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
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其子曰熊丽。
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熊绎生熊艾,熊艾生熊亶,熊亶生熊胜。
熊胜以弟熊杨为后。
熊杨生熊渠。
熊渠生子三年。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虿,至于鄂。
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后为熊毋康,毋康蚤死。
熊渠卒,子熊挚红立。
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
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
熊勇十年,卒,弟熊严为后。
熊严十年,卒。
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
熊严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
熊霜六年,卒,三弟争立。
仲雪死;叔堪亡,避难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
熊徇十六年,郑桓公初封于郑。
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
熊咢九年,卒,子熊仪立,是为若敖。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周东徙,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
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为霄敖。
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为蚡冒。
蚡冒十三年,晋始乱,以曲沃之故。
蚡冒十七年,卒。
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
武王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
二十一年,郑侵天子之田。
二十三年,卫弑其君桓公。
二十九年,鲁弑其君隐公。
三十一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三十五年,楚伐随。
随曰:“我无罪。
”楚曰:“我蛮夷也。
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
我有敝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
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其子曰熊丽。
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熊绎生熊艾,熊艾生熊亶,熊亶生熊胜。
熊胜以弟熊杨为后。
熊杨生熊渠。
熊渠生子三年。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虿,至于鄂。
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后为熊毋康,毋康蚤死。
熊渠卒,子熊挚红立。
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
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
熊勇十年,卒,弟熊严为后。
熊严十年,卒。
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
熊严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
熊霜六年,卒,三弟争立。
仲雪死;叔堪亡,避难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
熊徇十六年,郑桓公初封于郑。
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
熊咢九年,卒,子熊仪立,是为若敖。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周东徙,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
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为霄敖。
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为蚡冒。
蚡冒十三年,晋始乱,以曲沃之故。
蚡冒十七年,卒。
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
武王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
二十一年,郑侵天子之田。
二十三年,卫弑其君桓公。
二十九年,鲁弑其君隐公。
三十一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三十五年,楚伐随。
随曰:“我无罪。
”楚曰:“我蛮夷也。
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
我有敝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
至中衍,为帝大戊御。
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
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季胜生孟增。
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
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幸于周缪王。
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
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
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
奄父生叔带。
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而至赵夙。
赵夙,晋献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赵夙为将伐霍。
霍公求饹齐。
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
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
晋献公赐赵夙耿。
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
共孟生赵衰,字子馀。
赵衰卜事晋献公及诸公子,莫吉;卜事公子重耳,吉,即事重耳。
重耳以骊姬之乱亡奔翟,赵衰从。
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
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
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反国。
重耳为晋文公,赵衰为原大夫,居原,任国政。
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语在晋事中。
赵衰既反晋,晋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适嗣,晋妻三子皆下事之。
晋襄公之六年,而赵衰卒,谥为成季。
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而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
盾为国多难,欲立襄公弟雍。
雍时在秦,使使迎之。
太子母日夜啼泣,顿首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适子而更求君?”赵盾患之,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
赵盾骤谏,灵公弗听。
及食熊蹯,胹不熟,杀宰人,持其尸出,赵盾见之。
灵公由此惧,欲杀盾。
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盾以得亡。
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
赵盾复反,任国政。
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
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
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
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
至中衍,为帝大戊御。
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
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季胜生孟增。
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
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幸于周缪王。
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
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
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
奄父生叔带。
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而至赵夙。
赵夙,晋献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赵夙为将伐霍。
霍公求饹齐。
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
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
晋献公赐赵夙耿。
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
共孟生赵衰,字子馀。
赵衰卜事晋献公及诸公子,莫吉;卜事公子重耳,吉,即事重耳。
重耳以骊姬之乱亡奔翟,赵衰从。
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
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
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反国。
重耳为晋文公,赵衰为原大夫,居原,任国政。
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语在晋事中。
赵衰既反晋,晋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适嗣,晋妻三子皆下事之。
晋襄公之六年,而赵衰卒,谥为成季。
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而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
盾为国多难,欲立襄公弟雍。
雍时在秦,使使迎之。
太子母日夜啼泣,顿首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适子而更求君?”赵盾患之,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
赵盾骤谏,灵公弗听。
及食熊蹯,胹不熟,杀宰人,持其尸出,赵盾见之。
灵公由此惧,欲杀盾。
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盾以得亡。
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
赵盾复反,任国政。
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
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
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
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骡、駃騠、騊駼、驒騱。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
贵壮健,贱老弱。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其后三百有馀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
其后百有馀岁,周西伯昌伐畎夷氏。
后十有馀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
其后二百有馀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之后,荒服不至。
于是周遂作甫刑之辟。
穆王之后二百有馀年,周幽王用宠姬襃姒之故,与申侯有郤。
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
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
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
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
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其后二十有馀年,而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于郑之氾邑。
初,周襄王欲伐郑,故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兵共伐郑。
已而黜狄后,狄后怨,而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
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暴虐中国。
中国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出舆彭彭,城彼朔方”。
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
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翟,诛子带,迎内周襄王,居于雒邑。
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
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
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
自是之后百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骡、駃騠、騊駼、驒騱。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
贵壮健,贱老弱。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其后三百有馀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
其后百有馀岁,周西伯昌伐畎夷氏。
后十有馀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
其后二百有馀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之后,荒服不至。
于是周遂作甫刑之辟。
穆王之后二百有馀年,周幽王用宠姬襃姒之故,与申侯有郤。
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
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
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
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
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其后二十有馀年,而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于郑之氾邑。
初,周襄王欲伐郑,故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兵共伐郑。
已而黜狄后,狄后怨,而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
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暴虐中国。
中国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出舆彭彭,城彼朔方”。
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
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翟,诛子带,迎内周襄王,居于雒邑。
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
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
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
自是之后百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
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
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着《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于是相如往,舍都亭。
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
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
”并召令。
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
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
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
”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
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
”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
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
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柰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
相如曰:“有是。
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
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
”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
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
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其辞曰:
楚使子虚使于齐,齐王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
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
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着《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于是相如往,舍都亭。
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
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
”并召令。
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
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
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
”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
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
”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
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
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柰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
相如曰:“有是。
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
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
”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
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
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其辞曰:
楚使子虚使于齐,齐王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
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
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
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
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
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
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后,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
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后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于精神也。
或以为昆虫之所长,圣人不能与争。
其处吉凶,别然否,多中于人。
至高祖时,因秦太卜官。
天下始定,兵革未息。
及孝惠享国日少,吕后女主,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虽父子畴官,世世相传,其精微深妙,多所遗失。
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数年之闲,太卜大集。
会上欲击匈奴,西攘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
及猛将推锋执节,获胜于彼,而蓍龟时日亦有力于此。
上尤加意,赏赐至或数千万。
如丘子明之属,富溢贵宠,倾于朝廷。
至以卜筮射蛊道,巫蛊时或颇中。
素有啊〃帧×因公行诛,恣意所伤,以破族灭门者,不可胜数。
百僚荡恐,皆曰龟策能言。
后事觉奸穷,亦诛三族。
夫摓策定数,灼龟观兆,变化无穷,是以择贤而用占焉,可谓圣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龟,而武王有瘳。
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
晋文将定襄王之位,卜得黄帝之兆,卒受彤弓之命。
献公贪骊姬之色,卜而兆有口象,其祸竟流五世。
楚灵将背周室,卜而龟逆,终被乾溪之败。
兆应信诚于内,而时人明察见之于外,可不谓两合者哉!君子谓夫轻卜筮,无神明者,悖;背人道,信祯祥者,鬼神不得其正。
故书建稽疑,五谋而卜筮居其二,五占从其多,明有而不专之道也。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
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
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岂不信哉!
褚先生曰:臣以通经术,受业博士,治春秋,以高第为郎,幸得宿卫,出入宫殿中十有馀年。
窃好太史公传。
太史公之传曰:「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窥其要,故作龟策列传。」臣往来长安中,求龟策列传不能得,故之
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
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
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
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
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后,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
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后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于精神也。
或以为昆虫之所长,圣人不能与争。
其处吉凶,别然否,多中于人。
至高祖时,因秦太卜官。
天下始定,兵革未息。
及孝惠享国日少,吕后女主,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虽父子畴官,世世相传,其精微深妙,多所遗失。
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数年之闲,太卜大集。
会上欲击匈奴,西攘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
及猛将推锋执节,获胜于彼,而蓍龟时日亦有力于此。
上尤加意,赏赐至或数千万。
如丘子明之属,富溢贵宠,倾于朝廷。
至以卜筮射蛊道,巫蛊时或颇中。
素有啊〃帧×因公行诛,恣意所伤,以破族灭门者,不可胜数。
百僚荡恐,皆曰龟策能言。
后事觉奸穷,亦诛三族。
夫摓策定数,灼龟观兆,变化无穷,是以择贤而用占焉,可谓圣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龟,而武王有瘳。
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
晋文将定襄王之位,卜得黄帝之兆,卒受彤弓之命。
献公贪骊姬之色,卜而兆有口象,其祸竟流五世。
楚灵将背周室,卜而龟逆,终被乾溪之败。
兆应信诚于内,而时人明察见之于外,可不谓两合者哉!君子谓夫轻卜筮,无神明者,悖;背人道,信祯祥者,鬼神不得其正。
故书建稽疑,五谋而卜筮居其二,五占从其多,明有而不专之道也。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
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
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岂不信哉!
褚先生曰:臣以通经术,受业博士,治春秋,以高第为郎,幸得宿卫,出入宫殿中十有馀年。
窃好太史公传。
太史公之传曰:「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窥其要,故作龟策列传。」臣往来长安中,求龟策列传不能得,故之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
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
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
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
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
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
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若欲规之,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
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
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
其民朴重端悫,不纷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
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
故其化如神。
其地南至交止,北至幽都,东至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末世之政则不然。
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
执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而狎犬也,乱乃逾甚。
夫水浊则鱼佥,政苛则民乱。
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
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
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璧犹扬果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
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
至精为神。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
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住,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
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
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市南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辞
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
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
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
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
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若欲规之,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
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
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
其民朴重端悫,不纷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
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
故其化如神。
其地南至交止,北至幽都,东至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末世之政则不然。
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
执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而狎犬也,乱乃逾甚。
夫水浊则鱼佥,政苛则民乱。
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
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
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璧犹扬果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
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
至精为神。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
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住,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
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
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市南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辞
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
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
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
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
环之匡卫十二星,籓臣。
皆曰紫宫。
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耑锐,若见若不见,曰阴德,或曰天一。
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四星曰天C964。
后十七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
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
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
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
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
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禄,六曰司灾。
在魁中,贵人之牢。
魁下六星两两而比者,曰三能。
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
柄辅星,明近,辅臣亲强;斥小,疏弱。
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蜂。
有名圜十五星,属杓,曰贱人之牢,牢中星实则囚多,虚则开出。
天一、枪、C964、矛、盾动摇,角大,兵起。
东宫苍龙,房、心。
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
不欲直,直,王失计。
房为天府,曰天驷。
其阴,右骖。
旁有两星曰衿。
衿北一星曰辖。
东北曲十二星曰旗。
旗中四星曰天市。
天市中星众者实,其中虚则耗。
房南众星曰骑官。
左角,理;右角,将。
大角者,天王帝坐廷。
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摄提。
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故曰“摄提格”。
亢为宗庙,主疾。
其南北两大星,曰南门。
氐为天根,主疫。
尾为九子,曰君臣;斥绝,不和。
箕为敖客,后妃之府,曰口舌。
火犯守角,则有战。
房、心,王者恶之。
南宫朱鸟,权、衡。
衡、太微,三光之廷。
筐卫十二星,籓臣;西,将;东,相;南四星,执法;中,端门;左右,掖门。
掖门内六星,诸侯。
其内五星,五帝坐。
后聚十五星,曰哀乌郎位;旁一大星,将位也。
月、五星顺入,轨道,司其出,所守,天子所诛也。
其逆入,若不轨道,以所犯名之;中坐,成形,皆群下不从谋
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
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
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
环之匡卫十二星,籓臣。
皆曰紫宫。
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耑锐,若见若不见,曰阴德,或曰天一。
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四星曰天C964。
后十七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
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
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
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
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
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禄,六曰司灾。
在魁中,贵人之牢。
魁下六星两两而比者,曰三能。
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
柄辅星,明近,辅臣亲强;斥小,疏弱。
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蜂。
有名圜十五星,属杓,曰贱人之牢,牢中星实则囚多,虚则开出。
天一、枪、C964、矛、盾动摇,角大,兵起。
东宫苍龙,房、心。
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
不欲直,直,王失计。
房为天府,曰天驷。
其阴,右骖。
旁有两星曰衿。
衿北一星曰辖。
东北曲十二星曰旗。
旗中四星曰天市。
天市中星众者实,其中虚则耗。
房南众星曰骑官。
左角,理;右角,将。
大角者,天王帝坐廷。
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摄提。
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故曰“摄提格”。
亢为宗庙,主疾。
其南北两大星,曰南门。
氐为天根,主疫。
尾为九子,曰君臣;斥绝,不和。
箕为敖客,后妃之府,曰口舌。
火犯守角,则有战。
房、心,王者恶之。
南宫朱鸟,权、衡。
衡、太微,三光之廷。
筐卫十二星,籓臣;西,将;东,相;南四星,执法;中,端门;左右,掖门。
掖门内六星,诸侯。
其内五星,五帝坐。
后聚十五星,曰哀乌郎位;旁一大星,将位也。
月、五星顺入,轨道,司其出,所守,天子所诛也。
其逆入,若不轨道,以所犯名之;中坐,成形,皆群下不从谋
传曰:「视之不明,是谓不悊,厥咎舒,厥罚恒奥,厥极疾。
时则有草妖,时则有蠃虫之孽,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目疴,时则有赤眚赤祥。
惟水沴火。」
「视之不明,是谓不悊」,悊,知也。
《诗》云:「尔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尔德,以亡背亡仄。」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则不能知善恶,亲近习,长同类,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失在舒缓,故其咎舒也。
盛夏日长,暑以养物,政弛缓,故其罚常奥也。
奥则冬温,春夏不和,伤病民人,故极疾也。
诛不行则霜不杀草,繇臣下则杀不以时,故有草妖。
凡妖,貌则以服,言则以诗,听则以声。
视则以色者,五色物之大分也,在于眚祥,故圣人以为草妖,失秉之明者也。
温奥生虫,故有蠃虫之孽,谓螟螣之类当死不死,未当生而生,或多于故而为灾也。
刘歆以为属思心不容。
于易,刚而包柔为离,离为火为目。
羊上角下号,刚而包柔,羊大目而不精明,视气毁故有羊祸。
一曰,暑岁羊多疫死,及为怪,亦是也。
及人,则多病目者,故有目疴。
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
凡视伤者病火气,火气伤则水沴之。
其极疾者,顺之,其福曰寿。
刘歆视传曰有羽虫之孽,鸡祸。
说以为于天文南方喙为鸟星,故为羽虫;祸亦从羽,故为鸡;鸡于易自在巽。
说非是。
庶徵之恒奥,刘向以为春秋亡冰也。
小奥不书,无冰然后书,举其大者也。
京房易传曰:「禄不遂行兹谓欺,厥咎奥,雨雪四至而温。
臣安禄乐逸兹谓乱,奥而生虫。
知罪不诛兹谓舒,其奥,夏则暑杀人,冬则物华实。
重过不诛,兹谓亡徵,其咎当寒而奥六日也。」
桓公十五年「春,亡冰」。
刘向以为周春,今冬也。
先是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也,内失百姓,外失诸侯,不敢行诛罚,郑伯突篡兄而立,公与相亲,长养同类,不明善恶之罚也。
董仲舒以为象夫人不正,阴失节也。
成公元年「二月,无冰」。
董仲舒以为方有宣公之丧,君臣无悲哀之心,而炕阳,作丘甲。
刘向以为时公幼弱,政舒缓也。
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
刘向以为先是公作三军,有侵陵用武之意,于是邻国不和,伐其三鄙,被兵十有馀年,因之以饥馑,百姓怨望,臣下心离,公惧而弛缓,不敢行诛罚,楚有夷狄行,公有从楚心,不明善恶之应。
董仲舒指略同。
一曰,水旱之灾,寒暑之变,天下皆同,故曰「无冰」,天下异也。
桓公杀兄弑君,外成宋乱,与郑易邑,背畔周室。
成公时,楚横行中国,王札子杀召伯、毛伯,晋败天子之师于贸戎,天子皆不能讨。
襄公时,天下诸侯之大夫皆执国权,君不能制。
渐将日甚,善恶不明,诛罚不行。
时则有草妖,时则有蠃虫之孽,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目疴,时则有赤眚赤祥。
惟水沴火。」
「视之不明,是谓不悊」,悊,知也。
《诗》云:「尔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尔德,以亡背亡仄。」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则不能知善恶,亲近习,长同类,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失在舒缓,故其咎舒也。
盛夏日长,暑以养物,政弛缓,故其罚常奥也。
奥则冬温,春夏不和,伤病民人,故极疾也。
诛不行则霜不杀草,繇臣下则杀不以时,故有草妖。
凡妖,貌则以服,言则以诗,听则以声。
视则以色者,五色物之大分也,在于眚祥,故圣人以为草妖,失秉之明者也。
温奥生虫,故有蠃虫之孽,谓螟螣之类当死不死,未当生而生,或多于故而为灾也。
刘歆以为属思心不容。
于易,刚而包柔为离,离为火为目。
羊上角下号,刚而包柔,羊大目而不精明,视气毁故有羊祸。
一曰,暑岁羊多疫死,及为怪,亦是也。
及人,则多病目者,故有目疴。
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
凡视伤者病火气,火气伤则水沴之。
其极疾者,顺之,其福曰寿。
刘歆视传曰有羽虫之孽,鸡祸。
说以为于天文南方喙为鸟星,故为羽虫;祸亦从羽,故为鸡;鸡于易自在巽。
说非是。
庶徵之恒奥,刘向以为春秋亡冰也。
小奥不书,无冰然后书,举其大者也。
京房易传曰:「禄不遂行兹谓欺,厥咎奥,雨雪四至而温。
臣安禄乐逸兹谓乱,奥而生虫。
知罪不诛兹谓舒,其奥,夏则暑杀人,冬则物华实。
重过不诛,兹谓亡徵,其咎当寒而奥六日也。」
桓公十五年「春,亡冰」。
刘向以为周春,今冬也。
先是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也,内失百姓,外失诸侯,不敢行诛罚,郑伯突篡兄而立,公与相亲,长养同类,不明善恶之罚也。
董仲舒以为象夫人不正,阴失节也。
成公元年「二月,无冰」。
董仲舒以为方有宣公之丧,君臣无悲哀之心,而炕阳,作丘甲。
刘向以为时公幼弱,政舒缓也。
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
刘向以为先是公作三军,有侵陵用武之意,于是邻国不和,伐其三鄙,被兵十有馀年,因之以饥馑,百姓怨望,臣下心离,公惧而弛缓,不敢行诛罚,楚有夷狄行,公有从楚心,不明善恶之应。
董仲舒指略同。
一曰,水旱之灾,寒暑之变,天下皆同,故曰「无冰」,天下异也。
桓公杀兄弑君,外成宋乱,与郑易邑,背畔周室。
成公时,楚横行中国,王札子杀召伯、毛伯,晋败天子之师于贸戎,天子皆不能讨。
襄公时,天下诸侯之大夫皆执国权,君不能制。
渐将日甚,善恶不明,诛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