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自書契經典,鹹崇其義,而聖人之德,莫大於嚴父者也。
故司馬遷著《封禪書》,班固備《郊祀志》,上紀皇王正祀,下錄郡國百神。
司馬彪又著《祭祀志》,以續終漢。
中興以後,其舊制誕章,粲然弘備。
自茲以降,又有異同,故復撰次云爾。
漢獻帝延康元年十一月己丑,詔公卿告祠高廟。
遣兼御史大夫張音奉皇帝璽綬策書,禪帝位於魏。
是時魏文帝繼王位,南巡在潁陰。
有司乃爲壇於潁陰之繁陽故城。
庚午,登壇。
魏相國華歆跪受璽紱以進於王。
既受畢,降壇視燎,成禮而返,未有祖配之事。
魏文帝黃初二年正月,郊祀天地明堂。
是時魏都洛京,而神祇兆域明堂靈臺,皆因漢舊事。
四年七月,帝將東巡,以大軍當出,使太常以一特牛告祠南郊,自後以爲常。
及文帝崩,太尉鍾繇告諡南郊,皆是有事於郊也。
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時二漢郊禋之制具存,魏所損益可知也。
四年八月,帝東巡,過繁昌,使執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禪壇。
《後漢紀》,章帝詔高邑祠即位壇。
此雖前代已行之事,然爲壇以祀天,而壇非神也。
今無事於上帝,而致祀於虛壇,未詳所據也。
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營洛陽南委粟山爲圓丘,詔曰“蓋帝王受命,莫不恭承天地,以彰神明。
尊祀世統,以昭功德。
故先代之典既著,則禘郊祖宗之製備也。
昔漢氏之初,承秦滅學之後,採摭殘缺,以備郊祀。
自甘泉、后土、雍宮、五畤神祇兆位,多不經見,並以興廢無常,一彼一此,四百餘年,廢無禘禮。
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闕焉。
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
今祀圓丘,以始祖帝舜配,號圓丘曰皇皇帝天。
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
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
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
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於圓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
自正始以後,終魏世,不復郊祀。
孫權初稱尊號於武昌,祭南郊告天。
文曰“皇帝臣孫權,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漢饗國二十有四世,歷年四百三十,行氣數終,祿胙運盡,普天弛絕,率土分崩。
孽臣曹丕,遂奪神器。
丕子睿繼世作慝,竊名亂制。
權生於東南,遭值期運,承乾秉戎,志在拯世,奉辭行罰,舉足爲民。
羣臣將相州郡百城執事之人,鹹以爲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終於天。
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徵嘉瑞,前後雜沓,歷數在躬,不得不受。
權畏天命,敢不敬從。
謹擇元日,登壇柴燎,即皇帝位。
唯爾有神饗之。
左右有吳,永
漢《鼙舞歌》五篇:《關東有賢女》、《章和二年中》、《樂久長》、《四方皇》、《殿前生桂樹》。
魏《鼙舞歌》五篇:《明明魏皇帝》、《太和有聖帝》、《魏歷長》、《天生烝民》、《爲君既不易》。
魏陳思王《鼙舞歌》五篇:
《聖皇篇》,當《章和二年中》:聖皇應歷數,正康帝道休。
九州鹹賓服,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諸公,不得久淹留。
蕃位任至重,舊章鹹率由。
侍臣省文奏,陛下體仁慈。
沉吟有愛戀,不忍聽可之。
迫有官典憲,不得顧恩私。
諸王當就國,璽綬何累縗。
便時舍外殿,宮省寂無人。
主上增顧念,皇母懷苦辛。
何以爲贈賜,傾府竭寶珍。
文錢百億萬,採帛若煙雲。
乘輿服御物,錦羅與金銀。
龍旗垂九旒,羽蓋參斑輪。
諸王自計念,無功荷厚德。
思一效筋力,糜軀以報國。
鴻臚擁節衛,副使隨經營。
貴戚並出送,夾道交輜軿。
車服齊整設,鞾曄耀天精。
武騎衛前後,鼓吹簫笳聲。
祖道魏東門,淚下沾冠纓。
扳蓋因內顧,俯仰慕同生。
行行將日莫,何時還闕庭。
車輪爲裴回,四馬躊躇鳴。
路人尚酸鼻,何況骨肉情。
《靈芝篇》,當《殿前生桂樹》:靈芝生玉地,朱草被洛濱。
榮華相晃耀,光采曄若神。
古時有虞舜,父母頑且嚚。
盡孝於田隴,烝烝不違仁。
伯瑜年七十,采衣以娛親,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蘭少失母,自傷蚤孤煢,刻木當嚴親,朝夕致三牲。
暴子見陵侮,犯罪以亡形,丈人爲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
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
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
天靈感至德,神女爲秉機。
歲月不安居,烏乎我皇考。
生我既已晚,棄我何期蚤。
《蓼莪》誰所興,念之令人老。
退詠《南風》詩,灑淚滿褘抱。
亂曰:聖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
萬國鹹禮讓,百姓家肅虔。
庠序不失儀,孝悌處中田。
戶有曾閔子,比屋皆仁賢。
髫齔無夭齒,黃髮盡其年。
陛下三萬歲,慈母亦復然。
《大魏篇》,當《漢吉昌》:大魏應靈符,天祿方甫始。
聖德致泰和,神明爲驅使。
左右宜供養,中殿宜皇子。
陛下長壽考,羣臣拜賀鹹說喜。
積善有餘慶,榮祿固天常。
衆善填門至,臣子蒙福祥。
無患及陽遂,輔翼我聖皇。
衆吉鹹集會,兇邪奸惡並滅亡。
黃鵠遊殿前,神鼎週四阿。
玉馬充乘輿,芝蓋樹九華。
白虎戲西除,舍利從辟邪。
騏驎躡足舞,鳳凰拊翼歌。
豐年大置酒,玉尊列廣庭。
樂飲過三爵,朱顏暴己形。
式宴不違禮,君臣歌《鹿鳴》。
樂人舞鼙鼓,百官雷抃贊若驚。
儲禮如江海,積善若陵山。
皇嗣繁且熾,孫子列曾玄。
羣臣鹹稱萬歲,陛下長樂壽年。
御酒停未飲,貴戚跪東廂。
宋文帝元嘉三年五月庚午,以誅徐羨之等,仇恥已雪,幣告太廟。
元嘉三年十二月甲寅,西征謝晦,告太廟、太社。
晦平,車駕旋軫,又告。
元嘉六年七月,太學博士徐道娛上議曰“伏見太廟烝嘗儀注,皇帝行事畢,出便坐,三公已上獻,太祝送神於門,然後至尊還拜,百官贊拜,乃退。
謹尋清廟之道,所以肅安神也。
《禮》曰,廟者,貌也。
神靈所馮依也。
事亡如存,若常在也。
既不應有送神之文,自陳豆薦俎,車駕至止,並弗奉迎。
夫不迎而送,送而後辭,暗短之情,實用未達。
按時人私祠,誠皆迎送,由於無廟,庶感降來格。
因心立意,非王者之禮也。
《儀禮》雖太祝迎屍於門,此乃延屍之儀,豈是敬神之典。
恐於禮有疑。
謹以議上”有司奏下禮官詳判。
博士江邃議“在始不逆,明在廟也。
卒事而送,節孝思也。
若不送而辭,是舍親也。
辭而後送,是遣神也。
故孝子不忍違其親,又不忍遣神。
是以祝史送神以成烝嘗之義”博士賀道期議“樂以迎來,哀以送往。
《祭統》迎牲而不迎屍。
《詩》雲:鐘鼓送屍。
鄭雲:屍,神象也。
與今儀注不迎而後送,若合符契”博士荀萬秋議“古之事屍,與今之事神,其義一也。
周禮,屍出,送於廟門,拜,屍不顧。
《詩》雲:鐘鼓送屍。
則送神之義,其來久矣。
《記》曰:迎牲而不迎屍,別嫌也。
屍在門外,則疑於臣。
入廟中,則全於君。
君在門外,則疑於君。
入廟,則全於臣。
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義。
”邃等三人謂舊儀爲是,唯博士陳珉同道娛議。
參詳“邃等議雖未盡,然皆依擬經禮。
道娛、珉所據難從。
今衆議不一,宜遵舊體”。
詔可。
元嘉六年九月,太學博士徐道娛上議曰“祠部下十月三日殷祠,十二日烝祀。
謹按禘祫之禮,三年一,五年再。
《公羊》所謂五年再殷祭也。
在四時之間,《周禮》所謂凡四時之間祀也。
蓋歷歲節月無定,天子諸侯,先後弗同。
《禮》稱天子祫嘗,諸侯烝祫。
有田則祭,無田則薦。
鄭注:天子先祫然後時祭,諸侯先時祭然後祫。
有田者既祭又薦新。
祭以首時,薦以仲月。
然則大祭四祀,其月各異。
天子以孟月殷,仲月烝,諸侯孟月嘗,仲月祫也。
《春秋》僖公八年秋七月,禘。
文公二年八月,大事於太廟。
《穀梁傳》曰:著祫嘗也。
昭公十五年二月,有事於武宮。
《左傳》曰:禮也。
又《周禮》仲冬享烝。
《月令》季秋嘗稻。
晉春烝曲沃,齊十月嘗太公,此並孟仲區別不共之明文矣。
凡祭必先卜,日用丁巳,如不從,進卜遠日。
卜未吉,豈容二事,推期而往,理尤可知。
尋殷烝祀重,祭薦禮輕。
輕尚異月,重寧反同。
且祭不欲數,數則瀆
蔡邕論敘漢樂曰:一曰郊廟神靈,二曰天子享宴,三曰大射辟雍,四曰短簫鐃歌。
晉郊祀歌五篇,傅玄造:
天命有晉,穆穆明明。
我其夙夜,祗事上靈。
常於時假,迄用有成。
於薦玄牡,進夕其牲。
崇德作樂,神祇是聽。
右祠天地五郊夕牲歌一篇。
宣文烝哉,曰靖四方。
永言保之,夙夜匪康。
光天之命,上帝是皇。
嘉樂殷薦,靈祚景詳。
神祇隆假,享福無疆。
右祠天地五郊迎送神歌一篇。
天祚有晉,其命惟新。
受終於魏,奄有兆民。
燕及皇天,懷柔百神。
不顯遺烈,之德之純。
享其玄牡,式用肇禋。
神祇來格,福祿是臻。
時邁其猶,昊天子之。
祐享有晉,兆民戴之。
畏天之威,敬授民時。
不顯不承,於猶繹思。
皇極斯建,庶績鹹熙。
庶幾夙夜,惟晉之祺。
宣文惟後,克配彼天。
撫寧四海,保有康年。
於乎緝熙,肆用靖民。
爰立曲制,爰修禮紀。
作民之極,莫匪資始。
克昌厥後,永言保之。
右饗天地五郊歌三篇。
前所作天地郊明堂歌五篇,傅玄造:
皇矣有晉,時邁其德。
受終於天,光濟萬國。
萬國既光,神定厥祥。
虔於郊祀,祗事上皇。
祗事上皇,百祿是臻。
巍巍祖考,克配彼天。
嘉牲匪歆,德馨惟饗。
受天之祚,神和四暢。
右天地郊明堂夕牲歌。
於赫大晉,膺天景祥。
二帝邁德,宣茲重光。
我皇受命,奄有萬方。
郊祀配享,禮樂孔章。
神祇嘉饗,祖考是皇。
克昌厥後,保祚無疆。
右天地郊明堂降神歌。
整泰壇,祀皇神。
精氣感,百靈賓。
蘊朱火,燎芳薪。
紫煙遊,冠青雲。
神之體,靡象形。
曠無方,幽以清。
神之來,光景照。
聽無聞,視無兆。
神之至,舉歆歆。
靈爽協,動餘心。
神之坐,同歡娛。
澤雲翔,化風舒。
嘉樂奏,文中聲。
八音諧,神是聽。
鹹潔齋,並芬芳。
烹牷牲,享玉觴。
神說饗,歆禋祀。
祐大晉,降繁祉。
胙京邑,行四海。
保天年,窮地紀。
右天郊饗神歌。
整泰行,俟皇祗。
衆神感,羣靈儀。
陰祀設,吉禮施。
夜將極,時未移。
祗之體,無形象。
潛泰幽,洞忽荒。
祗之出,渼若有。
靈無遠,天下母。
祗之來,遺光景。
照若存,終冥冥。
祗之至,舉欣欣。
舞象德,歌成文。
祗之坐,同歡豫。
澤雨施,化雲布。
樂八變,聲教敷。
物鹹享,祗是娛。
齋既潔,侍者肅。
玉觴進,鹹穆穆。
饗嘉慶,歆德馨。
胙有晉,暨羣生。
溢九壤,格天庭。
保萬壽,延億齡。
右地郊饗神歌。
經始明堂,享祀匪懈。
於皇烈考,光配上帝。
赫赫上帝,既高既崇。
聖考是配,明德顯融。
率土敬職,萬方來祭。
常於時假,保胙永世。
右明堂饗神歌。
宋南郊雅樂登歌三篇,顏延之造:
《但歌》四曲,出自漢世。
無弦節,作伎,最先一人倡,三人和。
魏武帝尤好之。
時有宋容華者,清徹好聲,善唱此曲,當時特妙。
自晉以來,不復傳,遂絕。
《相和》,漢舊歌也。
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本一部,魏明帝分爲二,更遞夜宿。
本十七曲,朱生、宋識、列和等複合之爲十三曲。
《相和》《駕六龍》、《氣出倡》,武帝詞:
駕六龍乘風而行,行四海外。
路下之八邦,歷登高山,臨溪谷,乘雲而行,行四海外,東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來翱遊,驂駕六龍,飲玉漿,河水盡,不東流。
解愁腹,飲玉漿。
奉持行,東到蓬萊山。
上至天之門。
玉闕下,引見得入,赤松相對,四面顧望,視正焜煌。
開王心正興,其氣百道至,傳告無窮。
閉其口,但當愛氣,壽萬年。
東到海,與天連。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
常當專之,心恬憺無所愒欲,閉門坐自守,天與期氣。
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藥。
跪受之,敬神齊。
當如此,道自來。
華陰山,自以爲大,高百丈,浮雲爲之蓋。
仙人慾來,出隨風,列之雨。
吹我洞簫鼓瑟琴,何壒壒,酒與歌戲。
今日相樂誠爲樂,玉女起,起儛移數時。
鼓吹一何嘈嘈,從西北來時,仙道多駕煙,乘雲駕龍,鬱何蓩蓩。
遨遊八極,乃到崑崙之山,西王母側。
神仙金止玉亭,來者爲誰。
赤松王喬,乃德旋之門。
樂共飲食到黃昏,多駕合坐,萬歲長宜子孫。
遊君山,甚爲真,磪磈砟硌,爾自爲神。
乃到王母臺,金階玉爲堂,芝草生殿旁。
東西廂,客滿堂。
主人當行觴,坐者長壽遽何央。
長樂甫始宜孫子,常願主人增年,與天相守。
《厥初生》、《精列》,武帝詞: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
莫不有終期,聖賢不能免,何爲懷此憂。
願螭龍之駕,思想崑崙居。
思想崑崙居,見期於迂怪,志意在蓬萊。
志意在蓬萊,周孔聖徂落,會稽以墳丘。
會稽以墳丘,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
年之暮,奈何,過時時來微。
《江南可採蓮》、《江南》,古祠: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天地間》、《度關山》,武帝詞:
天地間,人爲貴。
立君牧民,爲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
絀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聖,總統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皋陶《甫刑》,何有失職。
嗟哉後世,改制易律。
勞民爲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
不及唐堯,採椽不斫。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
侈惡之大,儉爲恭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爲戚。
晉簡文鹹安元年十二月辛卯,熒惑逆行入太微,二年三月猶不退。
佔曰“國不安,有憂”是時,帝有桓溫之逼,恆懷憂慘。
七月,帝崩。
鹹安二年正月己酉,歲星犯填星,在須女。
佔曰“爲內亂”五月,歲星形色如太白。
佔曰“進退如度,奸邪息。
變色亂行,主無福。
歲星囚於仲夏,當細小而不明,此其失常也。
又爲臣強”六月,太白晝見在七星。
乙酉,太白犯輿鬼。
佔曰“國有憂”七月,帝疾甚,詔桓溫曰“少子可輔者輔之。
如不可,君自取之”賴侍中王坦之毀手詔,改使如王導輔政故事。
溫聞之大怒,將誅坦之等,內亂之應也。
是月,帝崩。
鹹安二年五月丁未,太白犯天關。
佔曰“兵起”六月,庾希入京城。
十一月,盧悚入宮,並誅滅。
晉孝武寧康元年正月戊申,月奄心大星。
案佔,災不在王者,則在豫州。
一曰“主命惡之”三月丙午,月奄南鬥第五星。
佔曰“大臣有憂,憂死亡”一曰“將軍死”七月,桓溫薨。
寧康二年正月丁巳,有星孛於女虛,經氐、亢、角、軫、翼、張。
九月丁丑,有星孛於天市。
十一月癸酉,太白奄熒惑,在營室。
佔曰“金火合爲爍,此災皆爲兵喪”太元元年五月,氐賊苻堅伐涼州。
七月,氐破涼州,虜張天錫。
十一月,桓衝發三州軍軍淮、泗,桓豁亦遣軍備境上。
寧康二年閏月己未,月奄牽牛南星。
佔曰“左將軍死”三年五月,北中郎將王坦之薨。
寧康三年六月辛卯,太白犯東井。
佔曰“秦地有兵”九月戊申,熒惑奄左執法。
佔曰“執法者死”太元元年,苻堅破涼州。
十月,尚書令王彪之卒。
晉孝武太元元年四月丙戌,熒惑犯南鬥第三星。
丙申,又奄第四星。
佔曰“兵大起,中國饑”一曰“有赦”八月癸酉,太白晝見在氐。
氐,兗州分野。
九月,熒惑犯哭泣星,遂入羽林。
佔曰“天子有哭泣事,中軍兵起”十一月己未,月奄左角。
佔曰“天子有兵”一曰“國有憂”三年六月,熒惑守羽林。
佔曰“禁兵大起”九月壬午,太白晝見在角,兗州分。
元年五月,大赦。
三年八月,氐賊韋鍾入漢中東下,苻融寇樊、鄧,慕容暐圍襄陽,氐兗州刺史彭超圍彭城。
四年二月,襄陽城陷,賊獲朱序。
彭超舍彭城,獲吉挹。
彭超等聚廣陵三河衆五萬。
於是徵虜謝石次塗中,右衛毛安之、遊擊河間王曇之等次堂邑,發丹陽民丁,使尹張涉屯衛京都。
六月,兗州刺史謝玄討賊,大破之,餘燼皆走。
是時中外連兵,比年荒儉。
是年,又發揚州萬人戍夏口。
太元四年十一月丁巳,太白犯哭星。
佔曰“天子有哭泣事”五年七月丙子,辰星犯軒轅。
佔曰“女主當之”九月癸未,皇后王氏崩。
太元六年
言天者有三家,一曰宣夜,二曰蓋天,三曰渾天,而天之正體,經無前說,馬《書》、班《志》,又闕其文。
漢靈帝議郎蔡邕於朔方上書曰“論天體者三家,宣夜之學,絕無師法。
《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
惟渾天僅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也。
立八尺圓體,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黃道。
佔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百世不易之道也。
官有其器而無本書,前志亦闕而不論。
本欲寢伏儀下,思惟微意,按度成數,以著篇章。
罪惡無狀,投畀有北,灰滅雨絕,勢路無由。
宜問羣臣,下及巖穴,知渾天之意者,使述其義”時閹官用事,邕議不行。
漢末吳人陸績善天文,始推渾天意。
王蕃者,盧江人,吳時爲中常侍,善數術,傳劉洪《乾象曆》。
依《乾象法》而制渾儀,立論考度曰:
前儒舊說,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
周旋無端,其形渾渾然,故曰渾天也。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露地上,半在地下。
其二端謂之南極、北極。
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強。
繞北極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謂之上規。
繞南極七十二度,常隱不見,謂之下規。
赤道帶天之紘,去兩極各九十一度少強。
黃道,日之所行也。
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內,與赤道東交於角五少弱,西交於奎十四少強。
其出赤道外極遠者,去赤道二十四度,鬥二十一度是也。
其入赤道內極遠者,亦二十四度,井二十五度是也。
日南至在鬥二十一度,去極百一十五度少強是也。
日最南,去極最遠,故景最長。
黃道鬥二十一度,出辰入申,故日亦出辰入申。
日晝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強,故日短。
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夜長。
自南至之後,日去極稍近,故景稍短。
日晝行地上度稍多,故日稍長。
夜行地下度稍少,故夜稍短。
日所在度稍北,故日稍北,以至於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去極六十七度少強,是日最北,去極最近,景最短。
黃道井二十五度,出寅入戌,故日亦出寅入戌。
日晝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日長。
夜行地下百四十六度強,故夜短。
自夏至之後,日去極稍遠,故景稍長。
日晝行地上度稍少,故日稍短。
夜行地下度稍多,故夜稍長。
日所在度稍南,故日出入稍南,以至於南至而復初焉。
鬥二十一,井二十五,南北相覺四十八度。
春分日,在奎十四少強。
秋分日,在角五少弱,此黃赤二道之交中也。
去極俱九十一度少強,南北處鬥二十一井二十五之中,故景居二至長短之中。
奎十四,角五,出卯入酉,故日亦出卯入酉。
晉惠帝元康二年二月,天西北大裂。
按劉向說“天裂,陽不足。
地動,陰有餘”是時人主拱默,婦後專制。
元康三年四月,熒惑守太微六十日。
佔曰“諸侯三公謀其上,必有斬臣”一曰“天子亡國”是春,太白守畢,至是百餘日。
佔曰“有急令之憂”一曰“相亡。
又爲邊境不安”是年,鎮、歲、太白三星聚於畢昴。
佔曰“爲兵喪。
畢昴,趙地也”後賈后陷殺太子,趙王廢后,又殺之,斬張華、裴頠,遂篡位,廢帝爲太上皇。
天下從此遘亂連禍。
元康五年四月,有星孛於奎,至軒轅、太微,經三臺、大陵。
佔曰“奎爲魯,又爲庫兵,軒轅爲後宮,太微天子廷,三臺爲三司,大陵有積屍死喪之事”明年,武庫火,西羌反。
後五年,司空張華遇禍,賈后廢死,魯公賈謐誅。
又明年,趙王儉篡位。
於是三王興兵討倫,士民戰死十餘萬人。
元康六年六月丙午夜,有枉矢自斗魁東南行。
按佔曰“以亂伐亂。
北斗主執殺,出斗魁,居中執殺者不直象也”十月,太白晝見。
後趙王殺張、裴,廢賈后,以理太子之冤,因自篡盜,以至屠滅。
以亂伐亂,兵喪臣強之應也。
元康九年二月,熒惑守心。
佔曰“王者惡之”八月,熒惑入羽林。
佔曰“禁兵大起”後二年,惠帝見廢爲太上皇,俄而三王起兵討倫。
倫悉遣中軍兵,相距累月。
晉惠帝永康元年三月,妖星見南方,中臺星坼,太白晝見。
佔曰“妖星出,天下大兵將起。
臺星失常,三公憂。
太白晝見爲不臣”是月,賈后殺太子,趙王倫尋廢殺後及司空張華,又廢帝自立。
於是三王並起,迭總大權。
永康元年五月,熒惑入南鬥。
佔曰“宰相死,兵大起。
鬥又吳分也”是時趙王倫爲相,明年篡位,三王興師誅之。
太安二年,石冰破揚州。
永康元年八月,熒惑入箕。
佔曰“人主失位,兵起”十二月,彗出牽牛之西,指天市。
佔曰“牛者七政始,彗出之,改元易號之象也”天市一名天府,一名天子禖,帝座在其中。
明年,趙王篡位,改元,尋爲大兵所滅。
永康二年二月,太白出西方,逆行入東井。
佔曰“國失政,臣爲亂”四月,彗星見齊分。
佔曰“齊有兵喪”是時齊王冏起兵討趙王倫。
倫滅,冏擁兵不朝,專權淫侈,明年誅死。
晉惠帝永寧元年,自正月至於閏月,五星互經天。
《星傳》曰“日陽,君道也。
星陰,臣道也。
日出則星亡,臣不得專也。
晝而星見午上者爲經天,其佔爲不臣,爲更王。
今五星悉經天,天變所未有也”石氏說曰“辰星晝見,其國不亡,則大亂”是後臺鼎方伯,互秉大權。
二帝流亡,遂至六夷強,迭據華夏,亦載籍所未有也。
永寧元年五月,太白晝見。
佔同前
夫體睿窮幾,含靈獨秀,謂之聖人,所以能君四海而役萬物,使動植之類,莫不各得其所。
百姓仰之,歡若親戚,芬若椒蘭,故爲旗章輿服以崇之,玉璽黃屋以尊之。
以神器之重,推之於兆民之上,自中智以降,則萬物之爲役者也。
性識殊品,蓋有愚暴之理存焉。
見聖人利天下,謂天下可以爲利。
見萬物之歸聖人,謂之利萬物。
力爭之徒,至以逐鹿方之,亂臣賊子,所以多於世也。
夫龍飛九五,配天光宅,有受命之符,天人之應。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而聖人則之”符瑞之義大矣。
赫胥、燧人之前,無聞焉。
太昊帝宓犧氏,母曰華胥。
燧人之世,有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犧於成紀。
蛇身人首,有聖德。
燧人氏沒,宓犧代之,受《龍圖》,畫八卦,所謂“河出《圖》”者也。
有景龍之瑞。
炎帝神農氏,母曰女登,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山,生炎帝。
人身牛首,有聖德,致大火之瑞。
嘉禾生,醴泉出。
黃帝軒轅氏,母曰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黃帝於壽丘。
弱而能言,龍顏,有聖德,劾百神朝而使之。
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
以女魃止淫雨。
天下既定,聖德光被,羣瑞畢臻。
有屈軼之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
有景雲之瑞,有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
赤方中有兩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黃色,以天清明時見於攝提,名曰景星。
黃帝黃服齋於中宮,坐於玄扈洛水之上,有鳳皇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或止帝之東園,或巢於阿閣,或鳴於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
麒麟在囿,神鳥來儀。
有大螻如羊,大螾如虹。
黃帝以土氣勝,遂以土德王。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霧三日三夜,晝昏。
黃帝以問天老、力牧、容成曰“於公何如”天老曰“臣聞之,國安,其主好文,則鳳凰居之。
國亂,其主好武,則鳳凰去之。
今鳳凰翔於東郊而樂之,其鳴音中夷則,與天相副。
以是觀之,天有嚴教以賜帝,帝勿犯也”乃召史卜之,龜燋。
史曰“臣不能佔也。
其問之聖人”帝曰“已問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龜不違聖智,故燋”霧除,遊於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
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得《圖》、《書》焉。
《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
軒轅接萬神於明庭,今寒門谷口是也。
帝摯少昊氏,母曰女節,見星如虹,下流華渚,既而夢接意感,生少昊。
登帝位,有鳳皇之瑞。
帝顓頊高陽氏,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於幽房之宮,生顓頊於若水。
首戴干戈,有聖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52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