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
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於。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
凱風負我心,戢枻守窮湖。
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
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餘。
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其二】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
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
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茲。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
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於。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
凱風負我心,戢枻守窮湖。
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
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餘。
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其二】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
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
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茲。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
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顏。
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但願常如此,躬耕非所歎。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
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顏。
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但願常如此,躬耕非所歎。
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
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
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爲之化也。
故堯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寧靜宇宙,戢兵和衆者也。
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並亡,自此來十三年,是謂一週,平定之期覆在今日矣。
議者常言吳楚有道後服,無禮先強,此乃謂侯之時耳。
當今一統,不得與古同諭。
夫適道之論,皆未應權,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欲獨。
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
蜀之爲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十人莫當。
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
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
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
孫皓之暴,侈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
而大晉兵衆,多於前世;資儲器械,盛於往時。
今不於此平吳,而更阻兵於相守,徵夫苦役,日尋干戈,經歷盛衰,不可長久,宜當時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
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吳緣江爲國,無有內外,東西數千裏,以藩籬自持,所敵者大,無有寧息。
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固,還保城池,則去長入短。
而官軍懸進,人有致節之志,吳人戰於其內,有憑城之心。
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
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
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爲之化也。
故堯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寧靜宇宙,戢兵和衆者也。
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並亡,自此來十三年,是謂一週,平定之期覆在今日矣。
議者常言吳楚有道後服,無禮先強,此乃謂侯之時耳。
當今一統,不得與古同諭。
夫適道之論,皆未應權,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欲獨。
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
蜀之爲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十人莫當。
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
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
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
孫皓之暴,侈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
而大晉兵衆,多於前世;資儲器械,盛於往時。
今不於此平吳,而更阻兵於相守,徵夫苦役,日尋干戈,經歷盛衰,不可長久,宜當時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
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吳緣江爲國,無有內外,東西數千裏,以藩籬自持,所敵者大,無有寧息。
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固,還保城池,則去長入短。
而官軍懸進,人有致節之志,吳人戰於其內,有憑城之心。
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
問曰:「誰?」鬼言:「鬼也。」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數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遞相擔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
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
如是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於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聲。
鬼復言:「何以作聲?」定伯曰:「新鬼,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
徑至宛市中。
下著地,化爲一羊,便賣之。
恐其變化,唾之。
得錢千五百,乃去。
於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文。
”
問曰:「誰?」鬼言:「鬼也。」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數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遞相擔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
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
如是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於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聲。
鬼復言:「何以作聲?」定伯曰:「新鬼,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
徑至宛市中。
下著地,化爲一羊,便賣之。
恐其變化,唾之。
得錢千五百,乃去。
於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