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副使不書前人名姓。
嘉祐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君衝之,始稽之衆史,而自李紘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楊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勸已下,又得其在事之歲時。
於是,書石而鑱之東壁。
夫合天下之衆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
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
有財而莫理,則阡陌閭巷之賤人,皆能私取予之勢,擅萬物之利,以與人主爭黔首,而放其無窮之慾,非必貴強桀大而後能。
如是而天子猶爲不失其民者,蓋特號而已耳。
雖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給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猶不行也。
然則善吾法,而擇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財,雖上古堯、舜,猶不能毋以此爲先急,而況於後世之紛紛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寵之甚備。
蓋今理財之法,有不善者,其勢皆得以議於上而改爲之。
非特當守成法,吝出入,以從有司之事而已。
其職事如此。
則其人之賢不肖,利害施於天下如何也!觀其人,以其在事之歲時,以求其政事之見於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財之方,則其人之賢不肖,與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
此蓋呂君之志也。
嘉祐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君衝之,始稽之衆史,而自李紘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楊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勸已下,又得其在事之歲時。
於是,書石而鑱之東壁。
夫合天下之衆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
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
有財而莫理,則阡陌閭巷之賤人,皆能私取予之勢,擅萬物之利,以與人主爭黔首,而放其無窮之慾,非必貴強桀大而後能。
如是而天子猶爲不失其民者,蓋特號而已耳。
雖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給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猶不行也。
然則善吾法,而擇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財,雖上古堯、舜,猶不能毋以此爲先急,而況於後世之紛紛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寵之甚備。
蓋今理財之法,有不善者,其勢皆得以議於上而改爲之。
非特當守成法,吝出入,以從有司之事而已。
其職事如此。
則其人之賢不肖,利害施於天下如何也!觀其人,以其在事之歲時,以求其政事之見於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財之方,則其人之賢不肖,與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
此蓋呂君之志也。
王平甫既沒,其家集其遺文爲百卷,屬予序。
平甫自少已傑然以材高見於世,爲文思若決河,語出驚人,一時爭傳誦之。
其學問尤敏,而資之以不倦。
至晚愈篤,博覽強記,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爲尤詳。
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矣。
自周衰,先王之遺文既喪。
漢興,文學猶爲近古,及其衰,而陵夷盡矣。
至唐,久之而能言之士始幾於漢,及其衰,而遂泯泯矣。
宋受命百有餘年,天下文章復侔於漢唐之盛。
蓋自周衰至今千有餘歲,斯文濱於磨滅,能自拔起以追於古者,此三世而已。
各於其盛時,士之能以特見於世者,率常不過三數人。
其世之不數,其人之難得如此。
平甫之文能特見於世者也。
世皆謂平甫之詩宜爲樂歌,薦之郊廟;其文宜爲典冊,施諸朝廷。
然推其實,千歲之日不爲不多,焦心思於翰墨之間者不爲不衆,在富貴之位者,未嘗一日而無其人,彼皆湮沒而無傳,或播其醜於後。
平甫乃躬難得之姿,負特見之能,自立於不朽,雖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貴,人亦莫得而掩也。
則平甫之求於內,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於詩,或長於詩不必有文,平甫獨兼得之。
其於詩尤自喜,其憂喜、哀樂、感激、怨懟之情,一於詩見之,故詩尤多也。
平甫居家孝友,爲人質直簡易,遇人豁然推腹心,不爲毫髮疑礙。
與人交,於恩意尤篤也。
其死之日,天下識與不識,皆聞而哀之。
其州里、世次、歷官、行事,將有待於識平甫之葬者,故不著於此雲。
元豐元年。
平甫自少已傑然以材高見於世,爲文思若決河,語出驚人,一時爭傳誦之。
其學問尤敏,而資之以不倦。
至晚愈篤,博覽強記,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爲尤詳。
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矣。
自周衰,先王之遺文既喪。
漢興,文學猶爲近古,及其衰,而陵夷盡矣。
至唐,久之而能言之士始幾於漢,及其衰,而遂泯泯矣。
宋受命百有餘年,天下文章復侔於漢唐之盛。
蓋自周衰至今千有餘歲,斯文濱於磨滅,能自拔起以追於古者,此三世而已。
各於其盛時,士之能以特見於世者,率常不過三數人。
其世之不數,其人之難得如此。
平甫之文能特見於世者也。
世皆謂平甫之詩宜爲樂歌,薦之郊廟;其文宜爲典冊,施諸朝廷。
然推其實,千歲之日不爲不多,焦心思於翰墨之間者不爲不衆,在富貴之位者,未嘗一日而無其人,彼皆湮沒而無傳,或播其醜於後。
平甫乃躬難得之姿,負特見之能,自立於不朽,雖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貴,人亦莫得而掩也。
則平甫之求於內,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於詩,或長於詩不必有文,平甫獨兼得之。
其於詩尤自喜,其憂喜、哀樂、感激、怨懟之情,一於詩見之,故詩尤多也。
平甫居家孝友,爲人質直簡易,遇人豁然推腹心,不爲毫髮疑礙。
與人交,於恩意尤篤也。
其死之日,天下識與不識,皆聞而哀之。
其州里、世次、歷官、行事,將有待於識平甫之葬者,故不著於此雲。
元豐元年。
昨從東來,道出清湘,八桂之間,每見壁間題字,以其枝葉,佔其本根,以爲是必磊落人也。
問姓名於士大夫,與足下一遊歸者皆曰:"是少年而老氣有餘者也。
"如是已逾年,恨未識足下面耳。
今者乃蒙賜教,稱述古今,而歸重不肖。
又以平生得意之文章,傾囷倒廩,見畀而不吝。
秋日樓臺,萬事不到胸次,吹以木末之風,照以海濱之月,而詠歌呻吟足下之句,實有以激衰而增高明也。
幸甚。
庭堅少孤,窘於衣食,又有弟妹婚嫁之責。
雖蚤知從先生長者學問,而偏親白髮,不得已而從仕。
故少之日,得學之功十五,而從仕之日,得學之功十三。
所以衰不進,至今落諸公之後也。
竊觀足下天資超邁,上有親以爲之依歸,旁有兄弟以爲之助,春秋未三十,耳目聰明,若刻意於德義經術,所至當不止此耳。
非敢謂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於衆賢之間;但爲未及古人,故爲足下惜此日力耳。
天難於生才,而才者須學問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則不得歸怨於天也。
世實須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嘗以世不用而廢學問;其自廢惰歟,則不得歸怨於世也。
凡爲足下道者,皆在中朝時聞天下長者之言也,足下以爲然,當繼此有進於左右。
秋熱雖未艾,伏惟侍奉之慶。
龍水風土比湖南更熱,老人多病眩,奉書草草。
唯爲親爲己自重
問姓名於士大夫,與足下一遊歸者皆曰:"是少年而老氣有餘者也。
"如是已逾年,恨未識足下面耳。
今者乃蒙賜教,稱述古今,而歸重不肖。
又以平生得意之文章,傾囷倒廩,見畀而不吝。
秋日樓臺,萬事不到胸次,吹以木末之風,照以海濱之月,而詠歌呻吟足下之句,實有以激衰而增高明也。
幸甚。
庭堅少孤,窘於衣食,又有弟妹婚嫁之責。
雖蚤知從先生長者學問,而偏親白髮,不得已而從仕。
故少之日,得學之功十五,而從仕之日,得學之功十三。
所以衰不進,至今落諸公之後也。
竊觀足下天資超邁,上有親以爲之依歸,旁有兄弟以爲之助,春秋未三十,耳目聰明,若刻意於德義經術,所至當不止此耳。
非敢謂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於衆賢之間;但爲未及古人,故爲足下惜此日力耳。
天難於生才,而才者須學問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則不得歸怨於天也。
世實須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嘗以世不用而廢學問;其自廢惰歟,則不得歸怨於世也。
凡爲足下道者,皆在中朝時聞天下長者之言也,足下以爲然,當繼此有進於左右。
秋熱雖未艾,伏惟侍奉之慶。
龍水風土比湖南更熱,老人多病眩,奉書草草。
唯爲親爲己自重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華靡,自爲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
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
衆人皆以奢靡爲榮,吾心獨以儉素爲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爲病。
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古人以儉爲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嘻,異哉!」
近歲風俗尤爲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吾記天聖中,先公爲羣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
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慄、棗、柿之類;餚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餚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量月營聚,然後敢發書。
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爲鄙吝。
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
嗟乎!風俗頹弊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聞昔李文靖公爲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
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爲宰相廳事誠隘,爲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參政魯公爲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
上曰:「卿爲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餚、果,故就酒家觴之。」上以無隱,益重之。
張文節爲相,自奉養如爲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
公宜少從衆。」公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御孫曰:「儉,德之共(hóng)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故曰:「侈,惡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
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君子以爲忠。
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鰌
吾性不喜華靡,自爲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
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
衆人皆以奢靡爲榮,吾心獨以儉素爲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爲病。
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古人以儉爲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嘻,異哉!」
近歲風俗尤爲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吾記天聖中,先公爲羣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
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慄、棗、柿之類;餚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餚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量月營聚,然後敢發書。
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爲鄙吝。
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
嗟乎!風俗頹弊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聞昔李文靖公爲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
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爲宰相廳事誠隘,爲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參政魯公爲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
上曰:「卿爲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餚、果,故就酒家觴之。」上以無隱,益重之。
張文節爲相,自奉養如爲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
公宜少從衆。」公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御孫曰:「儉,德之共(hóng)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故曰:「侈,惡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
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君子以爲忠。
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鰌
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而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故曰:儉,德之共。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故曰:侈,惡之大也。
爲人父祖者,莫不思利其後世,然果能利之者鮮矣。
何以言之?今之爲後世謀者,不過廣營生計以遣之,田疇連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麥盈囷倉,金帛充篋笥,慊慊然求之尤未足,施施然自以爲子子孫孫累世用之莫能盡也。
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自於十數年中,勤身苦體以聚之,而子孫以歲時之間,奢蘼遊蕩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娛,又怨其吝嗇無恩於我而厲之也。
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爲累矣。
使其子孫果賢耶,豈疏糲布褐不能自營,死於道路乎?其不賢也。
雖積金滿堂室,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遺子孫者,吾見其愚之甚。
然則聖賢不預子孫之匱乏耶?何爲其然也,昔者聖賢遺子孫以廉以儉。
故曰:儉,德之共。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故曰:侈,惡之大也。
爲人父祖者,莫不思利其後世,然果能利之者鮮矣。
何以言之?今之爲後世謀者,不過廣營生計以遣之,田疇連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麥盈囷倉,金帛充篋笥,慊慊然求之尤未足,施施然自以爲子子孫孫累世用之莫能盡也。
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自於十數年中,勤身苦體以聚之,而子孫以歲時之間,奢蘼遊蕩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娛,又怨其吝嗇無恩於我而厲之也。
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爲累矣。
使其子孫果賢耶,豈疏糲布褐不能自營,死於道路乎?其不賢也。
雖積金滿堂室,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遺子孫者,吾見其愚之甚。
然則聖賢不預子孫之匱乏耶?何爲其然也,昔者聖賢遺子孫以廉以儉。
天下方患盜。
或問劉子曰:“盜可除乎?”對曰:“何爲不可除也?顧盜有源,能止其源,何盜之患?”或曰:“請問盜源?”對曰:“衣食不足,盜之源也;政賦不均,盜之源也;教化不修,盜之源也。
一源慢,則探囊發篋而爲盜矣;二源慢,則操兵刃劫良民而爲盜矣;三源慢,則攻城邑略百姓而爲盜矣。
此所謂盜有源也。
”
豐世無盜者,足也;治世無賦者,均也;化世無亂者,順也。
今不務衣食而務無盜賊,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務化盜而務禁盜,是縱焚而救以升龠也。
且律:使竊財者刑,傷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盜不爲止者,非不畏死也,念無以生,以謂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圖生也。
且律:使凡盜賊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賜之衣裳劍帶,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盜不應募,非不願生也,念無以樂生,以謂爲民乃甚苦,爲盜乃甚逸也。
然則盜非其自欲爲之,由上以法驅之使爲也。
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
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恥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齒良人,何敢然哉?故懼之以死而不懼,勸之以生而不勸,則雖煩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辦於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辭不能詰也。
凡人有九年耕,然後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後可教以禮義。
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賦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漢武沈命之敝,殆復起矣。
故仲尼有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推而廣之,亦曰:“用兵吾猶人也,必也使無戰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盜吾猶人也,必也使無盜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邊,中國頗多盜,山東尤甚。
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懷之,不能盡得。
於是令州郡:“盜發而不輒得者,長吏坐之。
”欲重其事。
予以謂未盡於防,故作此論。
(《宋文鑑》卷九十五,有刪改)
或問劉子曰:“盜可除乎?”對曰:“何爲不可除也?顧盜有源,能止其源,何盜之患?”或曰:“請問盜源?”對曰:“衣食不足,盜之源也;政賦不均,盜之源也;教化不修,盜之源也。
一源慢,則探囊發篋而爲盜矣;二源慢,則操兵刃劫良民而爲盜矣;三源慢,則攻城邑略百姓而爲盜矣。
此所謂盜有源也。
”
豐世無盜者,足也;治世無賦者,均也;化世無亂者,順也。
今不務衣食而務無盜賊,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務化盜而務禁盜,是縱焚而救以升龠也。
且律:使竊財者刑,傷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盜不爲止者,非不畏死也,念無以生,以謂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圖生也。
且律:使凡盜賊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賜之衣裳劍帶,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盜不應募,非不願生也,念無以樂生,以謂爲民乃甚苦,爲盜乃甚逸也。
然則盜非其自欲爲之,由上以法驅之使爲也。
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
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恥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齒良人,何敢然哉?故懼之以死而不懼,勸之以生而不勸,則雖煩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辦於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辭不能詰也。
凡人有九年耕,然後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後可教以禮義。
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賦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漢武沈命之敝,殆復起矣。
故仲尼有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推而廣之,亦曰:“用兵吾猶人也,必也使無戰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盜吾猶人也,必也使無盜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邊,中國頗多盜,山東尤甚。
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懷之,不能盡得。
於是令州郡:“盜發而不輒得者,長吏坐之。
”欲重其事。
予以謂未盡於防,故作此論。
(《宋文鑑》卷九十五,有刪改)
君諱宗諒,字子京。
大中祥符八年春,與予同登進士第,始從之遊,然未篤知其爲人。
及君歷濰、連、泰三州從事,在泰日,予爲鹽官於郡下,見君職事外,孜孜聚書作文章,愛賓客。
又與予同護海堰之役,遇大風至,即夕潮上,兵民驚逸,吏皆蒼惶,不能止,君獨神色不變,緩談其利害,衆意乃定。
予始知君必非常之才而心愛焉。
君去海陵,得召試學士院,遷殿中丞。
時明肅太后晚年未還政間,君嘗有鯁議。
暨明肅厭代,朝廷擢當時敢言者,贈右司諫,拜左正言,遷左司諫。
西戎犯塞,邊牧難其人,朝廷進君刑部員外郎、知涇州,賜金紫。
及葛懷敏敗績於定州,寇兵大入,諸郡震駭,君以城中乏兵,呼農民數千,皆戎服登城,州人始安。
又以金繒募敢捷之士,晝夜探伺,知寇遠近及其形勢。
君手操簡檄,關白諸郡,日二三次,諸郡莫不感服。
予時爲環慶路經略部署,聞懷敏之敗,引藩漢兵爲三道以助涇原之虛,時定州事後,陰翳近十日,士皆沮怯,君鹹用牛酒迎勞,霈然霑足,士衆莫不增氣。
又涇州士兵多沒於定州,君悉籍其姓名,列於佛寺,哭而祭之。
復撫其妻孥,各從其欲,無一失所者。
及君去涇之日,其戰卒妻孥數百口,環其亭館而號送之,觀者爲流涕。
會御史樑堅奏劾君用度不節,至本路費庫錢十六萬緡。
及遣中使檢察,乃君受署之始,諸部屬羌之長千餘人皆來謁見,悉遣勞之,其費近三千緡,蓋故事也。
堅以諸軍月給並而言之,誣以其數爾。
予時待罪政府,嘗力辯之。
降一官,仍充天章閣待制、知虢州,又徙知嶽州。
君知命樂職,庶務畢葺。
遷知蘇州,俄感疾,以某年月日,薨於郡之黃堂,享年五十七。
大中祥符八年春,與予同登進士第,始從之遊,然未篤知其爲人。
及君歷濰、連、泰三州從事,在泰日,予爲鹽官於郡下,見君職事外,孜孜聚書作文章,愛賓客。
又與予同護海堰之役,遇大風至,即夕潮上,兵民驚逸,吏皆蒼惶,不能止,君獨神色不變,緩談其利害,衆意乃定。
予始知君必非常之才而心愛焉。
君去海陵,得召試學士院,遷殿中丞。
時明肅太后晚年未還政間,君嘗有鯁議。
暨明肅厭代,朝廷擢當時敢言者,贈右司諫,拜左正言,遷左司諫。
西戎犯塞,邊牧難其人,朝廷進君刑部員外郎、知涇州,賜金紫。
及葛懷敏敗績於定州,寇兵大入,諸郡震駭,君以城中乏兵,呼農民數千,皆戎服登城,州人始安。
又以金繒募敢捷之士,晝夜探伺,知寇遠近及其形勢。
君手操簡檄,關白諸郡,日二三次,諸郡莫不感服。
予時爲環慶路經略部署,聞懷敏之敗,引藩漢兵爲三道以助涇原之虛,時定州事後,陰翳近十日,士皆沮怯,君鹹用牛酒迎勞,霈然霑足,士衆莫不增氣。
又涇州士兵多沒於定州,君悉籍其姓名,列於佛寺,哭而祭之。
復撫其妻孥,各從其欲,無一失所者。
及君去涇之日,其戰卒妻孥數百口,環其亭館而號送之,觀者爲流涕。
會御史樑堅奏劾君用度不節,至本路費庫錢十六萬緡。
及遣中使檢察,乃君受署之始,諸部屬羌之長千餘人皆來謁見,悉遣勞之,其費近三千緡,蓋故事也。
堅以諸軍月給並而言之,誣以其數爾。
予時待罪政府,嘗力辯之。
降一官,仍充天章閣待制、知虢州,又徙知嶽州。
君知命樂職,庶務畢葺。
遷知蘇州,俄感疾,以某年月日,薨於郡之黃堂,享年五十七。
孟子曰:「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如與眾樂樂。」此王公大人之樂,非貧賤者所及也。
孔子曰:「飯蔬(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顔子「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此聖賢之樂,非愚者所及也。
若夫「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各盡其分而安之。
此乃迂叟之所樂也。
熙寧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買田二十畝於尊賢坊北關,以爲園。
其中爲堂,聚書出五千卷,命之曰讀書堂。
堂南有屋一區,引水北流,貫宇下,中央爲沼,方深各三尺。
疏水爲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階,懸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爲二渠,繞庭四隅,會於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軒。
堂北爲沼,中央有島,島上植竹,圓若玉玦,圍三丈,攬結其杪,如漁人之廬,命之曰釣魚庵。
沼北橫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
開戶東出,南北軒牖,以延凉颸,前後多植美竹,爲清暑之所,命之曰種竹齋。
沼東治地爲百有二十畦,雜蒔草藥,辨其名物而揭之。
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徑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爲屋。
植竹於其前,夾道如步廊,皆以蔓藥覆之,四周植木藥爲藩援,命之曰采藥圃。
圃南爲六欄,芍藥、牡丹、雜花,各居其二,每種止植兩本,識其名狀而已,不求多也。
欄北爲亭,命之曰澆花亭。
洛城距山不遠,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見,乃於園中築臺,構屋其上,以望萬安、轘轅,至於太室,命之曰見山臺。
迂叟平日多處堂中讀書,上師聖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源,探禮樂之緒,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達無窮之外,事物之理,舉集目前。
所病者,學之未至,夫又何求於人,何待於外哉!志倦體疲,則投竿取魚,執紝采藥,決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熱盥手,臨高縱目,逍遙相羊,惟意所適。
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框,耳目肺腸,悉爲己有。
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也。
因合而命之曰獨樂園。
或咎迂叟曰:「吾聞君子所樂必與人共之,今吾子獨取足於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謝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樂恐不足,安能及人?況叟之所樂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棄也,雖推以與人,人且不取,豈得強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樂,則再拜而獻之矣,安敢專之哉!
孔子曰:「飯蔬(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顔子「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此聖賢之樂,非愚者所及也。
若夫「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各盡其分而安之。
此乃迂叟之所樂也。
熙寧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買田二十畝於尊賢坊北關,以爲園。
其中爲堂,聚書出五千卷,命之曰讀書堂。
堂南有屋一區,引水北流,貫宇下,中央爲沼,方深各三尺。
疏水爲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階,懸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爲二渠,繞庭四隅,會於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軒。
堂北爲沼,中央有島,島上植竹,圓若玉玦,圍三丈,攬結其杪,如漁人之廬,命之曰釣魚庵。
沼北橫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
開戶東出,南北軒牖,以延凉颸,前後多植美竹,爲清暑之所,命之曰種竹齋。
沼東治地爲百有二十畦,雜蒔草藥,辨其名物而揭之。
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徑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爲屋。
植竹於其前,夾道如步廊,皆以蔓藥覆之,四周植木藥爲藩援,命之曰采藥圃。
圃南爲六欄,芍藥、牡丹、雜花,各居其二,每種止植兩本,識其名狀而已,不求多也。
欄北爲亭,命之曰澆花亭。
洛城距山不遠,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見,乃於園中築臺,構屋其上,以望萬安、轘轅,至於太室,命之曰見山臺。
迂叟平日多處堂中讀書,上師聖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源,探禮樂之緒,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達無窮之外,事物之理,舉集目前。
所病者,學之未至,夫又何求於人,何待於外哉!志倦體疲,則投竿取魚,執紝采藥,決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熱盥手,臨高縱目,逍遙相羊,惟意所適。
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框,耳目肺腸,悉爲己有。
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也。
因合而命之曰獨樂園。
或咎迂叟曰:「吾聞君子所樂必與人共之,今吾子獨取足於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謝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樂恐不足,安能及人?況叟之所樂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棄也,雖推以與人,人且不取,豈得強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樂,則再拜而獻之矣,安敢專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