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姓沈氏,字文通,世爲杭州錢塘人。
初以祖蔭補郊社齋郎,舉進士於廷中爲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爲第一,故以爲第二,除大理評事,通判江寧府。
當是時,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爲卓越已足以動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爲也。
祀明堂恩遷祕書省著作佐郎。
歲滿召歸,除太常丞、集賢校理。
於是校理八年矣,平居閉門,雖執政,非公事不輒見也,故雖執政初亦莫知其爲材。
居久之,乃始以同修起居注,召試知制誥。
及爲制誥,遂以文學稱天下。
金部君坐免歸,求知越州,又移知杭州。
鋤治奸蠹,所禁無不改,崇獎賢知,得其歡心,兩州人皆畫像祠之。
英宗即位,召還,延見勞問甚悉。
居一月,權發遣開封府事。
公初至,開封指以相告曰:“此杭州沈公也。
”及攝事,人吏皆屏息。
既而以知審官院,遂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
公旦晝視事,日中則廷無留人,出謝諸客,從容笑語。
客皆怪公獨有餘日,而畿內翕然稱治。
於是名實暴振發,賢臨一時,自天子大臣皆論以爲國之器,而閭巷之士奔走談說,歡呼鼓舞,以不及爲恐。
會母夫人疾病,請東南一州視疾,英宗曰:“學士豈可以去朝廷也?”公雖去開封,然皆以爲朝夕且大用矣,而遭母夫人喪以去。
英宗聞公去,尤悼惜,時遣使者追賜黃金,而以金部君知蘇州。
公居喪致哀,寢食如禮,以某年某月得疾杭州之墓次,某日至蘇州,而以某日卒,年四十有三。
公平居不常視書,而文辭敏麗可喜,強記精識,長於議論。
世所謂老師宿學無所不讀,通於世務者,皆莫能屈也。
於善良貧弱,撫卹之尤至。
在杭州,待使客多所闊略。
而州人之貧無以葬及女子失怙恃而無以嫁者,以公使錢葬嫁之,凡數百人。
於其卒,知與不知,皆爲之嘆惜。
初以祖蔭補郊社齋郎,舉進士於廷中爲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爲第一,故以爲第二,除大理評事,通判江寧府。
當是時,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爲卓越已足以動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爲也。
祀明堂恩遷祕書省著作佐郎。
歲滿召歸,除太常丞、集賢校理。
於是校理八年矣,平居閉門,雖執政,非公事不輒見也,故雖執政初亦莫知其爲材。
居久之,乃始以同修起居注,召試知制誥。
及爲制誥,遂以文學稱天下。
金部君坐免歸,求知越州,又移知杭州。
鋤治奸蠹,所禁無不改,崇獎賢知,得其歡心,兩州人皆畫像祠之。
英宗即位,召還,延見勞問甚悉。
居一月,權發遣開封府事。
公初至,開封指以相告曰:“此杭州沈公也。
”及攝事,人吏皆屏息。
既而以知審官院,遂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
公旦晝視事,日中則廷無留人,出謝諸客,從容笑語。
客皆怪公獨有餘日,而畿內翕然稱治。
於是名實暴振發,賢臨一時,自天子大臣皆論以爲國之器,而閭巷之士奔走談說,歡呼鼓舞,以不及爲恐。
會母夫人疾病,請東南一州視疾,英宗曰:“學士豈可以去朝廷也?”公雖去開封,然皆以爲朝夕且大用矣,而遭母夫人喪以去。
英宗聞公去,尤悼惜,時遣使者追賜黃金,而以金部君知蘇州。
公居喪致哀,寢食如禮,以某年某月得疾杭州之墓次,某日至蘇州,而以某日卒,年四十有三。
公平居不常視書,而文辭敏麗可喜,強記精識,長於議論。
世所謂老師宿學無所不讀,通於世務者,皆莫能屈也。
於善良貧弱,撫卹之尤至。
在杭州,待使客多所闊略。
而州人之貧無以葬及女子失怙恃而無以嫁者,以公使錢葬嫁之,凡數百人。
於其卒,知與不知,皆爲之嘆惜。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
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爲茫茫。
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惡之報,至於子孫,則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後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於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爲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
葢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爲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閒。
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於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於身,責報於天,取必於數十年之後,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餘年,位不滿其德。
天將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
而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葢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鞏,與吾遊,好德而文,以世其家。
吾是以錄之。
銘曰:
嗚呼休哉!
魏公之業,與槐俱萌;
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歸視其家,槐陰滿庭。
吾儕小人,朝不及夕。
相時射利,皇卹厥德;
庶幾僥倖,不種而穫。
不有君子,其何能國?
王城之東,晉公所廬;
鬱鬱三槐,惟德之符。
嗚呼休哉!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
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爲茫茫。
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惡之報,至於子孫,則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後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於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爲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
葢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爲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閒。
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於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於身,責報於天,取必於數十年之後,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餘年,位不滿其德。
天將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
而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葢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鞏,與吾遊,好德而文,以世其家。
吾是以錄之。
銘曰:
嗚呼休哉!
魏公之業,與槐俱萌;
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歸視其家,槐陰滿庭。
吾儕小人,朝不及夕。
相時射利,皇卹厥德;
庶幾僥倖,不種而穫。
不有君子,其何能國?
王城之東,晉公所廬;
鬱鬱三槐,惟德之符。
嗚呼休哉!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
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後貴之也。
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之中,不爲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
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
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
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
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
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
《離騷》曰:“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
”是以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
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
至其發花,一幹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幹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世論以爲國香矣。
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後貴之也。
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之中,不爲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
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
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
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
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
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
《離騷》曰:“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
”是以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
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
至其發花,一幹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幹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世論以爲國香矣。
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莫不有規矩,不敢放言高論,言必稱先王,然後知聖人憂天下之深也。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遠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
其所言者,匹夫匹婦之所共知;而所行者,聖人有所不能盡也。
嗚呼!是亦足矣。
使後世有能盡吾說者,雖爲聖人無難,而不能者,不失爲寡過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
然三子者,每不爲夫子之所悅。
顏淵默然不見其所能,若無以異於眾人者,而夫子亟稱之。
且夫學聖人者,豈必其言之云爾哉?亦觀其意之所向而已。
夫子以爲後世必有不能行其說者矣,必有竊其說而爲不義者矣。
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爲非常可喜之論,要在於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滅其書,大變古先聖王之法,於其師之道,不啻若寇仇。
及今觀荀卿之書,然後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於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爲異說而不讓,敢爲高論而不顧者也。
其言愚人之所驚,小人之所喜也。
子思、孟軻,世之所謂賢人君子也。
荀卿獨曰:「亂天下者,子思、孟軻也。」天下之人,如此其眾也;仁人義士,如此其多也。
荀卿獨曰:「人性惡。
桀、紂,性也。
堯、舜,僞也。」由是觀之,意其爲人必也剛愎不遜,而自許太過。
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爲不善,猶必有所顧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紂之殘暴,而先王之法度、禮樂、刑政,猶未至於絕滅而不可考者,是桀、紂猶有所存而不敢盡廢也。
彼李斯者,獨能奮而不顧,焚燒夫子之六經,烹滅三代之諸侯,破壞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彼見其師歷詆天下之賢人,以自是其愚,以爲古先聖王皆無足法者。
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時之論,而荀卿亦不知其禍之至於此也。
其父殺人報仇,其子必且行劫。
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其高談異論有以激之也。
孔、孟之論,未嘗異也,而天下卒無有及者。
茍天下果無有及者,則尚安以求異爲哉!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遠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
其所言者,匹夫匹婦之所共知;而所行者,聖人有所不能盡也。
嗚呼!是亦足矣。
使後世有能盡吾說者,雖爲聖人無難,而不能者,不失爲寡過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
然三子者,每不爲夫子之所悅。
顏淵默然不見其所能,若無以異於眾人者,而夫子亟稱之。
且夫學聖人者,豈必其言之云爾哉?亦觀其意之所向而已。
夫子以爲後世必有不能行其說者矣,必有竊其說而爲不義者矣。
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爲非常可喜之論,要在於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滅其書,大變古先聖王之法,於其師之道,不啻若寇仇。
及今觀荀卿之書,然後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於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爲異說而不讓,敢爲高論而不顧者也。
其言愚人之所驚,小人之所喜也。
子思、孟軻,世之所謂賢人君子也。
荀卿獨曰:「亂天下者,子思、孟軻也。」天下之人,如此其眾也;仁人義士,如此其多也。
荀卿獨曰:「人性惡。
桀、紂,性也。
堯、舜,僞也。」由是觀之,意其爲人必也剛愎不遜,而自許太過。
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爲不善,猶必有所顧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紂之殘暴,而先王之法度、禮樂、刑政,猶未至於絕滅而不可考者,是桀、紂猶有所存而不敢盡廢也。
彼李斯者,獨能奮而不顧,焚燒夫子之六經,烹滅三代之諸侯,破壞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彼見其師歷詆天下之賢人,以自是其愚,以爲古先聖王皆無足法者。
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時之論,而荀卿亦不知其禍之至於此也。
其父殺人報仇,其子必且行劫。
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其高談異論有以激之也。
孔、孟之論,未嘗異也,而天下卒無有及者。
茍天下果無有及者,則尚安以求異爲哉!
木之生,或櫱而殤,或拱而夭;幸而至於任爲棟樑,則伐;不幸而爲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爲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其最幸者,漂沉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齧食之餘,或彷彿于山者,則爲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爲山,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
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幾何,不爲好事者所見,而爲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峯。
予每思之,則疑其有數存乎其間。
且其孽而不殤,拱而夭,任爲棟樑而不伐;風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爲人之所材,以及於斧斤之,出於湍沙之間,而不爲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後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愛之,則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
予見中峯,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峯。
二峯者,莊慄刻削,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於中峯,而岌然決無阿附意。
籲!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其最幸者,漂沉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齧食之餘,或彷彿于山者,則爲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爲山,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
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幾何,不爲好事者所見,而爲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峯。
予每思之,則疑其有數存乎其間。
且其孽而不殤,拱而夭,任爲棟樑而不伐;風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爲人之所材,以及於斧斤之,出於湍沙之間,而不爲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後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愛之,則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
予見中峯,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峯。
二峯者,莊慄刻削,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於中峯,而岌然決無阿附意。
籲!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軾啓。
遠蒙差人致書問安否,輔以藥物,眷意甚厚。
自二月二十五日,至七月十三日,凡一百三十餘日乃至,水陸蓋萬餘里矣。
罪戾遠黜,既爲親友憂,又使此二人者,跋涉萬里,比其還家,幾盡此歲,此君愛我之過而重其罪也。
但喜比來侍奉多暇,起居佳勝。
軾罪大責薄,居此固宜,無足言者。
瘴癘之邦,僵仆者相屬於前,然亦皆有以取之。
非寒暖失宜,則飢飽過度,苟不犯此者,亦未遽病也。
若大期至,固不可逃,又非南北之故矣。
以此居之泰然。
不煩深念。
前後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風力,大略能道此意欲言者。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辭至於達,止矣,不可以有加矣。
《經說》一篇誠哉是言也。
西漢以來,以文設科而文始衰,自賈誼、司馬遷,其文已不逮先秦古書,況所謂下者。
文章猶爾,況其道德者乎?
若所論周勃,則恐不然。
平、勃未嘗一日忘漢,陸賈爲之謀至矣。
彼視祿、產猶几上肉,但將相和調,則大計自定。
若如君言,先事經營,則呂后覺悟,誅兩人,而漢亡矣。
軾少時好議論,既老,涉世更變,往往悔其言之過,故樂以此告君也。
儒者之病,多空言而少實用。
賈誼、陸賈文學,殆不傳於世。
老病且死,獨欲以此教子弟,豈意姻親中,乃有王郎乎?
三複來貺,喜抃不已。
應舉者志於得而已。
今程試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厭之,未必得也。
知君自信不回,必不爲時所棄也。
又況得失有命,決不可移乎?
勉守所學,以卒遠業。
相見無期,萬萬自重而已。
人還,謹奉於啓,少謝萬一。
遠蒙差人致書問安否,輔以藥物,眷意甚厚。
自二月二十五日,至七月十三日,凡一百三十餘日乃至,水陸蓋萬餘里矣。
罪戾遠黜,既爲親友憂,又使此二人者,跋涉萬里,比其還家,幾盡此歲,此君愛我之過而重其罪也。
但喜比來侍奉多暇,起居佳勝。
軾罪大責薄,居此固宜,無足言者。
瘴癘之邦,僵仆者相屬於前,然亦皆有以取之。
非寒暖失宜,則飢飽過度,苟不犯此者,亦未遽病也。
若大期至,固不可逃,又非南北之故矣。
以此居之泰然。
不煩深念。
前後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風力,大略能道此意欲言者。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辭至於達,止矣,不可以有加矣。
《經說》一篇誠哉是言也。
西漢以來,以文設科而文始衰,自賈誼、司馬遷,其文已不逮先秦古書,況所謂下者。
文章猶爾,況其道德者乎?
若所論周勃,則恐不然。
平、勃未嘗一日忘漢,陸賈爲之謀至矣。
彼視祿、產猶几上肉,但將相和調,則大計自定。
若如君言,先事經營,則呂后覺悟,誅兩人,而漢亡矣。
軾少時好議論,既老,涉世更變,往往悔其言之過,故樂以此告君也。
儒者之病,多空言而少實用。
賈誼、陸賈文學,殆不傳於世。
老病且死,獨欲以此教子弟,豈意姻親中,乃有王郎乎?
三複來貺,喜抃不已。
應舉者志於得而已。
今程試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厭之,未必得也。
知君自信不回,必不爲時所棄也。
又況得失有命,決不可移乎?
勉守所學,以卒遠業。
相見無期,萬萬自重而已。
人還,謹奉於啓,少謝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