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
〔汉〕 ? - ? 年
汉代佚名作者的统称。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
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
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
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
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失(《甲乙经》作矢)。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
入发至项三寸半(此句按别本云:“入发至顶三寸。
”当为是),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项中大筋两旁各一。
风府两旁各一。
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
直目上发际内各五。
耳前角上各一。
耳前角下各一。
锐发下各一。
客主人各一。
耳后陷中各一。
下关各一。
耳下牙车之后各一。
缺盆各一。
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
髀枢中旁各一。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
面鼽(读注:当作頄,本篇下同)骨空各一。
大迎之骨空各一。
人迎各一。
缺盆外骨空各一。
膺中骨间各一。
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齐广三寸各三;下齐二寸侠之各三。
气街动脉各一。
伏菟上各一。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
目外各一。
鼽骨下各一。
耳郭上各一。
耳中各一。
巨骨穴各一。
曲腋上骨穴各一。
柱骨上陷者各一。
上天窻四寸各一。
肩解各一。
肩解下三寸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
大迎骨空各一。
柱骨之会各一。
髃骨之会各一。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
眉后各一。
角上各一。
下完骨后各一。
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
侠扶突各一。
肩贞各一。
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
发际后中八。
面中三。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
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
膺中骨陷中各一。
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
下阴别一。
目下各一。
下唇一。
龂交一。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足少阴舌下。
厥阴毛中急脉各一。
手少阴各一。
阴阳蹻各一。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浙,洒浙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
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陉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
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
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
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馋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身体小痛,刺至阴。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肝(《太素》、《甲乙经》作脾),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
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
故得之气厥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