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甲辰春,将游庐山。
星子令丁君告余曰[1]:“庐山之胜,黄崖为最。
”余乃先观瀑于开先寺,毕,即往黄崖。
崖仄而高,箯舆升[2],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3],势将压己,不敢仰视;贪其奇,不肯不仰视。
屏气登颠[4],有舍利台,正对香炉峰。
又见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见不厌也。
旋下行,至三峡桥。
两山夹溪,水从东来,巨石阻之,小石尼之[5],怒号喷薄。
桥下有宋详符年碣[6],谛视良久,至栖贤寺宿焉。
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
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
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人对面不相识。
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
引路里保,避雨远窜,大声呼,杳无应者。
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
舆夫触石而颠,余亦仆,幸无所伤。
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謈[8],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
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
踯躅良久,犹临绝壑。
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
”烧薪燎衣[9],见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条封山,触履作碎玉声。
望五老峰不得上,转身东下,行十馀里,见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
余下车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极,故尽数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积石础碎瓦砾无万数,疑即古大林寺之旧基。
舆夫曰:“不然,此石门涧耳。
”余笑谓霞裳曰[10]:“考据之学,不可与舆夫争长,姑存其说何害!”乃至天池,观铁瓦,就黄龙寺宿焉。
僧告余曰:“从万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
”问遇雨最险处何名,曰犁头尖也。
余五年游山皆乐,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小酌荼蘼酿。
喜今朝,钗光鬓影,灯前滉漾。
隔着屏风喧笑语,报到雀翅初上。
又把檀奴偷相。
扑朔雌雄浑不辨,但临风私取春弓量。
送尔去,揭鸳帐。
六年孤馆相偎傍。
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飏。
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
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
努力做,稾砧模样。
休为我,再惆怅。
掩窗试按《牡丹亭》,
不比红牙闹贱伶。
莺隔花间还历历,
蕉抽雪底自惺惺。
远山时阁三更雨,
冷骨难销一线灵。
却为情深每入破,
等闲难为俗人听。
万里桥边去,还多吊古情。
人烟过蚕市,新月上龟城。
寂历更漏发,萧条鳞甲生。
回看草堂路,修竹水芜平。
余乡人也,于赤县神州,有当秦汉之交,屹然独立群雄之表数十年,用其地,与其人,称蛮夷大长,留英雄之名誉于历史上之一省。
于其省也,有当宋元之交,我黄帝子孙与北狄异种血战不胜,君臣殉国,自沈崖山,留悲愤之记念于历史上之一县。
是即余之故乡也。
乡名熊子,距崖山七里强,当西江入南海交汇之冲,其江口列岛七,而熊子宅其中央,余实中国极南之一岛民也。
先世自宋末由福州徙南雄,明末由南雄徙新会,定居焉,数百年栖于山谷。
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读,不问世事,如桃源中人,顾闻父老口碑所述,吾大王父最富于阴德,力耕所获,一粟一帛,辄以分惠诸族党之无告者。
王父讳维清,字镜泉,为郡生员,例选广文,不就。
王母氏黎。
父名宝瑛,字莲涧。
夙教授于乡里。
母氏赵。
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生一月而王母黎卒。
逮事王父者十九年。
王父及见之孙八人,而爱余尤甚。
三岁仲弟启勋生,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夜则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津津道之。
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略史,五经卒业。
八岁学为文。
九岁能缀千言。
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日治帖括,虽心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辄埋头钻研,顾颇喜词章。
王父、父母时授以唐人诗,嗜之过于八股。
家贫无书可读,惟有《史记》一,《纲鉴易知录》一,王父、父日以课之,故至今《史记》之文,能成诵八九。
父执有爱其慧者,赠以《汉书》一,姚氏《古文辞类纂》一,则大喜,读之卒业焉。
父慈而严,督课之外,使之劳作,言语举动稍不谨,辄呵斥不少假借,常训之曰:“汝自视乃如常儿乎!”至今诵此语不敢忘。
十三岁始知有段、王训祜之学,大好之,渐有弃帖括之志。
十五岁,母赵恭人见背,以四弟之产难也,余方游学省会,而时无轮舶,奔丧归乡,已不获亲含殓,终天之恨,莫此为甚。
时肄业于省会之学海堂,堂为嘉庆间前总督阮元所立,以训诂词章课粤人者也。
至是乃决舍帖括以从事于此,不知天地间于训诂词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
己丑年十七,举于乡,主考为李尚书端棻,王镇江仁堪。
年十八计偕入京师,父以其稚也,挚与偕行,李公以其妹许字焉。
下第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且见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
其年秋,始交陈通甫。
通甫时
一、
江南有客惜年华,三月凭栏日易斜。
春在东风原是梦,生非薄命不为花。
仙云影散留香雨,故国台定胜馆娃。
从古倾城颜色好,几枝零落在天涯。
二、
也曾开向凤凰池,去住无心鸟不知。
扫径适当风定后,卷帘可惜客来时。
肯教香蕊随波尽,尚恋春光堕地迟。
莫讶商人怜玉骨,此身原在最高枝。
三、
风雨潇潇春满林,翠波帘慔影沉沉。
清华曾荷东皇宠,飘泊原非上帝心。
旧日黄鹂浑欲别,天涯绿叶半成阴。
荣衰花是寻常事,转为暗光恨不禁。
四、
小楼一夜听潺潺,十二瑶台解佩环。
有力尚能含细雨,无意独自下春山。
空将西子沈吴沼,谁赎文姬返漠关。
且莫啼烟兼泣露,问渠何事到人间。
五、
不受深闺儿女怜,自开自落自年年。
青天飞处还疑蝶,素月明时欲化烟。
空谷半枝随影坠,栏干一角受风偏。
佳人已换三生骨,拾得花钿更暗然。
六、
后土难埋一辨香,风前零落晓霞妆。
丹心枉自填沟壑,素手曾经捧太阳。
疏雨半帘人意懶,残红三月马头忙。
莫嫌上苑遮留少,宰相由来铁石肠。
七、
似欲翻身入翠微,一番风雨寸心迷。
粗枝大叶无人赏,落叶啼鸟有梦归。
垂钓丝轻浮水面,踏青风小上春衣。
劝君好向瑶台去,十二湘帘莫乱飞。
八、
玉颜如此竟泥中,爭怪骚人唱恼公。
茵溷无心随上下,尹邢避雨各西东。
己舍云雨还三峡,犹抱琵琶泣六宫。
花总一般千样落,人间何处问清风。
九、
不妨身世竟离群,开满香心已十分。
小院來迟烟寂寂,春深坐处雪纷纷。
人间歌舞消清尽,天上神仙葬白云。
飘落满庭波欲冷,一枝玉笛吊湘君。
十、
裁红晕碧意蹉跎,子野闻歌唤奈何?早落琼林惊海内,倦开江国独风波。
汉官群解留仙少,梁苑妆成堕马多。
天女亭亭无赖意,苦将清影试推摩。
十一、
金光瑶草两三莖,吹落红尘我亦惊。
让路忍将香雪踏,开窗权当美人迎。
蛛丝力弱留难住,羊角风狂数不清。
昨夜月明谁唱制?可怜费尽子规声。
十二、
红灯张罢酒杯残,不照笙歌月亦寒。
此去竟成千古恨,好春还待一年看。
金铃系处堤防苦,玉箧开时笑语难。
拟嘱勾风贤令尹,也将修竹报平安。
十三
剪彩随官事莫论,天涯极目总销魂,旗亭酒醒风千里,牧笛歌回水一村。
游子相逢终是别,美人有寿已无恩。
流年几度残春里,潮落空江叶打门。
十四
升沉何必感云泥,到眼风光剪不齐。
爱惜每防莺翅动,飘零只恨粉墙低。
高唐神女朝霞散,故国河山杜宇啼。
最是半生惆怅处,
荷花开了,银塘悄悄。
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
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
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
野火拂云微绿,西风夜哭。
苍茫雁翅列秋空,忆写向、屏山曲。
山海几经翻覆,女墙斜矗。
看来费尽祖龙心,毕竟为、谁家筑。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52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