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
〔汉〕 ? - ? 年
汉代佚名作者的统称。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
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
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僻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
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
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
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曰:不知。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
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
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
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
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
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
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
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䐃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欬逆。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
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膝髌出液,为跛。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欬。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刺腨肠内陷,为肿。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