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
〔汉〕 ? - ? 年
汉代佚名作者的统称。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智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帝曰:善。
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帝曰:善。
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
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帝曰:善。
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
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
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
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
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
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新校正云,此为二阴之误)独啸,少阳厥(全元起本,此为少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
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
真虚㾓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
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
太阴脏搏,言伏鼓也。
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刺足厥阴、少阳。
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
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
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
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刺足少阴、太阳。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
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
重逆则死。
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
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
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
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
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
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
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
下牙车为腹满。
颧后为胁痛。
颊上者,鬲上也。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
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
此之谓反也。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
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
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
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
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
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
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