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周〕 ? - ? 年
墨子 ,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拆壤垣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古者圣王,亦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舟车。
既以成矣,曰:“吾将恶许用之?”曰:“舟用之水,车用之陆,君子息其足焉,小人休其肩背焉。
”故万民出财赍而予之,不敢以为慼恨者,何也?以其反中民之利也。
然则乐器反中民之利,亦若此,即我弗敢非也。
然则当用乐器,譬之若圣王之为舟车也,即我弗敢非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
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
即我以为未必然也。
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
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
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
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
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明不转朴。
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眉之转朴。
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
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大钟鸣鼓、琴瑟竿笙之声,既已具矣,大人肃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与贱人不与君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
今王公大人惟毋为乐,亏夺民之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昔者齐康公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曰:“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巳。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
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
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
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
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
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
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芊芊;不加者,去之。
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
有盗贼加固者,芊芊;不加者,去之。
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
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
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芊;不加者,去之。
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
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芊芊;不加者,去之。
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
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
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
”此圣王之法也。
圣王既没,于民次也,其欲蚤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
以其蚤与其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
此不为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
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
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
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
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
不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
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
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
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
天下之乱。
若禽兽然。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
”上以此为赏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
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
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
”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
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
”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
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
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
”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
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
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
”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
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
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
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
故赏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然计得下之情,将奈何可?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何以知尚同一义之可而为政于天下也?然胡不审稽古之治为政之说乎?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百姓为人。
若苟百姓为人,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
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
此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是以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
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
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
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
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
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
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也,将使助治乱刑政也。
故古者建国设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师长,此非欲用说也,唯辩而使助治天明也。
今此何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则是上下相贼也。
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
若苟义不同者有党,上以若人为善,将赏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赏而辟百姓之毁;是以为善者必未可使劝,见有赏也。
上以若人为暴,将罚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罚,而怀百姓之誉;是以为暴者必未可使沮,见有罚也。
故计上之赏誉,不足以劝善,计其毁罚,不足以沮暴。
此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
然则欲同一天下之义,将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赏使家君,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曰:“若见爱利家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家者,亦必以告。
”若见爱利家以告,亦犹爱利家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家不以告,亦犹恶贼家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
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辟其毁罚。
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
善人之赏,而暴人之罚,则家必治矣。
然计若家之所以治者,何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1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