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多蘭,而閩產者貴。
養之之法,喜潤而忌溼,喜燥而畏日,喜風而避寒,如富家小兒女,特多態難奉。
予舊嘗聞之,曰他花皆嗜穢而溉,閩蘭獨用茗汁,以爲草樹清香無如蘭味,潔者無如茗氣,類相合宜也。
休園中有蘭二盆,溉之如法,然葉日短,色日瘁,無何其一槁矣。
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
予就問故,且告以聞。
客嘆曰:“誤哉,子之術也。
夫以甘食人者,百穀也;以芳悅人者,百卉也。
其所謂甘與芳,子識之乎?臭腐之極,復爲神奇,物皆然矣。
昔人有捕得龜者,曰龜之靈,不食也。
篋藏之,旬而啓之,龜已飢死。
由此言之,凡謂物之有不食者,與草木之有不嗜穢者,皆妄也。
子固而溺所聞,子之蘭槁亦後矣。
”
予既歸,不懌,猶謂聞之不妄,術之不謬。
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喪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
《離騷》曰:“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
”夫其脆弱驕蹇,炫芳以自貴,餘固以憂其難養,而不虞其易變也。
嗟乎!於是使童子刈槁沃枯,運糞而漬之,遂盛。
萬曆甲午五月廿五日。
養之之法,喜潤而忌溼,喜燥而畏日,喜風而避寒,如富家小兒女,特多態難奉。
予舊嘗聞之,曰他花皆嗜穢而溉,閩蘭獨用茗汁,以爲草樹清香無如蘭味,潔者無如茗氣,類相合宜也。
休園中有蘭二盆,溉之如法,然葉日短,色日瘁,無何其一槁矣。
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
予就問故,且告以聞。
客嘆曰:“誤哉,子之術也。
夫以甘食人者,百穀也;以芳悅人者,百卉也。
其所謂甘與芳,子識之乎?臭腐之極,復爲神奇,物皆然矣。
昔人有捕得龜者,曰龜之靈,不食也。
篋藏之,旬而啓之,龜已飢死。
由此言之,凡謂物之有不食者,與草木之有不嗜穢者,皆妄也。
子固而溺所聞,子之蘭槁亦後矣。
”
予既歸,不懌,猶謂聞之不妄,術之不謬。
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喪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
《離騷》曰:“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
”夫其脆弱驕蹇,炫芳以自貴,餘固以憂其難養,而不虞其易變也。
嗟乎!於是使童子刈槁沃枯,運糞而漬之,遂盛。
萬曆甲午五月廿五日。
鍾山上有雲氣,浮浮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蛻藏焉。
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各誌其處,藏袖中。
三人合,穴遂定。
門左有孫權墓,請徙。
太祖曰:「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及開藏,下爲梁誌公和尚塔。
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匝。
軍士輂之不起。
太祖親禮之,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靈谷寺塔之。
今寺僧數千人,日食一莊田焉。
陵寢定,閉外羨,人不及知。
所見者門三、饗殿一、寢殿一,後山蒼莽而已。
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
饗殿深穆,暖閣去殿三尺,黃龍幔幔之。
列二交椅,褥以黃錦孔雀翎,織正面龍,甚華重。
席地以氈,走其上必去舄輕趾。
稍咳,內侍輒叱曰:「莫驚駕!」近閣下一座,稍前爲碽妃,是成祖生母。
成祖生,孝慈皇后妊爲己子,事甚秘。
再下東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
祭品極簡陋。
硃紅木簋、木壺、木酒罇甚粗樸。
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粒,冬瓜湯一甌而已。
暖閣上一几,陳銅爐一、小筯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几,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
他祭或不同,岱所見如是。
先祭一日,太常官屬開犧牲所中門,導以鼓樂旗幟,牛羊自出,龍袱蓋之。
至宰割所,以四索縛牛蹄。
太常官屬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屬朝牲揖,揖未起,而牛頭已入燖所。
燖已,舁至饗殿。
次日五鼓,魏國至主祀,太常官屬不隨班,侍立饗殿上。
祀畢,牛羊已臭腐不堪聞矣。
平常日進二饍,亦魏國陪祀,日必至云。
戊寅,岱寓鷲峯寺。
有言孝陵上黑氣一股,沖入牛斗,百有餘日矣。
岱夜起視,見之。
自是流賊猖獗,處處告警。
壬午,朱成國與王應華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盡出爲薪,發根,隧其下數丈,識者爲傷地脈、泄王氣,今果有甲申之變,則寸斬應華亦不足贖也。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
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各誌其處,藏袖中。
三人合,穴遂定。
門左有孫權墓,請徙。
太祖曰:「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及開藏,下爲梁誌公和尚塔。
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匝。
軍士輂之不起。
太祖親禮之,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靈谷寺塔之。
今寺僧數千人,日食一莊田焉。
陵寢定,閉外羨,人不及知。
所見者門三、饗殿一、寢殿一,後山蒼莽而已。
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
饗殿深穆,暖閣去殿三尺,黃龍幔幔之。
列二交椅,褥以黃錦孔雀翎,織正面龍,甚華重。
席地以氈,走其上必去舄輕趾。
稍咳,內侍輒叱曰:「莫驚駕!」近閣下一座,稍前爲碽妃,是成祖生母。
成祖生,孝慈皇后妊爲己子,事甚秘。
再下東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
祭品極簡陋。
硃紅木簋、木壺、木酒罇甚粗樸。
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粒,冬瓜湯一甌而已。
暖閣上一几,陳銅爐一、小筯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几,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
他祭或不同,岱所見如是。
先祭一日,太常官屬開犧牲所中門,導以鼓樂旗幟,牛羊自出,龍袱蓋之。
至宰割所,以四索縛牛蹄。
太常官屬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屬朝牲揖,揖未起,而牛頭已入燖所。
燖已,舁至饗殿。
次日五鼓,魏國至主祀,太常官屬不隨班,侍立饗殿上。
祀畢,牛羊已臭腐不堪聞矣。
平常日進二饍,亦魏國陪祀,日必至云。
戊寅,岱寓鷲峯寺。
有言孝陵上黑氣一股,沖入牛斗,百有餘日矣。
岱夜起視,見之。
自是流賊猖獗,處處告警。
壬午,朱成國與王應華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盡出爲薪,發根,隧其下數丈,識者爲傷地脈、泄王氣,今果有甲申之變,則寸斬應華亦不足贖也。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
紀稱:望龍光,知古劍;覘寶氣,辨明珠。
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
厥後博物稱華,辨字稱康,析寶玉稱倚頓,亦僅僅晨星耳。
楚蘄陽李君東璧,一日過予弇山園謁予,留飲數日。
予觀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譚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十卷。
謂予曰: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
遂漁獵羣書,蒐羅百氏。
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有數言。
古有《本草》一書,自炎皇及漢、樑、唐、宋,下迨國朝,註解羣氏舊矣。
第其中舛繆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乃敢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
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
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
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爲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曰《本草綱目》。
願乞一言,以託不朽。
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爲綱,附釋名爲目,正始也。
次以集解、辯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
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
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採。
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鑑,毛髮可指數也。
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覈究竟,直窺淵海。
茲豈僅以醫書覯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祕錄,臣民之重寶也。
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
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傾,弊也久矣。
故辨專車之骨,必俟魯儒,博支機之石,必訪賣卜,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鉛卮言》後乏人也,何幸睹茲集哉。
茲集也,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共天下後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時萬曆歲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鳳洲王世貞拜撰。
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
厥後博物稱華,辨字稱康,析寶玉稱倚頓,亦僅僅晨星耳。
楚蘄陽李君東璧,一日過予弇山園謁予,留飲數日。
予觀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譚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十卷。
謂予曰: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
遂漁獵羣書,蒐羅百氏。
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有數言。
古有《本草》一書,自炎皇及漢、樑、唐、宋,下迨國朝,註解羣氏舊矣。
第其中舛繆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乃敢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
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
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
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爲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曰《本草綱目》。
願乞一言,以託不朽。
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爲綱,附釋名爲目,正始也。
次以集解、辯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
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
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採。
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鑑,毛髮可指數也。
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覈究竟,直窺淵海。
茲豈僅以醫書覯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祕錄,臣民之重寶也。
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
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傾,弊也久矣。
故辨專車之骨,必俟魯儒,博支機之石,必訪賣卜,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鉛卮言》後乏人也,何幸睹茲集哉。
茲集也,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共天下後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時萬曆歲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鳳洲王世貞拜撰。
餘自舞象,輒好爲詩歌。
先大夫慮廢經史,屢以爲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爲之。
及登第後,與四方賢豪交益廣,往來贈答,歲久盈篋。
會國難頻仍,餘倡大義於江東,敹甲敽幹,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幾盡矣。
於是出籌軍旅,入典制誥,尚得於餘閒吟詠性情。
及胡馬渡江,而長篇短什,與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誠筆墨之不幸也。
餘於丙戌始浮海,經今十有七年矣。
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
或提師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
即當風雨飄搖,波濤震盪,愈能令孤臣戀主,遊子懷親,豈曰亡國之音,庶幾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於江,而丙戌所作亡矣。
戊子秋,節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
庚寅夏,率旅復入於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
然殘編斷簡,什存三四。
迨辛卯昌國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遺。
何筆墨之不幸,一至於此哉!
嗣是綴輯新舊篇章,稍稍成帙。
丙申,昌國再陷,而亡什之三。
戊戌,覆舟於羊山,而亡什之七。
己亥,長江之役,同仇兵熸,予以間行得歸,凡留供覆瓿者,盡同石頭書郵,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也。
年來嘆天步之未夷,慮河清之難俟,思借聲詩以代年譜。
遂索友朋所錄,賓從所抄,次第之。
而餘性頗強記,又憶其可憶者,載諸楮端,共得若干首。
不過如全鼎一臠耳。
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
嗟乎!國破家亡,餘謬膺節鉞,既不能討賊復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於後世哉!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風騷,後世至今,名爲詩史。
陶靖節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煕。
宋室既亡,鄭所南尚以鐵匣投史眢井,至三百年而後出。
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誠可念也已。
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餘,亦云餘行間之作也。
時在永曆十六年,歲在壬寅端陽後五日,張煌言自識。
先大夫慮廢經史,屢以爲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爲之。
及登第後,與四方賢豪交益廣,往來贈答,歲久盈篋。
會國難頻仍,餘倡大義於江東,敹甲敽幹,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幾盡矣。
於是出籌軍旅,入典制誥,尚得於餘閒吟詠性情。
及胡馬渡江,而長篇短什,與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誠筆墨之不幸也。
餘於丙戌始浮海,經今十有七年矣。
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
或提師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
即當風雨飄搖,波濤震盪,愈能令孤臣戀主,遊子懷親,豈曰亡國之音,庶幾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於江,而丙戌所作亡矣。
戊子秋,節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
庚寅夏,率旅復入於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
然殘編斷簡,什存三四。
迨辛卯昌國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遺。
何筆墨之不幸,一至於此哉!
嗣是綴輯新舊篇章,稍稍成帙。
丙申,昌國再陷,而亡什之三。
戊戌,覆舟於羊山,而亡什之七。
己亥,長江之役,同仇兵熸,予以間行得歸,凡留供覆瓿者,盡同石頭書郵,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也。
年來嘆天步之未夷,慮河清之難俟,思借聲詩以代年譜。
遂索友朋所錄,賓從所抄,次第之。
而餘性頗強記,又憶其可憶者,載諸楮端,共得若干首。
不過如全鼎一臠耳。
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
嗟乎!國破家亡,餘謬膺節鉞,既不能討賊復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於後世哉!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風騷,後世至今,名爲詩史。
陶靖節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煕。
宋室既亡,鄭所南尚以鐵匣投史眢井,至三百年而後出。
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誠可念也已。
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餘,亦云餘行間之作也。
時在永曆十六年,歲在壬寅端陽後五日,張煌言自識。
何子有琴,三年不張。
從其遊者戴仲鶡,取而繩以弦,進而求操焉。
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聲不成文。
徐察其音,莫知病端。
仲鶡曰:“是病於材也。
予觀其黟然黑,衺然腐也。
其質不任弦,故鼓之弗揚。
”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
吾將尤夫攻之者也。
凡攻琴者,首選材,審制器,其器有四:弦、軫、徽、越。
弦以被音,軫以機弦,徽以比度,越以亮節。
被音則清濁見,機弦則高下張,比度則細大弗逾,亮節則聲應不伏。
故弦取其韌密也,軫取其栝圓也,徽取其數次也,越取其中疏也。
今是琴絃之韌疏,軫之栝滯;徽之數失鈞;越之中淺以隘。
疏故清濁弗能具,滯故高下弗能通,失鈞故細大相逾,淺以隘故聲應沉伏。
是以宮商不誠職,而律呂叛度。
雖使伶倫鈞弦而柱指,伯牙按節而臨操,亦未知其所諧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爲也。
始桐之生邃谷,據盤石,風雨之所化,雲煙之所蒸,蟠紆綸囷,璀璨岪鬱,文炳彪鳳,質參金玉,不爲不良也。
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飾以出之。
上而君得之,可以薦清廟,設大廷,合神納賓,贊實出伏,暢民潔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氣養德,道情和志。
何至黟然邪然,爲腐材置物耶?
“吾觀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
如常以求固執,縛柱以求張弛,自混而欲別物,自褊而欲求多。
直木輪,屈木輻,巨木節,細木欐,幾何不爲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勁,動之以時,明之以序,藏之以虛。
勁則能弗撓也,時則能應變也,序則能辨方也,虛則能受益也。
勁者信也,時者知也,序者義也,虛者謙也。
信以居之,知以行之,義以制之,謙以保之。
樸其中,文其外。
見則用世,不見則用身。
故曰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材何罪焉!”
仲鶡憮然離席曰:“信取於弦乎?知取於軫乎?義取於徽乎?謙取于越乎?一物而衆理備焉。
予不敏,願改弦更張,敬服斯說。
”
從其遊者戴仲鶡,取而繩以弦,進而求操焉。
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聲不成文。
徐察其音,莫知病端。
仲鶡曰:“是病於材也。
予觀其黟然黑,衺然腐也。
其質不任弦,故鼓之弗揚。
”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
吾將尤夫攻之者也。
凡攻琴者,首選材,審制器,其器有四:弦、軫、徽、越。
弦以被音,軫以機弦,徽以比度,越以亮節。
被音則清濁見,機弦則高下張,比度則細大弗逾,亮節則聲應不伏。
故弦取其韌密也,軫取其栝圓也,徽取其數次也,越取其中疏也。
今是琴絃之韌疏,軫之栝滯;徽之數失鈞;越之中淺以隘。
疏故清濁弗能具,滯故高下弗能通,失鈞故細大相逾,淺以隘故聲應沉伏。
是以宮商不誠職,而律呂叛度。
雖使伶倫鈞弦而柱指,伯牙按節而臨操,亦未知其所諧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爲也。
始桐之生邃谷,據盤石,風雨之所化,雲煙之所蒸,蟠紆綸囷,璀璨岪鬱,文炳彪鳳,質參金玉,不爲不良也。
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飾以出之。
上而君得之,可以薦清廟,設大廷,合神納賓,贊實出伏,暢民潔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氣養德,道情和志。
何至黟然邪然,爲腐材置物耶?
“吾觀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
如常以求固執,縛柱以求張弛,自混而欲別物,自褊而欲求多。
直木輪,屈木輻,巨木節,細木欐,幾何不爲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勁,動之以時,明之以序,藏之以虛。
勁則能弗撓也,時則能應變也,序則能辨方也,虛則能受益也。
勁者信也,時者知也,序者義也,虛者謙也。
信以居之,知以行之,義以制之,謙以保之。
樸其中,文其外。
見則用世,不見則用身。
故曰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材何罪焉!”
仲鶡憮然離席曰:“信取於弦乎?知取於軫乎?義取於徽乎?謙取于越乎?一物而衆理備焉。
予不敏,願改弦更張,敬服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