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祖母号太皇太后,母号皇太后,妃号皇后,汉旧制也。
晋武帝采汉、魏之制,置贵嫔、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位视三公。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嫔,位视九卿。
其余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余仍用晋制。
贵嫔,魏文帝所制。
夫人,魏武帝初建魏国所制。
贵人,汉光武所制。
淑妃,魏明帝所制。
淑媛,魏文帝所制。
淑仪、修华,晋武帝所制。
修容,魏文帝所制。
修仪,魏明帝所制。
婕妤、容华,前汉旧号。
充华,晋武帝所制。
美人,汉光武所制。
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华、修容,置贵妃,位比相国。
进贵嫔,位比丞相。
贵人,位比三司,以为三夫人。
又置昭仪、昭容、昭华,以代修华、修仪、修容。
又置中才人、充衣,以为散位。
昭仪,汉元帝所制。
昭容,世祖所制。
昭华,魏明帝所制。
中才人,晋武帝所制。
充衣,前汉旧制。
太宗泰始元年,省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复置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
三年,又省贵人,置贵姬,以备三夫人之数。
又置昭华,增淑容、承徽、列荣。
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
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凡五职,班亚九嫔。
美人、中才人、才人三职为散役。
其后太宗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位置内职。
列其名品于后。
后宫通尹,准录尚书,紫极户主,光兴户主。
官品第一〔各置一人,并铨六宫〕。
后宫列叙,准尚书令,铨六宫。
紫极中监尹,铨六宫。
光兴中监尹,铨六宫。
宣融户主,铨六宫。
紫极房帅,置一人。
光兴房帅,置一人。
官品第二〔各置一人〕。
后宫司仪,准左仆射,铨人士。
后宫司政,准右仆射,铨人士。
参议女林,准银青光禄,铨人士。
中台侍御尹,铨六宫。
宣融便殿中监尹,铨六宫。
采艺房主,铨六宫。
南房主,铨六宫。
中藏女典,铨六宫。
典坊,铨六宫。
乐正,铨六宫。
内保,铨人士。
学林祭酒,铨人士。
昭阳房帅,置一人。
徽音房帅,置一人。
宣融房帅,置一人。
官品第三〔各置一人〕。
后宫都掌治职,置二人〔准左右丞,位比尚书,铨人士〕。
后宫殿中治职,置一人〔准左民尚书,铨人士〕。
后宫源典治职,置一人〔准祠部尚书,铨人士〕。
后宫谷帛治职,置一人〔准度支尚书〕。
中傅,置一人〔铨人士〕。
后宫校事女史,置一人〔铨人士〕。
紫极中监女史,置一人〔铨人士〕。
光兴中监女史,置一人〔铨人士〕。
紫极房参事,置人无定数〔铨人士。
有限外〕。
宣融房参事,置人无定数〔铨人士。
有限外〕
益州刺史,汉武帝分梁州立,所治别见梁州,领郡二十九,县一百二十八,户五万三千一百四十一,口二十四万八千二百九十三。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七十。
蜀郡太守,秦立。
晋武帝太康中,改曰成都国,后复旧。
领县五,户一万一千九百二,口六万八百七十六。
成都令,汉旧县。
郫令,汉旧县。
繁县令,汉旧县。
鞞县令,二汉、《晋太康地志》并曰牛鞞,属犍为,何志晋穆帝度此。
永昌令,孝建二年,以侨户立。
广汉太守,汉高帝六年立。
《晋太康地志》属梁州。
领县六,户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二万七千一百四十九。
去州陆六百。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雒县令,汉旧县。
什邡令,汉旧县。
郪县令,汉旧县。
新都令,汉旧县,晋武帝为王国,太康六年省为县。
属广汉。
阳泉令,蜀分绵竹立。
伍城令,晋武帝咸宁四年立,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立。
何志刘氏立。
巴西太守,谯周《巴记》,建安六年,刘璋分巴郡垫江以上为巴西郡。
徐志本南阳冠军流民,寓入蜀汉,晋武帝立,非也。
本属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
何志梁、益二州无此郡。
领县九,户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万三千三百四十六。
阆中令,汉旧县,属巴郡。
西充国令,《汉书地理志》,巴郡有充国县。
《续汉郡国志》,和帝永元二年,分阆中立充国县。
二志不同。
《晋太康地志》有西南二充国,属巴西。
南充国令,谯周《巴记》,初平六年,分充国为南充国。
安汉令,旧县,属巴郡。
汉昌令,和帝永元中立。
晋兴令,徐志不注置立。
平州令,晋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归化立。
怀归令,徐志不注置立。
益昌令,徐志不注置立。
梓潼太守,《晋太康地志》刘氏分广汉立。
本属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
《永初郡国》又有汉德、新兴,徐同。
徐云,新兴,义熙九年立。
汉德,旧县。
案二汉并无汉德县,《晋太康地志》、王隐并有,疑是刘氏所立。
何益、梁二州无此郡。
领县四,户三千三十四,口二万一千九百七十六。
涪令,汉旧县,属广汉。
梓潼令,汉旧县,属广汉。
西浦令,徐志义熙九年立。
万安令,徐志旧县。
二汉、晋并无。
巴郡太守,秦立。
领县四,户三千七百三十四,口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三。
去州内水一千八百,陆五百,外水二千二百。
去京都水六千。
江州令,汉旧县。
临江令,汉旧县。
垫江令,汉旧县,献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刘禅建兴十五年复旧。
枳令,汉旧县。
遂宁太守,《永初郡国》有,何无,徐云旧立。
领县四,户三千三百二十。
巴兴令,徐志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
德阳令,前汉无,
南豫州刺史,晋江左胡寇强盛,豫部歼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始自谯城退还寿春。
成帝咸和四年,侨立豫州,庾亮为刺史,治芜湖。
咸康四年,毛宝为刺史,治邾城。
六年,荆州刺史庾翼镇武昌,领豫州。
八年,庾怿为刺史,又镇芜湖。
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赵胤镇牛渚。
二年,刺史谢尚镇芜湖。
四年,进寿春。
九年,尚又镇历阳。
十一年,进马头。
升平元年,刺史谢奕戍谯。
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真自谯退守寿春。
简文咸安元年,刺〔史桓熙戍历阳。
孝武宁康元年,刺〕史桓冲戍姑孰。
太元十年,刺史朱序戍马头。
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历阳。
安帝义熙二年,刺史刘毅戍姑孰。
宋武帝欲开拓河南,绥定豫土,九年,割扬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属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
十三年,刺史刘义庆镇寿阳。
永初三年,分淮东为南豫州,治历阳。
淮西为豫州。
文帝元嘉七年〔合二豫州为一,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考武大明三年〕,又分。
五年,割扬州之淮南、宣城又属焉。
徙治姑孰。
明帝泰始二年又合,而以淮南、宣城还扬州。
九月又分,还治历阳。
三年五月,又合。
四年,以扬州之淮南、宣城为南豫州,治宣城,五年罢。
时自淮以西,悉没寇矣。
七年,复分历阳、淮阴、南谯、南兖州之临江立南豫州。
泰豫元年,以南汝阴度属豫州,豫州之庐江度属南豫州。
按淮东自永初至于大明,便为南豫,虽乍有离合,而分立居多。
爰自泰始甫失淮西,复于淮东分立两豫。
今南豫以淮东为境,不复于此更列二州,览者按此以淮东为境,推寻便自得泰始两豫分域也。
徐志领郡十三,县六十一,户三万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万九千五百。
今领郡十九,县九十一。
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历阳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淮南立,属扬州,安帝割属豫州。
《永初郡国》唯有历阳、乌江、龙亢三县,何、徐又有酂、雍丘二县。
今领县五,户三千一百五十六,口一万九千四百七十。
历阳令,汉旧县,属九江。
乌江令,二汉无,《晋书》有乌江,《太康地志》属准南。
龙亢令,汉旧名,属沛郡,《晋太康地志》属谯。
江左流寓立。
雍丘令,汉旧名,属陈留。
流寓立,先属泰山郡,文帝元嘉八年度。
酂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
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度。
南谯太守〔谯郡别见〕,晋孝武太元中,于淮南侨立郡县,后割地志咸实土。
《郡国》又有酂县,何、徐无。
今领县六,户四千四百三十二,口二万二千三百五十八。
去州水五百四十,陆一百七十。
去京都水七百,陆五百。
山桑令,前汉属沛,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
荆州刺史,汉治武陵汉寿,魏、晋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阳,后治武昌,王暠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进襄阳,复还夏口。
桓温治江陵,桓冲治上明,王忱还江陵,此后遂治江陵。
宋初领郡三十一,后分南阳、顺阳、襄阳、新野、竟陵为雍州。
湘川十郡为湘州,江夏、武陵属郢州,随郡、义阳属司州,北义阳省,凡余十一郡。
文帝世,又立宋安左郡,领拓边、绥慕、乐宁、慕化、仰泽、革音、归德七县,后省改。
汶阳郡又度属。
今领郡十二,县四十八,户六万五千六百四。
去京都水三千三百八十。
南郡太守,秦立。
汉高帝元年,为临江国,景帝中二年复故。
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新郡,寻复故。
宋初领县九,后州陵、监利度属巴陵。
旌阳,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枝江。
二汉无旌阳,见《晋太康地志》,疑是吴所立。
凡余六县,户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四,口七万五千八十七。
江陵公相,汉旧县。
华容公相,汉旧县,晋武太康元年省,后复立。
当阳男相,汉旧县。
临沮伯相,汉旧县。
《晋太康》、《永守地志》属襄阳,后度。
编县男相,汉旧县。
枝江侯相,汉旧县。
南平内史,吴南郡治江南,领江陵、华容诸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为南平郡,治作唐,后治江安。
领县四,户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二,口四万五千四十九。
去州水二百五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无陆。
江安侯相,晋武帝太康元年立。
孱陵侯相,二汉旧县,属武陵,《晋太康地志》属南平。
作唐侯相,前汉无,后汉属武陵,《晋太康地志》属南平。
南安令,晋武帝分江安立。
天门太守,吴孙休永安六年,分武陵立。
充县有松梁山,山有石,石开处数十丈,其高以努仰射不至,其上名“天门”,因此名郡。
充县后省。
孝武孝建元年,度郢州。
明帝泰始三年,复旧。
领县四,户三千一百九十五。
去州水一千二百,陆六百。
去京都水三千五百。
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立。
临澧令,晋武帝太康四年立。
零阳令,汉旧县,属武陵。
溇中令,二汉无,《晋太康地志》有,疑是吴立。
宜都太守,《太康地志》、王隐《地道》、何志并云吴分南郡立。
张勃《吴录》云刘备立。
按《吴志》,吕蒙平南郡,据江陵,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县。
初权与刘备分荆州,而南郡属备,则是备分南郡立宜都,非吴立也。
习凿齿云,魏武平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
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为宜都。
领县四,户一千八百四十三,口三万四千二百二十。
去州水三百五十,无陆。
去京都水三千七百三十。
夷道令,汉旧县。
佷山男相,
朱龄石,字伯儿,沛郡沛人也。
家世将帅。
祖腾,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伯父宪及斌,并为西中郎袁真将佐,宪为梁国内史,斌为汝南内史。
大司马桓温伐真于寿阳,真以宪兄弟与温潜通,并杀之。
龄石父绰逃走归温,攻战常居先,不避矢石。
寿阳平,真已死,绰辄发棺戮尸。
温怒,将斩之,温弟冲苦请得免。
绰为人忠烈,受冲更生之恩,事冲如父。
参冲车骑军事、西阳广平太守。
及冲薨,绰欧血死。
冲诸子遇龄石如兄弟。
龄石少好武事,颇轻佻,不治崖检。
舅淮南蒋氏,人才儜劣,龄石使舅卧于听事一头,剪纸方一寸,帖著舅枕,自以刀子悬掷之,相去八九尺,百掷百中。
舅虽危惧战栗,为畏龄石,终不敢动。
舅头有大瘤,龄石伺舅眠,密往割之,舅即死。
初为殿中将军,常追随桓修兄弟,为修抚军参军。
在京口,高祖克京城,以为建武参军。
从至江乘,将战,龄石言于高祖曰“世受桓氏厚恩,不容以兵刃相向,乞在军后”高祖义而许之。
事定,以为镇军参军,迁武康令,加宁远将军。
丧乱之后,武康人姚系祖招聚亡命,专为劫盗,所居险阻,郡县畏惮不能讨。
龄石至县,伪与系祖亲厚,召为参军。
系祖恃其兄弟徒党强盛,谓龄石必不敢图己,乃出应召。
龄石潜结腹心,知其居北涂径,乃要系祖宴会,叱左右斩之。
乃率吏人驰至其家,掩其不备,莫有得举手者,悉斩系祖兄弟,杀数十人,自是一郡得清。
高祖又召为参军,补徐州主簿,迁尚书都官郎,寻复为参军。
从征鲜卑,坐事免官。
广固平,复为参军。
卢循至石头,领中军。
循选敢死之士数千人上南岸,高祖遣龄石领鲜卑步槊,过淮击之。
率厉将士,皆殊死战,杀数百人,贼乃退。
龄石既有武干,又练吏职,高祖甚亲委之。
卢循平,以为宁远将军、宁蛮护军、西阳太守。
义熙八年,高祖西伐刘毅,龄石从至江陵。
九年,遣诸军伐蜀,令龄石为元帅,以为建威将军、益州刺史,率宁朔将军臧熹、河间太守蒯恩、下邳太过刘钟、龙骧将军朱林等,凡二万人,发自江陵。
寻加节益州诸军事。
初,高祖与龄石密谋进取,曰“刘敬宣往年出黄虎,无功而退。
贼谓我今应从外水往,而料我当出其不意,犹从内水来也。
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备内道。
若向黄虎,正陊其计。
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而虑此声先驰,贼审虚实,别有函书,全封付龄石,署函边曰“至白帝乃开”诸军虽进,未知处分所由。
至白帝,发书,曰“众军悉从外水取成都,臧熹、朱林于中水取广汉,使羸弱乘高舰十余,由内水向黄虎”众军乃倍道兼行,谯纵果备内水,
武帝七男:张夫人生少帝,孙修华生庐陵孝献王义真,胡婕妤生文皇帝,王修容生彭城王义康,袁美人生江夏文献王义恭,孙美人生南郡王义宣,吕美人生衡阳文王义季。
义康、义宣别有传。
庐陵孝献王义真,美仪貌,神情秀彻。
初封桂阳县公,食邑千户。
年十二,从北征大军进长安,留守柏谷坞,除员外散骑常侍,不拜。
及关中平定,高祖议欲东还,而诸将行役既久,咸有归愿,止留偏将,不足镇固人心,乃以义真行都督雍、凉、秦三州之河东、平阳、河北三郡诸军事、安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雍州刺史。
太尉谘议参军京兆王修为长史,委以关中之任。
高祖将还,三秦父老诣门流涕诉曰“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矣。
始睹衣冠,方仰圣泽。
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数千间,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高祖为之愍然,慰譬曰“受命朝廷,不得擅留。
感诸君恋本之意,今留第二儿,令文武贤才共镇此境”临还,自执义真手以授王修,令修执其子孝孙手以授高祖。
义真寻除正,加节,又进督并东秦二州、司州之东安定、新平二郡诸军事,领东秦州刺史。
时陇上流人,多在关中,望因大威,复得归本。
及置东秦州,父老知无复经略陇右、固关中之意,咸共叹息。
而佛佛虏寇逼交至。
沈田子既杀王镇恶,王修又杀田子。
义真年少,赐与左右不节,修常裁减之,左右并怨。
因是白义真曰“镇恶欲反,故田子杀之。
修今杀田子,是又欲反也”义真乃使左右刘乞等杀修。
修字叔治,京兆灞城人也。
初南渡见桓玄,玄知之,谓曰“君平世吏部郎才”修既死,人情离骇,无相统一。
高祖遣将军朱龄石替义真镇关中,使义真轻兵疾归。
诸将竞敛财货,多载子女,方轨徐行,虏追骑且至。
建威将军傅弘之曰“公处分亟进,恐虏追击人也。
今多将辎重,一日行不过十里。
虏骑追至,何以待之。
宜弃车轻行,乃可以免”不从。
贼追兵果至,骑数万匹。
辅国将军蒯恩断后,不能禁。
至青泥,后军大败,诸将及府功曹王赐悉被俘虏。
义真在前,故得与数百人奔散。
日暮,虏不复穷追。
义真与左右相失,独逃草中。
中兵参军段宏单骑追寻,缘道叫唤,义真识其声,出就之,曰“君非段中兵邪。
身在此”宏大喜,负之而归。
义真谓宏曰“今日之事,诚无算略。
然丈夫不经此,何以知艰难”
初,高祖闻青泥败,未得义真审问,有前至者访之,并云“暗夜奔败,无以知存亡”。
高祖怒甚,克日北伐,谢晦谏不从。
及得宏启事,知义真已免,乃止。
义真寻都督司、雍、秦、并、凉五州诸军、建威将军、司州刺史,持节如故。
以段宏为义真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
祖猛,字景略,苻坚僭号关中,猛为将相,有文武才,北土重之。
父休,为河东太守。
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
年十三而苻氏败亡,关中扰乱,流寓崤、渑之间。
尝寄食渑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
谓方曰“若遭遇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方答曰“君丞相孙,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贵。
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后随叔父曜归晋,客居荆州。
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广固之役,或荐镇恶于高祖,时镇恶为天门临澧令,即遣召之。
既至与语,甚异焉,因留宿。
明旦谓诸佐曰“镇恶,王猛之孙,所谓将门有将也”即以为青州治中从事史,行参中军太尉军事,署前部贼曹。
拒卢循于查浦,屡战有功,封博陆县五等子。
高祖谋讨刘毅,镇恶曰“公若有事西楚,请赐给百舸为前驱”义熙八年,刘毅有疾,求遣从弟兖州刺史藩为副贰,高祖伪许之。
九月,大军西讨,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高祖至姑孰,遣镇恶率龙骧将军蒯恩百舸前发,其月二十九日也。
戒之曰“若贼知吾上,比军至,亦当少日耳。
政当岸上作军,未办便下船也。
卿至彼,深加筹量,可击,便烧其船舰,且浮舸水侧,以待吾至。
慰劳百姓,宣扬诏旨并赦文、及吾与卫军府文武书。
罪止一人,其余一无所问。
若贼都不知消息,未有备防,可袭便袭。
今去,但云刘兖州上”镇恶受命,便昼夜兼行,于鹊洲、寻阳、河口、巴陵守风凡四日。
十月二十二日,至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
自镇恶进路,扬声刘兖州上,毅谓为信然,不知见袭。
镇恶自豫章口舍船步上,蒯恩军在前,镇恶次之。
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
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
镇恶径前袭城,语前军“若有问者,但云刘兖州至”津戍及百姓皆言刘藩实上,晏然不疑。
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与十许骑,步从者数十,欲出江津。
问是何人,答云“刘兖州至”显之驰前问藩在所,答云“在后”显之既见军不见藩,而见军人担彭排战具,望见江津船舰已被烧,烟焰张天,而鼓严之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江津船悉被火烧矣”行令闭诸城门。
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门犹未及下关,因得开大城东门。
大城内,毅凡有八队,带甲千余,已得戒严。
蒯恩入东门,便北回击射堂,前攻金城东
长沙景王道怜,高祖中弟也。
初为国子学生。
谢琰为徐州,命为从事史。
高祖克京城,进平京邑,道怜常留家侍慰太后。
桓玄走,大将军武陵王遵承制,除员外散骑侍郎。
寻迁建威将军、南彭城内史。
时北青州刺史刘该反,引索虏为援,清河、阳平二郡太守孙全聚众应之。
义熙元年,索虏托跋开遣伪豫州刺史索度真、大将军斛斯兰寇徐州,攻相县,执钜鹿太守贺申,进围宁朔将军羊穆之于彭城。
穆之告急,道怜率众救之。
军次陵栅,斩全。
进至彭城,真、兰退走。
道怜率宁远将军孟龙符、龙骧将军孔隆及穆之等追,真、兰走奔相城。
又追蹑至光水沟,斩刘该,虏众见杀及赴水死略尽。
高祖镇京口,进道怜号龙骧将军,又领堂邑太守,戍石头。
明年,加使持节、监征蜀诸军事,率冠军将军刘敬宣等伐谯纵,而文处茂、温祚据险不得进,故不果行。
以义勋封新兴县五等侯。
四年,代诸葛长民为并州刺史、义昌太守,将军、内史如故。
犹戍石头。
时鲜卑侵逼,自彭城以南,民皆保聚,山阳、淮阴诸戍,并不复立。
道怜请据彭城,以渐修创,朝议以彭城县远,使镇山阳。
进号征虏将军、督淮北军郡事、北东海太守,并州刺史、义昌太守如故。
以破索度真功,封新渝县男,食邑五百户。
从高祖征广固,常为军锋。
及城陷,慕容超将亲兵突围走,道怜所部获之。
加使持节,进号左将军。
七年,解并州,加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八年,高祖伐刘毅,征为都督衮青二州晋陵京口淮南诸郡军事、兖青州刺史,持节、将军、太守如故,还镇京口。
九年,甲仗五十人入殿。
以广固功,改封竟陵县公,食邑千户。
减先封户邑之半,以赐次子义宗。
十年,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
明年,讨司马休之,道怜监留府事,甲仗百人入殿。
江陵平,以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
北府文武悉配之。
道怜素无才能,言音甚楚,举止施为,多诸鄙拙。
高祖虽遣将军佐辅之,而贪纵过甚,畜聚财货,常若不足,去镇之日,府库为之空虚。
高祖平定三秦,方思外略,征道怜还为侍中、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守尚书令、徐衮二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
元熙元年,解尚书令,进位司空,出镇京口。
高祖受命,进位太尉,封长沙王,食邑五千户,持节、侍中、都督、刺史如故。
永初二年朝正,入住殿省。
先是,卢陵王义真为扬州刺史,太后谓上曰“道怜汝布衣兄弟,故宜为扬州”上曰“寄奴于道怜岂有所惜。
扬州根本所寄,事务至多,非道怜所了”太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
祖玄,晋车骑将军。
父瑍,生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
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谓亲知曰“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三千户。
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
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
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以为记室参军。
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
毅伏诛,高祖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
高祖伐长安,骠骑将军道怜居守,版为咨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咨议,黄门侍郎。
奉使慰劳高祖于彭城,作《撰征赋》。
其序曰:
盖闻昏明殊位,贞晦异道,虽景度回革,乱多治寡,是故升平难于恒运,剥丧易以横流。
皇晋囗囗河汾,来迁吴楚,数历九世,年逾十纪,西秦无一援之望,东周有三辱之愤,可谓积祸缠衅,固以久矣。
况乃陵茔幽翳,情敬莫遂,日月推薄,帝心弥远。
庆灵将升,时来不爽,相国宋公,得一居贞,回乾运轴,内匡寰表,外清遐陬。
每以区宇未统,侧席盈虑。
值天祚攸兴,昧弱授机,龟筮元谋,符瑞景征。
于是仰祗俯协,顺天从兆,兴止戈之师,躬暂劳之讨。
以义熙十有二年五月丁酉,敬戒九伐,申命六军,治兵于京畿,次师于汳上。
灵樯千艘,雷辎万乘,羽骑盈途,飞旍蔽日。
别命群帅,诲谟惠策,法奇于《三略》,义秘于《六韬》。
所以钩棘未曜,殒前禽于金墉,威弧始彀,走钑隼于滑台。
曾不逾月,二方献捷。
宏功懋德,独绝古今。
天子感《东山》之劬劳,庆格天之光大,明发兴于鉴寐,使臣遵于原隰。
余摄官承乏,谬充殊役,《皇华》愧于先《雅》,靡盬顇于征人。
以仲冬就行,分春反命。
涂经九守,路逾千里。
沿江乱淮,溯薄泗、汳,详观城邑,周览丘坟,眷言古迹,其怀已多。
昔皇祖作蕃,受命淮、徐,道固苞桑,勋由仁积。
年月多历,市朝已改,永为洪业,缠怀清历。
于是采访故老,寻履往迹,而远感深慨,痛心殒涕。
遂写集闻见,作赋《撰征》,俾事运迁谢,托此不朽。
其词曰:
系烈山之洪绪,承火正之明光。
立熙载于唐后,申赞事于周王。
畴庸命而顺位,锡宝圭以彻疆。
历尚代而平显,降中叶以繁昌。
业服道而德徽,风行世而化扬。
投前踪以永冀,省輶质以远伤。
睽谋始于蓍蔡,违用舍于行藏。
庇常善之罔弃,凭曲成之不遗。
昭在幽而偕煦,赏弥久而愈私。
顾晚草之薄弱,仰青春之葳蕤。
引蔓颖于松上,擢纤枝于兰逵。
施隆贷而有渥,报涓尘而无期。
欢太阶之休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5.85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