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
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
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爲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
濤瀾洶涌,風雲開闔。
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舉目而足。
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
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
此其所以爲“快哉”者也。
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
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
楚王之所以爲樂,與庶人之所以爲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今張君不以謫爲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
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爲快也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
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
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爲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
濤瀾洶涌,風雲開闔。
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舉目而足。
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
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
此其所以爲“快哉”者也。
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
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
楚王之所以爲樂,與庶人之所以爲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今張君不以謫爲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
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爲快也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予以罪廢,無所歸。
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
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闢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
並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
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
槓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
訪諸舊老,雲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
坳隆勝勢,遺意尚存。
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
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
澄川翠幹,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爲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
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
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
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
寓久則溺,以爲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
惟仕宦溺人爲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於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
予既廢而獲斯境,安於衝曠,不與衆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爲勝焉!
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
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闢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
並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
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
槓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
訪諸舊老,雲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
坳隆勝勢,遺意尚存。
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
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
澄川翠幹,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爲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
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
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
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
寓久則溺,以爲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
惟仕宦溺人爲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於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
予既廢而獲斯境,安於衝曠,不與衆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爲勝焉!
太尉執事:轍生好爲文,思之至深。
以爲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爲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
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爲?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爲未見太尉也。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
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爲政。
太尉苟以爲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以爲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爲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
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爲?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爲未見太尉也。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
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爲政。
太尉苟以爲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
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
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
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爲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爲人矣乎?威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
仲以爲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
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
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爲無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
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習文公之餘威,猶得爲諸侯之盟主百餘年。
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爲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爲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
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
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
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
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
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
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爲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爲人矣乎?威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
仲以爲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
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
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爲無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
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習文公之餘威,猶得爲諸侯之盟主百餘年。
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爲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爲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
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
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
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爲將之道,當先治心。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
非一動之爲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
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爲,所以養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
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
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
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
鄧艾縋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
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
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
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此用長短之術也。
”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
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將矣。
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
非一動之爲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
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爲,所以養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
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
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
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
鄧艾縋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
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
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
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此用長短之術也。
”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
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將矣。
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鍾、鼎、甗、鬲、盤、匜、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蹟,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僞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職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嗚呼!自王播、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
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
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將,漸益堆積。
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
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
當時雖貴家子弟,求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
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
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
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
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爲率。
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爲飲茶先後。
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
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聯,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
是欲求適意而憀慄。
餘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採,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
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
於是几案羅列,枕蓆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
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爲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
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鍾、鼎、甗、鬲、盤、匜、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蹟,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僞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職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嗚呼!自王播、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
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
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將,漸益堆積。
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
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
當時雖貴家子弟,求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
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
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
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
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爲率。
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爲飲茶先後。
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
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聯,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
是欲求適意而憀慄。
餘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採,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
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
於是几案羅列,枕蓆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
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爲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
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
亭以雨名,誌喜也。
古者有喜,則以名物,志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餘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
爲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爲休息之所。
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爲有年。
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爲憂。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爲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
”“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
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
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爲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爲粟。
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歸之天子。
天子曰不,歸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
古者有喜,則以名物,志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餘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
爲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爲休息之所。
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爲有年。
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爲憂。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爲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
”“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
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
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爲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爲粟。
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歸之天子。
天子曰不,歸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爲鬼物,亦已過矣。
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無所復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爲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爲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夫老人者,以爲子房纔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爲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
嗚呼!此其所以爲子房歟!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爲鬼物,亦已過矣。
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無所復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爲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爲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夫老人者,以爲子房纔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爲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
嗚呼!此其所以爲子房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