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于;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
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
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
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常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
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常鸠众二千,逮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夏,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不幸变生肘腋,事乃大谬。
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官闲心定,窃伏思念:今日之事,朝廷一于持重以为成谋,虏人利于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于敌,而我特从而应之。
是以燕山之和未几而京城之围急,城下之盟方成而两宫之狩远。
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
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
惟是张浚符离之师粗有生气,虽胜不虑败,事非十全,然计其所丧,方诸既和之后,投闲蹂躏,由未若是之酷。
而不识兵者,徒见胜不可保之为害,而不悟夫和而不可恃为膏肓之大病,亟遂齰舌以为深戒。
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
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
恭惟皇帝陛下。
聪明神武,灼见事机,虽光武明谋,宪宗果断,所难比拟。
一介丑虏尚劳宵旰,此正天下之士献谋效命之秋。
臣虽至陋,何能有知,徒以忠愤所激,不能自已。
以为今日虏人实有弊之可乘,而朝廷上策惟预备乃为无患。
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
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
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则敌人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虏故在吾目中。
惟陛下留乙夜之神,臣先物之机,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典冠举衣以复韩侯,虽越职之罪难逃;野人美芹而献于君,亦爱主之诚可取。
惟陛下赦其狂僭而怜其愚忠,斧质馀生实不胜万幸万幸之至。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咸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后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乎!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臣之说曰:「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于华夏。」
夫所谓南北定势者,粤自汉鼎之亡,天下离而为南北,吴不能以取魏,而晋足以并吴;晋不能以取中原,而陈亦终于毙于隋;与夫艺祖皇帝之取南唐、取吴越,天下之士遂以为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至于此。
而蔡谟亦谓:「度今诸人,必不能辨此。
吾见韩庐东郭踆俱毙而已。」
臣亦谓吴不能以取魏者,盖孙氏之割据,曹氏之猜雄,其德本无以相过,而西蜀之地又分于刘备,虽愿以兵窥魏,势不可得也。
晋之不能取中原者,一时诸戎皆有豪杰之风,晋之强臣方内自专制,拥兵上流,动辄问鼎,自治如此,何暇谋人?宋、齐、梁、陈之间其君臣又皆以一战之胜蔑其君而夺之位,其心盖侥幸于人之不我攻,而所以攻人者皆其自固也。
至于南唐吴越之时,适当圣人之兴,理固应耳,无足怪者。
由此观之,所遭者然,非定势也。
且方今南北之势,较之彼时亦大异矣。
地方万里而劫于夷狄之一姓,彼其国大而上下交征,政庞而华夷相怨,平居无事,亦规规然模仿古圣贤太平之事以诳乱其耳目,事以其国可以言静而不可以言动,其民可与共安而不可与共危,非如晋末诸戎四分五裂,若周秦之战国,唐季之藩镇,皆家自为国,国自为敌,而贪残吞噬、剽悍劲勇之习纯用而不杂也。
且六朝之君,其祖宗德泽涵养浸渍之难忘,而中原民心眷恋依依而不去者,又非得为今日比。
臣故曰:「较之彼时,南北之势大异矣。」
当秦之时,关东强国末楚若也,而秦楚相遇,动以数十万之众见屠于秦,君为秦虏而地为秦虚。
自当时言之,是南北勇怯不敌之明验,而项梁乃能以吴楚子弟驱而之赵,就钜鹿,破章邯,诸侯之军十馀壁者皆莫敢动。
观楚之战士无不一当十,诸侯之兵皆人人惴恐。
卒以坑秦军,入函谷,焚咸阳,杀子婴,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
方怀王入秦时,楚人之言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夫岂彼能逆知其势之必至于此耶?盖天道好还,亦以其理而推之耳。
固臣直取古今常理而论之。
夫所谓古今常理者:逆顺之相形,盛衰之相寻,如符契之必同,寒暑之必至。
今夷狄所以取之者至逆也,然其所居者亦盛矣。
以顺居盛,犹有衰焉;以逆居盛,固为衰乎?臣之所谓理者此也。
不然,裔夷之长而据有中夏,子孙有泰山万世之安,古今岂有是事哉!今之议者皆痛惩往者之事,而劫于积威之后,不推项籍之亡秦,而威以蔡谟之论晋者以藉口,是犹怀千金之璧,不能斡营低昂,而摇尾于贩
臣闻行阵无死命之士则将虽勇而战不能必胜,边陲无死事之将则相虽贤而功不能必成。
将骄卒惰,无事则已,有事而其弊犹耳,则望贼先遁,临敌遂奔,几何而不败国家事。
人君责成于宰相,宰相身任乎天下,可不有以深探其情而逆为之处乎!盖人莫不重死,惟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而死有所不敢避。
呜呼!此正鼓舞天下之至术也。
致之如何?曰:「将帅之情与士卒之情异,而所以致之之术亦不可得而同。」和则?致将帅之勇在于均任而投其所忌,贵爵而激其所慕;致士卒之勇,在于寡使而纾其不平,素赏而恤其已亡。
臣请得而备陈之:
今之天下,其弊在于儒臣不知兵而武臣有以要其上,故阃外之事朝廷所知者胜与负而已,所谓当进而退、可攻而守者,则朝廷有不及知也。
彼其意盖曰:「平时清要,儒臣任之;一旦扰攘,而使我履矢石!吾且幸富贵矣。
岂不能逡巡自爱而留贼以固位乎!」向者淮上之师有迁延而避虏者,是其事也。
臣今欲乞朝廷于文臣之中择其廉重通敏者,每军置参谋一员,使之得以陪计议、观形势而不相统摄。
非如唐所谓监军之比。
彼为将者心有所忌,而文臣亦因之识行阵、谙战守,缓急均可以备边城之寄;而将帅临敌,有可进而攻之之便,彼知缙绅之士亦识兵家利害,必不敢依违养贼以自封而遗国家之患。
此之谓均任而投其所忌。
凡人之情,未得志则冒死以求富贵,已得志则保富贵而重其生。
古人论御将者以才之大小为辨,谓御大才者如养骐骥,御小才者如养鹰犬。
然今之将帅岂皆其才大者,要之饱则飞去亦有如鹰者焉!向者虹县海道之师,有得一邑、破数舰而遽以节钺,使相与之者,是其事也。
臣欲乞朝廷靳重爵命,齐量其功,等第而予之。
非谓无予之谓,徐以予之,且欲使之常舋舋然,有歆慕未足之意以要其后效。
而戒谕文吏,非有节制相临者必以资级为礼,予左选人均,无使如正使遥郡者间有趋伏堂下之辱,如唐以金紫而执役之类。
彼被介胄者知一爵一命之可重,而朝廷无左右选贵贱之别,则亦矜持奋励、尽心于朝廷而希尊容之宠。
此之谓贵爵而激其所慕。
营幕之间饱暖有不充,而主将歌舞无休时,锋镝之下肝脑不敢保,而主将雍容于帐中,此亦危且勚矣。
而平时又不予之休息以养其力,至使于舁土运甓以营私室而肆鞭鞑,彼之心怀愤挟怨,惟恐天下之无事、以求所谓快意肆志者而邀其上,谁肯挺身效命以求胜敌哉!兵法曰:「视卒如爱子」,故古之贤将有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而分劳苦。
臣今欲乞朝廷明敕将帅,自教阅外,非修营治栅、名公家事者不得私有役使,以收士卒之心
昔予先君,以布衣学四方,尝过洛阳,爱其山川,慨然有卜居意,而贫不能遂。
予年将五十,与兄子瞻皆仕于朝,裒橐中之馀,将以成就先志,而获罪于时,相继出走。
予初守临汝,不数月而南迁。
道出颍川,顾犹有后忧,乃留一子居焉,曰:“姑糊口于是。
”既而自筠迁雷,自雷迁循,凡七年而归。
颍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顷,而僦庐以居。
西望故乡,犹数千里,势不能返,则又曰:“姑寓于此。
”居五年,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
”盖卜居于此,初非吾意也。
昔先君相彭、眉之间,为归全之宅,指其庚壬曰:“此而兄弟之居也。
”今子瞻不幸已藏于郏山矣!予年七十有三,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颍川亦非予居也。
昔贡少翁为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在琅琊,有一子,年十二,自忧不得归葬。
元帝哀之,许以王命办护其丧。
谯允南年七十二终洛阳,家在巴西,遗令其子轻棺以归。
今予废弃久矣,少翁之宠,非所敢望,而允南旧事,庶几可得。
然平昔好道,今三十馀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馀,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
然则卜居之地,惟所遇可也,作《卜居赋》以示知者。
吾将卜居,居于何所?西望吾乡,山谷重阻。
兄弟沦丧,顾有诸子。
吾将归居,归与谁处?寄籍颍川,筑室耕田。
食粟饮水,若将终焉。
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
阅岁四十,松竹森然。
诸子送我,历井扪天。
汝不忘我,我不忘先。
庶几百年,归扫故阡。
我师孔公,师其致一。
亦入瞿昙、老聃之室。
此心皎然,与物皆寂。
身则有尽,惟心不没。
所遇而安,孰匪吾宅?西从吾父,东从吾子。
四方上下,安有常处?老聃有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子瞻既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
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
既得请高密,其地介于淮海之间,风俗朴陋,四方宾客不至。
受命之岁,承大旱之余孽,驱除螟蝗,逐捕盗贼,廪恤饥馑,日不遑给。
几年而后少安,顾居处隐陋,无以自放,乃因其城上之废台而增葺之。
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以告辙曰:“此将何以名之?”辙曰:“今夫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安于其所而已。
其乐不相及也,而台则尽之。
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场,浮沉于荣辱之海,嚣然尽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
而达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故邪。
《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尝试以‘超然’命之,可乎?”因为之赋以告曰:
东海之滨,日气所先。
岿高台之陵空兮,溢晨景之洁鲜。
幸氛翳之收霁兮,逮朋友之燕闲。
舒堙郁以延望兮,放远目于山川。
设金罍与玉斝兮,清醪洁其如泉。
奏丝竹之愤怒兮,声激越而眇绵。
下仰望而不闻兮,微风过而激天。
曾陟降之几何兮,弃溷浊乎人间。
倚轩楹以长啸兮,袂轻举而飞翻。
极千里于一瞬兮,寄无尽于云烟。
前陵阜之汹涌兮,后平野之湠漫。
乔木蔚其蓁蓁兮,兴亡忽乎满前。
怀故国于天末兮,限东西之险艰。
飞鸿往而莫及兮,落日耿其夕躔。
嗟人生之漂摇兮,寄流枿于海壖。
苟所遇而皆得兮,遑既择而后安。
彼世俗之私已兮,每自予于曲全。
中变溃而失故兮,有惊悼而汍澜。
诚达观之无不可兮,又何有于忧患。
顾游宦之迫隘兮,常勤苦以终年。
盍求乐于一醉兮,灭膏火之焚煎。
虽昼日其犹未足兮,俟明月乎林端。
纷既醉而相命兮,霜凝磴而跰⻊鲜。
马踯躅而号鸣兮,左右翼而不能鞍。
各云散于城邑兮,徂清夜之既阑。
惟所往而乐易兮,此其所以为超然者邪。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
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昔予游庐山,见隐者焉,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犹日也,身犹月也。
”予疑而诘也。
则曰:“人始有性而已,性之所寓为身。
天始有日而已,日之所寓为月。
日出于东。
方其出也,物咸赖焉。
有目者以视,有手者以执,有足者以履,至于山石草木亦非日不遂。
及其入也,天下黯然,无物不废,然日则未始有变也。
惟其所寓,则有盈阙。
一盈一阙者,月也。
惟性亦然,出生入死,出而生者,未尝增也。
入而死者,未尝耗也,性一而已。
惟其所寓,则有死生。
一生一死者身也。
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也。
身与月皆然,古之治术者知之,故日出于卯,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日入地中,虽未尝变,而不为世用,复出于东,然后物无不睹,非命而何?月不自明,由日以为明。
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非身而何?此术也,而合于道。
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

予异其言而志之久矣。
筑室于斯,辟其东南为小轩。
轩之前廓然无障,几与天际。
每月之望,开户以须月之至。
月入吾轩,则吾坐于轩上,与之徘徊而不去。
一夕举酒延客,道隐者之语,客漫不喻曰:“吾尝治术矣,初不闻是说也。
”予为之反复其理,客徐悟曰:“唯唯。
”因志其言于壁。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
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
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
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
”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
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
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
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