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君佩
飄泊東南任所之,江湖波闊寄書遲。
由來刻意傷春者,可有甘心醉酒時。
金火交流天亦變,龍蛇滿地歲何知。
買田陽羨無消息,只誦南山種豆詩。
嶺外
嶺外惟看水北流,客程迢遞到汀州。
山如有意遮前路,雲本無心入早秋。
肯向天涯怨行役,且將風景恣離愁。
故人千里音塵隔,鼓棹滄江可自由。
西湖於忠肅墓
誰遣宵人夜奪關,南朝天子已生還。
悠悠兩代興亡恨,只葬西湖一處山。
西湖秋女俠墓
見說椎秦願已酬,那知滄海尚橫流。
我來風雨亭邊過,不是秋時也欲愁。
讀放翁集集曹全碑字寄精衛
十年前擬學要離,萬死仍從北伐師。
報國有心常不負,戟茅無地近安之。
平生臨水登山處,都是懷人感事時。
幸及歲餘歸計早,殷殷相望若爲辭。
歸途
緩緩花開陌上春,卅年人未老風塵。
江山信美非吾土,書劍相從有故人。
未到炎方猶是雪,偶拈詩筆已如神。
尋常不解乘槎意,爲報窮搜海外珍。
偕勸勤及陸氏光宇匡文昆弟憩枕江樓
坐對鬆寥鬢未班,枕江樓上更憑欄。
登臨前代多名士,砥柱中流是好山。
人喜鶴銘猶有字,我疑龍隱本無丹,
東坡不住君何住,合趁斜陽載酒還。
得勸勤和作意似傷春仍用師韻答之
北秀南能各一師,解圍此際視吾詩。
曾聞越石聲非惡,莫信嵇康賴是癡。
明月留教推枕後,朝霞看到着衣時。
最難風雨花時節,一樣愁心竟夜期。
飄泊東南任所之,江湖波闊寄書遲。
由來刻意傷春者,可有甘心醉酒時。
金火交流天亦變,龍蛇滿地歲何知。
買田陽羨無消息,只誦南山種豆詩。
嶺外
嶺外惟看水北流,客程迢遞到汀州。
山如有意遮前路,雲本無心入早秋。
肯向天涯怨行役,且將風景恣離愁。
故人千里音塵隔,鼓棹滄江可自由。
西湖於忠肅墓
誰遣宵人夜奪關,南朝天子已生還。
悠悠兩代興亡恨,只葬西湖一處山。
西湖秋女俠墓
見說椎秦願已酬,那知滄海尚橫流。
我來風雨亭邊過,不是秋時也欲愁。
讀放翁集集曹全碑字寄精衛
十年前擬學要離,萬死仍從北伐師。
報國有心常不負,戟茅無地近安之。
平生臨水登山處,都是懷人感事時。
幸及歲餘歸計早,殷殷相望若爲辭。
歸途
緩緩花開陌上春,卅年人未老風塵。
江山信美非吾土,書劍相從有故人。
未到炎方猶是雪,偶拈詩筆已如神。
尋常不解乘槎意,爲報窮搜海外珍。
偕勸勤及陸氏光宇匡文昆弟憩枕江樓
坐對鬆寥鬢未班,枕江樓上更憑欄。
登臨前代多名士,砥柱中流是好山。
人喜鶴銘猶有字,我疑龍隱本無丹,
東坡不住君何住,合趁斜陽載酒還。
得勸勤和作意似傷春仍用師韻答之
北秀南能各一師,解圍此際視吾詩。
曾聞越石聲非惡,莫信嵇康賴是癡。
明月留教推枕後,朝霞看到着衣時。
最難風雨花時節,一樣愁心竟夜期。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爲。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爲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爲,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爲要。
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
無恥之恥,無恥矣。
”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爲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吾時俯而不答。
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爲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爲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媿哉!
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於廉恥者。
《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
”《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對武王:“將有三勝,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約止欲將。
故禮者,所以班朝治軍而兔苴之武夫,皆本於文王后妃之化;豈有淫芻蕘,竊牛馬,而爲暴於百姓者哉!”《後漢書》:張奐爲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奐並受之,而召主簿於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懷。
’悉以金馬還之。
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爲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
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於貪求者哉?吾於遼東之事有感。
杜子美詩: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一本作“廉恥將”。
詩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觀《唐書》,言王佖爲武靈節度使,先是,土蕃欲成烏蘭橋,每於河壖先貯材木,皆爲節帥遣人潛載之,委於河流,終莫能成。
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後並役成橋,仍築月城守之。
自是朔方禦寇不暇,至今爲患,由佖之黷貨也。
故貪夫爲帥而邊城晚開。
得此意者,郢書燕說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爲。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爲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爲,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爲要。
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
無恥之恥,無恥矣。
”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爲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吾時俯而不答。
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爲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爲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媿哉!
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於廉恥者。
《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
”《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對武王:“將有三勝,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約止欲將。
故禮者,所以班朝治軍而兔苴之武夫,皆本於文王后妃之化;豈有淫芻蕘,竊牛馬,而爲暴於百姓者哉!”《後漢書》:張奐爲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奐並受之,而召主簿於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懷。
’悉以金馬還之。
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爲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
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於貪求者哉?吾於遼東之事有感。
杜子美詩: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一本作“廉恥將”。
詩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觀《唐書》,言王佖爲武靈節度使,先是,土蕃欲成烏蘭橋,每於河壖先貯材木,皆爲節帥遣人潛載之,委於河流,終莫能成。
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後並役成橋,仍築月城守之。
自是朔方禦寇不暇,至今爲患,由佖之黷貨也。
故貪夫爲帥而邊城晚開。
得此意者,郢書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