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
〔唐〕 661 - 721 年
唐徐州彭城人,字子玄。
刘知柔弟。
高宗永隆进士。
调获嘉主簿。
武则天时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
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迁秘书少监,参与编修《则天皇后实录》。
又著《史通》四十九篇,于景龙四年成书。
玄宗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仍领史事,坐事贬安州别驾。
卒谥文。
知几前后修史近三十年,主张秉笔直书,以为史家须具才、学、识三长。
有集。
○诸晋史(六条)
东晋之史,作者多门,何氏《中兴》,实居其最。
而为晋学者,曾未之知,傥湮灭不行,良可惜也。
王、檀著书,是晋史之尤劣者,方诸前代,其陆贾、褚先生之比欤!道鸾不揆浅才,好出奇语,所谓欲益反损,求妍更媸者矣。
臧氏《晋书》称苻坚之窃号也,虽疆宇狭于石虎,至于人物则过之。
案后石之时,张据瓜、凉,李专巴、蜀,自辽而左。
人属慕容,涉汉而南,地归司马。
逮于苻氏,则兼而有之。
《禹贡》九州,实得其八。
而言地劣于赵,是何言欤?
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张勔抄撮晋史,求其异同,而被褐此言,不从沙汰,罪又甚矣。
夫学未该博,鉴非详正,凡所修撰,多聚异闻,其为踳驳,难以觉悟。
案应劭《风俗通》载楚有叶君祠,即叶公诸梁庙也。
而俗云孝明帝时有河东王乔为叶令,尝飞凫入朝。
及干宝《搜神记》,乃隐应氏所通,而收流俗怪说。
又刘敬叔《异苑》称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其言不经。
故梁武帝令殷芸编诸《小说》,及萧方等撰《三十国史》,乃刊为正言。
既而宋求汉事,旁取令升之书;唐征晋语,近凭方等之录。
编简一定,胶漆不移。
故令俗之学者,说凫履登朝,则云《汉书》旧记。
谈蛇剑穿屋,必曰晋典明文。
摭彼虚词,成兹实录。
语曰:“三人成市虎”。
斯言其得之者乎!
马迁持论,称尧世无许由;应劭著录,云汉代无王乔,其言谠矣。
至士安撰《高士传》,具说箕山之迹;令升作《搜神记》,深信叶县之灵。
此并向声背实,舍真从伪,知而故为,罪之甚者。
近者,宋临川王义庆著《世说新语》,上叙两汉、三国及晋中朝、江左事。
刘峻注释,摘其瑕疵,伪迹昭然,理难文饰。
而皇家撰《晋史》,多取此书。
遂采康王之妄言,违孝标之正说。
以此书事,奚其厚颜。
汉吕后以妇人称制,事同王者。
班氏次其年月,虽与诸帝同编;而记其事迹,实与后妃齐贯。
皇家诸学士撰《晋书》,首发凡例,而云班《汉》皇后除王、吕之外,不为作传,并编叙行事,寄出《外戚》篇。
案《外戚》篇所不载者,唯元后耳。
安得不引吕氏以为例乎?盖由读书不精,识事多阙,徒以本纪标目,以编高后之年,遂疑外戚裁篇,不述娥姁之事。
其为率略,不亦甚邪!
杨王孙布囊盛尸,裸身而葬。
伊籍对吴,以“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求两贤立身,各有此一事而已。
而《汉书》、《蜀志》,为其立传。
前哲致讥,言之详矣。
然杨能反经合义,足矫奢葬之愆。
伊以敏辞辨对,可免“使乎”之辱。
列诸篇第,犹有可取。
近者皇家撰《
孝和皇帝时,韦、武弄权,母媪预政。
士有附丽之者,起家而绾朱紫,予以无所傅会,取摈当时。
会天子还京师,朝廷愿从者众。
予求番次在后,大驾发日,因逗留不去,守司东都。
杜门却扫,凡经三载。
或有谮予躬为史臣,不书国事而取乐丘园,私自著述者,由是驿召至京,令专执史笔。
于时小人道长,纲纪日坏,仕于其间,忽忽不乐,遂与监修国史萧至忠等诸官书求退,曰:仆幼闻《诗》、《礼》,长涉艺文,至于史传之言,尤所耽悦。
寻夫左史,是曰《春秋》、《尚书》;素王、素臣,斯称微婉志晦。
两京、三国,班、谢、陈、习阐其谟;中朝、江左,王、陆、干、孙纪其历。
刘、石僣号,方策委于和、张;宋、齐应箓,惇史归于萧、沈。
亦有汲冢古篆,禹穴残篇。
孟坚所亡,葛洪刊其《杂记》;休文所缺,谢绰裁其《拾遗》。
凡此诸家,其流盖广。
莫不赜彼泉薮,寻其枝叶,原始要终,备知之矣。
若乃刘峻作传,自述长于论才;范晔为书,盛言矜其赞体。
斯又当仁不让,庶几前哲者焉。
然自策名仕伍,待罪朝列,三为史臣,再入东观,竟不能勒成国典,贻彼后来者,何哉?
静言思之,其不可有五故也。
何者?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诸名山。
未闻藉以众功,方云绝笔。
唯后汉东观,大集群儒,著述无主,条章靡立。
由是伯度讥其不实,公理以为可焚,张、蔡二子纠之于当代,傅、范两家嗤之于后叶。
今者史司取士,有倍东京。
人自以为荀、袁,家自称为政、骏。
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搁笔相视,含毫不断。
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其不可一也。
前汉郡国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后汉公卿所撰,始集公府,乃上兰台。
由是史官所修,载事为博。
爰自近古,此道不行。
史官编录,唯自询采,而左、右二史阙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状。
求风俗于州郡,视听不该;讨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
虽使尼父再出,犹且成于管窥;况仆限以中才,安能遂其博物!
其不可二也。
昔董狐之书法也,以示于朝;南史之书弑也,执简以往。
而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门,深居九重,欲人不见。
寻其义者,盖由杜彼颜面,访诸请谒故也。
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皆愿长喙。
无闻<齿责>舌。
傥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笔未栖毫,而搢绅咸诵,夫孙盛实录,取嫉权门;王韶直书,见仇贵族。
人之情也,能无畏乎?其不可三也。
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体统各殊,指归咸别。
夫《尚书》之教也,以疏通知远为主;《春秋
泛泛水中萍,离离岸傍草。
逐浪高复下,从风起还倒。
人生不若兹,处世安可保?
遽瑗仕卫国,屈伸随世道。
方朔隐汉朝,易农以为宝。
饮啄得其性,从容成寿考。
南国有狂生,形容独枯槁。
作赋刺椒兰,投江溺流潦。
达人无不可,委运推苍昊。
何为明自销,取讥于楚老?
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
两阶文物备,七德武功成。
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
将军献凯入,歌舞溢重城。
汉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
奋飞出草泽,啸咤驭群雄。
淮阴既附凤,黥彭亦攀龙。
一朝逢运会,南面皆王公。
鱼得自忘筌,鸟尽必藏弓。
咄嗟罹鼎俎,赤族无遗踪。
智哉张子房,处世独为工。
功成薄受赏,高举追赤松。
知止信无辱,身安道亦隆。
悠悠千载后,击抃仰遗风。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0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