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
〔明〕 1597 - 1679 年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
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
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
”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
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
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
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
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王稚登《西溪寄彭钦之书》:
留武林十日许,未尝一至湖上,然遂穷西溪之胜。
舟车程并十八里,皆行山云竹霭中,衣袂尽绿。
桂树大者,两人围之不尽。
树下花覆地如黄金,山中人缚帚扫花售市上,每担仅当脱粟之半耳。
往岁行山阴道上,大叹其佳,此行似胜。
李流芳《题西溪画》:
壬子正月晦日,同仲锡、子与自云栖翻白沙岭至西溪。
夹路修篁,行两山间,凡十里,至永兴寺。
永兴山下夷旷,平畴远村,幽泉老树,点缀各各成致。
自永兴至岳庙又十里,梅花绵亘村落,弥望如雪,一似余家西碛山中。
是日,饭永兴,登楼啸咏。
夜还湖上小筑,同孟?、印持、子将痛饮。
翼日出册子画此。
癸丑十月乌镇舟中题。
杨蟠《西溪》诗:
为爱西溪好,长忧溪水穷。
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
王思任《西溪》诗:
一岭透天目,千溪叫雨头。
石云开绣壁,山骨洗寒流。
鸟道苔衣滑,人家竹语幽。
此行不作路,半武百年游。
张岱《秋雪庵诗》:
古宕西溪天下闻,辋川诗是记游文。
庵前老荻飞秋雪,林外奇峰耸夏云。
怪石棱层皆露骨,古梅结屈止留筋。
溪山步步堪盘礴,植杖听泉到夕曛。
三生石在下天竺寺后。
东坡《圆泽传》曰: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忄登居第。
禄山陷东都,忄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
及忄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
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
源不可,曰:
“吾以绝世事,岂可复到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
”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泽望而叹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
泽曰:
“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
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
今既见,无可逃之。
公当以符咒助吾速生。
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
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
至暮,泽亡而妇乳。
三日,往观之,儿见源果笑。
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源遂不果行。
返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还吴,赴其约。
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弗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
”遂去不知所之。
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
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一。
王元章《送僧归中竺》诗:
天香阁上风如水,千岁岩前云似苔。
明月不期穿树出,老夫曾此听猿来。
相逢五载无书寄,却忆三生有梦回。
乡曲故人凭问讯,孤山梅树几番开。
苏轼《赠下天竺惠净师》诗: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
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
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作三绝句:
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来慰别情。
衰鬓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说来生。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
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
《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
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
是地水望澄明,?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
山麓多梅,为林和靖放鹤之地。
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
常畜双鹤,豢之樊中。
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
临终留绝句曰:“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绍兴十六年建四圣延祥观,尽徙诸院刹及士民之墓,独逋墓诏留之,弗徙。
至元,杨连真伽发其墓,唯端砚一、玉簪一。
明成化十年,郡守李瑞修复之。
天启间,有王道士欲于此地种梅千树。
云间张侗初太史补《孤山种梅序》。
袁宏道《孤山小记》:
孤山处士,妻梅子鹤,是世间第一种便宜人。
我辈只为有了妻子,便惹许多闲事,撇之不得,傍之可厌,如衣败絮行荆棘中,步步牵挂。
近日雷峰下有虞僧儒,亦无妻室,殆是孤山后身。
所著《溪上落花诗》,虽不知于和靖如何,然一夜得百五十首,可谓迅捷之极。
至于食淡参禅,则又加孤山一等矣,何代无奇人哉!
张京元《孤山小记》:
孤山东麓,有亭翼然。
和靖故址,今悉编篱插棘。
诸巨家规种桑养鱼之利,然亦赖其稍葺亭榭,点缀山容。
楚人之弓,何问官与民也。
又《萧照画壁》:
西湖凉堂,绍兴间所构。
高宗将临观之。
有素壁四堵,高二丈,中贵人促萧照往绘山水。
照受命,即乞尚方酒四斗,夜出孤山,每一鼓即饮一斗,尽一斗则一堵已成,而照亦沉醉。
上至,览之叹赏,宣赐金帛。
沈守正《孤山种梅疏》:
西湖之上,葱?亲人,亦爽朗易尽。
独孤山盘郁重湖之间,水石草木皆有幽色。
唐时楼阁参差,诗歌点缀,冠于两湖。
读“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之句,犹可想见当时。
道孤山者,不径西泠,必沿湖水,不似今从望湖折??而入也。
此地尚有古梅偃蹇,云是和靖故居。
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曾与印持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孤山而归。
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如镜中,复如画中。
久怀此胸臆,壬子在小筑,忽为孟?写出,真画中矣。
苏轼《书林逋诗后》: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见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
由太子湾南折而上为石屋岭。
过岭为大仁禅寺,寺左为烟霞石屋。
屋高厂虚明,行迤二丈六尺,状如轩榭,可布几筵。
洞上周镌罗汉五百十六身。
其底邃窄通幽,阴翳杏霭。
侧有蝙蝠洞,蝙蝠大者如鸦,挂搭连牵,互衔其尾。
粪作奇臭,古庙高梁,多受其累。
会稽禹庙亦然。
由山椒右旋为新庵,王子安?、陈章侯洪绶尝读书其中。
余往访之,见石如飞来峰,初经洗出,洁不去肤,隽不伤骨,一洗杨髡凿佛之惨。
峭壁奇峰,忽露生面,为之大快。
建炎间,里人避兵其内,数千人皆获免。
岭下有水乐洞,嘉泰间为杨郡王别圃。
垒石筑亭,结构精雅。
年久芜秽不治,水乐绝响。
贾秋壑以厚直得之,命寺僧深求水乐所以兴废者,不得其说。
一日,秋壑往游,俯睨旁听,悠然有会,曰:“谷虚而后能应,水激而后能响,今水潴其中,土壅其外,欲其发响,得乎?”亟命疏壅导潴,有声从洞涧出,节奏自然。
二百年胜概,一日始复。
乃筑亭,以所得东坡真迹,刻置其上。
苏轼《水乐洞小记》:
钱塘东南有水乐洞,泉流岩中,皆自然宫商。
又自灵隐、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砻然,真若钟鼓,乃知庄生所谓天籁,盖无在不有也。
袁宏道《烟霞洞小记》:
烟霞洞,亦古亦幽,凉沁入骨,乳汁涔涔下。
石屋虚明开朗,如一片云,欹侧而立,又如轩榭,可布几筵。
余凡两过石屋,为佣奴所据,嘈杂若市,俱不得意而归。
张京元《石屋小记》:
石屋寺,寺卑下无可观。
岩下石龛,方广十笏,遂以屋称。
屋内,好事者置一石榻,可坐。
四旁刻石像如傀儡,殊不雅驯。
想以幽僻得名耳。
出石屋西,上下山坡夹道皆丛桂,秋时着花,香闻数十里,堪称金粟世界。
又《烟霞寺小记》:
烟霞寺在山上,亦荒落,系中贵孙隆易创,颇新整。
殿后开宕取土,石骨尽出,?峭可观。
由殿右稍上两三盘,经象鼻峰东折数十武,为烟霞洞。
洞外小亭踞之,望钱塘如带。
李流芳《题烟霞春洞画》:
从烟霞寺山门下眺,林壑窈窕,非复人境。
李花时尤奇,真琼林瑶岛也。
犹记与闲孟、无际,自法相寺至烟霞洞,小憩亭子,渴甚,无从得酒。
见两伧父携?至,闲孟口流涎,遽从乞饮,伧父不顾。
予辈大怪。
偶见梁间恶诗书一板上,乃抉而掷之。
伧父跄踉而走。
念此辄喷饭不已也。
法相寺俗称长耳相。
后唐时,有僧法真,有异相,耳长九寸,上过于顶,下可结颐,号长耳和尚。
天成二年,自天台国清寒岩来游,钱武肃王待以宾礼,居法相院。
至宋乾?四年正月六日,无疾,坐方丈,集徒众,沐浴,趺跏而逝。
弟子辈漆其真身,供佛龛,谓是定光佛后身。
妇女祈求子嗣者,悬幡设供无虚日。
以此法相名著一时。
寺后有锡杖泉,水盆活石。
僧厨香洁,斋供精良。
寺前茭白笋,其嫩如玉,其香如兰,入口甘芳,天下无比。
然须在新秋八月,余时不能也。
袁宏道《法相寺拜长耳和尚肉身戏题》:
轮相居然足,漆光与鉴新。
神魂知也未,爪齿幻耶真。
古董休疑容,庄严不待人。
饶他金与石,到此亦成尘。
徐渭《法相寺看活石》:
莲花不在水,分叶簇青山。
径折虽能入,峰迷不待还。
取蒲量石长,问竹到溪湾。
莫怪掩斜日,明朝恐未闲。
张京元《法相寺小记》:
法相寺不甚丽,而香火骈集。
定光禅师长耳遗蜕,妇人谒之,以为宜男,争摩顶腹,漆光可鉴。
寺右数十武,度小桥,折而上,为锡杖泉。
涓涓细流,虽大旱不竭。
经流处,僧置一砂缸,挹注供爨。
久之,水土锈结,蒲生其上,厚几数寸,竟不见缸质,因名蒲缸。
倘可铲置研池炉足,古董家不秦汉不道矣。
李流芳《题法相山亭画》:
去年在法相,有送友人诗云:“十年法相松间寺,此日淹留却共君。
忽忽送君无长物,半间亭子一溪云。
”时与方回、孟?避暑竹阁,连夜风雨,泉声轰轰不绝。
又有题扇头小景一诗:“夜半溪阁响,不知风雨歇。
起视杳霭间,悠然见微月。

一时会心,不知作何语。
今日展此,亦自可思也。
壬子十月大佛寺倚醉楼灯下题。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77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