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
〔汉〕 ? - ? 年
汉代佚名作者的统称。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
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病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病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胷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
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
左取右,右取左。
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
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不已,刺外踝下三痏。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胷中、喘息而支胠、胷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
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
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
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
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
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
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
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
愿闻气交何名失守?
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
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时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
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
岐伯曰:昭乎问哉!明乎道矣。
气交有变,是为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
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
于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
帝曰:愿闻气交遇会胜抑之由,变成民病,轻重何如?
岐伯曰:胜相会,抑伏使然。
是故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
又遇庚戌,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
木运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
民病瘟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
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是故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
又厥阴未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
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
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
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
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
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支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
是故丑未之年,少阳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
又或遇太阴未迁正者,即少阴未升天也,水运以至者。
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喧暖乍作,冷复布之,寒暄不时。
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
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郁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是故寅申之年,阳明升天,主窒天英。
胜之不前,又或遇戊申戊寅,火运先天而至,金欲升天,火运抑之,升之不前,实时雨不降,西风数举,咸卤燥生。
民病上热,喘、嗽,血溢。
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寒、鼽、嚏、嗌干、手坼、皮肤燥。
是故卯酉之年,太阳升天,主窒天芮,胜之不前。
又遇阳明未迁正者,即太阳未升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
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司天,其化以寒。
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善。
岁主奈何?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
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
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
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
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帝曰:善。
平气何如?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
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
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最贵,其下也。
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
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
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生死之期,遂合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
黄帝不应。
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雷公曰:请闻短期。
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徵,皆归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
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三阳独至,期在石水。
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嘻,譩嘻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
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
䏚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嘻。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胷中而散。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
坐而膝痛,治其机。
立而暑解,治其骸关。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
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
连胻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荣。
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
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
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
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
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
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
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
胻骨空,在辅骨之上端。
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
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
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