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之害物多矣,而城者神之所職,不敢及他,請言城役。
用民之力六萬九千工,食民之米一千三百石。
衆力方作,雨則止之;城功既成,雨又壞之。
敢問雨者,於神誰屍?吏能知人,不能知雨。
唯神有靈,可與雨語。
吏竭其力,神祐以靈。
各供厥職,無愧斯民。
始餘丙申歲舉進士,過扶風,求舍於館人,既入,不可居而出,次於逆旅。
其後六年,爲府從事。
至數日,謁客於館,視客之所居,與其凡所資用,如官府,如廟觀,如數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歸其家,皆樂而忘去。
將去,既駕,雖馬亦顧其皁而嘶。
餘召館吏而問焉。
吏曰:“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
自辛丑八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興功,五十有五日而成。
用夫三萬六千,木以根計,竹以竿計,瓦甓、坯、釘各以枚計,秸以石計者,二十一萬四千七百二十有八。
而民未始有知者。
”餘聞而心善之。
其明年,縣令胡允文具石請書其事。
餘以爲有足書者,乃書曰:古之君子不擇居而安,安則樂,樂則喜從事,使人而皆喜從事,則天下何足治歟。
後之君子,常有所不屑,使之居其所不屑,則躁,否則惰。
躁則妄,惰則廢,既妄且廢,則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於此,而不足怪。
今夫宋公計其所歷而累其勤,使無齟齬於世,則今且何爲矣,而猶爲此官哉。
然而未嘗有不屑之心。
其治扶風也,視其者而安植之,求其蒙茸者而疏理之,非特傳舍而已,事復有小於傳舍者,公未嘗不盡心也。
嘗食芻豢者難於食菜,嘗衣錦者難於衣布,嘗爲其大者不屑爲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
《詩》曰:“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所貴乎豈弟者,豈非以其不擇居而安,安而樂,樂而喜從事歟?夫修傳舍,誠無足書者,以傳舍之修,而見公之不擇居而安,安而樂,樂而喜從事者,則是真足書也。
紹興八年十一月日,右通直郎樞密院編修臣胡銓,謹齋沐裁書,昧死百拜,獻於皇帝陛下。
臣謹按:王倫本一狎邪小人,市井無賴,頃緣宰相無識,遂舉以使虜,專務詐誕,斯罔天聽,驟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齒唾罵。
今者無故誘致虜使,以“詔諭江南”爲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劉豫臣事醜虜,南面稱王,自以爲子孫帝王、萬世不拔之業,一旦豺狼改慮,捽而縛之,父子爲虜。
商鑑不遠,而倫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
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爲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爲犬戎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污夷狄,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爲左衽,朝廷宰執盡爲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變爲胡服。
異時豺狼無厭之求,安知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無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
今醜虜,則犬豕也。
堂堂大國,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爲之邪?
倫之議乃曰:“我一屈膝,則梓宮可還,太后可復,淵聖可歸,中原可得。
”嗚呼!自變故以來,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啖陛下哉?然而卒無一驗,則虜之情僞已可知矣。
而陛下尚不覺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國大仇而不報,含垢忍恥,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就令虜決可和,盡如倫議,天下後世謂陛下何如主?況醜虜變詐百出,而倫又以奸邪濟之,梓宮決不可還,太后決不可復,淵聖決不可歸,中原決不可得。
而此膝一屈,不可復伸;國勢陵夷,不可復振,可爲痛哭流涕長太息矣。
曏者陛下間關海道,危如累卵,當時尚不肯北面臣敵,況今國勢稍張,諸將盡銳,士卒思奮。
只如頃者敵勢陸梁,僞豫入寇,固嘗敗之於襄陽,敗之於淮上,敗之於渦口,敗之於淮陰,較之前日蹈海之危,已萬萬矣!倘不得已而至於用兵,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今無故而反臣之,欲屈萬乘之尊,下穹廬之拜,三軍之士不戰而氣已索。
此魯仲連所以義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虛名,惜夫天下大勢有所不可也!今內而百官,外而軍民,萬口一談,皆欲食倫之肉。
謗議洶洶,陛下不聞,正恐一旦變作,禍且不測。
臣竊謂不斬王倫,國之存亡未可知也。
雖然,倫不足道也,秦檜以心腹大臣而亦爲之。
陛下有堯舜之資,檜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導陛下爲石晉。
近者禮部侍郎曾開等引古誼以折之,檜乃厲聲責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則檜之隨非愎諫,已自可見。
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議可否,是明畏天下議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謗耳。
有識之士,皆以爲朝廷無人。
籲,可惜哉!孔子曰:“微
熙寧十年秋七月乙丑,河決於澶淵,東流入鉅野,北溢於濟,南溢於泗。
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
餘兄子瞻適爲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鍤、畜土石、積芻茭、完室隙穴以爲水備,故水至而民不恐。
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有二丈八尺,塞東、西、北門,水皆自城際山。
雨晝夜不止,子贍衣制履屨,廬於城上,調急夫、髮禁卒以從事,令民無得竊出避水,以身帥之,與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潰。
方水之淫也,汗漫千餘里,漂廬舍,敗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壯者狂走,無所得食,槁死於丘陵林木之上。
子瞻使習水者浮舟楫、載糗餌以濟之,得脫者無數。
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淵,未暇及徐。
子瞻曰:“澶淵誠塞,徐則無害。
塞不塞天也。
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
”乃請增築徐城,相水之衝,以木堤捍之。
水雖復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親。
於是即城之東門爲大樓焉,堊以黃土,曰土實勝水。
徐人相勸成之。
轍方從事於宋,將登黃樓覽觀山川,吊水之遺蹟,乃作黃樓之賦。
其辭曰:子瞻與客遊於黃樓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嘆,曰:“噫嘻殆哉!在漢元光,河決瓠子,騰蹙鉅野,衍溢淮泗,樑、楚受害,二十餘歲。
下者爲污澤,上者爲沮洳。
民爲魚鱉,郡縣無所。
天子封祀太山,徜徉東方,哀民之無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負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傷之。
嗟唯此邦,俯仰千載,河東傾而南泄,蹈漢世之遺害。
包原隰而爲一,窺吾墉之摧敗。
呂梁齟齬,橫絕乎其前,四山連屬,合圍乎其外。
水洄洑而不進,環孤城以爲海。
舞魚龍於隍壑,閱帆穡於睥睨。
方飄風之迅發,震鞞鼓之驚駭。
誠蟻穴之不救,分閭閻之橫潰。
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縮以自退、棲流枿於喬木,遺枯蚌於水裔。
聽澶淵之奏功,非天意吾誰賴?今我與公,冠冕裳衣,設幾布筵,斗酒相屬,飲酣樂作,開口而笑。
夫豈偶然也哉?”
子瞻曰:“今夫安於樂者,不知樂之爲樂也,必涉於害者而後知之。
吾嘗與子憑茲樓而四顧,覽天宇之宏大,繚青山以爲城,引長河而爲帶,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旆旆。
畫阡陌之縱橫,分園廬之向背。
放田漁於江浦,散牛羊於堙際。
清風時起,微雲霟。
山川開闔,蒼莽千里。
東望則連山參差,與水背馳,羣石傾奔,絕流而西。
百步涌波,舟楫紛披,魚鱉顛沛,沒人所嬉。
聲崩震雷,城堞爲危。
南望則戲馬之臺、巨佛之峯,巋乎特起,下窺城中。
樓觀翱翔,巍峨相重。
激水既平,渺莽浮空。
駢洲接蒲,下與淮通。
西望則山斷爲塊,傷心極目,麥熟禾秀,離離滿隰。
飛鴻羣往,白鳥孤沒,橫煙澹澹,俯見
君之所貴者,仁也。
臣之所貴者,忠也。
父之所貴者,慈也。
子之所貴者,孝也。
兄之所貴者,友也。
弟之所貴者,恭也。
夫之所貴者,和也。
婦之所貴者,柔也。
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
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
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
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
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
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
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
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
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
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
子孫不可不教,童僕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
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爲板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爲一印,火燒令堅。
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爲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爲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
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爲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爲餘羣從所得,至今保藏。
先生職臨錢塘江日①,有陳訴②負③綾絹二萬不償者。
公呼bai至詢之,雲:“某④家以制扇爲業,適⑤父死,而又自今春已來,連雨天寒,所制不售⑥,非故負之也。
”公熟視久之,曰:“姑⑦取汝所制扇來,吾當爲汝發市⑧也。
”須臾扇至,公取白團夾絹二十扇,就判筆⑨隨意作行書草聖⑩及枯木竹石,頃刻而盡。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償所負也。
”其人抱扇泣謝而出。
始逾⑪府門,而好事者⑫爭以千錢取一扇,所持立盡,後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勝而去⑬。
遂盡償所逋⑭,一郡稱嗟,至有泣下者。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
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
衆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以惡爲能,忍作殘害。
陰賊良善,暗侮君親。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誑諸無識,謗諸同學。
虛誣詐僞,攻訐宗親。
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當,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諂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輕蔑天民,擾亂國政。
賞及非義,刑及無辜。
殺人取財,傾人取位。
誅降戮服,貶正排賢。
凌孤逼寡,棄法受賂。
以直爲曲,以曲爲直。
入輕爲重,見殺加怒。
知過不改,知善不爲。
自罪引他,壅塞方術。
訕謗賢聖,侵凌道德。
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
願人有失,毀人成功。
危人自安,減人自益。
以惡易好,以私廢公。
竊人之能,蔽人之善。
形人之醜,訐人之私。
耗人貨財,離人骨肉。
侵人所愛,助人爲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
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
嫁禍賣惡。
沽買虛譽,包貯險心。
挫人所長,護己所短。
乘威迫脅,縱暴殺傷。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
散棄五穀,勞擾衆生。
破人之家。
取其財寶。
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
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
幹求不遂,便生咒恨。
見他失
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羣兒鑿地爲戲。
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
表裏皆細銀星,扣之鏗然。
試以爲硯,甚發墨,顧無貯水處。
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於形耳。
”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
”軾寶而用之,且爲銘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
或主於德,或全於形。
均是二者,顧予安取。
仰脣俯足,世固多有。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
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爲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當塗,發書笥,忽復見之。
甚喜,以付迨、過。
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0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