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明〕 1518 - 1593 年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释名
亦名海石、水花。
气味
咸、平、无毒。
李明诊认为性大寒。
主治
咳嗽不止。
用浮石研细,煎水服,或和蜜做成丸子吞服。
消渴。
用浮石、青黛等分,加麝香少许,共研细。
每服一钱,温水送下。
又方:浮石、蛤粉、蝉蜕,等分为末,加鲫鱼胆七个。
每次调服三钱。
血淋砂淋,小便涩痛。
用浮石粉二钱,生甘草煎汤调服。
疝气(阴茎缩小,阴囊肿大)。
用木通、茯苓、麦门冬共煎为汤,每次送服浮石粉二钱。
又方:浮石、香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姜汁送下。
耳底有脓。
用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三分,共研细,吹入耳底。
底前,须揩净耳底的脓汁。
下疳。
用浮石(火煅、醋淬,反复数次)二两、金银花一两,共研细,每服二钱半,水煎服。
病在唇边者,饭后服药;病在阴部者,饭前服药。
患病已一年者,服药半年可愈。
背疮。
用浮石半两、没药二钱半,共研为末,加醋、糊少许,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如梧子大。
每服六、七丸,临卧时服,冷酒送下。
各种恶疮。
治法同上。
附方
浮石是一种较常用的中药。
现在市面上卖的有两种:一种即浮石,为火山岩浆形成的石块;一种叫石花,乃石珊瑚类的骨骼。
两种的药效相同。
《本草纲目》所描述者是前一种。
释名
亦名胡盐、羌盐、青盐、秃登盐、阴士盐(按:即现在所称的大青盐)。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小便不通。
用戎盐一枚,如弹丸大,加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水煎服。
风眼烂脸。
用戎盐化水点眼。
痔疮漏疮。
用白矾四两、青盐四两,共研为末,装入猪尿脬中,阴干。
每服五钱,空心服,温水送下。
释名
玛瑙。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辟恶,熨目赤烂。
主目生陪翳,为末,日点。
释名
亦名鹏砂、盆砂。
一作硼砂。
气味
苦、辛、暖、无毒(李明珍认为:甘、微咸、凉、无毒)。
主治
鼻血不止。
用硼砂一钱,水冲服立止。
肺痨。
用硼砂、硇砂、兔屎,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丸。
生甘草一分,以水一杯揉汁,送药丸下。
咽喉谷贼(按:指咽喉为谷物芒刺所伤,引起肿痛)。
用硼砂、硭硝,等分为末,取半钱和蜜含咽。
咽喉肿痛。
用硼砂、白梅等分,捣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次含经一丸。
喉痹、牙疳。
用硼砂粉吹痛处。
骨鲠在咽。
用硼砂一小块含化咽汁。
弩肉瘀突。
用硼砂一钱、片脑少许,研细,以灯草蘸药点弩肉上。
释名
亦名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
气味
苦、寒、无毒。
李明珍认为:应该是辛、苦、大温、无毒。
主治
头痛欲死。
以硝石末吹鼻内,即愈。
心腹痛。
以硝石、雄黄各一钱,研细。
每点少许在眼眶内,即愈。
此方名“火龙丹”。
腰腹痛。
也用火龙丹。
眼红肿痛。
用硝石研细,卧时取黍米大点眼眶内。
次早,盐水洗去。
眼目障翳。
用硝石一两,熔于铜器中,加水飞过的铅丹二分、片脑二分。
点眼。
喉痹。
用硝石一两半、白僵蚕一钱、硼砂半两、脑子少许,共研细,吹喉内。
伏暑泻痢,肠风下血。
用硝石、硫磺各一两,白矾、滑石各半两,面粉四两,共研细,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至五十丸。
清水送下。
五种淋疾(一、劳淋:劳倦虚损,小便不通,小腹急痛。
二、血淋:小便不出,只是下血,疼痛满急。
三、热淋:小便红热,脐下急痛。
四、气淋: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滴。
五、石淋:尿不能出,只下石砂,小腹胀痛)。
用上等硝石一两,研细,每服二钱。
劳淋者,用葵子末煎汤送下,通后应服补虚丸散。
血淋者,热淋者,都有冷水送下。
气淋者,用木通煎汤送下。
石淋者,用温水送下,但须先将药末在锅内隔纸炒过。
此方名“透格散”。
一般小便不通者。
也可服透格散,小麦汤送下。
背疽初起(恶寒,背上现疮肿瘾疹)。
用硝石三两,溶开水一升中泡化。
然后以厚毛巾浸水拧干在患处。
巾冷再换。
女劳黑疸(傍晚时便恶寒发热,膀胱急,小腹满,全身发黄,只是额头黑,故称“黑疸”)。
用硝石、矾石(烧过),等分为末,每服一茶匙,大麦汁送下。
一日服三次。
服后,如小便变黄,小便变黑,即为将愈之象。
附方
硝石初煎炼时,有细芒,状如朴硝,因此也有“硭硝”之名。
与来源于朴硝的硭硝是不同类的东西。
(按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朴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7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