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
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不可具狀。
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
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鶴氅衣,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
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彼齊雲、落星,高則高矣;井榦、麗譙,華則華矣;止於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聞竹工云:“竹之爲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
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某啓:
昨日蒙教,竊以爲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爲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爲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爲生事;爲天下理財,不爲徵利;闢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
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爲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衆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衆何爲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爲,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爲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猶不可期,況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聞於當時,死有傳於後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故充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
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
其清音幽韻,悽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
世之學者,無問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嗚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復,感世路之崎嶇;雖屯邅困躓,竄斥流離,而終不可掩者,以其公議之是非。
既壓復起,遂顯於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臨朝之末年,顧念後事,謂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發謀決策,從容指顧,立定大計,謂千載而一時。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箕山之側與穎水之湄。
然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爲涕泣而歔欷。
而況朝士大夫,平昔遊從,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嗚呼!盛衰興廢之理,自古如此,而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復見而其誰與歸!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衆,患上之人不欲其衆;不患士之不爲,患上之人不使其爲也。
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
然上之人不欲其衆﹑不使其爲者,何也?是有三蔽焉。
其敢蔽者,以爲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於治亂之數,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於敗亂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可以坐驕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爲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此三蔽者,其爲患則同。
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爲無材者耳。
蓋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於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於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於衆,況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於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實而不可見者也。
”此徒有見於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
駑驥雜處,其所以飲水、食芻,嘶鳴、蹄齧,求其所以異者蓋寡。
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
當是之時,使駑馬並驅,則雖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捨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後騏驥騕褭與駑駘別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爲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脩簳,鏃以百鍊之精金,羽以秋鶚之勁翮,加強駑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雖有犀兕之捍,無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決勝覿武之所寶也。
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撲,則無以異於朽槁之梃也。
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於是銖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強者弱者無不適其任者焉。
其如是則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況其賢能、智力卓犖者乎?嗚呼!後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於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
如能用天下之材,則能復先王之法度。
能復先王之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王時矣,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
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
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
”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
因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
”康肅笑而遣之。
黃州東南三十里爲沙湖,亦曰螺螄店。
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
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
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余戲之曰:“餘以手爲口,君以眼爲耳,皆一時異人也。

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
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髪唱黃雞。
”是日劇飲而歸。
嘗謂:文者,禮教治政云爾。
其書諸策而傳之人,大體歸然而已。
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云者,徒謂“辭之不可以已也”,非聖人作文之本意也。
自孔子之死久,韓子作,望聖人於百千年中,卓然也。
獨子厚名與韓並,子厚非韓比也,然其文卒配韓以傳,亦豪傑可畏者也。
韓子嘗語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
疑二子者,徒語人以其辭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
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諸左右逢其原。
”獨謂孟子之云爾,非直施於文而已,然亦可託以爲作文之本意。
且所謂文者,務爲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
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
要之,以適用爲本,以刻鏤繪畫爲之容而已。
不適用,非所以爲器也。
不爲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
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某學文久,數挾此說以自治。
始欲書之策而傳之人,其試於事者,則有待矣。
其爲是非耶?未能自定也。
執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書雜文十篇獻左右,願賜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
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衆謂予一行,爲可以紓禍。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
於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初至北營,抗詞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
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爲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
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未幾,賈餘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予並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爲也。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
中興機會,庶幾在此。
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州,出北海,然後渡揚子江,入蘇州洋,展轉四明、天台,以至於永嘉。
嗚呼!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
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餘裏,爲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爲巡徼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
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
使北營,留北關外,爲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毘陵,渡瓜洲,復還京口,爲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爲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爲一卷。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爲?所求乎爲臣,主辱臣死有餘僇;所求乎爲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6.1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