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
〔汉〕 ? - ? 年
汉代佚名作者的统称。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
”无“藏”字),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旁四处(按《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阴刺者,左右卒刺之。
此阴刺疑是阳刺也),治寒热。
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
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
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腐”作“痈”)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
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
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
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
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
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
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
刺诸分诸脉。
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
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
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
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
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
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先欬,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欬,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
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
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
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予已知之矣。
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
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
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
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
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
《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本气位也。
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
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
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
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
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
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
上临少阴少阳,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呜,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
甚则肌肉萎,足萎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
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
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
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病,上应荧惑星。
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
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
上临太阳,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
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
辅者裹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
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
不泣者,神不慈也。
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
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
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盲。
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
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
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1.00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