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
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
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
然:從後來者爲虛邪,從前來者爲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爲賊邪,從所勝來者爲微邪,自病者爲正邪。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爲虛邪,傷暑得之爲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爲實邪,傷寒得之爲微邪,中溼得之爲賊邪。
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
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裏,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
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
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爲瀉,瀉者不可以爲補,此之謂也。
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
氣來實牢者爲得,濡虛者爲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
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曰:經言八會者,何也?
然:腑會太倉,髒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抒,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
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曰:經言七傳者死,間髒者生,何謂也?
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
間髒者,傳其子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髒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
間髒者,傳其所生也。
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母子相傳,竟而復始,如環無端,故曰生也。
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沖,脾之原,出於大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十二經皆以俞爲原者,何也?
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爲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髒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爲原。
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62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