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之鄰人亡羊,旣率其黨,又請楊子之竪追之。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旣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
唯歸同反一,爲亡得喪。
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旣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
唯歸同反一,爲亡得喪。
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夫何乾行之變通兮,昏明迭而載路。
羨飛轡之遠兮,騰六龍於天步。
時赴節而漸流兮,氣移數而改度。
揮促節於短日兮,振修策於長夜。
運悠忽其既周兮,冉冉而告暮。
變棘心之柔風兮,豐草之湛路。
玄暉邈以峻服兮,黃裳皓而振素。
於是顓頊御時,玄冥統官,天廟既底,日月貞觀。
淪重陽於潜戶兮,嚴積陰於司寒。
日回天以滅景兮,飈衝淵而無瀾。
堅冰河於川底兮,白雪隕於雲端。
普區宇之瘁景兮,頻萬物之衰顏。
時凜戾其可悲兮,氣蕭索而傷心。
淒風愴其鳴倏兮,落葉翻而灑林。
獸藏丘而絕跡兮,鳥攀木而栖音。
山振枯於曾嶺兮,民懷慘於重襟。
寒與暑其代謝兮,年冉冉其將老。
豐顏曄而朝榮兮,玄髮粲其夕皓。
感芳華之志學兮,悲時木而難考。
遠圖逝而辭懷兮,密思集而盈抱。
羨厚德之溥載兮,嘉豐化之大造。
恨盛來之苦晏兮,悲哀至之常蚤。
指晞露而怵心兮,死生於靡草。
蒙時之嘉運兮,遊上京凱入。
委乘輅於紫宮兮,剖金虎而底邑。
憑台光之發揮兮,荷寵靈而來集。
望故疇之逈遼兮,沂南風而頹泣。
長嘆息而永懷兮,感逝物而傷悲。
哀年歲之攸往兮,伊行人之思歸。
結隆思於朝日兮,綴永念於汜暉。
表寸陰而貞吝兮,盻盈尺其若遺嗟。
我行之久永兮,何歸途之芒芒。
遵渚兮盻川,攸逝江湘,處孝敬於神丘兮,結祇慕於惟桑。
瞻山川而物存兮,思六親而人亡。
問仁姑而背世兮,及伯姊而淪喪。
尋餘蹤於空宇兮,想絕景於遺堂。
悲山林之杳藹兮,痛華構之丘荒。
靖深情以遐慕兮,思纏綿而懷楚。
涕垂頤以交頹兮,哀凌心而洞駭。
神尋路而窘逝兮,形嚬蹙乎其所。
心悠悠其若懸兮,音季既而復舉。
悲人身之有終兮,何天造而罔極。
仰悲谷之方中兮,顧懸車而日昃。
百年迅於分噓兮,千歲疾於一息。
詠大椿之萬祀兮,同蟪蛄於未識。
歲難停而易逝兮,情艱多而泰寡。
年有來而棄子兮,時無算而非我。
祇生心於日順兮,雖呼翕其難假。
攝□生於逆旅兮,欲淹留其焉可。
彼鑒寐之有時兮,亦始卒之固然。
舒遠懷於千載兮,愴同感呼中山。
鑒通人之烱戒兮,懼晏平之達言。
啟貞心以自責兮,覽遺籍而問道。
亮爽鳩之既徂兮,故營丘之有紹。
在吾儕之陋心兮,豈取樂於東表。
茍長生而自得兮,將奚待而有夭。
考大德於天地兮,知斯言之益矯。
羨飛轡之遠兮,騰六龍於天步。
時赴節而漸流兮,氣移數而改度。
揮促節於短日兮,振修策於長夜。
運悠忽其既周兮,冉冉而告暮。
變棘心之柔風兮,豐草之湛路。
玄暉邈以峻服兮,黃裳皓而振素。
於是顓頊御時,玄冥統官,天廟既底,日月貞觀。
淪重陽於潜戶兮,嚴積陰於司寒。
日回天以滅景兮,飈衝淵而無瀾。
堅冰河於川底兮,白雪隕於雲端。
普區宇之瘁景兮,頻萬物之衰顏。
時凜戾其可悲兮,氣蕭索而傷心。
淒風愴其鳴倏兮,落葉翻而灑林。
獸藏丘而絕跡兮,鳥攀木而栖音。
山振枯於曾嶺兮,民懷慘於重襟。
寒與暑其代謝兮,年冉冉其將老。
豐顏曄而朝榮兮,玄髮粲其夕皓。
感芳華之志學兮,悲時木而難考。
遠圖逝而辭懷兮,密思集而盈抱。
羨厚德之溥載兮,嘉豐化之大造。
恨盛來之苦晏兮,悲哀至之常蚤。
指晞露而怵心兮,死生於靡草。
蒙時之嘉運兮,遊上京凱入。
委乘輅於紫宮兮,剖金虎而底邑。
憑台光之發揮兮,荷寵靈而來集。
望故疇之逈遼兮,沂南風而頹泣。
長嘆息而永懷兮,感逝物而傷悲。
哀年歲之攸往兮,伊行人之思歸。
結隆思於朝日兮,綴永念於汜暉。
表寸陰而貞吝兮,盻盈尺其若遺嗟。
我行之久永兮,何歸途之芒芒。
遵渚兮盻川,攸逝江湘,處孝敬於神丘兮,結祇慕於惟桑。
瞻山川而物存兮,思六親而人亡。
問仁姑而背世兮,及伯姊而淪喪。
尋餘蹤於空宇兮,想絕景於遺堂。
悲山林之杳藹兮,痛華構之丘荒。
靖深情以遐慕兮,思纏綿而懷楚。
涕垂頤以交頹兮,哀凌心而洞駭。
神尋路而窘逝兮,形嚬蹙乎其所。
心悠悠其若懸兮,音季既而復舉。
悲人身之有終兮,何天造而罔極。
仰悲谷之方中兮,顧懸車而日昃。
百年迅於分噓兮,千歲疾於一息。
詠大椿之萬祀兮,同蟪蛄於未識。
歲難停而易逝兮,情艱多而泰寡。
年有來而棄子兮,時無算而非我。
祇生心於日順兮,雖呼翕其難假。
攝□生於逆旅兮,欲淹留其焉可。
彼鑒寐之有時兮,亦始卒之固然。
舒遠懷於千載兮,愴同感呼中山。
鑒通人之烱戒兮,懼晏平之達言。
啟貞心以自責兮,覽遺籍而問道。
亮爽鳩之既徂兮,故營丘之有紹。
在吾儕之陋心兮,豈取樂於東表。
茍長生而自得兮,將奚待而有夭。
考大德於天地兮,知斯言之益矯。
爾時盧舍那佛。
爲此大衆。
略開百千恆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號吾爲盧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
告千花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
而去復轉爲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
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各各從此蓮花藏世界而沒。
沒已入體性虛空花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
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
復從座起至炎天中說十行。
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
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
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
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
復至二禪中說十忍。
復至三禪中說十願。
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
如賢劫品中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花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三十成道。
號吾爲釋迦牟尼佛。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爲說。
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
佛教門亦復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爲是中一切大衆略開心地法門品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闇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
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噹噹常有因故。
有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於世界。
是法戒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十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花臺
周匝千花上 復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梵網經
梵網經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
爲此大衆。
略開百千恆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號吾爲盧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
告千花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
而去復轉爲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
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各各從此蓮花藏世界而沒。
沒已入體性虛空花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
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
復從座起至炎天中說十行。
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
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
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
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
復至二禪中說十忍。
復至三禪中說十願。
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
如賢劫品中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花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三十成道。
號吾爲釋迦牟尼佛。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爲說。
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
佛教門亦復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爲是中一切大衆略開心地法門品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闇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
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噹噹常有因故。
有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於世界。
是法戒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十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花臺
周匝千花上 復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梵網經
梵網經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與無量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衆,說蓮花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
所照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花臺藏世界。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衆生,各各相視,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緣,皆生疑念。
無量天人亦生疑念。
爾時衆中,玄通華光王菩薩,從大莊嚴花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是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爲何等相。
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衆,還至蓮花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
見盧舍那佛,坐百萬蓮花赫赫光明座上。
時釋迦佛及諸大衆,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釋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虛空一切衆生,爲何因何緣,得成菩薩十地道?當成佛果,爲何等相?”如如佛性本原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虛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衆。
“是諸佛子,諦聽、善思、修行。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爲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覺,號爲盧舍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
其臺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爲千世界。
我化爲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
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
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
吾已爲本原,名爲盧舍那佛。
”
爾時,蓮花臺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
“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
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
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
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爲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原。
如是一切衆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爲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
爾時,蓮花臺藏世界盧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
所照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花臺藏世界。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衆生,各各相視,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緣,皆生疑念。
無量天人亦生疑念。
爾時衆中,玄通華光王菩薩,從大莊嚴花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是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爲何等相。
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衆,還至蓮花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
見盧舍那佛,坐百萬蓮花赫赫光明座上。
時釋迦佛及諸大衆,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釋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虛空一切衆生,爲何因何緣,得成菩薩十地道?當成佛果,爲何等相?”如如佛性本原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虛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衆。
“是諸佛子,諦聽、善思、修行。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爲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覺,號爲盧舍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
其臺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爲千世界。
我化爲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
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
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
吾已爲本原,名爲盧舍那佛。
”
爾時,蓮花臺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
“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
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
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
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爲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原。
如是一切衆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爲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
爾時,蓮花臺藏世界盧
爾時,維摩詰謂衆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
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
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
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
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
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
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
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
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
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
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
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
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
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
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牀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爲法來耶?求牀座耶?」
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牀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牀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
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
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
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爲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爲法來耶?求牀座耶?」
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牀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牀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
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
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
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爲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