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
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
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
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
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
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
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
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
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
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
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彼诚有所闻也。
以将军之莫府,海内莫不卬望。
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然一夫窃议,语流天下。
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
古人病其若此,故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
传曰:以贤难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贤,以食难得之故而曰饱不待食,或之甚者也。
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
将军诚召置莫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
”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
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
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
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
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
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
臣愚以为宜一旷然大变其俗。
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
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惠,则众相爱。
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
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
今俗吏之
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
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
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
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
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
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
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
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
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
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彼诚有所闻也。
以将军之莫府,海内莫不卬望。
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然一夫窃议,语流天下。
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
古人病其若此,故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
传曰:以贤难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贤,以食难得之故而曰饱不待食,或之甚者也。
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
将军诚召置莫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
”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
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
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
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
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
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
臣愚以为宜一旷然大变其俗。
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
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惠,则众相爱。
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
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
今俗吏之
呼韩邪单于归庭数月,罢兵使各归故地,乃收其兄呼屠吾斯在民间者立为左谷蠡王,使人告右贤贵人,欲令杀右贤王。
其冬,都隆奇与右贤王共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发兵数万人东袭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兵败走,屠耆单于还,以其长子都涂吾西为左谷蠡王,少子姑瞀楼头为右谷蠡王,留居单于庭。
明年秋,屠耆单于使日逐王先贤掸兄右奥鞬王为乌藉都尉各二万骑,屯东方以备呼韩邪单于。
是时,西方呼揭王来与唯犁当户谋,共谗右贤王,言欲自立为乌藉单于。
屠耆单于杀右贤王父子,后知其冤,复杀唯犁当户。
于是呼揭王恐,遂畔去,自立为呼揭单于。
右奥鞬王闻之,即自立为车犁单于。
乌藉都尉亦自立为乌藉单于。
凡五单于。
屠耆单于自将兵东击车犁单于,使都隆奇击乌藉。
乌藉、车犁皆败,西北走,与呼揭单于兵合为四万人。
乌藉、呼揭皆去单于号,共并力尊辅车犁单于。
屠耆单于闻之,使左大将、都尉将四万骑分屯东方,以备呼韩邪单于,自将四万骑西击车犁单于。
车犁单于败,西北走,屠耆单于即引西南,留闟敦地。
其明年,呼韩邪单于遣其弟右谷蠡王等西袭屠耆单于屯兵,杀略万余人。
屠耆单于闻之,即自将六万骑击呼韩邪单于,行千里,未至嗕姑地,逢呼韩邪单于兵可四万人,合战。
屠耆单于兵败,自杀。
都隆奇乃与屠耆少子右谷蠡王姑瞀楼头亡归汉,车犁单于东降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左大将乌厉屈与父呼速累乌厉温敦皆见匈奴乱,率其众数万人南降汉。
封乌厉屈为新城侯,乌厉温敦为义阳侯。
是时,李陵子复立乌藉都尉为单于,呼韩邪单于捕斩之,遂复都单于庭,然众裁数万人。
屠耆单于从弟休旬王将所主五六百骑,击杀左大且渠,并其兵,至右地,自立为闰振单于,在西边。
其后,呼韩邪单于兄左贤王呼屠吾斯亦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在东边。
其后二年,闰振单于率其众东击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与战,杀之,并其兵,遂进攻呼韩邪。
呼韩邪破,其兵走,郅支都单于庭。
呼韩邪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
呼韩邪议问诸大臣,皆曰:“不可。
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
战死,壮士所有也。
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
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左伊秩訾曰:“不然。
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
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
其冬,都隆奇与右贤王共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发兵数万人东袭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兵败走,屠耆单于还,以其长子都涂吾西为左谷蠡王,少子姑瞀楼头为右谷蠡王,留居单于庭。
明年秋,屠耆单于使日逐王先贤掸兄右奥鞬王为乌藉都尉各二万骑,屯东方以备呼韩邪单于。
是时,西方呼揭王来与唯犁当户谋,共谗右贤王,言欲自立为乌藉单于。
屠耆单于杀右贤王父子,后知其冤,复杀唯犁当户。
于是呼揭王恐,遂畔去,自立为呼揭单于。
右奥鞬王闻之,即自立为车犁单于。
乌藉都尉亦自立为乌藉单于。
凡五单于。
屠耆单于自将兵东击车犁单于,使都隆奇击乌藉。
乌藉、车犁皆败,西北走,与呼揭单于兵合为四万人。
乌藉、呼揭皆去单于号,共并力尊辅车犁单于。
屠耆单于闻之,使左大将、都尉将四万骑分屯东方,以备呼韩邪单于,自将四万骑西击车犁单于。
车犁单于败,西北走,屠耆单于即引西南,留闟敦地。
其明年,呼韩邪单于遣其弟右谷蠡王等西袭屠耆单于屯兵,杀略万余人。
屠耆单于闻之,即自将六万骑击呼韩邪单于,行千里,未至嗕姑地,逢呼韩邪单于兵可四万人,合战。
屠耆单于兵败,自杀。
都隆奇乃与屠耆少子右谷蠡王姑瞀楼头亡归汉,车犁单于东降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左大将乌厉屈与父呼速累乌厉温敦皆见匈奴乱,率其众数万人南降汉。
封乌厉屈为新城侯,乌厉温敦为义阳侯。
是时,李陵子复立乌藉都尉为单于,呼韩邪单于捕斩之,遂复都单于庭,然众裁数万人。
屠耆单于从弟休旬王将所主五六百骑,击杀左大且渠,并其兵,至右地,自立为闰振单于,在西边。
其后,呼韩邪单于兄左贤王呼屠吾斯亦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在东边。
其后二年,闰振单于率其众东击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与战,杀之,并其兵,遂进攻呼韩邪。
呼韩邪破,其兵走,郅支都单于庭。
呼韩邪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
呼韩邪议问诸大臣,皆曰:“不可。
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
战死,壮士所有也。
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
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左伊秩訾曰:“不然。
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
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
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
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氂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适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
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
《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
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
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氂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适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
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佗、驴、骡、駃騠、騊駼驒奚。
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
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
贵壮健,贱老弱。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其后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于岐下,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
其后百有余岁,周西伯昌伐畎夷。
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
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之后,荒服不至。
于是作《吕刑》之辟。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岂不日戒,猃允孔棘”。
至懿王曾孙宣王,兴师命将以征伐之,诗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是时四夷宾服,称为中兴。
至于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
申侯怒而与畎戎共攻杀幽王于丽山之下,遂取周之地,卤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
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镐而东徙于雒邑。
当时秦襄公伐戎至支阝,始列为诸侯。
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
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后二十余年,而戎翟至雒邑,伐周襄王,襄王出奔于郑之汜邑。
初,襄王欲伐郑,故取翟女为后,与翟共伐郑。
已而黜翟后,翟后怨,而襄王继母曰惠后,有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翟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翟,戎翟以故得入,破逐襄王,而立子带为王。
于是戎翟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尤甚。
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
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戎翟,诛子带,迎内襄王子雒邑。
当是时,秦晋为强国。
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圜、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
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佗、驴、骡、駃騠、騊駼驒奚。
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
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
贵壮健,贱老弱。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其后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于岐下,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
其后百有余岁,周西伯昌伐畎夷。
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
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之后,荒服不至。
于是作《吕刑》之辟。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岂不日戒,猃允孔棘”。
至懿王曾孙宣王,兴师命将以征伐之,诗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是时四夷宾服,称为中兴。
至于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
申侯怒而与畎戎共攻杀幽王于丽山之下,遂取周之地,卤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
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镐而东徙于雒邑。
当时秦襄公伐戎至支阝,始列为诸侯。
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
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后二十余年,而戎翟至雒邑,伐周襄王,襄王出奔于郑之汜邑。
初,襄王欲伐郑,故取翟女为后,与翟共伐郑。
已而黜翟后,翟后怨,而襄王继母曰惠后,有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翟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翟,戎翟以故得入,破逐襄王,而立子带为王。
于是戎翟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尤甚。
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
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戎翟,诛子带,迎内襄王子雒邑。
当是时,秦晋为强国。
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圜、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
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
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
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
地莽平。
多雨,寒。
山多松樠。
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
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
故服匈奴,后盛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
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
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
大月氏居其地。
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始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今乌孙虽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
语在《张骞传》。
武帝即位,令骞赍金币住。
昆莫见骞如单于礼,骞大惭,谓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昆莫起拜,其它如故。
初,昆莫有十余子,中子大禄强,善将,将众万余骑别居。
大禄兄太子,太子有子曰岑陬。
太子蚤死,谓昆莫曰:“必以岑陬为太子。
”昆莫哀许之。
大禄怒,乃收其昆弟,将众畔,谋攻岑陬。
昆莫与芩陬万余骑,令别居,昆莫亦自有万余骑以自备。
国分为三,大总羁属昆莫。
骞既致赐,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距匈奴,不足破也。
”乌孙远汉,未知其大小,又近匈奴,服属日久,其大臣皆不欲徙。
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骞,因献马数十匹报谢。
其使见汉人众富厚,归其国,其国后乃益重汉。
匈奴闻其与汉通,怒欲击之。
又汉使乌孙,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属不绝。
乌孙于是恐,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
天子问群臣,议许,曰:“必先内聘,然后遣女。
”乌孙以马千匹聘。
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
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
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
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
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
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
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岑陬遂妻公
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
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
地莽平。
多雨,寒。
山多松樠。
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
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
故服匈奴,后盛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
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
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
大月氏居其地。
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始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今乌孙虽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
语在《张骞传》。
武帝即位,令骞赍金币住。
昆莫见骞如单于礼,骞大惭,谓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昆莫起拜,其它如故。
初,昆莫有十余子,中子大禄强,善将,将众万余骑别居。
大禄兄太子,太子有子曰岑陬。
太子蚤死,谓昆莫曰:“必以岑陬为太子。
”昆莫哀许之。
大禄怒,乃收其昆弟,将众畔,谋攻岑陬。
昆莫与芩陬万余骑,令别居,昆莫亦自有万余骑以自备。
国分为三,大总羁属昆莫。
骞既致赐,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距匈奴,不足破也。
”乌孙远汉,未知其大小,又近匈奴,服属日久,其大臣皆不欲徙。
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骞,因献马数十匹报谢。
其使见汉人众富厚,归其国,其国后乃益重汉。
匈奴闻其与汉通,怒欲击之。
又汉使乌孙,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属不绝。
乌孙于是恐,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
天子问群臣,议许,曰:“必先内聘,然后遣女。
”乌孙以马千匹聘。
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
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
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
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
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
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
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岑陬遂妻公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过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纣之灭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首《关睢》,《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昏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末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成子姓矣,而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言命,盖难言之。
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
至武帝制婕妤、濩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濩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高祖吕皇后,父吕公,单父人也,好相人。
高祖微时,吕公见而异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汉王,元年封吕公为临泗侯,二年立孝惠为太子。
后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
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几代太子者数。
赖公卿大臣争之,及叔孙通谏,用留侯之策,得无易。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
长兄泽为周吕侯,次兄释之为建成侯,逮高祖而侯者三人。
高祖四年,临泗侯吕公薨。
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
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女子邪?”乃召赵王诛之。
使者三反,赵相周昌不遣。
太后召赵相,相征至长安。
使人复召赵王,王来。
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入宫,挟与起居饮食。
数月,帝晨出射,赵王不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纣之灭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首《关睢》,《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昏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末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成子姓矣,而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言命,盖难言之。
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
至武帝制婕妤、濩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濩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高祖吕皇后,父吕公,单父人也,好相人。
高祖微时,吕公见而异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汉王,元年封吕公为临泗侯,二年立孝惠为太子。
后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
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几代太子者数。
赖公卿大臣争之,及叔孙通谏,用留侯之策,得无易。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
长兄泽为周吕侯,次兄释之为建成侯,逮高祖而侯者三人。
高祖四年,临泗侯吕公薨。
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
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女子邪?”乃召赵王诛之。
使者三反,赵相周昌不遣。
太后召赵相,相征至长安。
使人复召赵王,王来。
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入宫,挟与起居饮食。
数月,帝晨出射,赵王不
始建国元年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焉。
初,莽妻宜春侯王氏女,立为皇后。
本生四男:宇、获、安、临。
二子前诛死,安颇荒忽,乃以临为皇太子,安为新嘉辟。
封宇子六人:千为功隆公,寿为功明公,吉为功成公,宗为功崇以,世为功昭公,利为功著公。
大赦天下。
莽乃策命孺子曰:“咨尔婴,昔皇天右乃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历数在于予躬。
《诗》不云乎?‘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封尔为定安公,永为新室宾。
于戏!敬天之休,往践乃位,毋废予命。
”又曰:“其以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凡户万,地方百里,为定安公国。
立汉祖宗之庙于其国,与周后并,行其正朔、服色。
世世以事其祖宗,永以命德茂功,享历代之祀焉。
以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
”读策毕,莽亲执孺子手,流涕歔欷,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叹良久。
中傅将孺子下殿,北面而称臣。
百僚陪位,莫不感动。
又按金匮,辅臣皆封拜。
以太傅、左辅、骠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为太师,封安新公;大司徒就德侯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广汉梓潼哀章为国将,美新公:是为四辅,位上公。
太保、后承承阳侯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将军成都侯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是为三公。
大阿、右拂;大司空、卫将军广阳侯甄丰为更始将军,广新公;京兆王兴为卫将军,奉新公;轻车将军成武侯孙建为立国将军,成新公;京兆王盛为前将军,崇新公:是为四将。
凡十一公。
王兴者,故城门令史。
王盛者,卖饼。
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余人,两人容貌应卜相,径从布衣登用,以视神焉。
余皆拜为郎。
是日,封拜卿大夫、侍中、尚书官凡数百人。
诸刘为郡守,皆徙为谏大夫。
改明光宫为定安馆,定安太后居之。
以故大鸿胪府为定安公第,皆置门卫使者监领。
敕阿乳母不得与语,常在四壁中,至于长大,不能名六畜。
后莽以女孙宇子妻之。
莽策群司曰:“岁星司肃,东岳太师典致时雨,青炜登平,考景以晷。
荧惑司哲,南岳太傅典致时奥,赤炜颂平,考声以律。
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
辰星司谋,北岳国将典致时寒,玄炜和平,考星以漏。
月刑元股左,司马典致武应,考方法矩,主司天文,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力来农事,以丰年谷。
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规,主司人道,五教是辅,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
斗平元心
初,莽妻宜春侯王氏女,立为皇后。
本生四男:宇、获、安、临。
二子前诛死,安颇荒忽,乃以临为皇太子,安为新嘉辟。
封宇子六人:千为功隆公,寿为功明公,吉为功成公,宗为功崇以,世为功昭公,利为功著公。
大赦天下。
莽乃策命孺子曰:“咨尔婴,昔皇天右乃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历数在于予躬。
《诗》不云乎?‘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封尔为定安公,永为新室宾。
于戏!敬天之休,往践乃位,毋废予命。
”又曰:“其以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凡户万,地方百里,为定安公国。
立汉祖宗之庙于其国,与周后并,行其正朔、服色。
世世以事其祖宗,永以命德茂功,享历代之祀焉。
以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
”读策毕,莽亲执孺子手,流涕歔欷,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叹良久。
中傅将孺子下殿,北面而称臣。
百僚陪位,莫不感动。
又按金匮,辅臣皆封拜。
以太傅、左辅、骠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为太师,封安新公;大司徒就德侯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广汉梓潼哀章为国将,美新公:是为四辅,位上公。
太保、后承承阳侯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将军成都侯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是为三公。
大阿、右拂;大司空、卫将军广阳侯甄丰为更始将军,广新公;京兆王兴为卫将军,奉新公;轻车将军成武侯孙建为立国将军,成新公;京兆王盛为前将军,崇新公:是为四将。
凡十一公。
王兴者,故城门令史。
王盛者,卖饼。
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余人,两人容貌应卜相,径从布衣登用,以视神焉。
余皆拜为郎。
是日,封拜卿大夫、侍中、尚书官凡数百人。
诸刘为郡守,皆徙为谏大夫。
改明光宫为定安馆,定安太后居之。
以故大鸿胪府为定安公第,皆置门卫使者监领。
敕阿乳母不得与语,常在四壁中,至于长大,不能名六畜。
后莽以女孙宇子妻之。
莽策群司曰:“岁星司肃,东岳太师典致时雨,青炜登平,考景以晷。
荧惑司哲,南岳太傅典致时奥,赤炜颂平,考声以律。
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
辰星司谋,北岳国将典致时寒,玄炜和平,考星以漏。
月刑元股左,司马典致武应,考方法矩,主司天文,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力来农事,以丰年谷。
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规,主司人道,五教是辅,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
斗平元心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
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
唯莽父曼蚤死,不侯。
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
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久之,叔父成都侯商上书,愿分户邑以封莽,及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皆当世名士,咸为莽言,上由是贤莽。
永始元年,封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
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
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
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
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莽兄永为诸曹,蚤死,有子光,莽使学博士门下。
莽休沐出,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
诸生纵观,长老叹息。
光年小于莽子宇,莽使同日内妇,宾客满堂。
须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当饮某药,比客罢者数起焉。
尝私买侍婢,昆弟或颇闻知,莽因曰:“后将军朱子元无子,莽闻此儿种宜子,为买之。
”即日以婢奉子元。
其匿情求名如此。
是时,太后姊子淳于长以材能为九卿,先进在莽右。
莽阴求其罪过,因大司马曲阳侯根白之,长伏诛,莽以获忠直,语在《长传》。
根因乞骸骨,荐莽自代,上遂擢为大司马。
是岁,绥和元年也,年三十八矣。
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已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
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辅政岁余,成帝崩,哀帝即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
莽上疏乞骸骨,哀帝遣尚书令诏莽曰:“先帝委政于君而弃群臣,朕得奉宗庙,诚嘉与君同心合意。
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顺先帝之意,朕甚悲伤焉。
已诏尚书待君奏事。
”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白太后曰:“皇帝闻太后诏,甚悲。
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
”太后复令莽视事。
时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丁姬在,高昌侯董宏上书言:“《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丁姬宜上尊号。
”莽与师丹共劾宏误朝不道,
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
唯莽父曼蚤死,不侯。
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
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久之,叔父成都侯商上书,愿分户邑以封莽,及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皆当世名士,咸为莽言,上由是贤莽。
永始元年,封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
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
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
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
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莽兄永为诸曹,蚤死,有子光,莽使学博士门下。
莽休沐出,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
诸生纵观,长老叹息。
光年小于莽子宇,莽使同日内妇,宾客满堂。
须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当饮某药,比客罢者数起焉。
尝私买侍婢,昆弟或颇闻知,莽因曰:“后将军朱子元无子,莽闻此儿种宜子,为买之。
”即日以婢奉子元。
其匿情求名如此。
是时,太后姊子淳于长以材能为九卿,先进在莽右。
莽阴求其罪过,因大司马曲阳侯根白之,长伏诛,莽以获忠直,语在《长传》。
根因乞骸骨,荐莽自代,上遂擢为大司马。
是岁,绥和元年也,年三十八矣。
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已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
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辅政岁余,成帝崩,哀帝即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
莽上疏乞骸骨,哀帝遣尚书令诏莽曰:“先帝委政于君而弃群臣,朕得奉宗庙,诚嘉与君同心合意。
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顺先帝之意,朕甚悲伤焉。
已诏尚书待君奏事。
”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白太后曰:“皇帝闻太后诏,甚悲。
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
”太后复令莽视事。
时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丁姬在,高昌侯董宏上书言:“《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丁姬宜上尊号。
”莽与师丹共劾宏误朝不道,
孝元王皇后,成帝母也。
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盛焉。
自有传。
孝成许皇后,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嘉女也。
元帝悼伤母恭哀后居位日浅而遭霍氏之辜,故选嘉女以配皇太子。
初入太了家,上令中常侍黄门亲近者侍送,还白太子欢说状,元帝喜谓左右:“酌酒贺我!”左右皆称万岁。
久之,有一男,失之。
乃成帝即位,立许妃为皇后,复生一女,失之。
初,后父嘉自元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已八九年矣。
及成帝立,复以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与嘉并。
杜钦以为故事后父重于帝舅,乃说凤曰:“车骑将军至贵,将军宜尊之敬之,无失其意。
盖轻细微眇之渐,必生乖忤之患,不可不慎。
卫将军之日盛于盖侯,近世之事,语尚在于长老之耳,唯将军察焉。
”久之,上欲专委任凤,乃策嘉曰:“将军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自累。
赐黄金二百斤,以特进侯就朝位。
”后岁余薨,谥曰恭侯。
后聪慧,善史书,自为妃至即位,常宠于上,后宫希得进见。
皇太后及帝诸舅忧上无继嗣,时又数有灾异,刘向、谷永等皆陈其咎在于后宫。
上然其言,于是省减椒房掖廷用度。
皇后及上疏曰:
妾夸布服粝粮,加以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扫除。
蒙过误之宠,居非命所当托,污秽不修,旷职尸官,数逆至法,逾越制度,当伏放流之诛,不足以塞责。
乃壬寅日大长秋受诏:“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皆如竟宁以前故事。
”妾伏自念,入椒房以来,遗赐外家未尝逾故事,每辄决上,可复问也。
今诚时世异制,长短相补,不出汉制而已,纤微之间,未必可同。
若竟宁前与黄龙前,岂相放哉?家吏不晓,今一受诏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
今言无得发取诸官,殆谓未央官不属妾,不宜独取也。
言妾家府亦不当得,妾窃惑焉。
幸得赐汤沐邑以自奉养,亦小发取其中,何害于谊而不可哉?又诏书言服御所造,皆如竟宁前,吏诚不能揆其意,即且令妾被服所为不得不如前。
设妾欲作某屏风张于某所,曰故事无有,或不能得,则必绳妾以诏书矣。
此二事诚不可行,唯陛下省察。
宦吏忮佷,必欲自胜。
幸妾尚贵时,犹以不急事操人,况今日日益侵,又获此诏,其操约人,岂有所诉?陛下见妾在椒房,终不肯给妾纤微内邪?若不私府小取,将安所仰乎?旧故,中官乃私夺左右之贱缯,乃发乘舆服缯,言为待诏补,已而贸易其中。
左右多窃怨者,甚耻为之。
又故事以特牛祠大父母,戴侯、敬侯皆得蒙恩以太牢祠,今当率如故事,唯陛下哀之!
今吏甫受诏读记,直豫言
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盛焉。
自有传。
孝成许皇后,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嘉女也。
元帝悼伤母恭哀后居位日浅而遭霍氏之辜,故选嘉女以配皇太子。
初入太了家,上令中常侍黄门亲近者侍送,还白太子欢说状,元帝喜谓左右:“酌酒贺我!”左右皆称万岁。
久之,有一男,失之。
乃成帝即位,立许妃为皇后,复生一女,失之。
初,后父嘉自元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已八九年矣。
及成帝立,复以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与嘉并。
杜钦以为故事后父重于帝舅,乃说凤曰:“车骑将军至贵,将军宜尊之敬之,无失其意。
盖轻细微眇之渐,必生乖忤之患,不可不慎。
卫将军之日盛于盖侯,近世之事,语尚在于长老之耳,唯将军察焉。
”久之,上欲专委任凤,乃策嘉曰:“将军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自累。
赐黄金二百斤,以特进侯就朝位。
”后岁余薨,谥曰恭侯。
后聪慧,善史书,自为妃至即位,常宠于上,后宫希得进见。
皇太后及帝诸舅忧上无继嗣,时又数有灾异,刘向、谷永等皆陈其咎在于后宫。
上然其言,于是省减椒房掖廷用度。
皇后及上疏曰:
妾夸布服粝粮,加以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扫除。
蒙过误之宠,居非命所当托,污秽不修,旷职尸官,数逆至法,逾越制度,当伏放流之诛,不足以塞责。
乃壬寅日大长秋受诏:“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皆如竟宁以前故事。
”妾伏自念,入椒房以来,遗赐外家未尝逾故事,每辄决上,可复问也。
今诚时世异制,长短相补,不出汉制而已,纤微之间,未必可同。
若竟宁前与黄龙前,岂相放哉?家吏不晓,今一受诏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
今言无得发取诸官,殆谓未央官不属妾,不宜独取也。
言妾家府亦不当得,妾窃惑焉。
幸得赐汤沐邑以自奉养,亦小发取其中,何害于谊而不可哉?又诏书言服御所造,皆如竟宁前,吏诚不能揆其意,即且令妾被服所为不得不如前。
设妾欲作某屏风张于某所,曰故事无有,或不能得,则必绳妾以诏书矣。
此二事诚不可行,唯陛下省察。
宦吏忮佷,必欲自胜。
幸妾尚贵时,犹以不急事操人,况今日日益侵,又获此诏,其操约人,岂有所诉?陛下见妾在椒房,终不肯给妾纤微内邪?若不私府小取,将安所仰乎?旧故,中官乃私夺左右之贱缯,乃发乘舆服缯,言为待诏补,已而贸易其中。
左右多窃怨者,甚耻为之。
又故事以特牛祠大父母,戴侯、敬侯皆得蒙恩以太牢祠,今当率如故事,唯陛下哀之!
今吏甫受诏读记,直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