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五穀之長,王者德盛,則二苗共秀。
於周德,三苗共穗。
於商德,同本異穟。
於夏德,異本同秀。
漢宣帝元康四年,嘉穀玄稷,降於郡國。
漢章帝元和中,嘉禾生郡國。
漢安帝延光二年六月,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漢桓帝建和二年四月,嘉禾生大司農帑。
漢桓帝永康元年八月,嘉禾生魏郡。
魏文帝黃初元年,郡國三言嘉禾生。
吳孫權黃龍三年十月,會稽南始平言嘉禾生。
孫權赤烏七年秋,宛陵言嘉禾生。
晉武帝泰始八年十月,瀘水胡王彭護獻嘉禾。
晉武帝太康四年十二月,嘉禾生扶風雍。
太康五年七月,嘉禾生豫章南昌。
太康八年閏三月,嘉禾生東夷校尉園。
太康八年九月,嘉禾生東萊掖。
晉愍帝建興元年八月癸亥,嘉禾生襄平縣,一莖七穗。
建興二年六月,嘉禾生平州治,三實同蒂。
建興三年七月,嘉禾生襄平縣,異體同蒂。
宋文帝元嘉二年十月,嘉禾生潁川陽翟,太守垣苗以聞。
元嘉九年三月,嘉禾生義陽,豫州刺史長沙王義欣以獻。
元嘉十年八月,嘉禾生汝南苞信,豫州刺史長沙王義欣以獻。
元嘉十一年八月,嘉禾一莖九穗生北汝陰,太守王玄謨以獻。
元嘉二十年六月,嘉禾一莖九穗生上庸新安,梁州刺史劉道以獻。
元嘉二十一年,嘉禾生新野鄧縣,雍州刺史蕭思話以獻。
元嘉二十二年六月,嘉禾生籍田,一莖九穗。
元嘉二十二年七月癸酉,嘉禾生平虜陵,徐州刺史臧質以獻。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嘉禾生太尉府田,太尉江夏王義恭以聞。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嘉禾生揚州東耕田,刺史始興王浚以聞。
元嘉二十二年,嘉禾生華林園,百六十穗,園丞陳襲祖以聞。
元嘉二十二年,嘉禾生潁川陽白,豫州刺史趙伯符以獻。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乙丑,嘉禾旅生藉田,藉田令褚熙伯以聞。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庚午,嘉禾生丹陽椒唐裏,揚州刺史始興王浚以聞。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庚辰,嘉禾生醴湖屯,屯主王世宗以聞。
元嘉二十三年八月己酉,嘉禾生華林園,園丞陳襲祖以聞。
元嘉二十三年九月庚申,嘉禾生沛郡蕭,徵北大將軍衡陽王義季以聞。
元嘉二十三年,嘉禾生江夏汝南,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以聞。
元嘉二十四年七月乙卯,嘉禾旅生華林園及景陽山,園丞梅道念以聞。
太尉江夏王義恭上表曰:
臣聞居高聽卑,上帝之功。
天且弗違,聖王之德。
故能影響二儀,甄陶萬有。
鑑觀今古,採驗圖緯,未有道闕化虧,而禎物著明者也。
自皇運受終,辰曜交和,是以卉木表靈,山淵效寶。
伏惟陛下體《乾》統極,休符襲逮。
若乃鳳儀西郊,龍見東邑,海酋獻改緇之羽,河祗開俟清之源。
於周德,三苗共穗。
於商德,同本異穟。
於夏德,異本同秀。
漢宣帝元康四年,嘉穀玄稷,降於郡國。
漢章帝元和中,嘉禾生郡國。
漢安帝延光二年六月,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漢桓帝建和二年四月,嘉禾生大司農帑。
漢桓帝永康元年八月,嘉禾生魏郡。
魏文帝黃初元年,郡國三言嘉禾生。
吳孫權黃龍三年十月,會稽南始平言嘉禾生。
孫權赤烏七年秋,宛陵言嘉禾生。
晉武帝泰始八年十月,瀘水胡王彭護獻嘉禾。
晉武帝太康四年十二月,嘉禾生扶風雍。
太康五年七月,嘉禾生豫章南昌。
太康八年閏三月,嘉禾生東夷校尉園。
太康八年九月,嘉禾生東萊掖。
晉愍帝建興元年八月癸亥,嘉禾生襄平縣,一莖七穗。
建興二年六月,嘉禾生平州治,三實同蒂。
建興三年七月,嘉禾生襄平縣,異體同蒂。
宋文帝元嘉二年十月,嘉禾生潁川陽翟,太守垣苗以聞。
元嘉九年三月,嘉禾生義陽,豫州刺史長沙王義欣以獻。
元嘉十年八月,嘉禾生汝南苞信,豫州刺史長沙王義欣以獻。
元嘉十一年八月,嘉禾一莖九穗生北汝陰,太守王玄謨以獻。
元嘉二十年六月,嘉禾一莖九穗生上庸新安,梁州刺史劉道以獻。
元嘉二十一年,嘉禾生新野鄧縣,雍州刺史蕭思話以獻。
元嘉二十二年六月,嘉禾生籍田,一莖九穗。
元嘉二十二年七月癸酉,嘉禾生平虜陵,徐州刺史臧質以獻。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嘉禾生太尉府田,太尉江夏王義恭以聞。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嘉禾生揚州東耕田,刺史始興王浚以聞。
元嘉二十二年,嘉禾生華林園,百六十穗,園丞陳襲祖以聞。
元嘉二十二年,嘉禾生潁川陽白,豫州刺史趙伯符以獻。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乙丑,嘉禾旅生藉田,藉田令褚熙伯以聞。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庚午,嘉禾生丹陽椒唐裏,揚州刺史始興王浚以聞。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庚辰,嘉禾生醴湖屯,屯主王世宗以聞。
元嘉二十三年八月己酉,嘉禾生華林園,園丞陳襲祖以聞。
元嘉二十三年九月庚申,嘉禾生沛郡蕭,徵北大將軍衡陽王義季以聞。
元嘉二十三年,嘉禾生江夏汝南,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以聞。
元嘉二十四年七月乙卯,嘉禾旅生華林園及景陽山,園丞梅道念以聞。
太尉江夏王義恭上表曰:
臣聞居高聽卑,上帝之功。
天且弗違,聖王之德。
故能影響二儀,甄陶萬有。
鑑觀今古,採驗圖緯,未有道闕化虧,而禎物著明者也。
自皇運受終,辰曜交和,是以卉木表靈,山淵效寶。
伏惟陛下體《乾》統極,休符襲逮。
若乃鳳儀西郊,龍見東邑,海酋獻改緇之羽,河祗開俟清之源。
麒麟者,仁獸也。
牡曰麒,牝曰麟。
不刳胎剖卵則至。
麕身而牛尾,狼項而一角,黃色而馬足。
含仁而戴義,音中鍾呂,步中規矩,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洿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
明王動靜有儀則見。
牡鳴曰“逝聖”,牝鳴曰“歸和”,春鳴曰“扶幼”,夏鳴曰“養綏”。
漢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
漢武帝太始二年三月,獲白麟。
漢章帝元和二年以來,至章和元年,凡三年,麒麟五十一見郡國。
漢安帝延光三年七月,麒麟見潁川陽翟。
延光三年八月戊子,麒麟見潁川陽翟。
延光四年正月壬午,麒麟見東郡濮陽。
漢獻帝延康元年,麒麟十見郡國。
吳孫權赤烏元年八月,武昌言麒麟見。
又白麟見建業。
晉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麒麟見南郡枝江。
晉武帝咸寧五年二月甲午,白麟見平原鬲縣。
咸寧五年九月甲午,麒麟見河南陽城。
晉武帝太康元年四月,白麟見頓丘。
晉愍帝建興二年九月丙戌,麒麟見襄平,州刺史崔毖以聞。
晉元帝太興元年正月戊子,麒麟見豫章。
晉成帝咸和八年五月己巳,麒麟見遼東。
鳳凰者,仁鳥也。
不刳胎剖卵則至。
或翔或集。
雄曰鳳,雌曰凰。
蛇頭燕頷,龜背鱉腹,鶴頸雞喙,鴻前魚尾,青首駢翼,鷺立而鴛鴦思。
首戴德而揹負仁,項荷義而膺抱信,足履正而尾系武。
小音中鍾,大音中鼓。
延頸奮翼,五光備舉。
興八風,降時雨,食有節,飲有儀,往有文,來有嘉,遊必擇地,飲不妄下。
其鳴,雄曰“節節”,雌曰“足足”。
晨鳴曰“發明”,晝鳴曰“上朔”,夕鳴曰“歸昌”,昏鳴曰“固常”,夜鳴曰“保長”。
其樂也,徘徘徊徊,雍雍喈喈。
唯鳳皇爲能究萬物,通天祉,象百狀,達王道,率五音,成九德,備文武,正下國。
故得鳳之象,一則過之,二則翔之,三則集之,四則春秋居之,五則終身居之。
漢昭帝始元三年十月,鳳皇集東海,遣使祠其處。
漢宣帝本始元年五月,鳳皇集膠東。
本始四年五月,鳳皇集北海。
漢宣帝地節二年四月,鳳皇集魯,羣鳥從之。
漢宣帝元康元年三月,鳳皇集泰山、陳留。
元康四年,南郡獲威鳳。
漢宣帝神雀二年二月,鳳皇集京師,羣鳥從之以萬數。
神雀四年春,鳳皇集京師。
神雀四年十月,鳳皇十一集杜陵。
神雀四年十二月,鳳皇集上林。
漢宣帝甘露三年二月,鳳皇集新蔡,羣鳥四面行列,皆向鳳皇立,以萬數。
漢光武建武十七年十月,鳳皇五,高八九尺,毛羽五采,集潁川郡,羣鳥並從行列,蓋地數頃,留十七日乃去。
漢章帝元和二年以來,至章和元年,凡三年,鳳皇百三十九見郡國。
漢安帝延光
牡曰麒,牝曰麟。
不刳胎剖卵則至。
麕身而牛尾,狼項而一角,黃色而馬足。
含仁而戴義,音中鍾呂,步中規矩,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洿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
明王動靜有儀則見。
牡鳴曰“逝聖”,牝鳴曰“歸和”,春鳴曰“扶幼”,夏鳴曰“養綏”。
漢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
漢武帝太始二年三月,獲白麟。
漢章帝元和二年以來,至章和元年,凡三年,麒麟五十一見郡國。
漢安帝延光三年七月,麒麟見潁川陽翟。
延光三年八月戊子,麒麟見潁川陽翟。
延光四年正月壬午,麒麟見東郡濮陽。
漢獻帝延康元年,麒麟十見郡國。
吳孫權赤烏元年八月,武昌言麒麟見。
又白麟見建業。
晉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麒麟見南郡枝江。
晉武帝咸寧五年二月甲午,白麟見平原鬲縣。
咸寧五年九月甲午,麒麟見河南陽城。
晉武帝太康元年四月,白麟見頓丘。
晉愍帝建興二年九月丙戌,麒麟見襄平,州刺史崔毖以聞。
晉元帝太興元年正月戊子,麒麟見豫章。
晉成帝咸和八年五月己巳,麒麟見遼東。
鳳凰者,仁鳥也。
不刳胎剖卵則至。
或翔或集。
雄曰鳳,雌曰凰。
蛇頭燕頷,龜背鱉腹,鶴頸雞喙,鴻前魚尾,青首駢翼,鷺立而鴛鴦思。
首戴德而揹負仁,項荷義而膺抱信,足履正而尾系武。
小音中鍾,大音中鼓。
延頸奮翼,五光備舉。
興八風,降時雨,食有節,飲有儀,往有文,來有嘉,遊必擇地,飲不妄下。
其鳴,雄曰“節節”,雌曰“足足”。
晨鳴曰“發明”,晝鳴曰“上朔”,夕鳴曰“歸昌”,昏鳴曰“固常”,夜鳴曰“保長”。
其樂也,徘徘徊徊,雍雍喈喈。
唯鳳皇爲能究萬物,通天祉,象百狀,達王道,率五音,成九德,備文武,正下國。
故得鳳之象,一則過之,二則翔之,三則集之,四則春秋居之,五則終身居之。
漢昭帝始元三年十月,鳳皇集東海,遣使祠其處。
漢宣帝本始元年五月,鳳皇集膠東。
本始四年五月,鳳皇集北海。
漢宣帝地節二年四月,鳳皇集魯,羣鳥從之。
漢宣帝元康元年三月,鳳皇集泰山、陳留。
元康四年,南郡獲威鳳。
漢宣帝神雀二年二月,鳳皇集京師,羣鳥從之以萬數。
神雀四年春,鳳皇集京師。
神雀四年十月,鳳皇十一集杜陵。
神雀四年十二月,鳳皇集上林。
漢宣帝甘露三年二月,鳳皇集新蔡,羣鳥四面行列,皆向鳳皇立,以萬數。
漢光武建武十七年十月,鳳皇五,高八九尺,毛羽五采,集潁川郡,羣鳥並從行列,蓋地數頃,留十七日乃去。
漢章帝元和二年以來,至章和元年,凡三年,鳳皇百三十九見郡國。
漢安帝延光
《五行傳》曰“好戰攻,輕百姓,飾城郭,侵邊境,則金不從革。
謂金失其性而爲災也”又曰“言之不從,是謂不乂。
厥咎僭,厥罰恆暘,厥極憂。
時則有詩妖,時則有介蟲之孽,時則有犬禍,時則有口舌之痾,時則有白眚、白祥。
惟木沴金”介蟲,劉歆傳以爲毛蟲。
金不從革:
魏世張掖石瑞,雖是晉氏之符命,而於魏爲妖。
好攻戰,輕百姓,飾城郭,侵邊境,魏氏三祖皆有其事。
劉歆以爲金石同類,石圖發非常之文,此不從革之異也。
晉定大業,多敝曹氏,石瑞文“大討曹”之應也。
魏明帝青龍中,盛修宮室,西取長安金狄,承露盤折,聲聞數十里,金狄泣,於是因留霸城。
此金失其性而爲異也。
吳時,歷陽縣有巖穿似印,鹹雲“石印封發,天下太平”。
孫皓天璽元年印發。
又陽羨山有石穴,長十餘丈。
皓初修武昌宮,有遷都之意。
是時武昌爲離宮。
班固雲“離宮與城郭同佔”飾城郭之謂也。
寶鼎三年,皓出東關,遣丁奉至合肥。
建衡三年,皓又大舉出華里。
侵邊境之謂也。
故令金失其性,卒面縛而吳亡。
晉惠帝永興元年,成都伐長沙,每夜戈戟鋒有火光如縣燭。
此輕民命,好攻戰,金失其性而爲變也。
天戒若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成都不悟,終以敗亡。
晉懷帝永嘉元年,項縣有魏豫州刺史賈逵石碑,生金可採。
此金不從革而爲變也。
五月,汲桑作亂,羣寇飈起。
晉清河王覃爲世子時,所佩金鈴忽生起如粟者。
康王母疑不祥,譭棄之。
及後爲惠帝太子,不終於位,卒爲司馬越所殺。
晉元帝永昌元年,甘卓將襲王敦,既而中止。
及還家,多變怪,照鏡不見其頭。
此金失其性而爲妖也。
尋爲敦所襲,遂夷滅。
石虎時,鄴城鳳陽門上金鳳凰二頭,飛入漳河。
晉海西太和中,會稽山陰縣起倉,鑿地得兩大船,滿中錢,錢皆輪文大形。
時日向莫,鑿者馳以告官。
官夜遣防守甚嚴。
至明旦,失錢所在,唯有船存,視其狀,悉有錢處。
晉安帝義熙初,東陽太守殷仲文照鏡不見其頭,尋亦誅翦。
佔與甘同。
宋後廢帝元徽四年,義熙、晉陵二郡,並有霹靂車墜地,如青石,草木燋死。
言之不從:
魏齊王嘉平初,東郡有訛言云,白馬河出妖馬,夜過官牧邊鳴呼,衆馬皆應。
明日見其跡,大如斛,行數裏,還入河。
楚王彪本封白馬,兗州刺史令狐愚以彪有智勇,及聞此言,遂與王凌謀共立之。
遣人謂曰“天下事未可知,願王自愛”彪答曰“知厚意”事泄,凌、愚被誅,彪賜死。
此言不從之罰也。
詩云“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劉禪嗣位,譙周引晉穆侯、漢靈帝命子事譏之曰“先主諱備,其訓具
謂金失其性而爲災也”又曰“言之不從,是謂不乂。
厥咎僭,厥罰恆暘,厥極憂。
時則有詩妖,時則有介蟲之孽,時則有犬禍,時則有口舌之痾,時則有白眚、白祥。
惟木沴金”介蟲,劉歆傳以爲毛蟲。
金不從革:
魏世張掖石瑞,雖是晉氏之符命,而於魏爲妖。
好攻戰,輕百姓,飾城郭,侵邊境,魏氏三祖皆有其事。
劉歆以爲金石同類,石圖發非常之文,此不從革之異也。
晉定大業,多敝曹氏,石瑞文“大討曹”之應也。
魏明帝青龍中,盛修宮室,西取長安金狄,承露盤折,聲聞數十里,金狄泣,於是因留霸城。
此金失其性而爲異也。
吳時,歷陽縣有巖穿似印,鹹雲“石印封發,天下太平”。
孫皓天璽元年印發。
又陽羨山有石穴,長十餘丈。
皓初修武昌宮,有遷都之意。
是時武昌爲離宮。
班固雲“離宮與城郭同佔”飾城郭之謂也。
寶鼎三年,皓出東關,遣丁奉至合肥。
建衡三年,皓又大舉出華里。
侵邊境之謂也。
故令金失其性,卒面縛而吳亡。
晉惠帝永興元年,成都伐長沙,每夜戈戟鋒有火光如縣燭。
此輕民命,好攻戰,金失其性而爲變也。
天戒若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成都不悟,終以敗亡。
晉懷帝永嘉元年,項縣有魏豫州刺史賈逵石碑,生金可採。
此金不從革而爲變也。
五月,汲桑作亂,羣寇飈起。
晉清河王覃爲世子時,所佩金鈴忽生起如粟者。
康王母疑不祥,譭棄之。
及後爲惠帝太子,不終於位,卒爲司馬越所殺。
晉元帝永昌元年,甘卓將襲王敦,既而中止。
及還家,多變怪,照鏡不見其頭。
此金失其性而爲妖也。
尋爲敦所襲,遂夷滅。
石虎時,鄴城鳳陽門上金鳳凰二頭,飛入漳河。
晉海西太和中,會稽山陰縣起倉,鑿地得兩大船,滿中錢,錢皆輪文大形。
時日向莫,鑿者馳以告官。
官夜遣防守甚嚴。
至明旦,失錢所在,唯有船存,視其狀,悉有錢處。
晉安帝義熙初,東陽太守殷仲文照鏡不見其頭,尋亦誅翦。
佔與甘同。
宋後廢帝元徽四年,義熙、晉陵二郡,並有霹靂車墜地,如青石,草木燋死。
言之不從:
魏齊王嘉平初,東郡有訛言云,白馬河出妖馬,夜過官牧邊鳴呼,衆馬皆應。
明日見其跡,大如斛,行數裏,還入河。
楚王彪本封白馬,兗州刺史令狐愚以彪有智勇,及聞此言,遂與王凌謀共立之。
遣人謂曰“天下事未可知,願王自愛”彪答曰“知厚意”事泄,凌、愚被誅,彪賜死。
此言不從之罰也。
詩云“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劉禪嗣位,譙周引晉穆侯、漢靈帝命子事譏之曰“先主諱備,其訓具
劉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東莞莒人,漢齊悼惠王肥後也,世居京口。
少好《書》、《傳》,博覽多通,爲濟陽江敳所知。
敳爲建武將軍、琅邪內史,以爲府主簿。
初,穆之嘗夢與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風,驚懼。
俯視船下,見有二白龍夾舫。
既而至一山,峯崿聳秀,林樹繁密,意甚悅之。
及高祖克京城,問何無忌曰“急須一府主簿,何由得之”無忌曰“無過劉道民”高祖曰“吾亦識之”即馳信召焉。
時穆之聞京城有叫噪之聲,晨起出陌頭,屬與信會。
穆之直視不言者久之。
既而反室,壞布裳爲絝,往見高祖。
高祖謂之曰“我始舉大義,方造艱難,須一軍吏甚急,卿謂誰堪其選”穆之曰“貴府始建,軍吏實須其才,倉卒之際,當略無見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濟矣”即於坐受署。
從平京邑,高祖始至,諸大處分,皆倉卒立定,並穆之所建也。
遂委以腹心之任,動止諮焉。
穆之亦竭節盡誠,無所遺隱。
時晉綱寬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負勢陵縱,小民窮蹙,自立無所。
重以司馬元顯政令違舛,桓玄科條繁密。
穆之斟酌時宜,隨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
遷尚書祠部郎,復爲府主簿,記室錄事參軍,領堂邑太守。
以平桓玄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義熙三年,揚州刺史王謐薨。
高祖次應入輔,劉毅等不欲高祖入,議以中領軍謝混爲揚州。
或欲令高祖於丹徒領州,以內事付尚書僕射孟昶。
遣尚書右丞皮沈以二議諮高祖。
沈先見穆之,具說朝議。
穆之僞起如廁,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從”高祖既見沈,且令出外,呼穆之問曰“卿雲沈言不可從,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篡奪,天命已移。
公興復皇祚,勳高萬古。
既有大功,便有大位。
位大勳高,非可持久。
公今日形勢,豈得居謙自弱,遂爲守藩之將邪。
劉、孟諸公,與公俱起布衣,共立大義,本欲匡主成勳,以取富貴耳。
事有前後,故一時推功,非爲委體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
力敵勢均,終相吞咀。
揚州根本所繫,不可假人。
前者以授王謐,事出權道,豈是始終大計必宜若此而已哉。
今若復以他授,便應受制於人。
一失權柄,無由可得。
而公功高勳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異端互起,將來之危難,可不熟念。
今朝議如此,宜相酧答,必雲在我,厝辭又難。
唯應雲神州治本,宰輔崇要,興喪所階,宜加詳擇。
此事既大,非可懸論,便暫入朝,共盡同異。
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餘人,明矣”高祖從其言,由是入輔。
從徵廣固,還拒盧循,常居幕中畫策,決斷衆事。
劉毅等疾穆之見親,每從容言其權重,高祖愈信
少好《書》、《傳》,博覽多通,爲濟陽江敳所知。
敳爲建武將軍、琅邪內史,以爲府主簿。
初,穆之嘗夢與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風,驚懼。
俯視船下,見有二白龍夾舫。
既而至一山,峯崿聳秀,林樹繁密,意甚悅之。
及高祖克京城,問何無忌曰“急須一府主簿,何由得之”無忌曰“無過劉道民”高祖曰“吾亦識之”即馳信召焉。
時穆之聞京城有叫噪之聲,晨起出陌頭,屬與信會。
穆之直視不言者久之。
既而反室,壞布裳爲絝,往見高祖。
高祖謂之曰“我始舉大義,方造艱難,須一軍吏甚急,卿謂誰堪其選”穆之曰“貴府始建,軍吏實須其才,倉卒之際,當略無見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濟矣”即於坐受署。
從平京邑,高祖始至,諸大處分,皆倉卒立定,並穆之所建也。
遂委以腹心之任,動止諮焉。
穆之亦竭節盡誠,無所遺隱。
時晉綱寬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負勢陵縱,小民窮蹙,自立無所。
重以司馬元顯政令違舛,桓玄科條繁密。
穆之斟酌時宜,隨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
遷尚書祠部郎,復爲府主簿,記室錄事參軍,領堂邑太守。
以平桓玄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義熙三年,揚州刺史王謐薨。
高祖次應入輔,劉毅等不欲高祖入,議以中領軍謝混爲揚州。
或欲令高祖於丹徒領州,以內事付尚書僕射孟昶。
遣尚書右丞皮沈以二議諮高祖。
沈先見穆之,具說朝議。
穆之僞起如廁,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從”高祖既見沈,且令出外,呼穆之問曰“卿雲沈言不可從,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篡奪,天命已移。
公興復皇祚,勳高萬古。
既有大功,便有大位。
位大勳高,非可持久。
公今日形勢,豈得居謙自弱,遂爲守藩之將邪。
劉、孟諸公,與公俱起布衣,共立大義,本欲匡主成勳,以取富貴耳。
事有前後,故一時推功,非爲委體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
力敵勢均,終相吞咀。
揚州根本所繫,不可假人。
前者以授王謐,事出權道,豈是始終大計必宜若此而已哉。
今若復以他授,便應受制於人。
一失權柄,無由可得。
而公功高勳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異端互起,將來之危難,可不熟念。
今朝議如此,宜相酧答,必雲在我,厝辭又難。
唯應雲神州治本,宰輔崇要,興喪所階,宜加詳擇。
此事既大,非可懸論,便暫入朝,共盡同異。
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餘人,明矣”高祖從其言,由是入輔。
從徵廣固,還拒盧循,常居幕中畫策,決斷衆事。
劉毅等疾穆之見親,每從容言其權重,高祖愈信
《五行傳》曰“治宮室,飾臺榭,內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謂土失其性而爲災也。
又曰“思心不睿,是謂不聖。
厥咎瞀,厥罰恆風,厥極兇短折。
時則有脂夜之妖,時則有華孽,時則有牛禍,時則有心腹之痾,時則有黃眚、黃祥,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班固曰“不言惟而獨曰時則有者,非一衝氣所沴,明其異大也”華孽,劉歆傳以爲蠃蟲之孽,謂螟屬也。
稼穡不成:
吳孫皓時,嘗歲無水旱,苗稼豐美,而實不成,百姓以饑,皞境皆然,連歲不已。
吳人以爲傷露,非也。
按劉向《春秋說》曰“水旱當書,不書水旱而曰大無麥禾者,土氣不養,稼穡不成”此其義也。
皓初遷都武昌,尋遷建業,又起新館,綴飾珠玉,壯麗過甚,破壞諸宮,增修苑囿,犯暑妨農,官民疲怠。
《月令》,“季夏不可以興土功”。
皓皆冒之。
此治宮室飾臺榭之罰,與《春秋》魯莊公三築臺同應也。
班固曰“無水旱之災,而草木百穀不熟,皆爲稼穡不成”
晉穆帝永和十年,三麥不登,至關西亦然。
自去秋至是夏,無水旱,無麥者,如劉向說也。
又俗雲,“多苗而不實爲傷”,又其義也。
恆風:
魏齊王正始九年十一月,大風數十日,髮屋折樹。
十二月戊子晦,尤甚,動太極東閣。
魏齊王嘉平元年正月壬辰朔,西北大風,髮屋折木,昏塵蔽天。
按管輅說此爲時刑,大風,執政之憂也。
是時曹爽區瞀目專,驕僭過度,天戒數見,終不改革。
此思心不睿,恆風之罰也。
後逾旬而爽等滅。
京房《易傳》曰“衆逆同志,至德乃潛,厥異風。
其風也,行不解,物不長,雨小而傷。
政悖德隱,茲謂亂。
厥風先風不雨,大風暴起,髮屋折木。
守義不進,茲謂眊。
厥風與雲俱起,折五穀莖。
臣易上政,茲謂不順。
厥風大飈髮屋。
賦斂不理,茲謂禍。
厥風絕經紀,止即溫,溫即蟲。
侯專封,茲謂不統。
厥風疾而樹不搖,谷不成。
闢不思道利,茲謂無澤。
厥風不搖木,旱無雲,傷禾。
公常於利,茲謂亂。
厥風微而溫,生蟲蝗,害五穀。
棄正作淫,茲謂惑。
厥風溫,螟蟲起,害有益人之物。
侯不朝,茲謂叛。
厥風無恆,地變赤,雨殺人”
吳孫權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樹二株,石碑蹉動,吳城兩門飛落。
按華覈對,役繁賦重,區瞀不睿之罰也。
明年,權薨。
吳孫亮建興元年十二月丙申,大風震電。
是歲,魏遣大衆三道來攻,諸葛恪破其東興軍,二軍亦退。
明年,恪又攻新城,喪衆大半,還伏誅。
吳孫休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風四轉五復,濛霧連日。
是時孫綝一門五侯,權傾吳主,風霧之災,與漢五侯、丁、傅
又曰“思心不睿,是謂不聖。
厥咎瞀,厥罰恆風,厥極兇短折。
時則有脂夜之妖,時則有華孽,時則有牛禍,時則有心腹之痾,時則有黃眚、黃祥,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班固曰“不言惟而獨曰時則有者,非一衝氣所沴,明其異大也”華孽,劉歆傳以爲蠃蟲之孽,謂螟屬也。
稼穡不成:
吳孫皓時,嘗歲無水旱,苗稼豐美,而實不成,百姓以饑,皞境皆然,連歲不已。
吳人以爲傷露,非也。
按劉向《春秋說》曰“水旱當書,不書水旱而曰大無麥禾者,土氣不養,稼穡不成”此其義也。
皓初遷都武昌,尋遷建業,又起新館,綴飾珠玉,壯麗過甚,破壞諸宮,增修苑囿,犯暑妨農,官民疲怠。
《月令》,“季夏不可以興土功”。
皓皆冒之。
此治宮室飾臺榭之罰,與《春秋》魯莊公三築臺同應也。
班固曰“無水旱之災,而草木百穀不熟,皆爲稼穡不成”
晉穆帝永和十年,三麥不登,至關西亦然。
自去秋至是夏,無水旱,無麥者,如劉向說也。
又俗雲,“多苗而不實爲傷”,又其義也。
恆風:
魏齊王正始九年十一月,大風數十日,髮屋折樹。
十二月戊子晦,尤甚,動太極東閣。
魏齊王嘉平元年正月壬辰朔,西北大風,髮屋折木,昏塵蔽天。
按管輅說此爲時刑,大風,執政之憂也。
是時曹爽區瞀目專,驕僭過度,天戒數見,終不改革。
此思心不睿,恆風之罰也。
後逾旬而爽等滅。
京房《易傳》曰“衆逆同志,至德乃潛,厥異風。
其風也,行不解,物不長,雨小而傷。
政悖德隱,茲謂亂。
厥風先風不雨,大風暴起,髮屋折木。
守義不進,茲謂眊。
厥風與雲俱起,折五穀莖。
臣易上政,茲謂不順。
厥風大飈髮屋。
賦斂不理,茲謂禍。
厥風絕經紀,止即溫,溫即蟲。
侯專封,茲謂不統。
厥風疾而樹不搖,谷不成。
闢不思道利,茲謂無澤。
厥風不搖木,旱無雲,傷禾。
公常於利,茲謂亂。
厥風微而溫,生蟲蝗,害五穀。
棄正作淫,茲謂惑。
厥風溫,螟蟲起,害有益人之物。
侯不朝,茲謂叛。
厥風無恆,地變赤,雨殺人”
吳孫權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樹二株,石碑蹉動,吳城兩門飛落。
按華覈對,役繁賦重,區瞀不睿之罰也。
明年,權薨。
吳孫亮建興元年十二月丙申,大風震電。
是歲,魏遣大衆三道來攻,諸葛恪破其東興軍,二軍亦退。
明年,恪又攻新城,喪衆大半,還伏誅。
吳孫休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風四轉五復,濛霧連日。
是時孫綝一門五侯,權傾吳主,風霧之災,與漢五侯、丁、傅
唐堯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冀州堯都,土界廣遠,濟、河爲兗州,海、岱爲青州,海、岱及淮爲徐州,淮、海爲揚州,荊及衡陽爲荊州,荊、河爲豫州,華陽、黑水爲梁州,黑水、西河爲雍州。
自虞至殷,無所改變。
周氏既有天下,以徐並青,以樑並雍,分冀州之地以爲幽、並。
漢初又立徐、樑二州。
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雍曰涼,改樑曰益,凡爲十三州,而司隸部三輔、三河諸郡。
東京無復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州。
司隸所部如故。
及三國鼎歭,吳得揚、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
吳又分交爲廣。
魏末平蜀,又分益爲樑。
晉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統,凡十有六州。
後又分涼、雍爲秦,分荊、揚爲江,分益爲寧,分幽爲平,而爲二十矣。
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江左又分荊爲湘,或離或合,凡有揚、荊、湘、江、樑、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唯得譙城而已。
及至宋世,分揚州爲南徐,徐州爲南兗,揚州之江西悉屬豫州。
分荊爲雍,分荊、湘爲郢,分荊爲司,分廣爲越,分青爲冀,分樑爲南北秦。
太宗初,索虜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並皆不守。
自淮以北,化成虜庭。
於是於鍾離置徐州,淮陰爲北兗,而青、冀二州治贛榆之縣。
今志大較以大明八年爲正,其後分派,隨事記列。
內史、侯、相,則以升明末爲定焉。
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
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曆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
今以班固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戶、王隱《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何徐《州郡》及地理雜書,互相考覆。
且三國無志,事出帝紀,雖立郡時見,而置縣不書。
今唯以《續漢郡國》校《太康地誌》,參伍異同,用相徵驗。
自漢至宋,郡縣無移改者,則注云“漢舊”,其有回徙,隨源甄別。
若唯雲“某無”者,則此前皆有也。
若不注置立,史闕也。
揚州刺史,前漢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後漢治歷陽,魏、晉治壽春,晉平吳治建業。
成帝鹹康四年,僑立魏郡〔別見〕,肥鄉〔別見〕、元城〔漢舊縣,晉屬陽平〕二縣,後省元城。
又僑立廣川郡〔別見〕,領廣川一縣,宋初省爲縣,隸魏郡。
江左又立高陽〔別見〕、堂邑二郡〔別見〕,高陽領北新城〔別見〕、博陸〔博陸縣,霍光所封,而二漢無,晉屬高陽。
〕二縣。
堂邑,領堂邑一縣,後省堂邑並高陽,又省高陽並魏郡,並隸揚
自虞至殷,無所改變。
周氏既有天下,以徐並青,以樑並雍,分冀州之地以爲幽、並。
漢初又立徐、樑二州。
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雍曰涼,改樑曰益,凡爲十三州,而司隸部三輔、三河諸郡。
東京無復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州。
司隸所部如故。
及三國鼎歭,吳得揚、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
吳又分交爲廣。
魏末平蜀,又分益爲樑。
晉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統,凡十有六州。
後又分涼、雍爲秦,分荊、揚爲江,分益爲寧,分幽爲平,而爲二十矣。
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江左又分荊爲湘,或離或合,凡有揚、荊、湘、江、樑、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唯得譙城而已。
及至宋世,分揚州爲南徐,徐州爲南兗,揚州之江西悉屬豫州。
分荊爲雍,分荊、湘爲郢,分荊爲司,分廣爲越,分青爲冀,分樑爲南北秦。
太宗初,索虜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並皆不守。
自淮以北,化成虜庭。
於是於鍾離置徐州,淮陰爲北兗,而青、冀二州治贛榆之縣。
今志大較以大明八年爲正,其後分派,隨事記列。
內史、侯、相,則以升明末爲定焉。
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
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曆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
今以班固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戶、王隱《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何徐《州郡》及地理雜書,互相考覆。
且三國無志,事出帝紀,雖立郡時見,而置縣不書。
今唯以《續漢郡國》校《太康地誌》,參伍異同,用相徵驗。
自漢至宋,郡縣無移改者,則注云“漢舊”,其有回徙,隨源甄別。
若唯雲“某無”者,則此前皆有也。
若不注置立,史闕也。
揚州刺史,前漢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後漢治歷陽,魏、晉治壽春,晉平吳治建業。
成帝鹹康四年,僑立魏郡〔別見〕,肥鄉〔別見〕、元城〔漢舊縣,晉屬陽平〕二縣,後省元城。
又僑立廣川郡〔別見〕,領廣川一縣,宋初省爲縣,隸魏郡。
江左又立高陽〔別見〕、堂邑二郡〔別見〕,高陽領北新城〔別見〕、博陸〔博陸縣,霍光所封,而二漢無,晉屬高陽。
〕二縣。
堂邑,領堂邑一縣,後省堂邑並高陽,又省高陽並魏郡,並隸揚
太宰,一人。
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爲六卿之首。
秦、漢、魏不常置。
晉初依《周禮》,備置三公。
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
太宰,蓋古之太師也。
殷紂之時,箕子爲太師。
周武王時,太公爲太師。
周成王時,周公爲太師。
周公薨,畢公代之。
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
漢東京又廢。
獻帝初,董卓爲太師,卓誅又廢。
魏世不置。
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
周成王時,畢公爲太傅。
漢高後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
殷太甲時,伊尹爲太保。
周武王時,召公爲太保。
漢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
後漢至魏不置,晉初復置焉。
自太師至太保,是爲三公。
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所以訓護人主,導以德義者。
相國,一人。
漢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蕭何居之,罷丞相。
何薨,曹參代之。
參薨,罷。
魏齊王以晉景帝爲相國。
晉惠帝時趙王倫,愍帝時南陽王保,安帝時宋高祖,順帝時齊王,併爲相國。
自魏、晉以來,非復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
殷湯以伊尹爲右相,仲虺爲左相。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
丞,奉。
相,助也。
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裏疾爲丞相,後又置左右丞相。
漢高帝初,置一丞相。
十一年,更名相國。
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
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
漢東京不復置。
至獻帝建安十三年,復置丞相。
魏世及晉初又廢。
惠帝世,趙王倫篡位,以樑王肜爲丞相。
永興元年,以成都王穎爲丞相。
愍帝建興元年,以琅邪王睿爲左丞相,南陽王保爲右丞相。
三年,以保爲相國,睿爲丞相。
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爲丞相,轉司徒荀組爲太尉,以司徒官屬並丞相爲留府,敦不受。
成帝世,以王導爲丞相,罷司徒府以爲丞相府,導薨,罷丞相,復爲司徒府。
宋世祖初,以南郡王義宣爲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
自上安下曰尉。
掌兵事,郊祀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
堯時舜爲太尉官,漢因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罷大司馬,置太尉以代之。
靈帝末,以劉虞爲大司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
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大喪安梓宮。
少昊氏以鳥名官,而祝鳩氏爲司徒。
堯時舜爲司徒。
舜攝帝位,命契爲司徒。
契玄孫之孫曰微,亦爲夏司徒。
周時司徒爲地官,掌邦教。
漢西京初不置。
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
掌水土事,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校復土。
舜攝帝位,以禹爲司空。
契之子曰冥,亦
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爲六卿之首。
秦、漢、魏不常置。
晉初依《周禮》,備置三公。
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
太宰,蓋古之太師也。
殷紂之時,箕子爲太師。
周武王時,太公爲太師。
周成王時,周公爲太師。
周公薨,畢公代之。
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
漢東京又廢。
獻帝初,董卓爲太師,卓誅又廢。
魏世不置。
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
周成王時,畢公爲太傅。
漢高後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
殷太甲時,伊尹爲太保。
周武王時,召公爲太保。
漢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
後漢至魏不置,晉初復置焉。
自太師至太保,是爲三公。
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所以訓護人主,導以德義者。
相國,一人。
漢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蕭何居之,罷丞相。
何薨,曹參代之。
參薨,罷。
魏齊王以晉景帝爲相國。
晉惠帝時趙王倫,愍帝時南陽王保,安帝時宋高祖,順帝時齊王,併爲相國。
自魏、晉以來,非復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
殷湯以伊尹爲右相,仲虺爲左相。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
丞,奉。
相,助也。
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裏疾爲丞相,後又置左右丞相。
漢高帝初,置一丞相。
十一年,更名相國。
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
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
漢東京不復置。
至獻帝建安十三年,復置丞相。
魏世及晉初又廢。
惠帝世,趙王倫篡位,以樑王肜爲丞相。
永興元年,以成都王穎爲丞相。
愍帝建興元年,以琅邪王睿爲左丞相,南陽王保爲右丞相。
三年,以保爲相國,睿爲丞相。
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爲丞相,轉司徒荀組爲太尉,以司徒官屬並丞相爲留府,敦不受。
成帝世,以王導爲丞相,罷司徒府以爲丞相府,導薨,罷丞相,復爲司徒府。
宋世祖初,以南郡王義宣爲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
自上安下曰尉。
掌兵事,郊祀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
堯時舜爲太尉官,漢因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罷大司馬,置太尉以代之。
靈帝末,以劉虞爲大司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
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大喪安梓宮。
少昊氏以鳥名官,而祝鳩氏爲司徒。
堯時舜爲司徒。
舜攝帝位,命契爲司徒。
契玄孫之孫曰微,亦爲夏司徒。
周時司徒爲地官,掌邦教。
漢西京初不置。
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
掌水土事,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校復土。
舜攝帝位,以禹爲司空。
契之子曰冥,亦
帝祖母號太皇太后,母號皇太后,妃號皇后,漢舊制也。
晉武帝採漢、魏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爲三夫人,位視三公。
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爲九嬪,位視九卿。
其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餘仍用晉制。
貴嬪,魏文帝所制。
夫人,魏武帝初建魏國所制。
貴人,漢光武所制。
淑妃,魏明帝所制。
淑媛,魏文帝所制。
淑儀、修華,晉武帝所制。
修容,魏文帝所制。
修儀,魏明帝所制。
婕妤、容華,前漢舊號。
充華,晉武帝所制。
美人,漢光武所制。
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華、修容,置貴妃,位比相國。
進貴嬪,位比丞相。
貴人,位比三司,以爲三夫人。
又置昭儀、昭容、昭華,以代修華、修儀、修容。
又置中才人、充衣,以爲散位。
昭儀,漢元帝所制。
昭容,世祖所制。
昭華,魏明帝所制。
中才人,晉武帝所制。
充衣,前漢舊制。
太宗泰始元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復置修華、修儀、修容、才人、良人。
三年,又省貴人,置貴姬,以備三夫人之數。
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
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爲九嬪。
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凡五職,班亞九嬪。
美人、中才人、才人三職爲散役。
其後太宗留心後房,擬外百官,備位置內職。
列其名品於後。
後宮通尹,準錄尚書,紫極戶主,光興戶主。
官品第一〔各置一人,並銓六宮〕。
後宮列敘,準尚書令,銓六宮。
紫極中監尹,銓六宮。
光興中監尹,銓六宮。
宣融戶主,銓六宮。
紫極房帥,置一人。
光興房帥,置一人。
官品第二〔各置一人〕。
後宮司儀,準左僕射,銓人士。
後宮司政,準右僕射,銓人士。
參議女林,準銀青光祿,銓人士。
中臺侍御尹,銓六宮。
宣融便殿中監尹,銓六宮。
採藝房主,銓六宮。
南房主,銓六宮。
中藏女典,銓六宮。
典坊,銓六宮。
樂正,銓六宮。
內保,銓人士。
學林祭酒,銓人士。
昭陽房帥,置一人。
徽音房帥,置一人。
宣融房帥,置一人。
官品第三〔各置一人〕。
後宮都掌治職,置二人〔準左右丞,位比尚書,銓人士〕。
後宮殿中治職,置一人〔準左民尚書,銓人士〕。
後宮源典治職,置一人〔準祠部尚書,銓人士〕。
後宮谷帛治職,置一人〔準度支尚書〕。
中傅,置一人〔銓人士〕。
後宮校事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紫極中監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光興中監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紫極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有限外〕。
宣融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有限外〕
晉武帝採漢、魏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爲三夫人,位視三公。
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爲九嬪,位視九卿。
其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餘仍用晉制。
貴嬪,魏文帝所制。
夫人,魏武帝初建魏國所制。
貴人,漢光武所制。
淑妃,魏明帝所制。
淑媛,魏文帝所制。
淑儀、修華,晉武帝所制。
修容,魏文帝所制。
修儀,魏明帝所制。
婕妤、容華,前漢舊號。
充華,晉武帝所制。
美人,漢光武所制。
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華、修容,置貴妃,位比相國。
進貴嬪,位比丞相。
貴人,位比三司,以爲三夫人。
又置昭儀、昭容、昭華,以代修華、修儀、修容。
又置中才人、充衣,以爲散位。
昭儀,漢元帝所制。
昭容,世祖所制。
昭華,魏明帝所制。
中才人,晉武帝所制。
充衣,前漢舊制。
太宗泰始元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復置修華、修儀、修容、才人、良人。
三年,又省貴人,置貴姬,以備三夫人之數。
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
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爲九嬪。
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凡五職,班亞九嬪。
美人、中才人、才人三職爲散役。
其後太宗留心後房,擬外百官,備位置內職。
列其名品於後。
後宮通尹,準錄尚書,紫極戶主,光興戶主。
官品第一〔各置一人,並銓六宮〕。
後宮列敘,準尚書令,銓六宮。
紫極中監尹,銓六宮。
光興中監尹,銓六宮。
宣融戶主,銓六宮。
紫極房帥,置一人。
光興房帥,置一人。
官品第二〔各置一人〕。
後宮司儀,準左僕射,銓人士。
後宮司政,準右僕射,銓人士。
參議女林,準銀青光祿,銓人士。
中臺侍御尹,銓六宮。
宣融便殿中監尹,銓六宮。
採藝房主,銓六宮。
南房主,銓六宮。
中藏女典,銓六宮。
典坊,銓六宮。
樂正,銓六宮。
內保,銓人士。
學林祭酒,銓人士。
昭陽房帥,置一人。
徽音房帥,置一人。
宣融房帥,置一人。
官品第三〔各置一人〕。
後宮都掌治職,置二人〔準左右丞,位比尚書,銓人士〕。
後宮殿中治職,置一人〔準左民尚書,銓人士〕。
後宮源典治職,置一人〔準祠部尚書,銓人士〕。
後宮谷帛治職,置一人〔準度支尚書〕。
中傅,置一人〔銓人士〕。
後宮校事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紫極中監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光興中監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紫極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有限外〕。
宣融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有限外〕
益州刺史,漢武帝分梁州立,所治別見梁州,領郡二十九,縣一百二十八,戶五萬三千一百四十一,口二十四萬八千二百九十三。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七十。
蜀郡太守,秦立。
晉武帝太康中,改曰成都國,後復舊。
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九百二,口六萬八百七十六。
成都令,漢舊縣。
郫令,漢舊縣。
繁縣令,漢舊縣。
鞞縣令,二漢、《晉太康地誌》並曰牛鞞,屬犍爲,何志晉穆帝度此。
永昌令,孝建二年,以僑戶立。
廣漢太守,漢高帝六年立。
《晉太康地誌》屬梁州。
領縣六,戶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二萬七千一百四十九。
去州陸六百。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雒縣令,漢舊縣。
什邡令,漢舊縣。
郪縣令,漢舊縣。
新都令,漢舊縣,晉武帝爲王國,太康六年省爲縣。
屬廣漢。
陽泉令,蜀分綿竹立。
伍城令,晉武帝咸寧四年立,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立。
何志劉氏立。
巴西太守,譙周《巴記》,建安六年,劉璋分巴郡墊江以上爲巴西郡。
徐志本南陽冠軍流民,寓入蜀漢,晉武帝立,非也。
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
何志樑、益二州無此郡。
領縣九,戶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萬三千三百四十六。
閬中令,漢舊縣,屬巴郡。
西充國令,《漢書地理志》,巴郡有充國縣。
《續漢郡國志》,和帝永元二年,分閬中立充國縣。
二志不同。
《晉太康地誌》有西南二充國,屬巴西。
南充國令,譙周《巴記》,初平六年,分充國爲南充國。
安漢令,舊縣,屬巴郡。
漢昌令,和帝永元中立。
晉興令,徐志不注置立。
平州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歸化立。
懷歸令,徐志不注置立。
益昌令,徐志不注置立。
梓潼太守,《晉太康地誌》劉氏分廣漢立。
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
《永初郡國》又有漢德、新興,徐同。
徐雲,新興,義熙九年立。
漢德,舊縣。
案二漢並無漢德縣,《晉太康地誌》、王隱並有,疑是劉氏所立。
何益、樑二州無此郡。
領縣四,戶三千三十四,口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六。
涪令,漢舊縣,屬廣漢。
梓潼令,漢舊縣,屬廣漢。
西浦令,徐志義熙九年立。
萬安令,徐志舊縣。
二漢、晉並無。
巴郡太守,秦立。
領縣四,戶三千七百三十四,口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三。
去州內水一千八百,陸五百,外水二千二百。
去京都水六千。
江州令,漢舊縣。
臨江令,漢舊縣。
墊江令,漢舊縣,獻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劉禪建興十五年復舊。
枳令,漢舊縣。
遂寧太守,《永初郡國》有,何無,徐雲舊立。
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二十。
巴興令,徐志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
德陽令,前漢無,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七十。
蜀郡太守,秦立。
晉武帝太康中,改曰成都國,後復舊。
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九百二,口六萬八百七十六。
成都令,漢舊縣。
郫令,漢舊縣。
繁縣令,漢舊縣。
鞞縣令,二漢、《晉太康地誌》並曰牛鞞,屬犍爲,何志晉穆帝度此。
永昌令,孝建二年,以僑戶立。
廣漢太守,漢高帝六年立。
《晉太康地誌》屬梁州。
領縣六,戶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二萬七千一百四十九。
去州陸六百。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雒縣令,漢舊縣。
什邡令,漢舊縣。
郪縣令,漢舊縣。
新都令,漢舊縣,晉武帝爲王國,太康六年省爲縣。
屬廣漢。
陽泉令,蜀分綿竹立。
伍城令,晉武帝咸寧四年立,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立。
何志劉氏立。
巴西太守,譙周《巴記》,建安六年,劉璋分巴郡墊江以上爲巴西郡。
徐志本南陽冠軍流民,寓入蜀漢,晉武帝立,非也。
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
何志樑、益二州無此郡。
領縣九,戶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萬三千三百四十六。
閬中令,漢舊縣,屬巴郡。
西充國令,《漢書地理志》,巴郡有充國縣。
《續漢郡國志》,和帝永元二年,分閬中立充國縣。
二志不同。
《晉太康地誌》有西南二充國,屬巴西。
南充國令,譙周《巴記》,初平六年,分充國爲南充國。
安漢令,舊縣,屬巴郡。
漢昌令,和帝永元中立。
晉興令,徐志不注置立。
平州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歸化立。
懷歸令,徐志不注置立。
益昌令,徐志不注置立。
梓潼太守,《晉太康地誌》劉氏分廣漢立。
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
《永初郡國》又有漢德、新興,徐同。
徐雲,新興,義熙九年立。
漢德,舊縣。
案二漢並無漢德縣,《晉太康地誌》、王隱並有,疑是劉氏所立。
何益、樑二州無此郡。
領縣四,戶三千三十四,口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六。
涪令,漢舊縣,屬廣漢。
梓潼令,漢舊縣,屬廣漢。
西浦令,徐志義熙九年立。
萬安令,徐志舊縣。
二漢、晉並無。
巴郡太守,秦立。
領縣四,戶三千七百三十四,口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三。
去州內水一千八百,陸五百,外水二千二百。
去京都水六千。
江州令,漢舊縣。
臨江令,漢舊縣。
墊江令,漢舊縣,獻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劉禪建興十五年復舊。
枳令,漢舊縣。
遂寧太守,《永初郡國》有,何無,徐雲舊立。
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二十。
巴興令,徐志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
德陽令,前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