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
〔汉〕 ? - ? 年
汉代佚名作者的统称。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涩的通假字)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全元起本作“减”)虚。
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
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
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
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
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异也。
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
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
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
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内(纳的通假字)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
员者,行也,行者,移也。
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
故员与方,非针也。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比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
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末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
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
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背胷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濇,胷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胷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脏俞五十穴。
腑俞七十二穴。
热俞五十九穴。
水俞五十七穴。
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中𦛗两旁各五,凡十穴。
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两髀厌分中二穴。
犊鼻二穴。
耳中多所闻二穴。
眉本二穴。
完骨二穴。
项中央一穴。
枕骨二穴。
上关二穴。
大迎二穴。
下关二穴。
天柱二穴。
巨虚上下廉四穴。
曲牙二穴。
天突一穴。
天府二穴。
天牖二穴。
扶突二穴。
天窻二穴。
肩解二穴。
关元一穴。
委阳二穴。
肩贞二穴。
喑门一穴。
齐一穴。
胷俞十二穴。
背俞二穴。
膺俞十二穴。
分肉二穴。
踝上横二穴。
阴阳蹻四穴。
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黄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
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
疾泻无怠,以通荣卫。
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
愿闻溪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
内销骨髓,外破大腘(别本作䐃)。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
卷肉缩筋(全元起本作“寒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
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脉络,非独十四脉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
阴阳气尽,人病自具。
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
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
阴阳交并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
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
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甲乙经》《太素》等并作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太素》作腑)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
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
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92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