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唐〕 638 - 713 年
名或作惠能。
唐僧。
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
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
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
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
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体,不是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
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
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
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
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
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
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眼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
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
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觅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②;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
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
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竞,各各志心。
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
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
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
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
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
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
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
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
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
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
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
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
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警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
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
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
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
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
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
故吾说常者,是佛说真无常义。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彻礼谢而退。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60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