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
〔晋〕 233 - 297 年
陈寿,字承祚。
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
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
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
长八尺三寸,美须髯。
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
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
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
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
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
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
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
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
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
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
后绍与瓒有隙。
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
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
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
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
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
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
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刘岱为黄巾所杀。
太祖临兖州,辟昱。
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
昱笑而不应。
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泛嶷取范,吏民皆恐。
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
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
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勒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
得主者昌,失主者亡。
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
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兵虽众,终必无成。
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
孰与违忠从恶而母于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泛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
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陇西东迁。
毗随兄评从袁绍。
太祖为司空,辟毗,毗不得应命。
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
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
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大悦。
后数日,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弊。
他日置酒,毗望太祖色,知有变,以语郭嘉。
嘉白太祖,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己也。
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
显甫见显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谨并臻,国无囷仓,行无裹粮,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
今往攻邺,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
还救,即谭踵其后。
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天以袁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
荆州丰乐,国未有衅。
仲虺有言‘取乱侮亡。
’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
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
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修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
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
且四方之寇,莫大干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太祖曰:“善。
”乃许谭平,次于黎阳。
明年攻邺,克之,表毗为议郎。
久之,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毗与曹休参之,令曰:“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
今佐治、文烈忧不轻矣。
”军还,为丞相长史。
文帝践阼,迁侍中。
赐爵关内侯。
时议改正朔。
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至于汤、武,以战伐定天下,乃改正朔。
孔子曰:“行夏之时”,《左氏传》曰:“夏数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
帝善而从之”。
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
时连蝗民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
”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
”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
”帘遂徙其半。
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于陛下甚乐,
王淩字彦云,太原祁人也。
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
卓将李傕、郭汜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
淩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
淩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
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
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淩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
是时海滨乘丧乱之后,法度未整。
淩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于口。
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淩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
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初,淩与司马朗、贾逵友善,及临兖、豫,继其名迹,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淩率诸军逆讨。
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
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淩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
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淩就迁为司空。
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淩为太尉,假节钺。
淩、愚密协计,渭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
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
淩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
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
”其十一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
二年,荧惑守南斗。
淩谓:“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
”三年春,吴贼塞涂水。
淩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
诏报不听。
淩阴谋滋甚,遣将军扬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
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淩,先下赦淩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淩,大军掩至百尺逼淩.淩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军到丘头,淩面缚水次。
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淩,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
淩至项,饮药死。
宣王遂至寿春。
张式等皆自首,乃穷治其事。
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
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璀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
淩、愚罪宜如旧典。
乃发淩、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进弘、华爵为乡侯。
广有志尚学行,死时年四十余。
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也。
父兴,黄初中为武威太守,伐叛柔服,开通河右,名次金城太守苏则。
讨贼张进及讨叛胡有功,封高阳乡侯。
入为将作
《书》载“蛮夷猾夏”,《诗》称“猃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
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
孝武虽外事四夷,东平两越、朝鲜,西讨贰师、大宛,开邛苲、夜郎之道,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为中国轻重。
而匈奴最逼于诸夏,胡骑南侵则三边受敌,是以屡遣卫、霍之将,深入北伐,穷追单于,夺其饶衍之地。
后遂保塞称藩,世以衰弱。
建安中,呼厨泉南单干入朝,遂留内待,使右贤王抚其国,而匈奴折节,过于汉旧。
然乌丸、鲜卑稍更强盛,亦因汉末之乱,中国多事,不遑外讨,故得擅(汉)
[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北边仍受其困。
会袁绍兼河北,乃抚有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
其后尚、熙又逃于踏顿。
踏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恃其阻远,敢受亡命,以雄百蛮。
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
遂引乌丸之众服从征讨,而边民得用安息。
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
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
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
青龙中,帝乃听王雄,遣剑客刺之。
然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
由是边陲差安,(汉)[漠]南少事,虽时颇钞盗,不能复相扇动矣。
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
其习俗前事,撰汉记者己录而载之矣。
故但举汉末魏初以来,以备四夷之变云。
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众五千余落,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千余落,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丸大人乌延。
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皆有计策勇健。
中山太守张纯叛人丘力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丸元帅,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杀略吏民。
灵帝末,以刘虞为幽州牧,募胡斩纯首,北州乃定。
后丘力居死。
子楼班年小,从子踏顿有武略,代立,总摄三王部,众皆从其教令。
袁绍与公孙瓒连战不决,踏顿遣使诣绍求和亲,助绍击瓒,破之。
绍矫制赐踏顿、难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
后楼班大,峭王率其部众奉楼班为单于,踏顿为王。
然踏顿多画计策。
广阳阎柔,少没乌九、鲜卑中,为其种所归信。
柔乃因鲜卑众,杀乌丸校尉邢举代之,绍因宠慰以安北边。
后袁尚败奔踏顿,凭其势,复图冀州。
会太祖平河北,柔帅鲜卑、乌丸归附,遂因以柔为校尉,犹持汉使节,治广宁如旧。
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征踏顿于柳城,潜军诡道,未至百余里,虏乃觉。
尚与踏顿将众逆战于凡城,兵马甚盛。
太祖登高望虏陈,柳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
孙权,字仲谋。
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
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
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
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
尔试识之。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
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
五年。
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
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
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
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七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
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会稽)程普讨乐安。
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十二年,西征黄祖。
虏其人民而还。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
而淩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
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是岁,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
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
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
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同瑜、程普等行。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
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淩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
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
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
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
未至,权退。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2.69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