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閼逢攝提格五月,盡柔兆執徐二月,凡一年有奇。
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下顯德元年(甲寅,公元九五四年)
五月,甲戌朔,王逵自潭州遷於朗州。
以周行逢知潭州事,以潘叔嗣爲嶽州團練使。
丙子,帝至晉陽城下,旗幟環城四十里。
楊兗疑北漢代州防禦使鄭處謙貳於周,召與計事,欲圖之。
處謙知之,不往。
兗使胡騎數十守其城門,處謙殺之,因閉門拒兗。
兗奔歸契丹。
契丹主怒其無功,囚之。
處謙舉城來降。
丁丑,置靜塞軍於代州,以鄭處謙爲節度使。
契丹數千騎屯忻、代之間,爲北漢之援,庚辰,遣符彥卿等將步騎萬餘擊之。
彥卿入忻州,契丹退保忻口。
丁亥,置寧化軍於汾州,以石、沁二州隸之。
代州將桑珪、解文遇殺鄭處謙,誣奏雲潛通契丹。
符彥卿奏請益兵,癸巳,遣李筠、張永德將兵三千赴之。
契丹遊騎時至忻州城下,丙申,彥卿與諸將陳以待之。
史彥超將二十騎爲前鋒,遇契丹,與戰,李筠引兵繼之,殺契丹二千人。
彥超恃勇輕進,去大軍浸遠,衆寡不敵,爲契丹所殺,筠僅以身免,周兵死傷甚衆。
彥卿退保忻州,尋引兵還晉陽。
府州防禦使折德扆將州兵來朝。
辛丑,復置永安軍於府州,以德扆爲節度使。
時大發兵夫,東自懷、孟,西及薄、陝,以攻晉陽,不克。
會久雨,士卒疲病,及史彥超死,乃議引還。
初,王得中返自契丹,值周兵圍晉陽,留止代州。
及桑珪殺鄭處謙,囚得中,送於周軍。
帝釋之,賜以帶、馬,問,“虜兵何時當至?”得中曰:“臣受命送楊袞,他無所求。
”或謂得中曰:“契丹許公發兵,公不以實告,契丹兵即至,公得無危乎?”得中太息曰:“吾食劉氏祿,有老母在圍中,若以實告,周人必發兵據險以拒之。
如此,家國兩亡,吾獨生何益!不若殺身以全家國,所得多矣!”甲辰,帝以得中欺罔,縊殺之。
乙巳,帝發晉陽。
匡國節度使藥元福言於帝曰:“進軍易,退軍難。
”帝曰:“朕一以委卿。
”元福乃勒兵成列而殿。
北漢果出兵追躡,元福擊走之。
然軍還匆遽,芻糧數十萬在城下者,悉焚棄之。
軍中訛言相驚,或相剽掠,軍須失亡不可勝計。
所得北漢州縣,周所置刺史等皆棄城走,惟代州桑珪既叛北漢,又不敢歸周,嬰城自守,北漢遣兵攻拔之。
乙酉,帝至潞州。
甲子,至鄭州。
丙寅,謁嵩陵。
庚午,至大梁。
帝違衆議破北漢,自是政事無大小皆親決,百官受成於上而已。
河南府推官高錫上書諫,以爲:“四海之廣,萬機之衆,雖堯舜不能獨治,必擇人而任之。
今陛下一以身親之,天下不謂陛下聰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皆言陛下褊迫疑忌舉不信羣臣也。
起著雍敦牂,盡屠維協洽,凡二年。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下顯德五年(戊午,公元九五八年)
春,正月,乙酉,廢匡國軍。
唐改元中興。
丁亥,右龍武將軍王漢璋奏克海州。
己丑,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權揚州軍府事。
上欲引戰艦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渡;欲鑿楚州西北鸛水以通其道,遣使行視,還言地形不便,計功甚多。
上自往視之,授以規畫,發楚州民夫浚之,旬日而成,用功甚省。
鉅艦百艘皆達於江,唐人大驚,以爲神。
壬辰,拔靜海軍,始通吳越之路。
先是帝遣左諫議大夫長安尹日就等使吳越,語之曰:“卿今去雖泛海,比還,淮南已平,當陸歸耳。
”已而果然。
甲辰,蜀右補闕章九齡見蜀主,言政事不治,由奸佞在朝。
蜀主問奸佞爲誰,指李昊、王昭遠以對。
蜀主怒,以九齡爲毀斥大臣,貶維州錄事參軍。
周兵攻楚州,逾四旬,唐楚州防禦使張彥卿固守不下。
乙巳,帝自督諸將攻之,宿於城下。
丁未,克之。
彥卿與都監鄭昭業猶帥衆拒戰,矢刃皆盡,彥卿舉繩牀以鬥而死,所部千餘人,至死無一人降者。
高保融遣指揮使魏璘將戰船百艘東下會伐唐,至於鄂州。
庚戌,蜀置永寧軍於果州,以通州隸之。
唐以天長爲雄州,以建武軍使易文贇爲刺史。
二月,甲寅,文贇舉城降。
戊午,帝發楚州。
丁卯,至揚州,命韓令坤發丁夫萬餘,築故城之東南隅爲小城以治之。
乙亥,黃州刺史司超奏與控鶴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攻唐舒州,擒其刺史施仁望。
丙子,建雄節度使真定楊廷璋奏敗北漢兵於隰州城下。
時隰州刺史孫議暴卒,廷璋謂都監、閒廄使李謙溥曰:“今大駕南征,澤州無守將,河東必生心。
若奏請待報,則孤城危矣!”即牒謙溥權隰州事,謙溥至則修守備。
未幾,北漢兵果至,諸將請速救之。
廷璋曰:“隰州城堅將良,未易克也。
”北漢攻城久不下,廷璋度其疲睏無備,潛與謙溥約,各募死士百餘夜襲其營,北漢兵驚潰,斬首千餘級,北漢兵遂解去。
三月,壬午朔,帝如泰州。
丁亥,唐大赦,改元交泰。
唐太弟景遂前後凡十表辭位,且言:“今國危不能扶,請出就籓鎮。
燕王弘冀嫡長有軍功,宜爲嗣,謹奉上太弟寶冊。
”齊王景達亦以敗軍辭元帥。
唐主乃立景遂爲晉王,加天策上將軍、江南西道兵馬元帥、洪州大督都、太尉、尚書令,以景達爲浙西道元帥、潤州大都督。
景達以浙西方用兵,固辭,改撫州大都督。
立弘冀爲皇太子,參決庶政。
弘冀爲人猜忌嚴刻,景遂左右有未出東宮者,立斥逐之。
其弟安定公從嘉畏之,不敢預事,專以經籍自
起柔兆執徐三月,盡強圉大荒落,凡一年有奇。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顯德三年(丙辰,公元九五六年)
三月,甲午朔,上行視水寨,至淝橋,自取一石,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從官過橋者人齎一石。
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壽春壕中,城上發連弩射之,矢大如屋椽。
牙將館陶張瓊遽以身蔽之,矢中瓊髀,死而復甦。
鏃着骨不可出,瓊飲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
流血數升,神色自若。
唐主復以右僕射孫晟爲司空,遣與禮部尚書王崇質奉表入見,稱:“自天祐以來,海內分崩,或跨據一方,或遷革異代,臣紹襲先業,奄有江表,顧以瞻烏未定,附鳳何從!今天命有歸,聲教遠被,願比兩浙、湖南,仰奉正朔,謹守土疆,乞收薄伐之威,赦其後服之罪,首於下國,俾作外臣,則柔遠之德,雲誰不服!”又獻金千兩,銀十萬兩,羅綺二千匹。
晟謂馮延己曰:“此行當在左相,晟若辭之,則負先帝。
”既行,知不免,中夜,嘆息謂崇質曰:“君家百口,宜自爲謀。
吾思之熟矣,終不負永陵一培土,餘無所知。

南漢甘泉宮使林延遇,陰險多計數,南漢主倚信之;誅滅諸弟,皆延遇之謀也。
乙未卒,國人相賀。
延遇病甚,薦內給事龔澄樞自代,南漢主即日擢澄樞知承宣院及內侍省。
澄樞,番禺人也。
光、舒、黃招安巡檢使、行光州刺史何超以安、隨、申、蔡四州兵數萬攻光州。
丙申,超奏唐光州刺史張紹棄城走,都監張承翰以城降。
丁酉,行舒州刺史郭令圖拔舒州。
唐蘄州將李福殺其知州王承巂,舉州來降。
遣六宅使齊藏珍攻黃州。
彰武留後李彥頵,性貪虐,部民與羌胡作亂,攻之。
上召彥頵還朝。
秦、鳳之平也,上赦所俘蜀兵以隸軍籍,從徵淮南,復亡降於唐。
癸卯,唐主表獻百五十人;上悉命斬之。
舒州人逐郭令圖,鐵騎都指揮使洛陽王審琦選輕騎夜襲舒州,復取之,令圖乃得歸。
馬希崇及王延政之子繼沂皆在揚州,詔撫存之。
丙午,孫晟等至上所。
庚戌,上遣中使以孫晟詣壽春城下,示劉仁贍,且招諭之。
仁贍見晟,戎服拜於城上。
晟謂仁贍曰:“君受國厚恩,不可開門納寇。
”上聞之,甚怒,晟曰:“臣爲唐宰相,豈可教節度使外叛邪!”上乃釋之。
唐主使李德明、孫晟言於上,請去帝號,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
仍歲輸金帛百萬以求罷兵。
上以淮南之地已半爲周有,諸將捷奏日至,欲盡得江北之地,不許。
德明見周兵日進,奏稱:“唐主不知陛下兵力如此之盛,願寬臣五日之誅,得歸白唐主,盡獻江北之地。
”上乃許之。
晟因奏遣王崇質與德明俱歸。
上遣供奉官安弘道送德明等歸金陵,賜唐主詔
(沖末扮張守珪引卒子上,詩云)坐擁貔貅鎮朔方,每臨塞下受降王。
太平時世轅門靜,自把雕弓數雁行。
某姓張,名守珪,見任幽州節度使。
幼讀儒書,兼通韜略,爲藩鎮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
且喜近年以來,邊烽息警,軍士休閒。
昨日奚契丹部擅殺公主,某差捉生使安祿山率兵征討,不見來回話。
左右,轅門前覷者,等來時報復我知道。
(卒雲)理會的。
(淨扮安祿山上,雲)自家安祿山是也。
積祖以來,爲營州雜胡,本姓康工。
母阿史德,爲突厥覡者,禱於軋犖山戰鬥之神而生某。
生時有光照穹廬,野獸皆鳴,遂名爲軋犖山。
後母改嫁安延偃,乃隨安姓,改名安祿山。
開元年間,延偃攜某歸國,遂蒙聖恩,分隸張守珪部下。
爲某通曉六蕃言語,膂力過人,現任捉生討擊使。
昨因奚契丹反叛,差我征討。
自恃勇力深入,不料衆寡不敵,遂致喪師。
今日不免回見主帥,別作道理。
早來到府門首也。
左右,報復去,道有捉生使安祿山來見。
(卒報科)(張守珪雲)着他進來。
(安祿山做見科)(張守珪雲)安祿山,征討勝敗如何?(安祿山雲)賊衆我寡,軍士畏怯,遂至敗北。
(張守珪雲)損軍失機,明例不宥。
左右,推出去,斬首報來。
(卒推出科)(安祿山大叫雲)主帥不欲滅奚契丹耶?奈何殺壯士!(張守珪雲)放他回來。
(安祿山回科)(張守珪雲)某也惜你驍勇,但國有定法,某不敢賣法市恩,送你上京,取聖斷,如何?(安祿山雲)謝主帥不殺之恩。
(押下)(張守珪雲)安祿山去了也。
(詩云)須知生殺有旗牌,只爲軍中惜將才。
不然斬一胡兒首,何用親煩聖斷來。
(下)(正末扮唐玄宗駕,旦扮楊貴妃,引高力士、楊國忠、宮娥上)(正末雲)寡人唐玄宗是也。
自高祖神堯皇帝起兵晉陽,全仗我太宗皇帝,滅了六十四處煙塵,一十八家擅改年號,立起大唐天下。
傳高宗、中宗,不幸有宮闈之變。
寡人以臨淄郡王領兵靖難,大哥哥寧王讓位於寡人。
即位以來,二十餘年,喜的太平無事。
賴有賢相姚元之、宋璟、韓休、張九齡同心致治,寡人得遂安逸。
六宮嬪御雖多,自武惠妃死後,無當意者。
去年八月中秋,夢遊月宮見嫦娥之貌,人間少有。
昨壽邸楊妃,絕類嫦娥,已命爲女道士;既而取入宮中,策爲貴妃,居太真院。
寡人自從太真入宮,朝歌暮宴,無有虛日。
高力士,你快傳旨排宴,梨園子弟奏樂,寡人消遣咱。
(高力士雲)理會的。
(外扮張九齡押安祿山上,詩云)調和鼎鼐理陰陽,位列鵷班坐省堂。
四海承平無一事,朝朝曳履侍君王。
老夫張九齡是也,南海人氏。
早登甲第,荷聖恩直做到丞相之職。
近日
第一折
(沖末扮王脩然領張千上,雲)老夫乃王脩然是也,自出身以來,跟隨郎主,累建奇功。
謝聖恩可憐,官拜大興府府尹之職。
老夫今奉郎主之命,隨處勾遷義細軍。
不敢久停久住,收拾鞍馬,便索走一遭去來。
(詩云)上馬踐紅塵,勾遷義細軍。
親承郎主命,豈敢避辛勤。
(下)(正旦扮李氏領外楊興祖、楊謝祖、旦兒王春香上,正旦雲)老身姓李,夫主姓楊,亡過二十餘年也。
有兩個孩兒,大的個孩兒喚做楊興祖,年二十五歲,學一身好武藝;小的個孩兒喚做楊謝祖,年二十歲,教他習文。
這個是大孩兒的媳婦,喚做春香。
他爺孃家姓王,在這東軍莊住,俺在這西軍莊住。
俺是這軍戶。
因爲夫主亡化,孩兒年小,謝俺貼戶替當了二十多年。
老身與孩兒媳婦兒每緝麻織布,養蠶繅絲,辛苦的做下人家,非容易也呵!(唱)
【仙呂】【點絳脣】家業消乏,拙夫亡化,拋撇下癡小冤家,整受了二十載窮孤寡。
【混江龍】今日個孩兒每成人長大。
我看的似掌中珠,懷內寶,怎做的眼前花?一個學吟詩寫字,一個學武劍輪撾,乞求的兩個孩兒學成文武藝,一心待貨與帝王家。
時坎坷,受波查。
且澆菜,且看瓜,且種麥,且栽麻。
盡他人紛紜甲第厭膏粱,誰知俺貧居陋巷甘粗糲。
今日個茅檐草舍,久以後博的個大纛高牙。
(楊興祖雲)母親在上,您孩兒想來,咱這莊農人家,有甚麼好處?(正旦唱)
【油葫蘆】俺孩兒耕種鋤刨怕甚麼,那裏也有人笑話?想先賢古聖未通達。
(楊謝祖雲)母親,自古以來可是那幾個?(正旦唱)有一個伊尹呵,他在莘野中扶犁耙。
有一個傅說呵,他在巖牆下拿鍬鍤。
(楊謝祖雲)這兩個都怎生來?(正旦唱)那一個佐中興事武丁,那一個輔成湯放太甲。
(帶雲)休說這兩個人。
(唱)則他那無名的草木年年發,到春來那一個樹無花。
【天下樂】今世裏誰是長貧久富家?(楊謝祖雲)母親,您孩兒想來,則不如學個令史倒好。
(正旦唱)哎!你個兒也波那,休學這令史咱,讀書的功名須奮發。
得志呵做高官,不得志呵爲措大。
(帶雲)你便不及第回來呵,(唱)只守着個村學兒也還清貴煞。
(王脩然領張千拿雜當上,雲)老夫王脩然,奉聖人的命,着往河南路勾遷義細軍本合着有司家勾取,恐怕有司家擾民,老夫親自勾軍。
來到此開封府西軍莊,有一家兒人家,姓楊,這廝替他當軍二十餘年,我拿住這廝道,楊家兩個孩兒,成人長大,可以着他親自當軍去。
兀那廝,此話是實麼?(雜當雲)並無虛言,是實。
(王脩然雲)既然如此,你就引着我到他家去。
(張千雲)楊家有人麼
圍爐夜話寒夜圍爐,田家婦子之樂也。
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不將虛此良夜乎?餘識字農人也。
歲晚務閒,家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心有所得,輒述諸口,命兒輩繕寫存之,題曰圍爐夜話。
但其中皆隨得隨錄,語無倫次且意淺辭蕪,多非信心之論,特以課家人消永夜耳,不足爲外人道也。
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則幸甚。
咸豐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書於橋西館之一經堂。
士必以詩書爲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
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養心須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爲也。
處世以忠厚人爲法,傳家得勤儉意便佳。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
神閒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幹大事的本領。
薄族者,必無好兒孫。
薄師者,必無佳子弟。
吾所見亦多矣。
恃力者,忽逢真敵手。
恃勢者,忽逢大對頭。
人所料不及也。
飽暖人所共羨,然使享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爲?
飢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分飢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
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
客登座上,無焦頭爛額之人。
不必於世事件件皆能,惟求與古人心心相印。
不能縮頭者,且休縮頭。
可以放手者,便須放手。
不鏡於水而鏡於人,則吉凶可鑑也。
不蹶于山而蹶於垤,則細微宜防也。
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
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工夫。
不與人爭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卜筮以龜筮爲重,故必龜從筮從,乃可言吉。
若二者,有一不從,或二者俱不從,則宜其有兇無吉矣。
乃洪範稽疑之篇,則於龜從筮逆者,仍曰作內吉。
於龜筮共違於人者,仍曰用靜吉,是知吉凶在人,聖人之垂戒深矣。
人誠能作內而不作外,用靜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吉哉。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
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
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於人者爲辱。
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於世者爲榮。
貧無可奈,惟求儉。
拙亦何妨,只要勤。
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耍亦無多,靜而鎮之,則自止矣。
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淡而置之,則自消矣。
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每見待子弟,嚴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繫也。
又見有子弟,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轉爲上達,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
每見勤苦之人,絕無癆疾。
顯達之士多出寒門。
此亦盈虛消長之機,自然之理也。
謾誇富貴顯榮,功德文章,要可傳諸後世。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70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