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頭虜姓託跋氏,其先漢將李陵後也。
陵降匈奴,有數百千種,各立名號,索頭亦其一也。
晉初,索頭種有部落數萬家在雲中。
惠帝末,幷州刺史東嬴公司馬騰於晉陽爲匈奴所圍,索頭單于猗馳遣軍助騰。
懷帝永嘉三年,馳弟盧率部落自雲中入雁門,就幷州刺史劉琨求樓煩等五縣,琨不能制,且欲倚盧爲援,乃上言“盧兄馳有救騰之功,舊勳宜錄,請移五縣民於新興,以其地處之”琨又表封盧爲代郡公。
愍帝初,又進盧爲代王,增食常山郡。
其後盧國內大亂,盧死,子又幼弱,部落分散。
盧孫什翼鞬勇壯,衆復附之,號上洛公,北有沙漠,南據陰山,衆數十萬。
其後爲苻堅所破,執還長安,後聽北歸。
鞬死,子開字涉珪代立。
先是,鮮卑慕容垂僭號中山。
晉孝武太元二十一年,垂死,開率十萬騎圍中山。
明年四月,克之,遂王有中州,自稱曰魏,號年天賜。
元年,治代郡桑乾縣之平城。
立學官,置尚書曹。
開頗有學問,曉天文。
其俗以四月祠天,六月末率大衆至陰山,謂之卻霜。
陰山去平城六百里,深遠饒樹木,霜雪未嘗釋,蓋欲以暖氣卻寒也。
死則潛埋,無墳壟處所,至於葬送,皆虛設棺柩,立冢槨,生時車馬器用皆燒之以送亡者。
開暴虐好殺,民不堪命。
先是,有神巫誡開當有暴禍,唯誅清河殺萬民,乃可以免。
開乃滅清河一郡,常手自殺人,欲令其數滿萬。
或乘小輦,手自執劍擊檐輦人腦,一人死,一人代,每一行,死者數十。
夜恆變易寢處,人莫得知,唯愛妾名萬人知其處。
萬人與開子清河王私通,慮事覺,欲殺開,令萬人爲內應。
夜伺開獨處,殺之。
開臨死,曰“清河、萬人之言,乃汝等也”是歲,安帝義熙五年。
開次子齊王嗣字木末,執清河王,對之號哭,曰“人生所重者父,云何反逆”逼令自殺,嗣代立,諡開道武皇帝。
十三年,高祖西伐長安,嗣先娶姚興女,乃遣十萬騎屯結河北以救之,大爲高祖所破,事在朱超石等傳。
於是遣使求和,自是使命歲通。
高祖遣殿中將軍沈範、索季孫報使,反命已至河,未濟,嗣聞高祖崩問,追執範等,絕和親。
太祖即位,方遣範等歸。
永初三年十月,嗣自率衆至方城,遣鄭兵將軍揚州刺史山陽公達奚斤、吳兵將軍廣州刺史蒼梧公公孫表、尚書滑稽,領步騎二萬餘人,於滑臺西南東燕縣界石濟南渡,輜重弱累自隨。
滑臺戍主、寧遠將軍、東郡太守王景度馳告冠軍將軍、司州刺史毛德祖,戍虎牢,遣司馬翟廣率參軍龐諮、上黨太守劉談之等步騎三千拒之。
軍次卷縣土樓,虜徙營滑臺城東二里,造攻具,日往脅城。
德祖以滑臺戍人少,使翟廣募軍中壯士,遣寧遠將軍劉芳
陵降匈奴,有數百千種,各立名號,索頭亦其一也。
晉初,索頭種有部落數萬家在雲中。
惠帝末,幷州刺史東嬴公司馬騰於晉陽爲匈奴所圍,索頭單于猗馳遣軍助騰。
懷帝永嘉三年,馳弟盧率部落自雲中入雁門,就幷州刺史劉琨求樓煩等五縣,琨不能制,且欲倚盧爲援,乃上言“盧兄馳有救騰之功,舊勳宜錄,請移五縣民於新興,以其地處之”琨又表封盧爲代郡公。
愍帝初,又進盧爲代王,增食常山郡。
其後盧國內大亂,盧死,子又幼弱,部落分散。
盧孫什翼鞬勇壯,衆復附之,號上洛公,北有沙漠,南據陰山,衆數十萬。
其後爲苻堅所破,執還長安,後聽北歸。
鞬死,子開字涉珪代立。
先是,鮮卑慕容垂僭號中山。
晉孝武太元二十一年,垂死,開率十萬騎圍中山。
明年四月,克之,遂王有中州,自稱曰魏,號年天賜。
元年,治代郡桑乾縣之平城。
立學官,置尚書曹。
開頗有學問,曉天文。
其俗以四月祠天,六月末率大衆至陰山,謂之卻霜。
陰山去平城六百里,深遠饒樹木,霜雪未嘗釋,蓋欲以暖氣卻寒也。
死則潛埋,無墳壟處所,至於葬送,皆虛設棺柩,立冢槨,生時車馬器用皆燒之以送亡者。
開暴虐好殺,民不堪命。
先是,有神巫誡開當有暴禍,唯誅清河殺萬民,乃可以免。
開乃滅清河一郡,常手自殺人,欲令其數滿萬。
或乘小輦,手自執劍擊檐輦人腦,一人死,一人代,每一行,死者數十。
夜恆變易寢處,人莫得知,唯愛妾名萬人知其處。
萬人與開子清河王私通,慮事覺,欲殺開,令萬人爲內應。
夜伺開獨處,殺之。
開臨死,曰“清河、萬人之言,乃汝等也”是歲,安帝義熙五年。
開次子齊王嗣字木末,執清河王,對之號哭,曰“人生所重者父,云何反逆”逼令自殺,嗣代立,諡開道武皇帝。
十三年,高祖西伐長安,嗣先娶姚興女,乃遣十萬騎屯結河北以救之,大爲高祖所破,事在朱超石等傳。
於是遣使求和,自是使命歲通。
高祖遣殿中將軍沈範、索季孫報使,反命已至河,未濟,嗣聞高祖崩問,追執範等,絕和親。
太祖即位,方遣範等歸。
永初三年十月,嗣自率衆至方城,遣鄭兵將軍揚州刺史山陽公達奚斤、吳兵將軍廣州刺史蒼梧公公孫表、尚書滑稽,領步騎二萬餘人,於滑臺西南東燕縣界石濟南渡,輜重弱累自隨。
滑臺戍主、寧遠將軍、東郡太守王景度馳告冠軍將軍、司州刺史毛德祖,戍虎牢,遣司馬翟廣率參軍龐諮、上黨太守劉談之等步騎三千拒之。
軍次卷縣土樓,虜徙營滑臺城東二里,造攻具,日往脅城。
德祖以滑臺戍人少,使翟廣募軍中壯士,遣寧遠將軍劉芳
七年正月己未,振旅於京師,改授大將軍、揚州牧,給班劍二十人,本官悉如故,固辭。
凡南北征伐戰亡者,並列上賻贈。
屍喪未反,遣主帥迎接,致還本土。
二月,盧循至番禺,爲孫季高所破,收餘衆南走。
劉藩、孟懷玉斬徐道覆於始興。
晉自中興以來,治綱大弛,權門併兼,強弱相凌,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
桓玄頗欲釐改,竟不能行。
公既作輔,大示軌則,豪強肅然,遠近知禁。
至是,會稽餘姚虞亮復藏匿亡命千餘人,公誅亮,免會稽內史司馬休之。
天子又申前命,公固辭。
於是改授太尉、中書監,乃受命。
奉送黃鉞,解冀州。
交州刺史杜慧度斬盧循,傳首京師。
先是,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公表天子,申明舊制,依舊策試。
徵西將軍、荊州刺史道規疾患求歸。
八年四月,改授豫州刺史,以後將軍、豫州刺史劉毅代之。
毅與公俱舉大義,興復晉室,自謂京城、廣陵,功業足以相抗。
雖權事推公,而心不服也。
毅既有雄才大志,厚自矜許,朝士素望者多歸之。
與尚書僕射謝混、丹陽尹郗僧施並深相結。
及西鎮江陵,豫州舊府,多割以自隨,請僧施爲南蠻校尉。
既知毅不能居下,終爲異端,密圖之。
毅至西,稱疾篤,表求從弟兗州刺史藩以爲副貳,僞許焉。
九月,藩入朝,公命收藩及謝混,並於獄賜死。
自表討毅,又假黃鉞,率諸軍西征。
以前鎮軍將軍司馬休之爲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兗州刺史道憐鎮丹徒,豫州刺史諸葛長民監太尉留府事,加太尉司馬,丹陽尹劉穆之建威將軍,配以實力。
壬午,發自京師。
遣參軍王鎮惡、龍驤將軍蒯恩前襲江陵。
十月,鎮惡克江陵,毅及黨與皆伏誅。
十一月己卯,公至江陵,下書曰:
{夫去弊拯民,必存簡恕,舍網修綱,雖煩易理。
江、荊凋殘,刑政多闕。
頃年事故,綏撫未周。
遂令百姓疲匱,歲月滋甚,財傷役困,慮不幸生。
凋殘之餘,而不減舊,刻剝徵求,不循政道。
宰蒞之司,或非良幹,未能菲躬儉,苟求盈給,積習生常,漸不知改。
近因戎役,來涉二州,踐境親民,愈見其瘼。
思欲振其所急,恤其所苦。
凡租稅調役,悉宜以見戶爲正。
州郡縣屯田池塞,諸非軍國所資,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州郡縣吏,皆依尚書定製實戶置。
臺調癸卯梓材,庚子皮毛,可悉停省,別量所出。
巴陵均折度支,依舊兵運。
原五歲刑已下,凡所質錄賊家餘口,亦悉原放。
}
以荊州十郡爲湘州,公乃進督,以西陽太守朱齡石爲益州刺史,率衆伐蜀。
進公太傅、揚州牧,加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
九年二月乙丑,公至自江陵。
初,諸葛長民貪淫驕橫,爲士
凡南北征伐戰亡者,並列上賻贈。
屍喪未反,遣主帥迎接,致還本土。
二月,盧循至番禺,爲孫季高所破,收餘衆南走。
劉藩、孟懷玉斬徐道覆於始興。
晉自中興以來,治綱大弛,權門併兼,強弱相凌,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
桓玄頗欲釐改,竟不能行。
公既作輔,大示軌則,豪強肅然,遠近知禁。
至是,會稽餘姚虞亮復藏匿亡命千餘人,公誅亮,免會稽內史司馬休之。
天子又申前命,公固辭。
於是改授太尉、中書監,乃受命。
奉送黃鉞,解冀州。
交州刺史杜慧度斬盧循,傳首京師。
先是,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公表天子,申明舊制,依舊策試。
徵西將軍、荊州刺史道規疾患求歸。
八年四月,改授豫州刺史,以後將軍、豫州刺史劉毅代之。
毅與公俱舉大義,興復晉室,自謂京城、廣陵,功業足以相抗。
雖權事推公,而心不服也。
毅既有雄才大志,厚自矜許,朝士素望者多歸之。
與尚書僕射謝混、丹陽尹郗僧施並深相結。
及西鎮江陵,豫州舊府,多割以自隨,請僧施爲南蠻校尉。
既知毅不能居下,終爲異端,密圖之。
毅至西,稱疾篤,表求從弟兗州刺史藩以爲副貳,僞許焉。
九月,藩入朝,公命收藩及謝混,並於獄賜死。
自表討毅,又假黃鉞,率諸軍西征。
以前鎮軍將軍司馬休之爲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兗州刺史道憐鎮丹徒,豫州刺史諸葛長民監太尉留府事,加太尉司馬,丹陽尹劉穆之建威將軍,配以實力。
壬午,發自京師。
遣參軍王鎮惡、龍驤將軍蒯恩前襲江陵。
十月,鎮惡克江陵,毅及黨與皆伏誅。
十一月己卯,公至江陵,下書曰:
{夫去弊拯民,必存簡恕,舍網修綱,雖煩易理。
江、荊凋殘,刑政多闕。
頃年事故,綏撫未周。
遂令百姓疲匱,歲月滋甚,財傷役困,慮不幸生。
凋殘之餘,而不減舊,刻剝徵求,不循政道。
宰蒞之司,或非良幹,未能菲躬儉,苟求盈給,積習生常,漸不知改。
近因戎役,來涉二州,踐境親民,愈見其瘼。
思欲振其所急,恤其所苦。
凡租稅調役,悉宜以見戶爲正。
州郡縣屯田池塞,諸非軍國所資,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州郡縣吏,皆依尚書定製實戶置。
臺調癸卯梓材,庚子皮毛,可悉停省,別量所出。
巴陵均折度支,依舊兵運。
原五歲刑已下,凡所質錄賊家餘口,亦悉原放。
}
以荊州十郡爲湘州,公乃進督,以西陽太守朱齡石爲益州刺史,率衆伐蜀。
進公太傅、揚州牧,加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
九年二月乙丑,公至自江陵。
初,諸葛長民貪淫驕橫,爲士
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
交生紅懿侯富,富生宗正闢強,闢強生陽城繆侯德,德生陽城節侯安民,安民生陽城釐侯慶忌,慶忌生陽城肅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東武城令某,某生東萊太守景,景生明經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晉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國掾熙,熙生開封令旭孫,旭孫生混,始過江,居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裏,官至武原令。
混生東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翹,是爲皇考。
高祖以晉哀帝興寧元年歲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
及長,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特。
家貧,有大志,不治廉隅。
事繼母以孝謹稱。
初爲冠軍孫無終司馬。
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賊孫恩作亂於會稽,晉朝衛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東討。
牢之請高祖參府軍事。
十二月,牢之至吳,而賊緣道屯結,牢之命高祖與數十人,覘賊遠近。
會遇賊至,衆數千人,高祖便進與戰。
所將人多死,而戰意方厲,手奮長刀,所殺傷甚衆。
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爲賊所困,乃輕騎尋之。
既而衆騎並至,賊乃奔退,斬獲千餘人,推鋒而進,平山陰,恩遁還入海。
四年五月,恩復入會稽,殺衛將軍謝琰。
十一月,劉牢之復率衆東征,恩退走。
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
句章城既卑小,戰士不盈數百人。
高祖常被堅執銳,爲士卒先,每戰輒摧鋒陷陣,賊乃退還浹口。
於時東伐諸帥,御軍無律,士卒暴掠,甚爲百姓所苦。
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親賴焉。
五年春,孫恩頻攻句章,高祖屢摧破之,恩復走入海。
三月,恩北出海鹽,高祖追而翼之,築城於海鹽故治。
賊日來攻城,城內兵力甚弱,高祖乃選敢死之士數百人,鹹脫甲冑,執短兵,並鼓譟而出。
賊震懼奪氣,因其懼而奔之,並棄甲散走,斬其大帥姚盛。
雖連戰克勝,然衆寡不敵,高祖獨深慮之。
一夜,偃旗匿衆,若已遁者。
明晨開門,使羸疾數人登城。
賊遙問劉諱所在,曰“夜已走矣”賊信之,乃率衆大上。
高祖乘其懈怠,奮擊,大破之。
恩知城不可下,乃進向滬瀆。
高祖復棄城追之。
海鹽令鮑陋遣子嗣之以吳兵一千,請爲前驅。
高祖曰“賊兵甚精,吳人不習戰。
若前驅失利,必敗我軍,可在後爲聲援”不從。
是夜,高祖多設伏兵,兼置旗鼓,然一處不過數人。
明日,賊率衆萬餘迎戰。
前驅既交,諸伏皆出,舉旗鳴鼓。
賊謂四面有軍,乃退。
嗣之追奔,爲賊所沒。
高祖且戰且退,賊盛,所領死傷且盡。
高祖慮不免,至向伏兵處,乃止,令左右脫取死人衣。
賊謂當走反停,疑猶有伏。
高祖因呼更戰,氣色甚
交生紅懿侯富,富生宗正闢強,闢強生陽城繆侯德,德生陽城節侯安民,安民生陽城釐侯慶忌,慶忌生陽城肅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東武城令某,某生東萊太守景,景生明經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晉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國掾熙,熙生開封令旭孫,旭孫生混,始過江,居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裏,官至武原令。
混生東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翹,是爲皇考。
高祖以晉哀帝興寧元年歲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
及長,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特。
家貧,有大志,不治廉隅。
事繼母以孝謹稱。
初爲冠軍孫無終司馬。
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賊孫恩作亂於會稽,晉朝衛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東討。
牢之請高祖參府軍事。
十二月,牢之至吳,而賊緣道屯結,牢之命高祖與數十人,覘賊遠近。
會遇賊至,衆數千人,高祖便進與戰。
所將人多死,而戰意方厲,手奮長刀,所殺傷甚衆。
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爲賊所困,乃輕騎尋之。
既而衆騎並至,賊乃奔退,斬獲千餘人,推鋒而進,平山陰,恩遁還入海。
四年五月,恩復入會稽,殺衛將軍謝琰。
十一月,劉牢之復率衆東征,恩退走。
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
句章城既卑小,戰士不盈數百人。
高祖常被堅執銳,爲士卒先,每戰輒摧鋒陷陣,賊乃退還浹口。
於時東伐諸帥,御軍無律,士卒暴掠,甚爲百姓所苦。
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親賴焉。
五年春,孫恩頻攻句章,高祖屢摧破之,恩復走入海。
三月,恩北出海鹽,高祖追而翼之,築城於海鹽故治。
賊日來攻城,城內兵力甚弱,高祖乃選敢死之士數百人,鹹脫甲冑,執短兵,並鼓譟而出。
賊震懼奪氣,因其懼而奔之,並棄甲散走,斬其大帥姚盛。
雖連戰克勝,然衆寡不敵,高祖獨深慮之。
一夜,偃旗匿衆,若已遁者。
明晨開門,使羸疾數人登城。
賊遙問劉諱所在,曰“夜已走矣”賊信之,乃率衆大上。
高祖乘其懈怠,奮擊,大破之。
恩知城不可下,乃進向滬瀆。
高祖復棄城追之。
海鹽令鮑陋遣子嗣之以吳兵一千,請爲前驅。
高祖曰“賊兵甚精,吳人不習戰。
若前驅失利,必敗我軍,可在後爲聲援”不從。
是夜,高祖多設伏兵,兼置旗鼓,然一處不過數人。
明日,賊率衆萬餘迎戰。
前驅既交,諸伏皆出,舉旗鳴鼓。
賊謂四面有軍,乃退。
嗣之追奔,爲賊所沒。
高祖且戰且退,賊盛,所領死傷且盡。
高祖慮不免,至向伏兵處,乃止,令左右脫取死人衣。
賊謂當走反停,疑猶有伏。
高祖因呼更戰,氣色甚
世祖孝武皇帝諱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文帝第三子也。
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生。
十二年,立爲武陵王,食邑二千戶。
十六年,都督湘州諸軍事、徵虜將軍、湘州刺史,領石頭戍事。
十七年,遷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並五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猶戍石頭。
二十一年,加督秦州,進號撫軍將軍。
明年,徙都督雍樑南北秦四州荊州之襄陽竟陵南陽順陽新野隨六郡諸軍事、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
自晉氏江左以來,襄陽未有皇子重鎮,時太祖欲經略關、河,故有此授。
尋給鼓吹一部。
二十五年,改授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樑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持節如故,北鎮彭城。
尋領兗州刺史。
始興王浚爲南兗州,上解督南兗。
二十七年,坐汝陽戰敗,降號鎮軍將軍。
又以索虜南侵,降爲北中郎將。
二十八年,進督南兗州、南兗州刺史,當鎮山陽。
尋遷都督江州荊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四郡諸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持節如故。
時緣江蠻爲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伐之,使上總統衆軍。
三十年正月,上出次西陽之五洲。
會元兇弒逆,以上爲徵南將軍,加散騎常侍。
上率衆入討,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雍州刺史臧質並舉義兵。
四月辛酉,上次溧洲。
癸亥,冠軍將軍柳元景前鋒至新亭,修建營壘。
甲子,賊劭親率衆攻元景,大敗退走。
丙寅,上次江寧。
丁卯,大將軍江夏王義恭來奔,奉表上尊號。
戊辰,上至於新亭。
己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文武賜爵一等,從軍者二等。
贓污清議,悉皆蕩除。
高年、鰥寡、孤幼、六疾不能自存,人賜谷五斛。
逋租宿債勿復收。
長徒之身,優量降宥。
崇改太祖號諡。
以大將軍江夏王義恭爲太尉、錄尚書六條事、南徐州刺史。
庚午,以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爲中書監、丞相、錄尚書六條事、揚州刺史。
安東將軍隨王誕爲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
雍州刺史臧質爲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
徵虜將軍沈慶之爲領軍將軍。
撫軍將軍、兗冀二州刺史蕭思話爲尚書左僕射。
壬申,以徵虜將軍王僧達爲尚書右僕射。
改新亭爲中興亭。
五月甲戌,輔國將軍申坦克京城。
乙亥,輔國將軍朱修之克東府。
丙子,克定京邑。
劭及始興王浚諸同逆,並伏誅。
庚辰,詔曰“天步艱難,國道用否,雖基構永固,而氣數時愆。
朕以眇身,奄承皇業,奉尋曆命,鑑寐震懷。
萬邦風政,人治之本,感念陵替,若疚在心。
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是日解嚴。
辛巳,車駕幸東府城。
甲申,尊所生路淑媛爲皇太后。
乙酉,立妃王氏爲皇后。
戊子,以左衛將軍柳元
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生。
十二年,立爲武陵王,食邑二千戶。
十六年,都督湘州諸軍事、徵虜將軍、湘州刺史,領石頭戍事。
十七年,遷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並五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猶戍石頭。
二十一年,加督秦州,進號撫軍將軍。
明年,徙都督雍樑南北秦四州荊州之襄陽竟陵南陽順陽新野隨六郡諸軍事、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
自晉氏江左以來,襄陽未有皇子重鎮,時太祖欲經略關、河,故有此授。
尋給鼓吹一部。
二十五年,改授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樑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持節如故,北鎮彭城。
尋領兗州刺史。
始興王浚爲南兗州,上解督南兗。
二十七年,坐汝陽戰敗,降號鎮軍將軍。
又以索虜南侵,降爲北中郎將。
二十八年,進督南兗州、南兗州刺史,當鎮山陽。
尋遷都督江州荊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四郡諸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持節如故。
時緣江蠻爲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伐之,使上總統衆軍。
三十年正月,上出次西陽之五洲。
會元兇弒逆,以上爲徵南將軍,加散騎常侍。
上率衆入討,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雍州刺史臧質並舉義兵。
四月辛酉,上次溧洲。
癸亥,冠軍將軍柳元景前鋒至新亭,修建營壘。
甲子,賊劭親率衆攻元景,大敗退走。
丙寅,上次江寧。
丁卯,大將軍江夏王義恭來奔,奉表上尊號。
戊辰,上至於新亭。
己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文武賜爵一等,從軍者二等。
贓污清議,悉皆蕩除。
高年、鰥寡、孤幼、六疾不能自存,人賜谷五斛。
逋租宿債勿復收。
長徒之身,優量降宥。
崇改太祖號諡。
以大將軍江夏王義恭爲太尉、錄尚書六條事、南徐州刺史。
庚午,以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爲中書監、丞相、錄尚書六條事、揚州刺史。
安東將軍隨王誕爲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
雍州刺史臧質爲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
徵虜將軍沈慶之爲領軍將軍。
撫軍將軍、兗冀二州刺史蕭思話爲尚書左僕射。
壬申,以徵虜將軍王僧達爲尚書右僕射。
改新亭爲中興亭。
五月甲戌,輔國將軍申坦克京城。
乙亥,輔國將軍朱修之克東府。
丙子,克定京邑。
劭及始興王浚諸同逆,並伏誅。
庚辰,詔曰“天步艱難,國道用否,雖基構永固,而氣數時愆。
朕以眇身,奄承皇業,奉尋曆命,鑑寐震懷。
萬邦風政,人治之本,感念陵替,若疚在心。
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是日解嚴。
辛巳,車駕幸東府城。
甲申,尊所生路淑媛爲皇太后。
乙酉,立妃王氏爲皇后。
戊子,以左衛將軍柳元
太祖文皇帝諱義隆,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也。
晉安帝義熙三年,生於京口。
盧循之難,上年四歲,高祖使諮議參軍劉粹輔上鎮京城。
十一年,封彭城縣公。
高祖伐羌至彭城,將進路,板上行冠軍將軍留守。
晉朝加授使持節、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將軍如故。
關中平定,高祖還彭城,又授監司州豫州之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持節如故,將鎮洛陽。
仍改授都督荊益寧雍樑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鬆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持節如故。
永初元年,封宜都王,食邑三千戶。
進督北秦,並前七州。
進號鎮西將軍,給鼓吹一部。
又進督湘州,是歲入朝,時年十四。
長七尺五寸,博涉經史,善隸書。
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廢。
百官備法駕奉迎,入奉皇統。
行臺至江陵,進璽紱。
侍中臣琇、散騎常侍臣嶷之、中書監尚書令護軍將軍建城縣公臣亮、左衛將軍臣景仁、給事中游擊將軍龍鄉縣侯臣隆、越騎校尉都亭侯臣綱、給事黃門侍郎臣孔璩之、散騎侍郎臣劉思考、員外散騎侍郎臣潘盛、中書侍郎臣何尚之、羽林監封陽縣開國侯臣蕭思話、長兼尚書左丞德陽縣侯臣孫康、吏部郎中騎都尉臣張茂度、儀曹郎中臣徐長琳、倉部郎中臣庾俊之、都官郎中臣袁洵等上表曰“臣聞否泰相革,數窮則變,天道所以不謟,卜世所以靈長。
乃者運距陵夷,王室艱晦,九服之命,靡所適歸。
高祖之業,將墜於地。
賴基厚德深,人神同獎,社稷以寧,有生獲乂。
伏惟陛下君德自然,聖明在御,孝悌著於家邦,風猷宣於蕃牧。
是以徵祥雜沓,符瑞輝。
宗廟神靈,乃眷西顧。
萬邦黎獻,望景託生。
臣等忝荷朝列,豫充將命,復集休明之運,再睹太平之業。
行臺至止,瞻望城闕,不勝喜說鳧藻之情,謹詣門拜表以聞”上答曰“皇運艱弊,數鍾屯夷,仰惟崇基,感尋國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
賴七百祚永,股肱忠賢,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
猥以不德,謬降大命,顧己兢悸,何以克堪。
輒當暫歸朝庭,展哀陵寢,並與賢彥申寫所懷。
望體其心,勿爲辭費”府州佐史並稱臣,請題枿諸門,一依宮省,上不許。
甲戌,發江陵。
八月丙申,車駕至京城。
丁酉,謁初寧陵,還於中堂即皇帝位。
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爲元嘉元年。
文武賜位二等,逋租宿債勿復收。
庚子,以行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爲撫軍將軍、荊州刺史。
癸卯,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徐羨之進位司徒,衛將軍、江州刺史王弘進位司空,中書監、護軍將軍傅亮加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進號衛將
晉安帝義熙三年,生於京口。
盧循之難,上年四歲,高祖使諮議參軍劉粹輔上鎮京城。
十一年,封彭城縣公。
高祖伐羌至彭城,將進路,板上行冠軍將軍留守。
晉朝加授使持節、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將軍如故。
關中平定,高祖還彭城,又授監司州豫州之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持節如故,將鎮洛陽。
仍改授都督荊益寧雍樑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鬆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持節如故。
永初元年,封宜都王,食邑三千戶。
進督北秦,並前七州。
進號鎮西將軍,給鼓吹一部。
又進督湘州,是歲入朝,時年十四。
長七尺五寸,博涉經史,善隸書。
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廢。
百官備法駕奉迎,入奉皇統。
行臺至江陵,進璽紱。
侍中臣琇、散騎常侍臣嶷之、中書監尚書令護軍將軍建城縣公臣亮、左衛將軍臣景仁、給事中游擊將軍龍鄉縣侯臣隆、越騎校尉都亭侯臣綱、給事黃門侍郎臣孔璩之、散騎侍郎臣劉思考、員外散騎侍郎臣潘盛、中書侍郎臣何尚之、羽林監封陽縣開國侯臣蕭思話、長兼尚書左丞德陽縣侯臣孫康、吏部郎中騎都尉臣張茂度、儀曹郎中臣徐長琳、倉部郎中臣庾俊之、都官郎中臣袁洵等上表曰“臣聞否泰相革,數窮則變,天道所以不謟,卜世所以靈長。
乃者運距陵夷,王室艱晦,九服之命,靡所適歸。
高祖之業,將墜於地。
賴基厚德深,人神同獎,社稷以寧,有生獲乂。
伏惟陛下君德自然,聖明在御,孝悌著於家邦,風猷宣於蕃牧。
是以徵祥雜沓,符瑞輝。
宗廟神靈,乃眷西顧。
萬邦黎獻,望景託生。
臣等忝荷朝列,豫充將命,復集休明之運,再睹太平之業。
行臺至止,瞻望城闕,不勝喜說鳧藻之情,謹詣門拜表以聞”上答曰“皇運艱弊,數鍾屯夷,仰惟崇基,感尋國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
賴七百祚永,股肱忠賢,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
猥以不德,謬降大命,顧己兢悸,何以克堪。
輒當暫歸朝庭,展哀陵寢,並與賢彥申寫所懷。
望體其心,勿爲辭費”府州佐史並稱臣,請題枿諸門,一依宮省,上不許。
甲戌,發江陵。
八月丙申,車駕至京城。
丁酉,謁初寧陵,還於中堂即皇帝位。
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爲元嘉元年。
文武賜位二等,逋租宿債勿復收。
庚子,以行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爲撫軍將軍、荊州刺史。
癸卯,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徐羨之進位司徒,衛將軍、江州刺史王弘進位司空,中書監、護軍將軍傅亮加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進號衛將
上元庚辰甲子紀首至太甲元年癸亥,三千五百二十三年,至元嘉二十年癸未,五千七百三年,算外。
元法,三千六百四十八。
章歲,十九。
紀法,六百八。
章月,二百三十五。
紀月,七千五百二十。
章閏,七。
紀日,二十二萬二千七十。
度分,七十五。
度法,三百四。
氣法,二十四。
餘數,一千五百九十五。
歲中,十二。
日法,七百五十二。
沒餘,三十六。
通數,二萬二千二百七。
通法,四十七。
沒法,三百一十九。
月周,四千六十四。
周天,十一萬一千二十五。
通周,二萬七百二十一。
週日日餘,四百一十七。
周虛,三百三十五。
會數,一百六十。
交限數,八百五十九。
會月,九百二十九。
朔望合數,八十。
甲子紀第一 〔遲疾差一萬七千六百六十三,交會差八百七十七〕甲戌紀第二 〔遲疾差三千四十三,交會差二百七十九〕甲申紀第三 〔遲疾差九千一百四十四,交會差六百二十〕
甲午紀第四 〔遲疾差一萬五千二百四十五,交會差二十二〕甲辰紀第五 〔遲疾差六百二十五,交會差三百六十三〕甲寅紀第六 〔遲疾差六千七百二十六,交會差七百四〕
推入紀法:置上元庚辰盡所求年,以元法除之,不滿元法,以紀法除之,餘不滿紀法,入紀年也。
滿法去之,得後紀。
〔入甲午紀壬辰歲來,至今元嘉二十年歲在癸未,二百三十一年,算外。
〕
推積月術:置入紀年數算外,以章月乘之,如章歲爲積月,不盡爲閏餘。
閏餘十二以上,其年閏。
推朔術:以通數乘積分,爲朔積分,滿日法爲積日,不盡爲小余。
以六旬去積日,不盡爲大餘,命以紀,算外,所求年正月朔日也。
求次月,加大餘二十九,小余三百九十九,小余滿日法從大餘,即次月朔也。
小余三百五十三以上,其月大也。
推絃望法:加朔大餘七,小余二百八十七,小分三,小分滿四從小余,小余滿日法從大餘,命如前,上弦日也。
又加之得望,又加之得下弦。
推二十四氣術:置入紀年算外,以餘數乘之,滿度法三百四爲積沒,不盡爲小余。
以六旬去積沒,不盡爲大餘,命以紀,算外,所求年雨水日也。
求次氣,加大餘十五,小余六十六,小分十一,小分滿氣法從小余,小余滿度法從大餘,次氣日也。
〔雨水在十六日以後者,如法減之,得立春。
〕
推閏月法:以閏餘減章歲,餘以歲中乘之,滿章閏得一,數從正月起,閏所在也。
閏有進退,以無中氣御之。
立春正月節 〔限數一百九十四,間數一百九十〕
雨水正月中 〔限數一百八十六,間數一百八十二〕驚蟄二月節 〔限數一百七十七,間數一百七
元法,三千六百四十八。
章歲,十九。
紀法,六百八。
章月,二百三十五。
紀月,七千五百二十。
章閏,七。
紀日,二十二萬二千七十。
度分,七十五。
度法,三百四。
氣法,二十四。
餘數,一千五百九十五。
歲中,十二。
日法,七百五十二。
沒餘,三十六。
通數,二萬二千二百七。
通法,四十七。
沒法,三百一十九。
月周,四千六十四。
周天,十一萬一千二十五。
通周,二萬七百二十一。
週日日餘,四百一十七。
周虛,三百三十五。
會數,一百六十。
交限數,八百五十九。
會月,九百二十九。
朔望合數,八十。
甲子紀第一 〔遲疾差一萬七千六百六十三,交會差八百七十七〕甲戌紀第二 〔遲疾差三千四十三,交會差二百七十九〕甲申紀第三 〔遲疾差九千一百四十四,交會差六百二十〕
甲午紀第四 〔遲疾差一萬五千二百四十五,交會差二十二〕甲辰紀第五 〔遲疾差六百二十五,交會差三百六十三〕甲寅紀第六 〔遲疾差六千七百二十六,交會差七百四〕
推入紀法:置上元庚辰盡所求年,以元法除之,不滿元法,以紀法除之,餘不滿紀法,入紀年也。
滿法去之,得後紀。
〔入甲午紀壬辰歲來,至今元嘉二十年歲在癸未,二百三十一年,算外。
〕
推積月術:置入紀年數算外,以章月乘之,如章歲爲積月,不盡爲閏餘。
閏餘十二以上,其年閏。
推朔術:以通數乘積分,爲朔積分,滿日法爲積日,不盡爲小余。
以六旬去積日,不盡爲大餘,命以紀,算外,所求年正月朔日也。
求次月,加大餘二十九,小余三百九十九,小余滿日法從大餘,即次月朔也。
小余三百五十三以上,其月大也。
推絃望法:加朔大餘七,小余二百八十七,小分三,小分滿四從小余,小余滿日法從大餘,命如前,上弦日也。
又加之得望,又加之得下弦。
推二十四氣術:置入紀年算外,以餘數乘之,滿度法三百四爲積沒,不盡爲小余。
以六旬去積沒,不盡爲大餘,命以紀,算外,所求年雨水日也。
求次氣,加大餘十五,小余六十六,小分十一,小分滿氣法從小余,小余滿度法從大餘,次氣日也。
〔雨水在十六日以後者,如法減之,得立春。
〕
推閏月法:以閏餘減章歲,餘以歲中乘之,滿章閏得一,數從正月起,閏所在也。
閏有進退,以無中氣御之。
立春正月節 〔限數一百九十四,間數一百九十〕
雨水正月中 〔限數一百八十六,間數一百八十二〕驚蟄二月節 〔限數一百七十七,間數一百七
夫天地之所貴者生也,萬物之所尊者人也。
役智窮神,無幽不察,是以動作云爲,皆應天地之象。
古先聖哲,擬辰極,制渾儀。
夫陰陽二氣,陶育羣品,精象所寄,是爲日月。
羣生之性,章爲五才,五才之靈,五星是也。
歷所以擬天行而序七耀,紀萬國而授人時。
黃帝使大撓造六甲,容成制曆象,羲和佔日,常儀佔月。
少昊氏有鳳鳥之瑞,以鳥名官,而鳳鳥氏司歷。
顓頊之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
堯覆育重黎之後,使治舊職,分命羲和,欽若昊天。
故《虞書》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其後授舜,曰“天之歷數在爾躬”舜亦以命禹。
爰及殷、週二代,皆創業革制,而服色從之。
順其時氣以應天道,萬物羣生,蒙其利澤。
三王既謝,史職廢官,故孔子正《春秋》,以明司歷之過。
秦兼天下,自以爲水德,以十月爲正,服色上黑。
漢興,襲秦正朔,北平侯張蒼首言律歷之事,以《顓頊歷》比於六歷,所失差近。
施用至武帝元封七年,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言曆紀廢壞,宜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之於天也。
乃詔遂等造漢歷。
選鄧平、長樂司馬可及人間治歷者,二十餘人。
方士唐都分天部,落下閎運算轉歷。
其法積八十一寸,則一日之分也,閎與鄧平所治同。
於是皆觀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如閎、平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詔遷用鄧平所造八十一分律歷,以平爲太史丞。
至元鳳三年,太史令張壽王上書,以爲元年用黃帝《調歷》,“令陰陽不調,更歷之過”。
詔下主歷使者鮮於妄人與治歷大司農中丞麻光等二十餘人雜候晦朔弦望二十四氣。
又詔丞相、御史、大將軍、右將軍史各一人雜候上林清檯,課諸疏密,凡十一家,起三年盡五年。
壽王課疏遠。
又漢元年不用黃帝《調歷》,效劾壽王逆天地,大不敬,詔勿劾。
復候,盡六年,《太初曆》第一。
壽王歷乃太史官《殷歷》也。
壽王再劾不服,竟下吏。
至孝成時,劉向總六歷,列是非,作《五紀論》。
向子歆作《三統曆》以說《春秋》,屬辭比事,雖盡精巧,非其實也。
班固謂之密要,故漢《歷志》述之。
校之何承天等六家之歷,雖六元不同,分章或異,至今所差,或三日,或二日數時,考其遠近,率皆六國及秦時有人所造。
其術鬥分多,上不可檢於《春秋》,下不驗於漢、魏,雖復假稱帝王,只足以惑時人耳。
光武建武八年,太僕朱浮上言曆紀不正,宜當改治,時所差尚微,未遑考正。
明帝永平中,待詔楊岑、張盛、景防等典治歷,但改易加時弦望,未能綜校曆元也。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遠,宿度
役智窮神,無幽不察,是以動作云爲,皆應天地之象。
古先聖哲,擬辰極,制渾儀。
夫陰陽二氣,陶育羣品,精象所寄,是爲日月。
羣生之性,章爲五才,五才之靈,五星是也。
歷所以擬天行而序七耀,紀萬國而授人時。
黃帝使大撓造六甲,容成制曆象,羲和佔日,常儀佔月。
少昊氏有鳳鳥之瑞,以鳥名官,而鳳鳥氏司歷。
顓頊之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
堯覆育重黎之後,使治舊職,分命羲和,欽若昊天。
故《虞書》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其後授舜,曰“天之歷數在爾躬”舜亦以命禹。
爰及殷、週二代,皆創業革制,而服色從之。
順其時氣以應天道,萬物羣生,蒙其利澤。
三王既謝,史職廢官,故孔子正《春秋》,以明司歷之過。
秦兼天下,自以爲水德,以十月爲正,服色上黑。
漢興,襲秦正朔,北平侯張蒼首言律歷之事,以《顓頊歷》比於六歷,所失差近。
施用至武帝元封七年,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言曆紀廢壞,宜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之於天也。
乃詔遂等造漢歷。
選鄧平、長樂司馬可及人間治歷者,二十餘人。
方士唐都分天部,落下閎運算轉歷。
其法積八十一寸,則一日之分也,閎與鄧平所治同。
於是皆觀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如閎、平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詔遷用鄧平所造八十一分律歷,以平爲太史丞。
至元鳳三年,太史令張壽王上書,以爲元年用黃帝《調歷》,“令陰陽不調,更歷之過”。
詔下主歷使者鮮於妄人與治歷大司農中丞麻光等二十餘人雜候晦朔弦望二十四氣。
又詔丞相、御史、大將軍、右將軍史各一人雜候上林清檯,課諸疏密,凡十一家,起三年盡五年。
壽王課疏遠。
又漢元年不用黃帝《調歷》,效劾壽王逆天地,大不敬,詔勿劾。
復候,盡六年,《太初曆》第一。
壽王歷乃太史官《殷歷》也。
壽王再劾不服,竟下吏。
至孝成時,劉向總六歷,列是非,作《五紀論》。
向子歆作《三統曆》以說《春秋》,屬辭比事,雖盡精巧,非其實也。
班固謂之密要,故漢《歷志》述之。
校之何承天等六家之歷,雖六元不同,分章或異,至今所差,或三日,或二日數時,考其遠近,率皆六國及秦時有人所造。
其術鬥分多,上不可檢於《春秋》,下不驗於漢、魏,雖復假稱帝王,只足以惑時人耳。
光武建武八年,太僕朱浮上言曆紀不正,宜當改治,時所差尚微,未遑考正。
明帝永平中,待詔楊岑、張盛、景防等典治歷,但改易加時弦望,未能綜校曆元也。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遠,宿度
古者天子巡狩之禮,布在方策。
至秦、漢巡幸,或以厭望氣之祥,或以希神仙之應,煩擾之役,多非舊典。
唯後漢諸帝,頗有古禮焉。
魏文帝值參分初創,方隅事多,皇輿亟動,略無寧歲。
蓋應時之務,又非舊章也。
明帝凡三東巡,所過存問高年,恤人疾苦,或賜谷帛,有古巡幸之風焉。
齊王正始元年,巡洛陽,賜高年、力田各有差。
晉武帝泰始四年,詔刺史二千石長吏曰“古之王者,以歲時巡狩方岳,其次則二伯述職,不然則行人巡省,撣人誦志。
故雖幽遐側微,心無壅隔。
人情上通,上指遠喻。
至於鰥寡,罔不得所。
用垂風遺烈,休聲猶存。
朕在位累載,如臨深泉,夙興夕惕,明發不寐,坐而待旦。
思四方水旱災眚,爲之怛然。
勤躬約己,欲令事事當宜。
常恐衆吏用情,誠心未著,萬機兼猥,慮有不周。
政刑失謬,而弗獲備覽。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惟歲之不易,未遑卜征巡省之事。
人之未乂,其何以恤之。
今使使持節侍中、副給事黃門侍郎,銜命四出,周行天下,親見刺史二千石長吏,申喻朕心懇誠至意,訪求得失損益諸宜,觀省政治,問人間患苦。
周典有之曰:其萬人利害爲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爲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犯令爲一書,其札喪凶荒厄貧爲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爲一書。
每國辯異之,以反命於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斯舊章前訓,今率由之。
還具條奏,俾朕昭然鑑於幽遠,若親行焉。
大夫君子,其各悉乃心,各敬乃事,嘉謀令圖,苦言至戒,與使者盡之,無所隱諱。
方將虛心以俟。
其勉哉勖之,稱朕意焉”摯虞新禮儀曰“魏氏無巡狩故事,新禮則巡狩方岳,柴望告至,設壝宮,如禮諸侯之覲者。
擯及執贄,皆如朝儀,而不建其旗。
臣虞案覲禮,諸侯覲天子,各建其旗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
《詩》稱君子至止,言觀其旂。
宜定新禮建旗如舊禮”然終晉世,巡狩廢矣。
宋武帝永初元年,詔遣大使分行四方,舉善旌賢,問其疾苦。
元嘉四年二月己卯,太祖東巡。
丁卯,至丹徒。
己巳,告覲園陵。
三月甲戌,幸丹徒離宮,升京城北顧。
乙亥,饗父老舊勳於丹徒行宮,加賜衣裳各有差,蠲丹徒縣其年租布之半,繫囚見徒五歲刑以下,悉皆原遣。
登城三戰及先大將軍並貴泥關頭敗沒餘口。
老疾單孤,又諸戰亡家不能自存者,並隨宜隱恤。
二十六年二月己亥,上東巡。
辛丑,幸京城。
辛亥,謁二陵。
丁巳,會舊京故老萬餘人,往還饗勞,孤疾勤勞之家,鹹蒙恤賚,發赦令,蠲徭役。
其時皇太子監國,有司奏儀注。
某曹關某事云云。
被令,儀宜如是。
請爲箋如左。
謹關。
右署衆官如常儀。
尚書
至秦、漢巡幸,或以厭望氣之祥,或以希神仙之應,煩擾之役,多非舊典。
唯後漢諸帝,頗有古禮焉。
魏文帝值參分初創,方隅事多,皇輿亟動,略無寧歲。
蓋應時之務,又非舊章也。
明帝凡三東巡,所過存問高年,恤人疾苦,或賜谷帛,有古巡幸之風焉。
齊王正始元年,巡洛陽,賜高年、力田各有差。
晉武帝泰始四年,詔刺史二千石長吏曰“古之王者,以歲時巡狩方岳,其次則二伯述職,不然則行人巡省,撣人誦志。
故雖幽遐側微,心無壅隔。
人情上通,上指遠喻。
至於鰥寡,罔不得所。
用垂風遺烈,休聲猶存。
朕在位累載,如臨深泉,夙興夕惕,明發不寐,坐而待旦。
思四方水旱災眚,爲之怛然。
勤躬約己,欲令事事當宜。
常恐衆吏用情,誠心未著,萬機兼猥,慮有不周。
政刑失謬,而弗獲備覽。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惟歲之不易,未遑卜征巡省之事。
人之未乂,其何以恤之。
今使使持節侍中、副給事黃門侍郎,銜命四出,周行天下,親見刺史二千石長吏,申喻朕心懇誠至意,訪求得失損益諸宜,觀省政治,問人間患苦。
周典有之曰:其萬人利害爲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爲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犯令爲一書,其札喪凶荒厄貧爲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爲一書。
每國辯異之,以反命於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斯舊章前訓,今率由之。
還具條奏,俾朕昭然鑑於幽遠,若親行焉。
大夫君子,其各悉乃心,各敬乃事,嘉謀令圖,苦言至戒,與使者盡之,無所隱諱。
方將虛心以俟。
其勉哉勖之,稱朕意焉”摯虞新禮儀曰“魏氏無巡狩故事,新禮則巡狩方岳,柴望告至,設壝宮,如禮諸侯之覲者。
擯及執贄,皆如朝儀,而不建其旗。
臣虞案覲禮,諸侯覲天子,各建其旗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
《詩》稱君子至止,言觀其旂。
宜定新禮建旗如舊禮”然終晉世,巡狩廢矣。
宋武帝永初元年,詔遣大使分行四方,舉善旌賢,問其疾苦。
元嘉四年二月己卯,太祖東巡。
丁卯,至丹徒。
己巳,告覲園陵。
三月甲戌,幸丹徒離宮,升京城北顧。
乙亥,饗父老舊勳於丹徒行宮,加賜衣裳各有差,蠲丹徒縣其年租布之半,繫囚見徒五歲刑以下,悉皆原遣。
登城三戰及先大將軍並貴泥關頭敗沒餘口。
老疾單孤,又諸戰亡家不能自存者,並隨宜隱恤。
二十六年二月己亥,上東巡。
辛丑,幸京城。
辛亥,謁二陵。
丁巳,會舊京故老萬餘人,往還饗勞,孤疾勤勞之家,鹹蒙恤賚,發赦令,蠲徭役。
其時皇太子監國,有司奏儀注。
某曹關某事云云。
被令,儀宜如是。
請爲箋如左。
謹關。
右署衆官如常儀。
尚書
夫有國有家者,禮儀之用尚矣。
然而歷代損益,每有不同,非務相改,隨時之宜故也。
漢文以人情季薄,國喪革三年之紀。
光武以中興崇儉,七廟有共堂之制。
魏祖以侈惑宜矯,終斂去襲稱之數。
晉武以丘郊不異,二至並南北之祀。
互相即襲,以訖於今,豈三代之典不存哉,取其應時之變而已。
且閔子譏古禮,退而致事。
叔孫創漢制,化流後昆。
由此言之,任己而不師古,秦氏以之致亡。
師古而不適用,王莽所以身滅。
然則漢、魏以來,各揆古今之中,以通一代之儀。
司馬彪集後漢衆注,以爲《禮儀志》,校其行事,已與前漢頗不同矣。
況三國鼎峙,歷晉至宋,時代移改,各隨事立。
自漢末剝亂,舊章乖弛,魏初則王粲、衛覬典定衆儀。
蜀朝則孟光、許慈創理制度。
晉始則荀顗、鄭衝詳定晉禮。
江左則荀崧、刁協緝理乖紊。
其間名儒通學,諸所論敘,往往新出,非可悉載。
今抄魏氏以後經國誕章,以備此志雲。
魏文帝雖受禪於漢,而以夏數爲得天,故黃初元年詔曰“孔子稱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此聖人集羣代之美事,爲后王製法也。
《傳》曰夏數爲得天。
朕承唐、虞之美,至於正朔,當依虞、夏故事。
若殊徽號,異器械,制禮樂,易服色,用牲幣,自當隨土德之數。
每四時之季月,服黃十八日,臘以醜,牲用白,其飾節旄,自當赤,但節幡黃耳。
其餘郊祀天地朝會四時之服,宜如漢制。
宗廟所服,一如《周禮》”尚書令桓階等奏“據三正周復之義,國家承漢氏人正之後,當受之以地正,犧牲宜用白,今從漢十三月正,則犧牲不得獨改。
今新建皇統,宜稽古典先代,以從天命,而告朔犧牲,壹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義也”詔曰“服色如所奏。
其餘宜如虞承唐,但臘日用醜耳,此亦聖人之制也”
明帝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議多異同,故持疑不決。
久乃下詔曰“黃初以來,諸儒共論正朔,或以改之爲宜,或以不改爲是,意取駁異,於今未決。
朕在東宮時聞之,意常以爲夫子作《春秋》,通三統,爲后王法。
正朔各從色,不同因襲。
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繼,同體異德。
或納大麓,受終文祖。
或尋干戈,從天行誅。
雖遭遇異時,步驟不同,然未有不改正朔,用服色,表明文物,以章受命之符也。
由此言之,何必以不改爲是邪”
於是公卿以下博議。
侍中高堂隆議曰“按自古有文章以來,帝王之興,受禪之與干戈,皆改正朔,所以明天道,定民心也。
《易》曰:《革》,元亨利貞。
有孚改命吉。
湯武革命,應乎天,從乎人。
其義曰,水火更用事,猶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也。
《易通卦驗》曰
然而歷代損益,每有不同,非務相改,隨時之宜故也。
漢文以人情季薄,國喪革三年之紀。
光武以中興崇儉,七廟有共堂之制。
魏祖以侈惑宜矯,終斂去襲稱之數。
晉武以丘郊不異,二至並南北之祀。
互相即襲,以訖於今,豈三代之典不存哉,取其應時之變而已。
且閔子譏古禮,退而致事。
叔孫創漢制,化流後昆。
由此言之,任己而不師古,秦氏以之致亡。
師古而不適用,王莽所以身滅。
然則漢、魏以來,各揆古今之中,以通一代之儀。
司馬彪集後漢衆注,以爲《禮儀志》,校其行事,已與前漢頗不同矣。
況三國鼎峙,歷晉至宋,時代移改,各隨事立。
自漢末剝亂,舊章乖弛,魏初則王粲、衛覬典定衆儀。
蜀朝則孟光、許慈創理制度。
晉始則荀顗、鄭衝詳定晉禮。
江左則荀崧、刁協緝理乖紊。
其間名儒通學,諸所論敘,往往新出,非可悉載。
今抄魏氏以後經國誕章,以備此志雲。
魏文帝雖受禪於漢,而以夏數爲得天,故黃初元年詔曰“孔子稱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此聖人集羣代之美事,爲后王製法也。
《傳》曰夏數爲得天。
朕承唐、虞之美,至於正朔,當依虞、夏故事。
若殊徽號,異器械,制禮樂,易服色,用牲幣,自當隨土德之數。
每四時之季月,服黃十八日,臘以醜,牲用白,其飾節旄,自當赤,但節幡黃耳。
其餘郊祀天地朝會四時之服,宜如漢制。
宗廟所服,一如《周禮》”尚書令桓階等奏“據三正周復之義,國家承漢氏人正之後,當受之以地正,犧牲宜用白,今從漢十三月正,則犧牲不得獨改。
今新建皇統,宜稽古典先代,以從天命,而告朔犧牲,壹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義也”詔曰“服色如所奏。
其餘宜如虞承唐,但臘日用醜耳,此亦聖人之制也”
明帝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議多異同,故持疑不決。
久乃下詔曰“黃初以來,諸儒共論正朔,或以改之爲宜,或以不改爲是,意取駁異,於今未決。
朕在東宮時聞之,意常以爲夫子作《春秋》,通三統,爲后王法。
正朔各從色,不同因襲。
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繼,同體異德。
或納大麓,受終文祖。
或尋干戈,從天行誅。
雖遭遇異時,步驟不同,然未有不改正朔,用服色,表明文物,以章受命之符也。
由此言之,何必以不改爲是邪”
於是公卿以下博議。
侍中高堂隆議曰“按自古有文章以來,帝王之興,受禪之與干戈,皆改正朔,所以明天道,定民心也。
《易》曰:《革》,元亨利貞。
有孚改命吉。
湯武革命,應乎天,從乎人。
其義曰,水火更用事,猶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也。
《易通卦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