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
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
晋初,索头种有部落数万家在云中。
惠帝末,并州刺史东嬴公司马腾于晋阳为匈奴所围,索头单于猗驰遣军助腾。
怀帝永嘉三年,驰弟卢率部落自云中入雁门,就并州刺史刘琨求楼烦等五县,琨不能制,且欲倚卢为援,乃上言“卢兄驰有救腾之功,旧勋宜录,请移五县民于新兴,以其地处之”琨又表封卢为代郡公。
愍帝初,又进卢为代王,增食常山郡。
其后卢国内大乱,卢死,子又幼弱,部落分散。
卢孙什翼鞬勇壮,众复附之,号上洛公,北有沙漠,南据阴山,众数十万。
其后为苻坚所破,执还长安,后听北归。
鞬死,子开字涉珪代立。
先是,鲜卑慕容垂僭号中山。
晋孝武太元二十一年,垂死,开率十万骑围中山。
明年四月,克之,遂王有中州,自称曰魏,号年天赐。
元年,治代郡桑干县之平城。
立学官,置尚书曹。
开颇有学问,晓天文。
其俗以四月祠天,六月末率大众至阴山,谓之却霜。
阴山去平城六百里,深远饶树木,霜雪未尝释,盖欲以暖气却寒也。
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柩,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
开暴虐好杀,民不堪命。
先是,有神巫诫开当有暴祸,唯诛清河杀万民,乃可以免。
开乃灭清河一郡,常手自杀人,欲令其数满万。
或乘小辇,手自执剑击檐辇人脑,一人死,一人代,每一行,死者数十。
夜恒变易寝处,人莫得知,唯爱妾名万人知其处。
万人与开子清河王私通,虑事觉,欲杀开,令万人为内应。
夜伺开独处,杀之。
开临死,曰“清河、万人之言,乃汝等也”是岁,安帝义熙五年。
开次子齐王嗣字木末,执清河王,对之号哭,曰“人生所重者父,云何反逆”逼令自杀,嗣代立,谥开道武皇帝。
十三年,高祖西伐长安,嗣先娶姚兴女,乃遣十万骑屯结河北以救之,大为高祖所破,事在朱超石等传。
于是遣使求和,自是使命岁通。
高祖遣殿中将军沈范、索季孙报使,反命已至河,未济,嗣闻高祖崩问,追执范等,绝和亲。
太祖即位,方遣范等归。
永初三年十月,嗣自率众至方城,遣郑兵将军扬州刺史山阳公达奚斤、吴兵将军广州刺史苍梧公公孙表、尚书滑稽,领步骑二万余人,于滑台西南东燕县界石济南渡,辎重弱累自随。
滑台戍主、宁远将军、东郡太守王景度驰告冠军将军、司州刺史毛德祖,戍虎牢,遣司马翟广率参军庞谘、上党太守刘谈之等步骑三千拒之。
军次卷县土楼,虏徙营滑台城东二里,造攻具,日往胁城。
德祖以滑台戍人少,使翟广募军中壮士,遣宁远将军刘芳
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
晋初,索头种有部落数万家在云中。
惠帝末,并州刺史东嬴公司马腾于晋阳为匈奴所围,索头单于猗驰遣军助腾。
怀帝永嘉三年,驰弟卢率部落自云中入雁门,就并州刺史刘琨求楼烦等五县,琨不能制,且欲倚卢为援,乃上言“卢兄驰有救腾之功,旧勋宜录,请移五县民于新兴,以其地处之”琨又表封卢为代郡公。
愍帝初,又进卢为代王,增食常山郡。
其后卢国内大乱,卢死,子又幼弱,部落分散。
卢孙什翼鞬勇壮,众复附之,号上洛公,北有沙漠,南据阴山,众数十万。
其后为苻坚所破,执还长安,后听北归。
鞬死,子开字涉珪代立。
先是,鲜卑慕容垂僭号中山。
晋孝武太元二十一年,垂死,开率十万骑围中山。
明年四月,克之,遂王有中州,自称曰魏,号年天赐。
元年,治代郡桑干县之平城。
立学官,置尚书曹。
开颇有学问,晓天文。
其俗以四月祠天,六月末率大众至阴山,谓之却霜。
阴山去平城六百里,深远饶树木,霜雪未尝释,盖欲以暖气却寒也。
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柩,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
开暴虐好杀,民不堪命。
先是,有神巫诫开当有暴祸,唯诛清河杀万民,乃可以免。
开乃灭清河一郡,常手自杀人,欲令其数满万。
或乘小辇,手自执剑击檐辇人脑,一人死,一人代,每一行,死者数十。
夜恒变易寝处,人莫得知,唯爱妾名万人知其处。
万人与开子清河王私通,虑事觉,欲杀开,令万人为内应。
夜伺开独处,杀之。
开临死,曰“清河、万人之言,乃汝等也”是岁,安帝义熙五年。
开次子齐王嗣字木末,执清河王,对之号哭,曰“人生所重者父,云何反逆”逼令自杀,嗣代立,谥开道武皇帝。
十三年,高祖西伐长安,嗣先娶姚兴女,乃遣十万骑屯结河北以救之,大为高祖所破,事在朱超石等传。
于是遣使求和,自是使命岁通。
高祖遣殿中将军沈范、索季孙报使,反命已至河,未济,嗣闻高祖崩问,追执范等,绝和亲。
太祖即位,方遣范等归。
永初三年十月,嗣自率众至方城,遣郑兵将军扬州刺史山阳公达奚斤、吴兵将军广州刺史苍梧公公孙表、尚书滑稽,领步骑二万余人,于滑台西南东燕县界石济南渡,辎重弱累自随。
滑台戍主、宁远将军、东郡太守王景度驰告冠军将军、司州刺史毛德祖,戍虎牢,遣司马翟广率参军庞谘、上党太守刘谈之等步骑三千拒之。
军次卷县土楼,虏徙营滑台城东二里,造攻具,日往胁城。
德祖以滑台戍人少,使翟广募军中壮士,遣宁远将军刘芳
七年正月己未,振旅于京师,改授大将军、扬州牧,给班剑二十人,本官悉如故,固辞。
凡南北征伐战亡者,并列上赙赠。
尸丧未反,遣主帅迎接,致还本土。
二月,卢循至番禺,为孙季高所破,收余众南走。
刘藩、孟怀玉斩徐道覆于始兴。
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
公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知禁。
至是,会稽余姚虞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公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
天子又申前命,公固辞。
于是改授太尉、中书监,乃受命。
奉送黄钺,解冀州。
交州刺史杜慧度斩卢循,传首京师。
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公表天子,申明旧制,依旧策试。
征西将军、荆州刺史道规疾患求归。
八年四月,改授豫州刺史,以后将军、豫州刺史刘毅代之。
毅与公俱举大义,兴复晋室,自谓京城、广陵,功业足以相抗。
虽权事推公,而心不服也。
毅既有雄才大志,厚自矜许,朝士素望者多归之。
与尚书仆射谢混、丹阳尹郗僧施并深相结。
及西镇江陵,豫州旧府,多割以自随,请僧施为南蛮校尉。
既知毅不能居下,终为异端,密图之。
毅至西,称疾笃,表求从弟兖州刺史藩以为副贰,伪许焉。
九月,藩入朝,公命收藩及谢混,并于狱赐死。
自表讨毅,又假黄钺,率诸军西征。
以前镇军将军司马休之为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兖州刺史道怜镇丹徒,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监太尉留府事,加太尉司马,丹阳尹刘穆之建威将军,配以实力。
壬午,发自京师。
遣参军王镇恶、龙骧将军蒯恩前袭江陵。
十月,镇恶克江陵,毅及党与皆伏诛。
十一月己卯,公至江陵,下书曰:
{夫去弊拯民,必存简恕,舍网修纲,虽烦易理。
江、荆凋残,刑政多阙。
顷年事故,绥抚未周。
遂令百姓疲匮,岁月滋甚,财伤役困,虑不幸生。
凋残之余,而不减旧,刻剥征求,不循政道。
宰莅之司,或非良干,未能菲躬俭,苟求盈给,积习生常,渐不知改。
近因戎役,来涉二州,践境亲民,愈见其瘼。
思欲振其所急,恤其所苦。
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
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州郡县吏,皆依尚书定制实户置。
台调癸卯梓材,庚子皮毛,可悉停省,别量所出。
巴陵均折度支,依旧兵运。
原五岁刑已下,凡所质录贼家余口,亦悉原放。
}
以荆州十郡为湘州,公乃进督,以西阳太守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众伐蜀。
进公太傅、扬州牧,加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
九年二月乙丑,公至自江陵。
初,诸葛长民贪淫骄横,为士
凡南北征伐战亡者,并列上赙赠。
尸丧未反,遣主帅迎接,致还本土。
二月,卢循至番禺,为孙季高所破,收余众南走。
刘藩、孟怀玉斩徐道覆于始兴。
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
公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知禁。
至是,会稽余姚虞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公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
天子又申前命,公固辞。
于是改授太尉、中书监,乃受命。
奉送黄钺,解冀州。
交州刺史杜慧度斩卢循,传首京师。
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公表天子,申明旧制,依旧策试。
征西将军、荆州刺史道规疾患求归。
八年四月,改授豫州刺史,以后将军、豫州刺史刘毅代之。
毅与公俱举大义,兴复晋室,自谓京城、广陵,功业足以相抗。
虽权事推公,而心不服也。
毅既有雄才大志,厚自矜许,朝士素望者多归之。
与尚书仆射谢混、丹阳尹郗僧施并深相结。
及西镇江陵,豫州旧府,多割以自随,请僧施为南蛮校尉。
既知毅不能居下,终为异端,密图之。
毅至西,称疾笃,表求从弟兖州刺史藩以为副贰,伪许焉。
九月,藩入朝,公命收藩及谢混,并于狱赐死。
自表讨毅,又假黄钺,率诸军西征。
以前镇军将军司马休之为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兖州刺史道怜镇丹徒,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监太尉留府事,加太尉司马,丹阳尹刘穆之建威将军,配以实力。
壬午,发自京师。
遣参军王镇恶、龙骧将军蒯恩前袭江陵。
十月,镇恶克江陵,毅及党与皆伏诛。
十一月己卯,公至江陵,下书曰:
{夫去弊拯民,必存简恕,舍网修纲,虽烦易理。
江、荆凋残,刑政多阙。
顷年事故,绥抚未周。
遂令百姓疲匮,岁月滋甚,财伤役困,虑不幸生。
凋残之余,而不减旧,刻剥征求,不循政道。
宰莅之司,或非良干,未能菲躬俭,苟求盈给,积习生常,渐不知改。
近因戎役,来涉二州,践境亲民,愈见其瘼。
思欲振其所急,恤其所苦。
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
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州郡县吏,皆依尚书定制实户置。
台调癸卯梓材,庚子皮毛,可悉停省,别量所出。
巴陵均折度支,依旧兵运。
原五岁刑已下,凡所质录贼家余口,亦悉原放。
}
以荆州十郡为湘州,公乃进督,以西阳太守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众伐蜀。
进公太傅、扬州牧,加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
九年二月乙丑,公至自江陵。
初,诸葛长民贪淫骄横,为士
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
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强,辟强生阳城缪侯德,德生阳城节侯安民,安民生阳城釐侯庆忌,庆忌生阳城肃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东武城令某,某生东莱太守景,景生明经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晋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国掾熙,熙生开封令旭孙,旭孙生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
混生东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翘,是为皇考。
高祖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
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
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
事继母以孝谨称。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晋朝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
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
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
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
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
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
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四年五月,恩复入会稽,杀卫将军谢琰。
十一月,刘牢之复率众东征,恩退走。
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
句章城既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
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
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
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亲赖焉。
五年春,孙恩频攻句章,高祖屡摧破之,恩复走入海。
三月,恩北出海盐,高祖追而翼之,筑城于海盐故治。
贼日来攻城,城内兵力甚弱,高祖乃选敢死之士数百人,咸脱甲胄,执短兵,并鼓噪而出。
贼震惧夺气,因其惧而奔之,并弃甲散走,斩其大帅姚盛。
虽连战克胜,然众寡不敌,高祖独深虑之。
一夜,偃旗匿众,若已遁者。
明晨开门,使羸疾数人登城。
贼遥问刘讳所在,曰“夜已走矣”贼信之,乃率众大上。
高祖乘其懈怠,奋击,大破之。
恩知城不可下,乃进向沪渎。
高祖复弃城追之。
海盐令鲍陋遣子嗣之以吴兵一千,请为前驱。
高祖曰“贼兵甚精,吴人不习战。
若前驱失利,必败我军,可在后为声援”不从。
是夜,高祖多设伏兵,兼置旗鼓,然一处不过数人。
明日,贼率众万余迎战。
前驱既交,诸伏皆出,举旗鸣鼓。
贼谓四面有军,乃退。
嗣之追奔,为贼所没。
高祖且战且退,贼盛,所领死伤且尽。
高祖虑不免,至向伏兵处,乃止,令左右脱取死人衣。
贼谓当走反停,疑犹有伏。
高祖因呼更战,气色甚
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强,辟强生阳城缪侯德,德生阳城节侯安民,安民生阳城釐侯庆忌,庆忌生阳城肃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东武城令某,某生东莱太守景,景生明经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晋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国掾熙,熙生开封令旭孙,旭孙生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
混生东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翘,是为皇考。
高祖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
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
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
事继母以孝谨称。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晋朝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
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
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
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
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
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
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四年五月,恩复入会稽,杀卫将军谢琰。
十一月,刘牢之复率众东征,恩退走。
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
句章城既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
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
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
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亲赖焉。
五年春,孙恩频攻句章,高祖屡摧破之,恩复走入海。
三月,恩北出海盐,高祖追而翼之,筑城于海盐故治。
贼日来攻城,城内兵力甚弱,高祖乃选敢死之士数百人,咸脱甲胄,执短兵,并鼓噪而出。
贼震惧夺气,因其惧而奔之,并弃甲散走,斩其大帅姚盛。
虽连战克胜,然众寡不敌,高祖独深虑之。
一夜,偃旗匿众,若已遁者。
明晨开门,使羸疾数人登城。
贼遥问刘讳所在,曰“夜已走矣”贼信之,乃率众大上。
高祖乘其懈怠,奋击,大破之。
恩知城不可下,乃进向沪渎。
高祖复弃城追之。
海盐令鲍陋遣子嗣之以吴兵一千,请为前驱。
高祖曰“贼兵甚精,吴人不习战。
若前驱失利,必败我军,可在后为声援”不从。
是夜,高祖多设伏兵,兼置旗鼓,然一处不过数人。
明日,贼率众万余迎战。
前驱既交,诸伏皆出,举旗鸣鼓。
贼谓四面有军,乃退。
嗣之追奔,为贼所没。
高祖且战且退,贼盛,所领死伤且尽。
高祖虑不免,至向伏兵处,乃止,令左右脱取死人衣。
贼谓当走反停,疑犹有伏。
高祖因呼更战,气色甚
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字休龙,小字道民,文帝第三子也。
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生。
十二年,立为武陵王,食邑二千户。
十六年,都督湘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湘州刺史,领石头戍事。
十七年,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犹戍石头。
二十一年,加督秦州,进号抚军将军。
明年,徙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襄阳竟陵南阳顺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
自晋氏江左以来,襄阳未有皇子重镇,时太祖欲经略关、河,故有此授。
寻给鼓吹一部。
二十五年,改授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持节如故,北镇彭城。
寻领兖州刺史。
始兴王浚为南兖州,上解督南兖。
二十七年,坐汝阳战败,降号镇军将军。
又以索虏南侵,降为北中郎将。
二十八年,进督南兖州、南兖州刺史,当镇山阳。
寻迁都督江州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四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持节如故。
时缘江蛮为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等伐之,使上总统众军。
三十年正月,上出次西阳之五洲。
会元凶弑逆,以上为征南将军,加散骑常侍。
上率众入讨,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雍州刺史臧质并举义兵。
四月辛酉,上次溧洲。
癸亥,冠军将军柳元景前锋至新亭,修建营垒。
甲子,贼劭亲率众攻元景,大败退走。
丙寅,上次江宁。
丁卯,大将军江夏王义恭来奔,奉表上尊号。
戊辰,上至于新亭。
己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文武赐爵一等,从军者二等。
赃污清议,悉皆荡除。
高年、鳏寡、孤幼、六疾不能自存,人赐谷五斛。
逋租宿债勿复收。
长徒之身,优量降宥。
崇改太祖号谥。
以大将军江夏王义恭为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南徐州刺史。
庚午,以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为中书监、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
安东将军随王诞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
雍州刺史臧质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征虏将军沈庆之为领军将军。
抚军将军、兖冀二州刺史萧思话为尚书左仆射。
壬申,以征虏将军王僧达为尚书右仆射。
改新亭为中兴亭。
五月甲戌,辅国将军申坦克京城。
乙亥,辅国将军朱修之克东府。
丙子,克定京邑。
劭及始兴王浚诸同逆,并伏诛。
庚辰,诏曰“天步艰难,国道用否,虽基构永固,而气数时愆。
朕以眇身,奄承皇业,奉寻历命,鉴寐震怀。
万邦风政,人治之本,感念陵替,若疚在心。
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是日解严。
辛巳,车驾幸东府城。
甲申,尊所生路淑媛为皇太后。
乙酉,立妃王氏为皇后。
戊子,以左卫将军柳元
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生。
十二年,立为武陵王,食邑二千户。
十六年,都督湘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湘州刺史,领石头戍事。
十七年,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犹戍石头。
二十一年,加督秦州,进号抚军将军。
明年,徙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襄阳竟陵南阳顺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
自晋氏江左以来,襄阳未有皇子重镇,时太祖欲经略关、河,故有此授。
寻给鼓吹一部。
二十五年,改授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持节如故,北镇彭城。
寻领兖州刺史。
始兴王浚为南兖州,上解督南兖。
二十七年,坐汝阳战败,降号镇军将军。
又以索虏南侵,降为北中郎将。
二十八年,进督南兖州、南兖州刺史,当镇山阳。
寻迁都督江州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四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持节如故。
时缘江蛮为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等伐之,使上总统众军。
三十年正月,上出次西阳之五洲。
会元凶弑逆,以上为征南将军,加散骑常侍。
上率众入讨,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雍州刺史臧质并举义兵。
四月辛酉,上次溧洲。
癸亥,冠军将军柳元景前锋至新亭,修建营垒。
甲子,贼劭亲率众攻元景,大败退走。
丙寅,上次江宁。
丁卯,大将军江夏王义恭来奔,奉表上尊号。
戊辰,上至于新亭。
己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文武赐爵一等,从军者二等。
赃污清议,悉皆荡除。
高年、鳏寡、孤幼、六疾不能自存,人赐谷五斛。
逋租宿债勿复收。
长徒之身,优量降宥。
崇改太祖号谥。
以大将军江夏王义恭为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南徐州刺史。
庚午,以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为中书监、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
安东将军随王诞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
雍州刺史臧质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征虏将军沈庆之为领军将军。
抚军将军、兖冀二州刺史萧思话为尚书左仆射。
壬申,以征虏将军王僧达为尚书右仆射。
改新亭为中兴亭。
五月甲戌,辅国将军申坦克京城。
乙亥,辅国将军朱修之克东府。
丙子,克定京邑。
劭及始兴王浚诸同逆,并伏诛。
庚辰,诏曰“天步艰难,国道用否,虽基构永固,而气数时愆。
朕以眇身,奄承皇业,奉寻历命,鉴寐震怀。
万邦风政,人治之本,感念陵替,若疚在心。
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是日解严。
辛巳,车驾幸东府城。
甲申,尊所生路淑媛为皇太后。
乙酉,立妃王氏为皇后。
戊子,以左卫将军柳元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小字车儿,武帝第三子也。
晋安帝义熙三年,生于京口。
卢循之难,上年四岁,高祖使谘议参军刘粹辅上镇京城。
十一年,封彭城县公。
高祖伐羌至彭城,将进路,板上行冠军将军留守。
晋朝加授使持节、监徐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将军如故。
关中平定,高祖还彭城,又授监司州豫州之淮西兖州之陈留诸军事、前将军、司州刺史,持节如故,将镇洛阳。
仍改授都督荆益宁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广平扬州之义成松滋四郡诸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持节如故。
永初元年,封宜都王,食邑三千户。
进督北秦,并前七州。
进号镇西将军,给鼓吹一部。
又进督湘州,是岁入朝,时年十四。
长七尺五寸,博涉经史,善隶书。
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废。
百官备法驾奉迎,入奉皇统。
行台至江陵,进玺绂。
侍中臣琇、散骑常侍臣嶷之、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建城县公臣亮、左卫将军臣景仁、给事中游击将军龙乡县侯臣隆、越骑校尉都亭侯臣纲、给事黄门侍郎臣孔璩之、散骑侍郎臣刘思考、员外散骑侍郎臣潘盛、中书侍郎臣何尚之、羽林监封阳县开国侯臣萧思话、长兼尚书左丞德阳县侯臣孙康、吏部郎中骑都尉臣张茂度、仪曹郎中臣徐长琳、仓部郎中臣庾俊之、都官郎中臣袁洵等上表曰“臣闻否泰相革,数穷则变,天道所以不謟,卜世所以灵长。
乃者运距陵夷,王室艰晦,九服之命,靡所适归。
高祖之业,将坠于地。
赖基厚德深,人神同奖,社稷以宁,有生获乂。
伏惟陛下君德自然,圣明在御,孝悌著于家邦,风猷宣于蕃牧。
是以征祥杂沓,符瑞辉。
宗庙神灵,乃眷西顾。
万邦黎献,望景托生。
臣等忝荷朝列,豫充将命,复集休明之运,再睹太平之业。
行台至止,瞻望城阙,不胜喜说凫藻之情,谨诣门拜表以闻”上答曰“皇运艰弊,数钟屯夷,仰惟崇基,感寻国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
赖七百祚永,股肱忠贤,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
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己兢悸,何以克堪。
辄当暂归朝庭,展哀陵寝,并与贤彦申写所怀。
望体其心,勿为辞费”府州佐史并称臣,请题枿诸门,一依宫省,上不许。
甲戌,发江陵。
八月丙申,车驾至京城。
丁酉,谒初宁陵,还于中堂即皇帝位。
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
文武赐位二等,逋租宿债勿复收。
庚子,以行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为抚军将军、荆州刺史。
癸卯,司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徐羡之进位司徒,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进位司空,中书监、护军将军傅亮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进号卫将
晋安帝义熙三年,生于京口。
卢循之难,上年四岁,高祖使谘议参军刘粹辅上镇京城。
十一年,封彭城县公。
高祖伐羌至彭城,将进路,板上行冠军将军留守。
晋朝加授使持节、监徐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将军如故。
关中平定,高祖还彭城,又授监司州豫州之淮西兖州之陈留诸军事、前将军、司州刺史,持节如故,将镇洛阳。
仍改授都督荆益宁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广平扬州之义成松滋四郡诸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持节如故。
永初元年,封宜都王,食邑三千户。
进督北秦,并前七州。
进号镇西将军,给鼓吹一部。
又进督湘州,是岁入朝,时年十四。
长七尺五寸,博涉经史,善隶书。
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废。
百官备法驾奉迎,入奉皇统。
行台至江陵,进玺绂。
侍中臣琇、散骑常侍臣嶷之、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建城县公臣亮、左卫将军臣景仁、给事中游击将军龙乡县侯臣隆、越骑校尉都亭侯臣纲、给事黄门侍郎臣孔璩之、散骑侍郎臣刘思考、员外散骑侍郎臣潘盛、中书侍郎臣何尚之、羽林监封阳县开国侯臣萧思话、长兼尚书左丞德阳县侯臣孙康、吏部郎中骑都尉臣张茂度、仪曹郎中臣徐长琳、仓部郎中臣庾俊之、都官郎中臣袁洵等上表曰“臣闻否泰相革,数穷则变,天道所以不謟,卜世所以灵长。
乃者运距陵夷,王室艰晦,九服之命,靡所适归。
高祖之业,将坠于地。
赖基厚德深,人神同奖,社稷以宁,有生获乂。
伏惟陛下君德自然,圣明在御,孝悌著于家邦,风猷宣于蕃牧。
是以征祥杂沓,符瑞辉。
宗庙神灵,乃眷西顾。
万邦黎献,望景托生。
臣等忝荷朝列,豫充将命,复集休明之运,再睹太平之业。
行台至止,瞻望城阙,不胜喜说凫藻之情,谨诣门拜表以闻”上答曰“皇运艰弊,数钟屯夷,仰惟崇基,感寻国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
赖七百祚永,股肱忠贤,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
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己兢悸,何以克堪。
辄当暂归朝庭,展哀陵寝,并与贤彦申写所怀。
望体其心,勿为辞费”府州佐史并称臣,请题枿诸门,一依宫省,上不许。
甲戌,发江陵。
八月丙申,车驾至京城。
丁酉,谒初宁陵,还于中堂即皇帝位。
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
文武赐位二等,逋租宿债勿复收。
庚子,以行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为抚军将军、荆州刺史。
癸卯,司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徐羡之进位司徒,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进位司空,中书监、护军将军傅亮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进号卫将
上元庚辰甲子纪首至太甲元年癸亥,三千五百二十三年,至元嘉二十年癸未,五千七百三年,算外。
元法,三千六百四十八。
章岁,十九。
纪法,六百八。
章月,二百三十五。
纪月,七千五百二十。
章闰,七。
纪日,二十二万二千七十。
度分,七十五。
度法,三百四。
气法,二十四。
馀数,一千五百九十五。
岁中,十二。
日法,七百五十二。
没余,三十六。
通数,二万二千二百七。
通法,四十七。
没法,三百一十九。
月周,四千六十四。
周天,十一万一千二十五。
通周,二万七百二十一。
周日日余,四百一十七。
周虚,三百三十五。
会数,一百六十。
交限数,八百五十九。
会月,九百二十九。
朔望合数,八十。
甲子纪第一 〔迟疾差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三,交会差八百七十七〕甲戌纪第二 〔迟疾差三千四十三,交会差二百七十九〕甲申纪第三 〔迟疾差九千一百四十四,交会差六百二十〕
甲午纪第四 〔迟疾差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五,交会差二十二〕甲辰纪第五 〔迟疾差六百二十五,交会差三百六十三〕甲寅纪第六 〔迟疾差六千七百二十六,交会差七百四〕
推入纪法:置上元庚辰尽所求年,以元法除之,不满元法,以纪法除之,余不满纪法,入纪年也。
满法去之,得后纪。
〔入甲午纪壬辰岁来,至今元嘉二十年岁在癸未,二百三十一年,算外。
〕
推积月术:置入纪年数算外,以章月乘之,如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余。
闰余十二以上,其年闰。
推朔术:以通数乘积分,为朔积分,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余。
以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所求年正月朔日也。
求次月,加大余二十九,小余三百九十九,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即次月朔也。
小余三百五十三以上,其月大也。
推弦望法:加朔大余七,小余二百八十七,小分三,小分满四从小余,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命如前,上弦日也。
又加之得望,又加之得下弦。
推二十四气术:置入纪年算外,以馀数乘之,满度法三百四为积没,不尽为小余。
以六旬去积没,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所求年雨水日也。
求次气,加大余十五,小余六十六,小分十一,小分满气法从小余,小余满度法从大余,次气日也。
〔雨水在十六日以后者,如法减之,得立春。
〕
推闰月法:以闰余减章岁,余以岁中乘之,满章闰得一,数从正月起,闰所在也。
闰有进退,以无中气御之。
立春正月节 〔限数一百九十四,间数一百九十〕
雨水正月中 〔限数一百八十六,间数一百八十二〕惊蛰二月节 〔限数一百七十七,间数一百七
元法,三千六百四十八。
章岁,十九。
纪法,六百八。
章月,二百三十五。
纪月,七千五百二十。
章闰,七。
纪日,二十二万二千七十。
度分,七十五。
度法,三百四。
气法,二十四。
馀数,一千五百九十五。
岁中,十二。
日法,七百五十二。
没余,三十六。
通数,二万二千二百七。
通法,四十七。
没法,三百一十九。
月周,四千六十四。
周天,十一万一千二十五。
通周,二万七百二十一。
周日日余,四百一十七。
周虚,三百三十五。
会数,一百六十。
交限数,八百五十九。
会月,九百二十九。
朔望合数,八十。
甲子纪第一 〔迟疾差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三,交会差八百七十七〕甲戌纪第二 〔迟疾差三千四十三,交会差二百七十九〕甲申纪第三 〔迟疾差九千一百四十四,交会差六百二十〕
甲午纪第四 〔迟疾差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五,交会差二十二〕甲辰纪第五 〔迟疾差六百二十五,交会差三百六十三〕甲寅纪第六 〔迟疾差六千七百二十六,交会差七百四〕
推入纪法:置上元庚辰尽所求年,以元法除之,不满元法,以纪法除之,余不满纪法,入纪年也。
满法去之,得后纪。
〔入甲午纪壬辰岁来,至今元嘉二十年岁在癸未,二百三十一年,算外。
〕
推积月术:置入纪年数算外,以章月乘之,如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余。
闰余十二以上,其年闰。
推朔术:以通数乘积分,为朔积分,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余。
以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所求年正月朔日也。
求次月,加大余二十九,小余三百九十九,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即次月朔也。
小余三百五十三以上,其月大也。
推弦望法:加朔大余七,小余二百八十七,小分三,小分满四从小余,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命如前,上弦日也。
又加之得望,又加之得下弦。
推二十四气术:置入纪年算外,以馀数乘之,满度法三百四为积没,不尽为小余。
以六旬去积没,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所求年雨水日也。
求次气,加大余十五,小余六十六,小分十一,小分满气法从小余,小余满度法从大余,次气日也。
〔雨水在十六日以后者,如法减之,得立春。
〕
推闰月法:以闰余减章岁,余以岁中乘之,满章闰得一,数从正月起,闰所在也。
闰有进退,以无中气御之。
立春正月节 〔限数一百九十四,间数一百九十〕
雨水正月中 〔限数一百八十六,间数一百八十二〕惊蛰二月节 〔限数一百七十七,间数一百七
夫天地之所贵者生也,万物之所尊者人也。
役智穷神,无幽不察,是以动作云为,皆应天地之象。
古先圣哲,拟辰极,制浑仪。
夫阴阳二气,陶育群品,精象所寄,是为日月。
群生之性,章为五才,五才之灵,五星是也。
历所以拟天行而序七耀,纪万国而授人时。
黄帝使大挠造六甲,容成制历象,羲和占日,常仪占月。
少昊氏有凤鸟之瑞,以鸟名官,而凤鸟氏司历。
颛顼之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
尧复育重黎之后,使治旧职,分命羲和,钦若昊天。
故《虞书》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其后授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
爰及殷、周二代,皆创业革制,而服色从之。
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万物群生,蒙其利泽。
三王既谢,史职废官,故孔子正《春秋》,以明司历之过。
秦兼天下,自以为水德,以十月为正,服色上黑。
汉兴,袭秦正朔,北平侯张苍首言律历之事,以《颛顼历》比于六历,所失差近。
施用至武帝元封七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废坏,宜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之于天也。
乃诏遂等造汉历。
选邓平、长乐司马可及人间治历者,二十余人。
方士唐都分天部,落下闳运算转历。
其法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闳与邓平所治同。
于是皆观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如闳、平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诏迁用邓平所造八十一分律历,以平为太史丞。
至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以为元年用黄帝《调历》,“令阴阳不调,更历之过”。
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与治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余人杂候晦朔弦望二十四气。
又诏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课诸疏密,凡十一家,起三年尽五年。
寿王课疏远。
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效劾寿王逆天地,大不敬,诏勿劾。
复候,尽六年,《太初历》第一。
寿王历乃太史官《殷历》也。
寿王再劾不服,竟下吏。
至孝成时,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
向子歆作《三统历》以说《春秋》,属辞比事,虽尽精巧,非其实也。
班固谓之密要,故汉《历志》述之。
校之何承天等六家之历,虽六元不同,分章或异,至今所差,或三日,或二日数时,考其远近,率皆六国及秦时有人所造。
其术斗分多,上不可检于《春秋》,下不验于汉、魏,虽复假称帝王,只足以惑时人耳。
光武建武八年,太仆朱浮上言历纪不正,宜当改治,时所差尚微,未遑考正。
明帝永平中,待诏杨岑、张盛、景防等典治历,但改易加时弦望,未能综校历元也。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宿度
役智穷神,无幽不察,是以动作云为,皆应天地之象。
古先圣哲,拟辰极,制浑仪。
夫阴阳二气,陶育群品,精象所寄,是为日月。
群生之性,章为五才,五才之灵,五星是也。
历所以拟天行而序七耀,纪万国而授人时。
黄帝使大挠造六甲,容成制历象,羲和占日,常仪占月。
少昊氏有凤鸟之瑞,以鸟名官,而凤鸟氏司历。
颛顼之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
尧复育重黎之后,使治旧职,分命羲和,钦若昊天。
故《虞书》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其后授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
爰及殷、周二代,皆创业革制,而服色从之。
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万物群生,蒙其利泽。
三王既谢,史职废官,故孔子正《春秋》,以明司历之过。
秦兼天下,自以为水德,以十月为正,服色上黑。
汉兴,袭秦正朔,北平侯张苍首言律历之事,以《颛顼历》比于六历,所失差近。
施用至武帝元封七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废坏,宜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之于天也。
乃诏遂等造汉历。
选邓平、长乐司马可及人间治历者,二十余人。
方士唐都分天部,落下闳运算转历。
其法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闳与邓平所治同。
于是皆观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如闳、平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诏迁用邓平所造八十一分律历,以平为太史丞。
至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以为元年用黄帝《调历》,“令阴阳不调,更历之过”。
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与治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余人杂候晦朔弦望二十四气。
又诏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课诸疏密,凡十一家,起三年尽五年。
寿王课疏远。
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效劾寿王逆天地,大不敬,诏勿劾。
复候,尽六年,《太初历》第一。
寿王历乃太史官《殷历》也。
寿王再劾不服,竟下吏。
至孝成时,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
向子歆作《三统历》以说《春秋》,属辞比事,虽尽精巧,非其实也。
班固谓之密要,故汉《历志》述之。
校之何承天等六家之历,虽六元不同,分章或异,至今所差,或三日,或二日数时,考其远近,率皆六国及秦时有人所造。
其术斗分多,上不可检于《春秋》,下不验于汉、魏,虽复假称帝王,只足以惑时人耳。
光武建武八年,太仆朱浮上言历纪不正,宜当改治,时所差尚微,未遑考正。
明帝永平中,待诏杨岑、张盛、景防等典治历,但改易加时弦望,未能综校历元也。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