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爲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說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
自以爲得之矣。
然是說也,餘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洪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爲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款坎鏜嗒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爲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是說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
自以爲得之矣。
然是說也,餘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洪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爲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款坎鏜嗒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爲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羞紅顰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
舊堤分燕尾,桂棹輕鷗,寶勒倚殘雲。
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迷津。
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逡巡,題門惆悵,墮履牽縈。
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
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
山黛暝,塵波澹綠無痕。
舊堤分燕尾,桂棹輕鷗,寶勒倚殘雲。
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迷津。
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逡巡,題門惆悵,墮履牽縈。
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
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
山黛暝,塵波澹綠無痕。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
民安在?填溝壑。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
民安在?填溝壑。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