聖心勿疑。
計忠順之行,甫應過陝,乞明旦即降白麻除興節度使,猶可及也。
”上欲且除留後,絳曰:“興恭順如此,自非恩出不次,則無以使之感激殊常。
”上從之。
甲辰,以興爲魏博節度使。
忠順未還,制命已至魏州。
興感恩流涕,士衆無不鼓舞。
庚戌,更名皇子寬曰惲,察曰悰,寰曰忻,寮曰悟,審曰恪。
李絳又言:“魏博五十餘年不沾皇化,一旦舉六州之地來歸,刳河朔之腹心,傾叛亂之巢穴,不有重賞過其所望,則無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鄰勸慕。
請發內庫錢百五十萬緡以賜之。
”左右宦官以爲“所與太多,後有此比,將何以給之?”上以語絳,絳曰:“田興不貪專地之利,不顧四鄰之患,歸命聖朝,陛下奈何愛小費而遺大計,不以收一道人心!錢用盡更來,機事一失不可復追。
借使國家發十五萬兵以取六州,期年而克之,其費豈止百五十萬緡而已乎!”上悅,曰:“朕所以惡衣菲食,蓄聚貨財,正爲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貯之府庫何爲!”十一月,辛酉,遣知制誥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錢百五十萬緡賞軍士,六州百姓給復一年。
軍士受賜,歡聲如雷。
成德、兗鄆使者數輩見之,相顧失色,嘆曰:“倔強者果何益乎!”度爲興陳君臣上下之義,興聽之,終夕不倦,待度禮極厚,請度遍至所部州縣,宣佈朝命。
奏乞除節度副使於朝廷,詔以戶部郎中河東胡證爲之。
興又奏所部缺官九十員,請有司注擬,行朝廷法令,輸賦稅。
田承嗣以來室屋僭侈者,皆避不居。
鄆、蔡、恆遣遊客間說百方,興終不聽。
李師道使人謂宣武節度使韓弘曰:“我世與田氏約相保援,今興非其族,又首變兩河事,亦公之所惡也!我將與成德合軍討之!”弘曰:“我不知利害,知奉詔行事耳。
若兵北渡河,我則以兵東取曹州!”師道懼,不敢動。
憲宗昭文章武犬至至神孝皇帝中之上
◎元和七年壬辰,公元八一二年
冬,十月,乙未,魏博監軍以狀聞,上亟召宰相,謂李絳曰:“卿揣魏博若符契。
”李吉甫請遣中使宣慰以觀其變,李絳曰:“不可。
今田興奉其土地兵衆,坐待詔命,不乘此際推心撫納,結以大恩,必待敕使至彼,持將士表來爲請節鉞,然後與之,則是恩出於下,非出於上,將士爲重,朝廷爲輕,其感戴之心亦非今日之比也。
機會一失,悔之無及!”吉甫素與樞密使樑守謙相結,守謙亦爲之言於上曰:“故事,皆遣中使宣勞,今此鎮獨無,恐更不諭。
”上竟遣中使張忠順如魏博宣慰,欲俟其還而議之。
癸卯,李絳覆上言:“朝廷恩威得失,在此一舉,時機可惜,奈何棄之!利害甚明,願聖心勿疑。
計忠順之行,甫應過陝,乞明旦即降白麻除興節度使,猶可及也。
”上欲且除留後,絳曰:“興恭順如此,自非恩出不次,則無以使之感激殊常。
”上從之。
甲辰,以興爲魏博節度使。
忠順未還,制命已至魏州。
興感恩流涕,士衆無不鼓舞。
庚戌,更名皇子寬曰惲,察曰悰,寰曰忻,寮曰悟,審曰恪。
李絳又言:“魏博五十餘年不沾皇化,一旦舉六州之地來歸,刳河朔之腹心,傾叛亂之巢穴,不有重賞過其所望,則無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鄰勸慕。
請發內庫錢百五十萬緡以賜之。
”左右宦官以爲“所與太多,後有此比,將何以給之?”上以語絳,絳曰:“田興不貪專地之利,不顧四鄰之患,歸命聖朝,陛下奈何愛小費而遺大計,不以收一道人心!錢用盡更來,機事一失不可復追。
借使國家發十五萬兵以取六州,期年而克之,其費豈止百五十萬緡而已乎!”上悅,曰:“朕所以惡衣菲食,蓄聚貨財,正爲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貯之府庫何爲!”十一月,辛酉,遣知制誥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錢百五十萬緡賞軍士,六州百姓給復一年。
軍士受賜,歡聲如雷。
成德、兗鄆使者數輩見之,相顧失色,嘆曰:“倔強者果何益乎!”度爲興陳君臣上下之義,興聽之,終夕不倦,待度禮極厚,請度遍至所部州縣,宣佈朝命。
奏乞除節度副使於朝廷,詔以戶部郎中河東胡證爲之。
興又奏所部缺官九十員,請有司注擬,行朝廷法令,輸賦稅。
田承嗣以來室屋僭侈者,皆避不居。
鄆、蔡、恆遣遊客間說百方,興終不聽。
李師道使人謂宣武節度使韓弘曰:“我世與田氏約相保援,今興非其族,又首變兩河事,亦公之所惡也!我將與成德合軍討之!”弘曰:“我不知利害,知奉詔行事耳。
若兵北渡河,我則以兵東取曹州!”師道懼,不敢動。
起屠維作噩,盡昭陽赤奮若,凡五年。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
◎太和三年己酉,公元八二九年
春,正月,亓志紹與成德合兵掠貝州。
義成行營兵三千人先屯齊州,使之禹城,中道潰叛,橫海節度使李祐討誅之。
李聽、史唐合兵擊亓志紹,破之。
志紹將其衆五千奔鎮州。
李載義奏攻滄州長蘆,拔之。
甲辰,昭義奏亓志紹餘衆萬五千人詣本道降,置之洛州。
二月,橫海節度使李祐帥諸道行營兵擊李同捷,破之,進攻德州。
武寧捉生兵馬使石雄,勇敢,愛士卒。
王智興殘虐,軍中欲逐智興而立雄。
智興知之,因雄立功,奏請除刺史。
丙辰,以雄爲壁州剌史。
史憲誠聞滄景將平而懼,其子唐勸之入朝。
丙寅,憲誠使唐奉表請入朝,且請以所管聽命。
石雄既去武寧,王智興悉殺軍中與雄善者百餘人。
夏,四月,戊午,智興奏雄搖動軍情,請誅之。
上知雄無罪,免死,長流白州。
戊辰,李載義奏攻滄州,破其羅城。
李祐拔德州,城中將卒三千餘人奔鎮州。
李同捷與祐書請降,祐並奏其書,諫議大夫柏耆受詔宣慰行營,好張大聲勢以威制諸將,諸將已惡之矣。
及李同捷請降於祐,祐遣大將萬洪代守滄州。
耆疑同捷之詐,自將數百騎馳入滄州,以事誅洪,取同捷及其家屬詣京師。
乙亥,至將陵,或言王庭湊欲以奇兵篡同捷,乃斬同捷,傳首,滄景悉平。
五月,庚寅,加李載義同平章事。
諸道兵攻李同捷,三年,僅能下之。
而柏耆徑入城,取爲己功。
諸將疾之,爭上表論列。
辛卯,貶耆爲循州司戶。
李祐尋薨。
壬寅,攝魏博副使史唐奏改名孝章。
六月,丙辰,詔:“鎮州四面行營各歸本道休息,但務保境,勿相往來。
惟庭湊效順,爲達章表,餘皆勿受。
”
辛酉,以史憲誠爲兼侍中、河中節度使;以李聽兼魏博節度使;分相、衛、澶三州,以史孝章爲節度使。
初,李祐聞柏耆殺萬洪,大驚,疾遂劇。
上曰:“祐若死,是耆殺之也!”癸酉,賜耆自盡。
河東節度使李程奏得王庭湊書,請納景州;又奏亓志紹自縊。
上遣中使賜史憲誠旌節,癸酉,至魏州。
時李聽自貝州還軍館陶,遷延未進,憲誠竭府庫以治行,將士怒。
甲戌,軍亂,殺憲誠,奉牙內都知兵馬使靈武何進滔知留後。
李聽進至魏州,進滔拒之,不得入。
秋,七月,進滔出兵擊李聽。
聽不爲備,大敗,潰走,晝夜兼行,趣淺口,失亡過半,輜重兵械盡棄之。
昭義兵救之,聽僅而得免,歸於滑臺。
河北久用兵,饋運不給,朝廷厭苦之。
八月,壬子,以進滔爲魏博節度使,復以相、衛、澶三州歸之。
滄州承喪亂之餘,骸骨蔽地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
◎太和三年己酉,公元八二九年
春,正月,亓志紹與成德合兵掠貝州。
義成行營兵三千人先屯齊州,使之禹城,中道潰叛,橫海節度使李祐討誅之。
李聽、史唐合兵擊亓志紹,破之。
志紹將其衆五千奔鎮州。
李載義奏攻滄州長蘆,拔之。
甲辰,昭義奏亓志紹餘衆萬五千人詣本道降,置之洛州。
二月,橫海節度使李祐帥諸道行營兵擊李同捷,破之,進攻德州。
武寧捉生兵馬使石雄,勇敢,愛士卒。
王智興殘虐,軍中欲逐智興而立雄。
智興知之,因雄立功,奏請除刺史。
丙辰,以雄爲壁州剌史。
史憲誠聞滄景將平而懼,其子唐勸之入朝。
丙寅,憲誠使唐奉表請入朝,且請以所管聽命。
石雄既去武寧,王智興悉殺軍中與雄善者百餘人。
夏,四月,戊午,智興奏雄搖動軍情,請誅之。
上知雄無罪,免死,長流白州。
戊辰,李載義奏攻滄州,破其羅城。
李祐拔德州,城中將卒三千餘人奔鎮州。
李同捷與祐書請降,祐並奏其書,諫議大夫柏耆受詔宣慰行營,好張大聲勢以威制諸將,諸將已惡之矣。
及李同捷請降於祐,祐遣大將萬洪代守滄州。
耆疑同捷之詐,自將數百騎馳入滄州,以事誅洪,取同捷及其家屬詣京師。
乙亥,至將陵,或言王庭湊欲以奇兵篡同捷,乃斬同捷,傳首,滄景悉平。
五月,庚寅,加李載義同平章事。
諸道兵攻李同捷,三年,僅能下之。
而柏耆徑入城,取爲己功。
諸將疾之,爭上表論列。
辛卯,貶耆爲循州司戶。
李祐尋薨。
壬寅,攝魏博副使史唐奏改名孝章。
六月,丙辰,詔:“鎮州四面行營各歸本道休息,但務保境,勿相往來。
惟庭湊效順,爲達章表,餘皆勿受。
”
辛酉,以史憲誠爲兼侍中、河中節度使;以李聽兼魏博節度使;分相、衛、澶三州,以史孝章爲節度使。
初,李祐聞柏耆殺萬洪,大驚,疾遂劇。
上曰:“祐若死,是耆殺之也!”癸酉,賜耆自盡。
河東節度使李程奏得王庭湊書,請納景州;又奏亓志紹自縊。
上遣中使賜史憲誠旌節,癸酉,至魏州。
時李聽自貝州還軍館陶,遷延未進,憲誠竭府庫以治行,將士怒。
甲戌,軍亂,殺憲誠,奉牙內都知兵馬使靈武何進滔知留後。
李聽進至魏州,進滔拒之,不得入。
秋,七月,進滔出兵擊李聽。
聽不爲備,大敗,潰走,晝夜兼行,趣淺口,失亡過半,輜重兵械盡棄之。
昭義兵救之,聽僅而得免,歸於滑臺。
河北久用兵,饋運不給,朝廷厭苦之。
八月,壬子,以進滔爲魏博節度使,復以相、衛、澶三州歸之。
滄州承喪亂之餘,骸骨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