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春,將遊廬山。
星子令丁君告餘曰[1]:“廬山之勝,黃崖爲最。
”餘乃先觀瀑於開先寺,畢,即往黃崖。
崖仄而高,箯輿升[2],奇峯重累如旗鼓戈甲從天上擲下[3],勢將壓己,不敢仰視;貪其奇,不肯不仰視。
屏氣登顛[4],有舍利臺,正對香爐峯。
又見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見不厭也。
旋下行,至三峽橋。
兩山夾溪,水從東來,巨石阻之,小石尼之[5],怒號噴薄。
橋下有宋詳符年碣[6],諦視良久,至棲賢寺宿焉。
次日聞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峯。
路漸陡,行五里許,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隱隱可見。
正徘徊間,大雨暴至,雲氣坌涌,人對面不相識。
輿夫認雲作地,踏空欲墮者屢矣。
引路里保,避雨遠竄,大聲呼,杳無應者。
天漸昏黑,雨愈猛,不審今夜投宿何所。
輿夫觸石而顛,餘亦僕,幸無所傷。
行李愈沾溼愈重,擔夫呼謈[8],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
餘素豪,至是不能無悸。
躑躅良久,猶臨絕壑。
忽樹外遠遠持火者來,如陷黑海見神燈,急前奔赴,則萬鬆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誤行十餘裏矣。
”燒薪燎衣[9],見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條封山,觸履作碎玉聲。
望五老峯不得上,轉身東下,行十餘裏,見三大峯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
餘下車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極,故盡數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積石礎碎瓦礫無萬數,疑即古大林寺之舊基。
輿夫曰:“不然,此石門澗耳。
”餘笑謂霞裳曰[10]:“考據之學,不可與輿夫爭長,姑存其說何害!”乃至天池,觀鐵瓦,就黃龍寺宿焉。
僧告餘曰:“從萬鬆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
”問遇雨最險處何名,曰犁頭尖也。
餘五年遊山皆樂,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星子令丁君告餘曰[1]:“廬山之勝,黃崖爲最。
”餘乃先觀瀑於開先寺,畢,即往黃崖。
崖仄而高,箯輿升[2],奇峯重累如旗鼓戈甲從天上擲下[3],勢將壓己,不敢仰視;貪其奇,不肯不仰視。
屏氣登顛[4],有舍利臺,正對香爐峯。
又見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見不厭也。
旋下行,至三峽橋。
兩山夾溪,水從東來,巨石阻之,小石尼之[5],怒號噴薄。
橋下有宋詳符年碣[6],諦視良久,至棲賢寺宿焉。
次日聞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峯。
路漸陡,行五里許,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隱隱可見。
正徘徊間,大雨暴至,雲氣坌涌,人對面不相識。
輿夫認雲作地,踏空欲墮者屢矣。
引路里保,避雨遠竄,大聲呼,杳無應者。
天漸昏黑,雨愈猛,不審今夜投宿何所。
輿夫觸石而顛,餘亦僕,幸無所傷。
行李愈沾溼愈重,擔夫呼謈[8],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
餘素豪,至是不能無悸。
躑躅良久,猶臨絕壑。
忽樹外遠遠持火者來,如陷黑海見神燈,急前奔赴,則萬鬆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誤行十餘裏矣。
”燒薪燎衣[9],見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條封山,觸履作碎玉聲。
望五老峯不得上,轉身東下,行十餘裏,見三大峯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
餘下車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極,故盡數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積石礎碎瓦礫無萬數,疑即古大林寺之舊基。
輿夫曰:“不然,此石門澗耳。
”餘笑謂霞裳曰[10]:“考據之學,不可與輿夫爭長,姑存其說何害!”乃至天池,觀鐵瓦,就黃龍寺宿焉。
僧告餘曰:“從萬鬆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
”問遇雨最險處何名,曰犁頭尖也。
餘五年遊山皆樂,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小酌荼蘼釀。
喜今朝,釵光鬢影,燈前滉漾。
隔着屏風喧笑語,報到雀翅初上。
又把檀奴偷相。
撲朔雌雄渾不辨,但臨風私取春弓量。
送爾去,揭鴛帳。
六年孤館相偎傍。
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颺。
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
只我羅衾寒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
努力做,稾砧模樣。
休爲我,再惆悵。
喜今朝,釵光鬢影,燈前滉漾。
隔着屏風喧笑語,報到雀翅初上。
又把檀奴偷相。
撲朔雌雄渾不辨,但臨風私取春弓量。
送爾去,揭鴛帳。
六年孤館相偎傍。
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颺。
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
只我羅衾寒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
努力做,稾砧模樣。
休爲我,再惆悵。
餘鄉人也,於赤縣神州,有當秦漢之交,屹然獨立羣雄之表數十年,用其地,與其人,稱蠻夷大長,留英雄之名譽於歷史上之一省。
於其省也,有當宋元之交,我黃帝子孫與北狄異種血戰不勝,君臣殉國,自沈崖山,留悲憤之記念於歷史上之一縣。
是即餘之故鄉也。
鄉名熊子,距崖山七裏強,當西江入南海交匯之衝,其江口列島七,而熊子宅其中央,餘實中國極南之一島民也。
先世自宋末由福州徙南雄,明末由南雄徙新會,定居焉,數百年棲於山谷。
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讀,不問世事,如桃源中人,顧聞父老口碑所述,吾大王父最富於陰德,力耕所獲,一粟一帛,輒以分惠諸族黨之無告者。
王父諱維清,字鏡泉,爲郡生員,例選廣文,不就。
王母氏黎。
父名寶瑛,字蓮澗。
夙教授於鄉里。
母氏趙。
餘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實太平國亡於金陵後十年,清大學士曾國藩卒後一年,普法戰爭後三年,而意大利建國羅馬之歲也。
生一月而王母黎卒。
逮事王父者十九年。
王父及見之孫八人,而愛餘尤甚。
三歲仲弟啓勳生,四五歲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書、《詩經》,夜則就睡王父榻,日與言古豪傑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舉亡宋、亡明國難之事,津津道之。
六歲後,就父讀,受中國略史,五經卒業。
八歲學爲文。
九歲能綴千言。
十二歲應試學院,補博士弟子員,日治帖括,雖心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間於帖括外,更有所謂學也,輒埋頭鑽研,顧頗喜詞章。
王父、父母時授以唐人詩,嗜之過於八股。
家貧無書可讀,惟有《史記》一,《綱鑑易知錄》一,王父、父日以課之,故至今《史記》之文,能成誦八九。
父執有愛其慧者,贈以《漢書》一,姚氏《古文辭類纂》一,則大喜,讀之卒業焉。
父慈而嚴,督課之外,使之勞作,言語舉動稍不謹,輒呵斥不少假借,常訓之曰:“汝自視乃如常兒乎!”至今誦此語不敢忘。
十三歲始知有段、王訓祜之學,大好之,漸有棄帖括之志。
十五歲,母趙恭人見背,以四弟之產難也,餘方遊學省會,而時無輪舶,奔喪歸鄉,已不獲親含殮,終天之恨,莫此爲甚。
時肄業於省會之學海堂,堂爲嘉慶間前總督阮元所立,以訓詁詞章課粵人者也。
至是乃決舍帖括以從事於此,不知天地間於訓詁詞章之外,更有所謂學也。
己丑年十七,舉於鄉,主考爲李尚書端棻,王鎮江仁堪。
年十八計偕入京師,父以其稚也,摯與偕行,李公以其妹許字焉。
下第歸,道上海,從坊間購得《瀛環志略》讀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國,且見上海製造局譯出西書若干種,心好之,以無力不能購也。
其年秋,始交陳通甫。
通甫時
於其省也,有當宋元之交,我黃帝子孫與北狄異種血戰不勝,君臣殉國,自沈崖山,留悲憤之記念於歷史上之一縣。
是即餘之故鄉也。
鄉名熊子,距崖山七裏強,當西江入南海交匯之衝,其江口列島七,而熊子宅其中央,餘實中國極南之一島民也。
先世自宋末由福州徙南雄,明末由南雄徙新會,定居焉,數百年棲於山谷。
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讀,不問世事,如桃源中人,顧聞父老口碑所述,吾大王父最富於陰德,力耕所獲,一粟一帛,輒以分惠諸族黨之無告者。
王父諱維清,字鏡泉,爲郡生員,例選廣文,不就。
王母氏黎。
父名寶瑛,字蓮澗。
夙教授於鄉里。
母氏趙。
餘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實太平國亡於金陵後十年,清大學士曾國藩卒後一年,普法戰爭後三年,而意大利建國羅馬之歲也。
生一月而王母黎卒。
逮事王父者十九年。
王父及見之孫八人,而愛餘尤甚。
三歲仲弟啓勳生,四五歲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書、《詩經》,夜則就睡王父榻,日與言古豪傑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舉亡宋、亡明國難之事,津津道之。
六歲後,就父讀,受中國略史,五經卒業。
八歲學爲文。
九歲能綴千言。
十二歲應試學院,補博士弟子員,日治帖括,雖心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間於帖括外,更有所謂學也,輒埋頭鑽研,顧頗喜詞章。
王父、父母時授以唐人詩,嗜之過於八股。
家貧無書可讀,惟有《史記》一,《綱鑑易知錄》一,王父、父日以課之,故至今《史記》之文,能成誦八九。
父執有愛其慧者,贈以《漢書》一,姚氏《古文辭類纂》一,則大喜,讀之卒業焉。
父慈而嚴,督課之外,使之勞作,言語舉動稍不謹,輒呵斥不少假借,常訓之曰:“汝自視乃如常兒乎!”至今誦此語不敢忘。
十三歲始知有段、王訓祜之學,大好之,漸有棄帖括之志。
十五歲,母趙恭人見背,以四弟之產難也,餘方遊學省會,而時無輪舶,奔喪歸鄉,已不獲親含殮,終天之恨,莫此爲甚。
時肄業於省會之學海堂,堂爲嘉慶間前總督阮元所立,以訓詁詞章課粵人者也。
至是乃決舍帖括以從事於此,不知天地間於訓詁詞章之外,更有所謂學也。
己丑年十七,舉於鄉,主考爲李尚書端棻,王鎮江仁堪。
年十八計偕入京師,父以其稚也,摯與偕行,李公以其妹許字焉。
下第歸,道上海,從坊間購得《瀛環志略》讀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國,且見上海製造局譯出西書若干種,心好之,以無力不能購也。
其年秋,始交陳通甫。
通甫時
一、
江南有客惜年華,三月憑欄日易斜。
春在東風原是夢,生非薄命不爲花。
仙雲影散留香雨,故國臺定勝館娃。
從古傾城顏色好,幾枝零落在天涯。
二、
也曾開向鳳凰池,去住無心鳥不知。
掃徑適當風定後,捲簾可惜客來時。
肯教香蕊隨波盡,尚戀春光墮地遲。
莫訝商人憐玉骨,此身原在最高枝。
三、
風雨瀟瀟春滿林,翠波簾慔影沉沉。
清華曾荷東皇寵,飄泊原非上帝心。
舊日黃鸝渾欲別,天涯綠葉半成陰。
榮衰花是尋常事,轉爲暗光恨不禁。
四、
小樓一夜聽潺潺,十二瑤臺解佩環。
有力尚能含細雨,無意獨自下春山。
空將西子沈吳沼,誰贖文姬返漠關。
且莫啼煙兼泣露,問渠何事到人間。
五、
不受深閨兒女憐,自開自落自年年。
青天飛處還疑蝶,素月明時欲化煙。
空谷半枝隨影墜,欄干一角受風偏。
佳人已換三生骨,拾得花鈿更闇然。
六、
后土難埋一辨香,風前零落曉霞妝。
丹心枉自填溝壑,素手曾經捧太陽。
疏雨半簾人意懶,殘紅三月馬頭忙。
莫嫌上苑遮留少,宰相由來鐵石腸。
七、
似欲翻身入翠微,一番風雨寸心迷。
粗枝大葉無人賞,落葉啼鳥有夢歸。
垂釣絲輕浮水面,踏青風小上春衣。
勸君好向瑤臺去,十二湘簾莫亂飛。
八、
玉顏如此竟泥中,爭怪騷人唱惱公。
茵溷無心隨上下,尹邢避雨各西東。
己舍雲雨還三峽,猶抱琵琶泣六宮。
花總一般千樣落,人間何處問清風。
九、
不妨身世竟離羣,開滿香心已十分。
小院來遲煙寂寂,春深坐處雪紛紛。
人間歌舞消清盡,天上神仙葬白雲。
飄落滿庭波欲冷,一枝玉笛吊湘君。
十、
裁紅暈碧意蹉跎,子野聞歌喚奈何?早落瓊林驚海內,倦開江國獨風波。
漢官羣解留仙少,樑苑妝成墮馬多。
天女亭亭無賴意,苦將清影試推摩。
十一、
金光瑤草兩三莖,吹落紅塵我亦驚。
讓路忍將香雪踏,開窗權當美人迎。
蛛絲力弱留難住,羊角風狂數不清。
昨夜月明誰唱制?可憐費盡子規聲。
十二、
紅燈張罷酒杯殘,不照笙歌月亦寒。
此去竟成千古恨,好春還待一年看。
金鈴系處堤防苦,玉篋開時笑語難。
擬囑勾風賢令尹,也將修竹報平安。
十三
剪綵隨官事莫論,天涯極目總銷魂,旗亭酒醒風千里,牧笛歌回水一村。
遊子相逢終是別,美人有壽已無恩。
流年幾度殘春裏,潮落空江葉打門。
十四
升沉何必感雲泥,到眼風光剪不齊。
愛惜每防鶯翅動,飄零隻恨粉牆低。
高唐神女朝霞散,故國河山杜宇啼。
最是半生惆悵處,
江南有客惜年華,三月憑欄日易斜。
春在東風原是夢,生非薄命不爲花。
仙雲影散留香雨,故國臺定勝館娃。
從古傾城顏色好,幾枝零落在天涯。
二、
也曾開向鳳凰池,去住無心鳥不知。
掃徑適當風定後,捲簾可惜客來時。
肯教香蕊隨波盡,尚戀春光墮地遲。
莫訝商人憐玉骨,此身原在最高枝。
三、
風雨瀟瀟春滿林,翠波簾慔影沉沉。
清華曾荷東皇寵,飄泊原非上帝心。
舊日黃鸝渾欲別,天涯綠葉半成陰。
榮衰花是尋常事,轉爲暗光恨不禁。
四、
小樓一夜聽潺潺,十二瑤臺解佩環。
有力尚能含細雨,無意獨自下春山。
空將西子沈吳沼,誰贖文姬返漠關。
且莫啼煙兼泣露,問渠何事到人間。
五、
不受深閨兒女憐,自開自落自年年。
青天飛處還疑蝶,素月明時欲化煙。
空谷半枝隨影墜,欄干一角受風偏。
佳人已換三生骨,拾得花鈿更闇然。
六、
后土難埋一辨香,風前零落曉霞妝。
丹心枉自填溝壑,素手曾經捧太陽。
疏雨半簾人意懶,殘紅三月馬頭忙。
莫嫌上苑遮留少,宰相由來鐵石腸。
七、
似欲翻身入翠微,一番風雨寸心迷。
粗枝大葉無人賞,落葉啼鳥有夢歸。
垂釣絲輕浮水面,踏青風小上春衣。
勸君好向瑤臺去,十二湘簾莫亂飛。
八、
玉顏如此竟泥中,爭怪騷人唱惱公。
茵溷無心隨上下,尹邢避雨各西東。
己舍雲雨還三峽,猶抱琵琶泣六宮。
花總一般千樣落,人間何處問清風。
九、
不妨身世竟離羣,開滿香心已十分。
小院來遲煙寂寂,春深坐處雪紛紛。
人間歌舞消清盡,天上神仙葬白雲。
飄落滿庭波欲冷,一枝玉笛吊湘君。
十、
裁紅暈碧意蹉跎,子野聞歌喚奈何?早落瓊林驚海內,倦開江國獨風波。
漢官羣解留仙少,樑苑妝成墮馬多。
天女亭亭無賴意,苦將清影試推摩。
十一、
金光瑤草兩三莖,吹落紅塵我亦驚。
讓路忍將香雪踏,開窗權當美人迎。
蛛絲力弱留難住,羊角風狂數不清。
昨夜月明誰唱制?可憐費盡子規聲。
十二、
紅燈張罷酒杯殘,不照笙歌月亦寒。
此去竟成千古恨,好春還待一年看。
金鈴系處堤防苦,玉篋開時笑語難。
擬囑勾風賢令尹,也將修竹報平安。
十三
剪綵隨官事莫論,天涯極目總銷魂,旗亭酒醒風千里,牧笛歌回水一村。
遊子相逢終是別,美人有壽已無恩。
流年幾度殘春裏,潮落空江葉打門。
十四
升沉何必感雲泥,到眼風光剪不齊。
愛惜每防鶯翅動,飄零隻恨粉牆低。
高唐神女朝霞散,故國河山杜宇啼。
最是半生惆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