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三年夏,蘇府君終於京師,光往吊焉。
二孤軾、轍哭且言曰:“今將奉先君之柩歸葬於蜀。
蜀人之祔也,同壟而異壙。
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銘,子爲我銘其壙。
”因曰:“夫人之德,非異人所能知也,願聞其略。
”二孤奉其事狀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應之女,生十八年歸蘇氏。
程氏富而蘇氏極貧。
夫人入門,執婦職,孝恭勤儉。
族人環視之,無絲毫鞅鞅驕居可譏訶狀,由是共賢之。
或謂夫人曰:“父母非乏於財,以父母之愛,若求之,宜無不應者。
何爲甘此蔬糲,獨不可以一發言乎?”夫人曰:“然。
以我求於父母,誠無不可。
萬一使人謂吾夫爲求於人以活其妻子者,將若之何?”卒不求。
時祖姑猶在堂,老而性嚴,家人過堂下,履錯然有聲,已畏獲罪。
獨夫人能順適其志,祖姑見之必悅。
府君年二十七猶不學,一日慨然謂夫人曰:“吾自視,今猶可學。
然家待我而生,學且廢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惡使子爲因我而學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數年遂爲富家。
府君由是得專志於學,卒爲大儒。
夫人喜讀書,皆識其大義。
軾、轍之幼也,夫人親教之,常戒曰:“汝讀書,勿效曹耦,止欲以書生自名而已。
”每稱引古人名節以厲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無戚焉。
”已而,二子同年登進士第,又同登賢良方正科。
轍所對語尤切直驚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視其家財既有餘,乃嘆曰:“是豈所謂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孫。
”因求族姻之窮者,悉爲嫁娶振業之。
鄉人有急者,時亦周焉。
比其沒,家無一年之儲。
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終於鄉里,享年四十八。
軾登朝,追封武陽縣君。
嗚呼,婦人柔順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齊其家,斯已賢矣;況如夫人,能開發輔導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學顯重於天下,非識慮高絕,能如是乎?古之人稱有國有家者,其興衰無不本於閨門,今於夫人益見古人之可信也。
二孤軾、轍哭且言曰:“今將奉先君之柩歸葬於蜀。
蜀人之祔也,同壟而異壙。
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銘,子爲我銘其壙。
”因曰:“夫人之德,非異人所能知也,願聞其略。
”二孤奉其事狀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應之女,生十八年歸蘇氏。
程氏富而蘇氏極貧。
夫人入門,執婦職,孝恭勤儉。
族人環視之,無絲毫鞅鞅驕居可譏訶狀,由是共賢之。
或謂夫人曰:“父母非乏於財,以父母之愛,若求之,宜無不應者。
何爲甘此蔬糲,獨不可以一發言乎?”夫人曰:“然。
以我求於父母,誠無不可。
萬一使人謂吾夫爲求於人以活其妻子者,將若之何?”卒不求。
時祖姑猶在堂,老而性嚴,家人過堂下,履錯然有聲,已畏獲罪。
獨夫人能順適其志,祖姑見之必悅。
府君年二十七猶不學,一日慨然謂夫人曰:“吾自視,今猶可學。
然家待我而生,學且廢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惡使子爲因我而學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數年遂爲富家。
府君由是得專志於學,卒爲大儒。
夫人喜讀書,皆識其大義。
軾、轍之幼也,夫人親教之,常戒曰:“汝讀書,勿效曹耦,止欲以書生自名而已。
”每稱引古人名節以厲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無戚焉。
”已而,二子同年登進士第,又同登賢良方正科。
轍所對語尤切直驚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視其家財既有餘,乃嘆曰:“是豈所謂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孫。
”因求族姻之窮者,悉爲嫁娶振業之。
鄉人有急者,時亦周焉。
比其沒,家無一年之儲。
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終於鄉里,享年四十八。
軾登朝,追封武陽縣君。
嗚呼,婦人柔順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齊其家,斯已賢矣;況如夫人,能開發輔導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學顯重於天下,非識慮高絕,能如是乎?古之人稱有國有家者,其興衰無不本於閨門,今於夫人益見古人之可信也。
姚平仲字希晏,世爲西陲大將,㓜孤,從父古養爲子。
年十八,與夏人戰臧底河,斬獲甚衆,賊莫能枝梧。
宣撫使童貫召與語,平仲負氣不少屈,貫不悅,抑其賞,然闗中豪傑皆推之,號「小太尉」。
睦州盗起,徽宗遣貫討賊,貫雖惡平仲,心服其沉勇,復取以行。
及賊平,平仲功冠軍,乃見貫曰:「平仲不願得賞,願一見上耳。」貫愈忌之。
他將王淵、劉光世皆得召見,平仲獨不與。
欽宗在東宫,知其名。
及卽位,金人入邊,都城受圍。
平仲適在京師,得召對福寧殿,厚賜金帛,許以殊賞。
於是平仲請出死士斫營擒敵帥以獻。
及出,連破兩寨,而敵已夜徙去。
平仲功不成,遂乗青騾亡命,一晝夜馳七百五十里,抵鄧州始得食。
入武關,至長安,欲隐華山,顧以爲淺,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識也。
留一日,復入大靣山。
行二百七十餘里,度采藥者莫能至,乃解縱所椉騾,得石穴以居。
朝廷數下詔物色求之,弗得也。
乾道、淳熙之間始出,至丈人觀道院,自言如此。
時年八十餘,紫髯鬱然,長數尺,靣奕奕有光,行不擇崖塹荆棘,其速若犇馬。
亦時爲人作草書,頗奇偉,然祕不言得道之由云。
年十八,與夏人戰臧底河,斬獲甚衆,賊莫能枝梧。
宣撫使童貫召與語,平仲負氣不少屈,貫不悅,抑其賞,然闗中豪傑皆推之,號「小太尉」。
睦州盗起,徽宗遣貫討賊,貫雖惡平仲,心服其沉勇,復取以行。
及賊平,平仲功冠軍,乃見貫曰:「平仲不願得賞,願一見上耳。」貫愈忌之。
他將王淵、劉光世皆得召見,平仲獨不與。
欽宗在東宫,知其名。
及卽位,金人入邊,都城受圍。
平仲適在京師,得召對福寧殿,厚賜金帛,許以殊賞。
於是平仲請出死士斫營擒敵帥以獻。
及出,連破兩寨,而敵已夜徙去。
平仲功不成,遂乗青騾亡命,一晝夜馳七百五十里,抵鄧州始得食。
入武關,至長安,欲隐華山,顧以爲淺,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識也。
留一日,復入大靣山。
行二百七十餘里,度采藥者莫能至,乃解縱所椉騾,得石穴以居。
朝廷數下詔物色求之,弗得也。
乾道、淳熙之間始出,至丈人觀道院,自言如此。
時年八十餘,紫髯鬱然,長數尺,靣奕奕有光,行不擇崖塹荆棘,其速若犇馬。
亦時爲人作草書,頗奇偉,然祕不言得道之由云。
黃州山水清遠,土風厚善,其民寡求而不爭,其士靜而文,樸而不陋。
雖閭巷小民,知尊愛賢者,曰:「吾州雖遠小,然王元之、韓魏公,嘗辱居焉。」以誇於四方之人。
元之自黃遷蘄州,沒於蘄,然世之稱元之者,必曰黃州,而黃人亦曰「吾元之也」。
魏公去黃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爲詩。
夫賢人君子,天下之所以遺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黃人獨私以爲寵,豈其尊德樂道,獨異於他邦也歟?抑二公與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爲郡守,有德於民,民懷之不忘也固宜。
魏公以家艱,從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詩》云:「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金錫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澤矣,何必施於用?奉議郎孫賁公素,黃人也,而客於公。
公知之深,蓋所謂教授書記者也。
而軾亦公之門人,謫居於黃五年,治東坡,築雪堂,蓋將老焉,則亦黃人也。
於是相與摹公之詩而刻之石,以爲黃人無窮之思。
而吾二人者,亦庶幾托此以不忘乎?元豐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汝州團練副使蘇軾記。
雖閭巷小民,知尊愛賢者,曰:「吾州雖遠小,然王元之、韓魏公,嘗辱居焉。」以誇於四方之人。
元之自黃遷蘄州,沒於蘄,然世之稱元之者,必曰黃州,而黃人亦曰「吾元之也」。
魏公去黃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爲詩。
夫賢人君子,天下之所以遺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黃人獨私以爲寵,豈其尊德樂道,獨異於他邦也歟?抑二公與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爲郡守,有德於民,民懷之不忘也固宜。
魏公以家艱,從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詩》云:「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金錫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澤矣,何必施於用?奉議郎孫賁公素,黃人也,而客於公。
公知之深,蓋所謂教授書記者也。
而軾亦公之門人,謫居於黃五年,治東坡,築雪堂,蓋將老焉,則亦黃人也。
於是相與摹公之詩而刻之石,以爲黃人無窮之思。
而吾二人者,亦庶幾托此以不忘乎?元豐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汝州團練副使蘇軾記。
修頓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
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贄。
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
僕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絶,而再辱書;再而未答,宜絶,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蓋足下力學好問,急於自爲謀而然也。
然蒙索僕所爲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僕少從進士舉於有司,學爲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
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往往能道僕名字,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
故使足下聞僕虛名,而欲見其所爲者,由此也。
僕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
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爲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過采,屢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爲不足以稱有司之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爲,庶幾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學成而身辱,爲彼則獲譽,爲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爲功,亦不易也。
僕天姿不好而強爲之,故比時人之爲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
先輩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於世,則莫若順時。
天聖中,天子下詔書,敕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
今時之士大夫所爲,彬彬有兩漢之風矣。
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至齊肩於兩漢之士也。
若僕者,其前所爲既不足學,其後所爲愼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爲者,爲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爲人所信也。
今可謂困矣,安足爲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
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贄。
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
僕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絶,而再辱書;再而未答,宜絶,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蓋足下力學好問,急於自爲謀而然也。
然蒙索僕所爲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僕少從進士舉於有司,學爲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
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往往能道僕名字,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
故使足下聞僕虛名,而欲見其所爲者,由此也。
僕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
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爲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過采,屢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爲不足以稱有司之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爲,庶幾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學成而身辱,爲彼則獲譽,爲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爲功,亦不易也。
僕天姿不好而強爲之,故比時人之爲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
先輩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於世,則莫若順時。
天聖中,天子下詔書,敕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
今時之士大夫所爲,彬彬有兩漢之風矣。
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至齊肩於兩漢之士也。
若僕者,其前所爲既不足學,其後所爲愼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爲者,爲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爲人所信也。
今可謂困矣,安足爲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時然而然,眾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
己然而然,非私己也,聖人之道在焉爾。
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詘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
故其得志於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術素修而志素定也。
時乎楊、墨己不然者,孟軻氏而已;時乎釋、老己不然者,韓愈氏而已。
如孟、韓者,可謂術素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時勝道也,惜也不得志於君,使真儒之效不白於當世,然其於眾人也卓矣。
嗚呼!予觀今之世,圓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堯言,起而舜趨,不以孟、韓之心爲心者,果異眾人乎?予官於揚,得友曰孫正之。
正之行古之道,又善爲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韓之心爲心而不已者也。
夫越人之望燕,爲絶域也。
北轅而首之,苟不已,無不至。
孟、韓之道去吾黨,豈若越人之望燕哉?以正之之不已而不至焉,予未之信也。
一日得志於吾君,而真儒之效不白於當世,予亦未之信也。
正之之兄官於溫,奉其親以行,將從之,先爲言以處予。
予欲默,安得而默也?
己然而然,非私己也,聖人之道在焉爾。
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詘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
故其得志於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術素修而志素定也。
時乎楊、墨己不然者,孟軻氏而已;時乎釋、老己不然者,韓愈氏而已。
如孟、韓者,可謂術素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時勝道也,惜也不得志於君,使真儒之效不白於當世,然其於眾人也卓矣。
嗚呼!予觀今之世,圓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堯言,起而舜趨,不以孟、韓之心爲心者,果異眾人乎?予官於揚,得友曰孫正之。
正之行古之道,又善爲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韓之心爲心而不已者也。
夫越人之望燕,爲絶域也。
北轅而首之,苟不已,無不至。
孟、韓之道去吾黨,豈若越人之望燕哉?以正之之不已而不至焉,予未之信也。
一日得志於吾君,而真儒之效不白於當世,予亦未之信也。
正之之兄官於溫,奉其親以行,將從之,先爲言以處予。
予欲默,安得而默也?
談者謂南越偏且遠,其風氣與中州異。
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車船未行,輒已屈指計歸日。
又咸小其官,以爲不足事。
其逆自爲慮如此,故其至皆傾搖解弛,無憂且勤之心。
其習俗從古而爾,不然,何自越與中國通已千餘年,而名能撫循其民者,不過數人邪!故越與閩、蜀,始俱爲夷,閩、蜀皆已變,而越獨尚陋,豈其俗不可更與?蓋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
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繇京師而之越,水陸之道皆安行,非若閩溪、峽江、蜀棧之不測。
則均之吏於遠,此非獨優歟?其風氣吾所諳之,與中州亦不甚異。
起居不違其節,未嘗有疾。
苟違節,雖中州寧能不生疾邪!其物產之美,果有荔子、龍眼、蕉、柑、橄欖,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屬,食有海之百物,累歲之酒醋,皆絶於天下。
人少鬥訟,喜嬉樂。
吏者唯其無久居之心,故謂之不可。
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爲一鄉一縣,其德義惠愛尚足以薰蒸漸澤,今大者專一州,豈當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説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爲越人滌其陋俗而驅於治,居閩、蜀上,無不幸之歎,其事出千餘年之表,則其美之巨細可知也。
然非其材之穎然邁於眾人者不能也。
官於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穎然邁於眾人,能行吾説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與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薦者爲縣,入祕書省,爲著作佐郎。
今材叔爲柳州,公翊爲象州,皆同時,材又相若也。
則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勢之便,可勝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賀也夫!
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車船未行,輒已屈指計歸日。
又咸小其官,以爲不足事。
其逆自爲慮如此,故其至皆傾搖解弛,無憂且勤之心。
其習俗從古而爾,不然,何自越與中國通已千餘年,而名能撫循其民者,不過數人邪!故越與閩、蜀,始俱爲夷,閩、蜀皆已變,而越獨尚陋,豈其俗不可更與?蓋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
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繇京師而之越,水陸之道皆安行,非若閩溪、峽江、蜀棧之不測。
則均之吏於遠,此非獨優歟?其風氣吾所諳之,與中州亦不甚異。
起居不違其節,未嘗有疾。
苟違節,雖中州寧能不生疾邪!其物產之美,果有荔子、龍眼、蕉、柑、橄欖,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屬,食有海之百物,累歲之酒醋,皆絶於天下。
人少鬥訟,喜嬉樂。
吏者唯其無久居之心,故謂之不可。
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爲一鄉一縣,其德義惠愛尚足以薰蒸漸澤,今大者專一州,豈當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説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爲越人滌其陋俗而驅於治,居閩、蜀上,無不幸之歎,其事出千餘年之表,則其美之巨細可知也。
然非其材之穎然邁於眾人者不能也。
官於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穎然邁於眾人,能行吾説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與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薦者爲縣,入祕書省,爲著作佐郎。
今材叔爲柳州,公翊爲象州,皆同時,材又相若也。
則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勢之便,可勝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賀也夫!
守令之於民近且重,易知矣。
余嘗論今之守令,有道而聞四方者不過數人。
此數人者,非特任守令也。
過此數人,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而無一賢令。
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
諸郡守縣令以罪不任職,或黜或罷者相繼於外。
於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
是天子大臣愛國與民而重守令之意,可謂無不至矣。
而詔雖下,舉者卒不聞。
惟令或以舊制舉,不皆循歲月而授。
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
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猶恐余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於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遊,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於鄉,屬於天下,爲教之詳至此也。
士也有聖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爲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
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於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爲道豈不約且明,其爲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於求而不得人,密於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聖人之道,欲推而教於鄉於天下,則無路焉。
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
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於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爲治者,其原蓋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余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無不樂道之者。
余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觀良吏一傳,則反覆愛之。
如丁君之信於其邑,余於旁近邑之所未見,故愛之特深。
今爲令於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
於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於此,有不信於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
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爲吏者也。
余嘗論今之守令,有道而聞四方者不過數人。
此數人者,非特任守令也。
過此數人,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而無一賢令。
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
諸郡守縣令以罪不任職,或黜或罷者相繼於外。
於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
是天子大臣愛國與民而重守令之意,可謂無不至矣。
而詔雖下,舉者卒不聞。
惟令或以舊制舉,不皆循歲月而授。
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
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猶恐余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於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遊,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於鄉,屬於天下,爲教之詳至此也。
士也有聖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爲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
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於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爲道豈不約且明,其爲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於求而不得人,密於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聖人之道,欲推而教於鄉於天下,則無路焉。
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
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於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爲治者,其原蓋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余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無不樂道之者。
余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觀良吏一傳,則反覆愛之。
如丁君之信於其邑,余於旁近邑之所未見,故愛之特深。
今爲令於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
於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於此,有不信於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
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爲吏者也。
濼水之源,發於城之西南山下,北流爲皇,其淺可揭。
城之西門,跨而爲橋。
自京師走海上者,皆道於其上。
每歲霖雨,南山水潦暴作,彙於城下,橋不能支,輒敗。
熙寧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繼作,橋遂大壞。
知歷城施君辯言於府曰:「水歲爲橋害,請爲石橋,以紓其役。
距城之東十五里,有廢河敗堰焉,其棄石鐵可取以爲用。」府用其言,以告轉運使,得錢二十七萬,以具工廩之費。
取石於山,取鐵於府,取力於兵。
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橋成,民不知焉。
三跌二門,安如丘陵,驚流循道,不復爲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於城上,視其工之良窳與其役之勞佚,而勸相之。
知歷城施君實具其材,兵馬都監張君用晦實董其事。
橋之南五里,有大溝焉,屬於四澗,以殺暴水之怒,久廢不治,於是疏其堙塞,築其缺而完之。
橋之西二十步有溝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於其上,水不得泄,則橋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舊而止。
又明年,水復至,橋遂無患。
從事蘇轍言曰:橋之役雖小也,然異時郡縣之役,其利與民共者,其費得量取於民,法令寬簡,故其功易成;今法嚴於恤民,一切仰給於官,官不能盡辦,郡縣欲有所建,其功比舊實難。
非李公之老於爲政與二君之敏於臨事,橋將不就。
夫橋之役雖小,然其勞且難成於舊則倍,不可不記也。
遂爲之記。
城之西門,跨而爲橋。
自京師走海上者,皆道於其上。
每歲霖雨,南山水潦暴作,彙於城下,橋不能支,輒敗。
熙寧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繼作,橋遂大壞。
知歷城施君辯言於府曰:「水歲爲橋害,請爲石橋,以紓其役。
距城之東十五里,有廢河敗堰焉,其棄石鐵可取以爲用。」府用其言,以告轉運使,得錢二十七萬,以具工廩之費。
取石於山,取鐵於府,取力於兵。
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橋成,民不知焉。
三跌二門,安如丘陵,驚流循道,不復爲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於城上,視其工之良窳與其役之勞佚,而勸相之。
知歷城施君實具其材,兵馬都監張君用晦實董其事。
橋之南五里,有大溝焉,屬於四澗,以殺暴水之怒,久廢不治,於是疏其堙塞,築其缺而完之。
橋之西二十步有溝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於其上,水不得泄,則橋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舊而止。
又明年,水復至,橋遂無患。
從事蘇轍言曰:橋之役雖小也,然異時郡縣之役,其利與民共者,其費得量取於民,法令寬簡,故其功易成;今法嚴於恤民,一切仰給於官,官不能盡辦,郡縣欲有所建,其功比舊實難。
非李公之老於爲政與二君之敏於臨事,橋將不就。
夫橋之役雖小,然其勞且難成於舊則倍,不可不記也。
遂爲之記。
混沌開闢,乾坤剛柔。
震兌巽坎,角亢奎婁。
雷迅雹激,風凛雪稠。
苦毒荼堇,芬臭熏蕕。
麰麥配奠,含桃薦羞。
皙棗霽荔,潘柿騫橊。
寢夢影響,電幻泡漚。
蕣槿術駐,駟隙戈畱。
玦佩繡扆,聰纊冕旒。
紹變韶濩,戛擊磬球。
召應賚弼,瀆視徹侯。
燾曄歆向,褚遷固彪。
鬻拳遂刖,管仲請囚。
鸛鵲裴瘦,鸚鵡禰洲。
柝待暴客,教速置郵。
弭訛辯惑,韞猜敗謀。
酷韜蜂蠆,衅稔怨仇。
梟獍朋黨,鴛鷺匹儔。
搜戮猾憝,剸殲寇讎。
螻蟻侵軼,鞮鍪虔劉。
破釜僃唅,倍竈焚舟。
圍潰垓堞,罷割鴻溝。
苗竄危裔,崇放驩兜。
錫撫彝皿,凱捷蠻陬。
滌疵蕩穢,戢患蠲憂。
褆襲繅藉,秬鬯瓚卣。
棊博篦蔽,算計牙籌。
控虬緝獬,馴雉狎鷗。
鹿哀擾墓,狐死向丘。
吐濕濡沫,吸餌吞鈎。
徙槱壞突,爛額焦頭。
饘粥餬啜,瓊蕊屑腴。
謇諤介峭。
脂韋諂諛。
姦杞鯁黯,媚妲醜嫫。
後夔檮戭,隤凱蒼舒。
昶煜希範,潮彬闔閭。
宋嗟縱斧、越哂彎弧。
臧儲毳鷸,喬乘雙鳧。
陸寄梅驛,翰憶蒓鱸。
屈原吟澤,兒寛擲鋤。
蛇蝎巢窟,馬牛襟裾。
鴟鴞遁翼,豺狼避衢。
峒獠堡障,獷蜒邊隅。
銜枚挈轡,裹瘡吮疽。
炊爇刁斗,征賜鉞鈇。
柱標夷域,頸繫單于。
灌勝馮帥,賈忤穰苴。
詡強豪虜,季殄顓臾。
豐泗傑吏,鄒魯碩儒。
賞貰媼價,瀚濯卓壚。
搤腕睢境,攀髥鼎湖。
拔蔡愠帛,殖貨織蒲。
蚌胎綴舄,錦辮纏須。
瑠璃瑇瑁,琥珀珊瑚。
裘絺衮鷩,旞旌旐旟。
鉛鍮坑冶,鹽鐵榷酤。
霖潦祠祟,畢暵舞雩。
款段齷齪,駑駘躊躇。
掌擎沆瀣,頂戴醍醐。
斮脛剔孕,曝尫溺巫。
埋轅折軸,枉箭哨壺。
蓽閽圭竇,甕牖繩樞。
貆舄麋壤,瓜疇芋區。
險阪茫隰,耨畦浸蔬。
棣萼艷韡,菡萏披敷。
森挺勁榦,枯荄朽株。
纖悉杪忽,毫釐錙銖。
櫽括埏埴,桔橰轆轤。
攜橐簪管,記笏握彤。
臺聯芸閣,泮侔辟廱。
熛怒汁紀,句芒祝融。
姮娥竊藥,婕妤衝熊。
兔迫狡穴,鼠託社墉。
騏驥神骨,騕褭奇蹤。
囗蛸蠛蟻,鸑鷟蜺虹。
燒棧燧尾,迎刃摧鋒。
菊味薏苡,芝擬芙蓉。
葇蘇囗芷,箋蠟芎藭。
噬臘遇弑,粒粟輟舂。
椎柷狀桶,斲輪覩蓬。
繒綃綌縠,璧璋璜琮。
妖誕怪蠱,狂獪頑童。
湎腆酩酊,辣滑醉醲。
版賫悟卦
震兌巽坎,角亢奎婁。
雷迅雹激,風凛雪稠。
苦毒荼堇,芬臭熏蕕。
麰麥配奠,含桃薦羞。
皙棗霽荔,潘柿騫橊。
寢夢影響,電幻泡漚。
蕣槿術駐,駟隙戈畱。
玦佩繡扆,聰纊冕旒。
紹變韶濩,戛擊磬球。
召應賚弼,瀆視徹侯。
燾曄歆向,褚遷固彪。
鬻拳遂刖,管仲請囚。
鸛鵲裴瘦,鸚鵡禰洲。
柝待暴客,教速置郵。
弭訛辯惑,韞猜敗謀。
酷韜蜂蠆,衅稔怨仇。
梟獍朋黨,鴛鷺匹儔。
搜戮猾憝,剸殲寇讎。
螻蟻侵軼,鞮鍪虔劉。
破釜僃唅,倍竈焚舟。
圍潰垓堞,罷割鴻溝。
苗竄危裔,崇放驩兜。
錫撫彝皿,凱捷蠻陬。
滌疵蕩穢,戢患蠲憂。
褆襲繅藉,秬鬯瓚卣。
棊博篦蔽,算計牙籌。
控虬緝獬,馴雉狎鷗。
鹿哀擾墓,狐死向丘。
吐濕濡沫,吸餌吞鈎。
徙槱壞突,爛額焦頭。
饘粥餬啜,瓊蕊屑腴。
謇諤介峭。
脂韋諂諛。
姦杞鯁黯,媚妲醜嫫。
後夔檮戭,隤凱蒼舒。
昶煜希範,潮彬闔閭。
宋嗟縱斧、越哂彎弧。
臧儲毳鷸,喬乘雙鳧。
陸寄梅驛,翰憶蒓鱸。
屈原吟澤,兒寛擲鋤。
蛇蝎巢窟,馬牛襟裾。
鴟鴞遁翼,豺狼避衢。
峒獠堡障,獷蜒邊隅。
銜枚挈轡,裹瘡吮疽。
炊爇刁斗,征賜鉞鈇。
柱標夷域,頸繫單于。
灌勝馮帥,賈忤穰苴。
詡強豪虜,季殄顓臾。
豐泗傑吏,鄒魯碩儒。
賞貰媼價,瀚濯卓壚。
搤腕睢境,攀髥鼎湖。
拔蔡愠帛,殖貨織蒲。
蚌胎綴舄,錦辮纏須。
瑠璃瑇瑁,琥珀珊瑚。
裘絺衮鷩,旞旌旐旟。
鉛鍮坑冶,鹽鐵榷酤。
霖潦祠祟,畢暵舞雩。
款段齷齪,駑駘躊躇。
掌擎沆瀣,頂戴醍醐。
斮脛剔孕,曝尫溺巫。
埋轅折軸,枉箭哨壺。
蓽閽圭竇,甕牖繩樞。
貆舄麋壤,瓜疇芋區。
險阪茫隰,耨畦浸蔬。
棣萼艷韡,菡萏披敷。
森挺勁榦,枯荄朽株。
纖悉杪忽,毫釐錙銖。
櫽括埏埴,桔橰轆轤。
攜橐簪管,記笏握彤。
臺聯芸閣,泮侔辟廱。
熛怒汁紀,句芒祝融。
姮娥竊藥,婕妤衝熊。
兔迫狡穴,鼠託社墉。
騏驥神骨,騕褭奇蹤。
囗蛸蠛蟻,鸑鷟蜺虹。
燒棧燧尾,迎刃摧鋒。
菊味薏苡,芝擬芙蓉。
葇蘇囗芷,箋蠟芎藭。
噬臘遇弑,粒粟輟舂。
椎柷狀桶,斲輪覩蓬。
繒綃綌縠,璧璋璜琮。
妖誕怪蠱,狂獪頑童。
湎腆酩酊,辣滑醉醲。
版賫悟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