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屠維作噩,盡昭陽赤奮若,凡五年。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
◎太和三年己酉,公元八二九年
春,正月,亓志紹與成德合兵掠貝州。
義成行營兵三千人先屯齊州,使之禹城,中道潰叛,橫海節度使李祐討誅之。
李聽、史唐合兵擊亓志紹,破之。
志紹將其衆五千奔鎮州。
李載義奏攻滄州長蘆,拔之。
甲辰,昭義奏亓志紹餘衆萬五千人詣本道降,置之洛州。
二月,橫海節度使李祐帥諸道行營兵擊李同捷,破之,進攻德州。
武寧捉生兵馬使石雄,勇敢,愛士卒。
王智興殘虐,軍中欲逐智興而立雄。
智興知之,因雄立功,奏請除刺史。
丙辰,以雄爲壁州剌史。
史憲誠聞滄景將平而懼,其子唐勸之入朝。
丙寅,憲誠使唐奉表請入朝,且請以所管聽命。
石雄既去武寧,王智興悉殺軍中與雄善者百餘人。
夏,四月,戊午,智興奏雄搖動軍情,請誅之。
上知雄無罪,免死,長流白州。
戊辰,李載義奏攻滄州,破其羅城。
李祐拔德州,城中將卒三千餘人奔鎮州。
李同捷與祐書請降,祐並奏其書,諫議大夫柏耆受詔宣慰行營,好張大聲勢以威制諸將,諸將已惡之矣。
及李同捷請降於祐,祐遣大將萬洪代守滄州。
耆疑同捷之詐,自將數百騎馳入滄州,以事誅洪,取同捷及其家屬詣京師。
乙亥,至將陵,或言王庭湊欲以奇兵篡同捷,乃斬同捷,傳首,滄景悉平。
五月,庚寅,加李載義同平章事。
諸道兵攻李同捷,三年,僅能下之。
而柏耆徑入城,取爲己功。
諸將疾之,爭上表論列。
辛卯,貶耆爲循州司戶。
李祐尋薨。
壬寅,攝魏博副使史唐奏改名孝章。
六月,丙辰,詔:“鎮州四面行營各歸本道休息,但務保境,勿相往來。
惟庭湊效順,爲達章表,餘皆勿受。
”
辛酉,以史憲誠爲兼侍中、河中節度使;以李聽兼魏博節度使;分相、衛、澶三州,以史孝章爲節度使。
初,李祐聞柏耆殺萬洪,大驚,疾遂劇。
上曰:“祐若死,是耆殺之也!”癸酉,賜耆自盡。
河東節度使李程奏得王庭湊書,請納景州;又奏亓志紹自縊。
上遣中使賜史憲誠旌節,癸酉,至魏州。
時李聽自貝州還軍館陶,遷延未進,憲誠竭府庫以治行,將士怒。
甲戌,軍亂,殺憲誠,奉牙內都知兵馬使靈武何進滔知留後。
李聽進至魏州,進滔拒之,不得入。
秋,七月,進滔出兵擊李聽。
聽不爲備,大敗,潰走,晝夜兼行,趣淺口,失亡過半,輜重兵械盡棄之。
昭義兵救之,聽僅而得免,歸於滑臺。
河北久用兵,饋運不給,朝廷厭苦之。
八月,壬子,以進滔爲魏博節度使,復以相、衛、澶三州歸之。
滄州承喪亂之餘,骸骨蔽地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
◎太和三年己酉,公元八二九年
春,正月,亓志紹與成德合兵掠貝州。
義成行營兵三千人先屯齊州,使之禹城,中道潰叛,橫海節度使李祐討誅之。
李聽、史唐合兵擊亓志紹,破之。
志紹將其衆五千奔鎮州。
李載義奏攻滄州長蘆,拔之。
甲辰,昭義奏亓志紹餘衆萬五千人詣本道降,置之洛州。
二月,橫海節度使李祐帥諸道行營兵擊李同捷,破之,進攻德州。
武寧捉生兵馬使石雄,勇敢,愛士卒。
王智興殘虐,軍中欲逐智興而立雄。
智興知之,因雄立功,奏請除刺史。
丙辰,以雄爲壁州剌史。
史憲誠聞滄景將平而懼,其子唐勸之入朝。
丙寅,憲誠使唐奉表請入朝,且請以所管聽命。
石雄既去武寧,王智興悉殺軍中與雄善者百餘人。
夏,四月,戊午,智興奏雄搖動軍情,請誅之。
上知雄無罪,免死,長流白州。
戊辰,李載義奏攻滄州,破其羅城。
李祐拔德州,城中將卒三千餘人奔鎮州。
李同捷與祐書請降,祐並奏其書,諫議大夫柏耆受詔宣慰行營,好張大聲勢以威制諸將,諸將已惡之矣。
及李同捷請降於祐,祐遣大將萬洪代守滄州。
耆疑同捷之詐,自將數百騎馳入滄州,以事誅洪,取同捷及其家屬詣京師。
乙亥,至將陵,或言王庭湊欲以奇兵篡同捷,乃斬同捷,傳首,滄景悉平。
五月,庚寅,加李載義同平章事。
諸道兵攻李同捷,三年,僅能下之。
而柏耆徑入城,取爲己功。
諸將疾之,爭上表論列。
辛卯,貶耆爲循州司戶。
李祐尋薨。
壬寅,攝魏博副使史唐奏改名孝章。
六月,丙辰,詔:“鎮州四面行營各歸本道休息,但務保境,勿相往來。
惟庭湊效順,爲達章表,餘皆勿受。
”
辛酉,以史憲誠爲兼侍中、河中節度使;以李聽兼魏博節度使;分相、衛、澶三州,以史孝章爲節度使。
初,李祐聞柏耆殺萬洪,大驚,疾遂劇。
上曰:“祐若死,是耆殺之也!”癸酉,賜耆自盡。
河東節度使李程奏得王庭湊書,請納景州;又奏亓志紹自縊。
上遣中使賜史憲誠旌節,癸酉,至魏州。
時李聽自貝州還軍館陶,遷延未進,憲誠竭府庫以治行,將士怒。
甲戌,軍亂,殺憲誠,奉牙內都知兵馬使靈武何進滔知留後。
李聽進至魏州,進滔拒之,不得入。
秋,七月,進滔出兵擊李聽。
聽不爲備,大敗,潰走,晝夜兼行,趣淺口,失亡過半,輜重兵械盡棄之。
昭義兵救之,聽僅而得免,歸於滑臺。
河北久用兵,饋運不給,朝廷厭苦之。
八月,壬子,以進滔爲魏博節度使,復以相、衛、澶三州歸之。
滄州承喪亂之餘,骸骨蔽地
起重光赤奮若七月,盡玄黓攝提格,凡一年有奇。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
◎長慶元年辛丑,公元八二一年
秋,七月,甲辰,韋雍出,逢小將策馬衝其前導。
雍命曳下,欲於街中杖之。
河朔軍士不貫受杖,不服。
雍以白弘靖,弘靖命軍虞候系治之。
是夕,士卒連營呼噪作亂,將校不能制,遂入府舍,掠弘靖貨財、婦女,囚弘靖於薊門館,殺幕僚韋雍、張宗元、崔仲卿、鄭壎、都虞候劉操、押牙張抱元。
明日,軍士稍稍自悔,悉詣館謝弘靖,請改心事之,凡三請,弘靖不應,軍士乃相謂曰:“相公無言,是不赦吾曹。
軍中豈可一日無帥!”乃相與迎舊將硃洄,奉以爲留後。
洄,克融之父也,時以疾臥家,自辭老病,請使克融爲之,衆從之。
衆以判官張徹長者,不殺。
徹罵曰:“汝何敢反,行且族滅!”衆共殺之。
壬子,羣臣上尊號曰文武孝德皇帝。
赦天下。
甲寅,幽州監軍奏軍亂。
丁巳,貶張弘靖爲賓客、分司。
己未,再貶吉州刺史。
庚申,以昭義節度使劉悟爲盧龍節度使。
悟以硃克融方強,奏請“且授克融節鉞,徐圖之。
”乃復以悟爲昭義節度使。
辛酉,太和公主髮長安。
初,田弘正受詔鎮成德,自以久與鎮人戰,有父兄之仇,乃以魏兵二千從赴鎮,因留以自衛,奏請度支供其糧賜。
戶部侍郎、判度支崔倰,性剛褊,無遠慮,以爲魏、鎮各自有兵,恐開事例,不肯給。
弘正四上表,不報;不得已,遣魏兵歸。
倰,沔之孫也。
弘正厚於骨肉,兄弟子侄在兩都者數十人,競爲侈靡,日費約二十萬,弘正輦魏、鎮之貨以供之,相屬於道。
河北將士頗不平。
詔以錢百萬緡賜成德軍,度支輦運不時至,軍士益不悅。
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本回鶻阿布思之種也,性果悍陰狡,潛謀作亂,每抉其細故以激怒之,尚以魏兵故,不敢發。
及魏兵去,壬戌夜,庭氵奏結牙兵噪於府署,殺弘正及僚佐、元從將吏並家屬三百餘人。
庭氵奏自稱留後,逼監軍宋惟澄奏求節鉞。
八月,癸巳,惟澄以聞,朝廷震駭。
崔倰於崔植爲再從兄,故時人莫敢言其罪。
初,朝廷易置魏、鎮帥臣,左金吾將軍楊元卿上言,以爲非便,又詣宰相深陳利害。
及鎮州亂,上賜元卿白玉帶。
辛未,以元卿爲涇原節度使。
瀛莫將士家屬多在幽州,壬申,莫州都虞候張良佐潛引硃克融兵入城,刺史吳暉不知所在。
癸酉,王庭湊遣人殺冀州刺史王進岌,分兵據其州。
魏博節度使李愬聞田弘正遇害,素服令將士曰:“魏人所以得通聖化,至今安寧富樂者,田公之力也。
今鎮人不道,輒敢害之,是輕魏以爲無人也。
諸君受田公恩,宜如何報之?”衆皆慟哭。
深州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
◎長慶元年辛丑,公元八二一年
秋,七月,甲辰,韋雍出,逢小將策馬衝其前導。
雍命曳下,欲於街中杖之。
河朔軍士不貫受杖,不服。
雍以白弘靖,弘靖命軍虞候系治之。
是夕,士卒連營呼噪作亂,將校不能制,遂入府舍,掠弘靖貨財、婦女,囚弘靖於薊門館,殺幕僚韋雍、張宗元、崔仲卿、鄭壎、都虞候劉操、押牙張抱元。
明日,軍士稍稍自悔,悉詣館謝弘靖,請改心事之,凡三請,弘靖不應,軍士乃相謂曰:“相公無言,是不赦吾曹。
軍中豈可一日無帥!”乃相與迎舊將硃洄,奉以爲留後。
洄,克融之父也,時以疾臥家,自辭老病,請使克融爲之,衆從之。
衆以判官張徹長者,不殺。
徹罵曰:“汝何敢反,行且族滅!”衆共殺之。
壬子,羣臣上尊號曰文武孝德皇帝。
赦天下。
甲寅,幽州監軍奏軍亂。
丁巳,貶張弘靖爲賓客、分司。
己未,再貶吉州刺史。
庚申,以昭義節度使劉悟爲盧龍節度使。
悟以硃克融方強,奏請“且授克融節鉞,徐圖之。
”乃復以悟爲昭義節度使。
辛酉,太和公主髮長安。
初,田弘正受詔鎮成德,自以久與鎮人戰,有父兄之仇,乃以魏兵二千從赴鎮,因留以自衛,奏請度支供其糧賜。
戶部侍郎、判度支崔倰,性剛褊,無遠慮,以爲魏、鎮各自有兵,恐開事例,不肯給。
弘正四上表,不報;不得已,遣魏兵歸。
倰,沔之孫也。
弘正厚於骨肉,兄弟子侄在兩都者數十人,競爲侈靡,日費約二十萬,弘正輦魏、鎮之貨以供之,相屬於道。
河北將士頗不平。
詔以錢百萬緡賜成德軍,度支輦運不時至,軍士益不悅。
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本回鶻阿布思之種也,性果悍陰狡,潛謀作亂,每抉其細故以激怒之,尚以魏兵故,不敢發。
及魏兵去,壬戌夜,庭氵奏結牙兵噪於府署,殺弘正及僚佐、元從將吏並家屬三百餘人。
庭氵奏自稱留後,逼監軍宋惟澄奏求節鉞。
八月,癸巳,惟澄以聞,朝廷震駭。
崔倰於崔植爲再從兄,故時人莫敢言其罪。
初,朝廷易置魏、鎮帥臣,左金吾將軍楊元卿上言,以爲非便,又詣宰相深陳利害。
及鎮州亂,上賜元卿白玉帶。
辛未,以元卿爲涇原節度使。
瀛莫將士家屬多在幽州,壬申,莫州都虞候張良佐潛引硃克融兵入城,刺史吳暉不知所在。
癸酉,王庭湊遣人殺冀州刺史王進岌,分兵據其州。
魏博節度使李愬聞田弘正遇害,素服令將士曰:“魏人所以得通聖化,至今安寧富樂者,田公之力也。
今鎮人不道,輒敢害之,是輕魏以爲無人也。
諸君受田公恩,宜如何報之?”衆皆慟哭。
深州
起屠維赤奮若七月,盡玄黓執徐九月,凡三年有奇。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下
◎元和四年己丑,公元八零九年
秋,七月,壬戌,御史中丞李夷簡彈京兆尹楊憑,前爲江西觀察使,貪污僭侈。
丁卯,貶憑臨賀尉。
夷簡,元懿之玄孫也。
上命盡籍憑資產,李絳諫曰:“舊制,非反逆不籍其家。
”上乃止。
憑之親友無敢送者,櫟陽尉徐晦獨至藍田與別。
太常卿權德輿素與晦善,謂之曰:“君送楊臨賀,誠爲厚矣,無乃爲累乎!”對曰:“晦自布衣蒙楊公知獎,今日遠謫,豈得不與之別!借如明公它日爲讒人所逐,晦敢自同路人乎!”德輿嗟嘆,稱之於朝。
後數日,李夷簡奏爲監察御史。
晦謝曰:“晦平生未嘗得望公顏色,公何從而取之!”夷簡曰:“君不負楊臨賀,肯負國乎!”
上密問諸學士曰:“今欲用王承宗爲成德留後,割其德、棣二州更爲一鎮以離其勢,並使承宗輸二稅,請官吏,一如師道,何如?’李絳等對曰:“德、棣之隸成德,爲日已久,今一旦割之,恐承宗及其將士憂疑怨望,得以爲辭。
況其鄰道情狀一同,各慮它日分割,或潛相構扇。
萬一旅拒,倍難處置,願更三思。
所是二稅、官吏,願因弔祭使至彼,自以其意諭承宗,令上表陳乞如師道例,勿令知出陛下意。
如此,則幸而聽命,於理固順,若其不聽,體亦無損。
”上又問:“今劉濟、田季安皆有疾,若其物故,豈可盡如成德付授其子,天下何時當平!議者皆言‘宜乘此際代之,不受則發兵討之,時不要失。
’如何?”對曰:“羣臣見陛下西取蜀,東取吳,易於反掌,故諂諛躁競之人爭獻策畫,勸開河北,不爲國家深謀遠慮,陛下亦以前日成功之易而信其言。
臣等夙夜思之,河北之勢與二方異。
何則?西川、浙西皆非反側之地,其四鄰皆國家臂指之臣。
劉闢、李錡獨生狂謀,其下皆莫之與,闢、錡徒以貨財啖之,大軍一臨,則渙然離耳。
故臣等當時亦勸陛下誅之,以其萬全故也。
成德則不然,內則膠固歲深,外則蔓連勢廣,其將士百姓懷其累代煦嫗之恩,不知君臣逆順之理,諭之不從,威之不服,將爲朝廷羞。
又,鄰道平居或相猜恨,及聞代易,必合爲一心,蓋各爲子孫之謀,亦慮他日及此故也。
萬一餘道或相表裏,兵連禍結,財盡力竭,西戎、北狄乘間窺窬,其爲憂患可勝道哉!濟、季安與承宗事體不殊,若物故之際,有間可乘,當臨事圖之。
於今用兵,則恐未可。
太平之業,非朝夕可致,願陛下審處之。
”時吳少誠病甚,降等覆上言:“少誠病必不起。
淮西事體與河北不同,四旁皆國家州縣,不與賊鄰,無黨援相助。
朝廷命帥,今正其時,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下
◎元和四年己丑,公元八零九年
秋,七月,壬戌,御史中丞李夷簡彈京兆尹楊憑,前爲江西觀察使,貪污僭侈。
丁卯,貶憑臨賀尉。
夷簡,元懿之玄孫也。
上命盡籍憑資產,李絳諫曰:“舊制,非反逆不籍其家。
”上乃止。
憑之親友無敢送者,櫟陽尉徐晦獨至藍田與別。
太常卿權德輿素與晦善,謂之曰:“君送楊臨賀,誠爲厚矣,無乃爲累乎!”對曰:“晦自布衣蒙楊公知獎,今日遠謫,豈得不與之別!借如明公它日爲讒人所逐,晦敢自同路人乎!”德輿嗟嘆,稱之於朝。
後數日,李夷簡奏爲監察御史。
晦謝曰:“晦平生未嘗得望公顏色,公何從而取之!”夷簡曰:“君不負楊臨賀,肯負國乎!”
上密問諸學士曰:“今欲用王承宗爲成德留後,割其德、棣二州更爲一鎮以離其勢,並使承宗輸二稅,請官吏,一如師道,何如?’李絳等對曰:“德、棣之隸成德,爲日已久,今一旦割之,恐承宗及其將士憂疑怨望,得以爲辭。
況其鄰道情狀一同,各慮它日分割,或潛相構扇。
萬一旅拒,倍難處置,願更三思。
所是二稅、官吏,願因弔祭使至彼,自以其意諭承宗,令上表陳乞如師道例,勿令知出陛下意。
如此,則幸而聽命,於理固順,若其不聽,體亦無損。
”上又問:“今劉濟、田季安皆有疾,若其物故,豈可盡如成德付授其子,天下何時當平!議者皆言‘宜乘此際代之,不受則發兵討之,時不要失。
’如何?”對曰:“羣臣見陛下西取蜀,東取吳,易於反掌,故諂諛躁競之人爭獻策畫,勸開河北,不爲國家深謀遠慮,陛下亦以前日成功之易而信其言。
臣等夙夜思之,河北之勢與二方異。
何則?西川、浙西皆非反側之地,其四鄰皆國家臂指之臣。
劉闢、李錡獨生狂謀,其下皆莫之與,闢、錡徒以貨財啖之,大軍一臨,則渙然離耳。
故臣等當時亦勸陛下誅之,以其萬全故也。
成德則不然,內則膠固歲深,外則蔓連勢廣,其將士百姓懷其累代煦嫗之恩,不知君臣逆順之理,諭之不從,威之不服,將爲朝廷羞。
又,鄰道平居或相猜恨,及聞代易,必合爲一心,蓋各爲子孫之謀,亦慮他日及此故也。
萬一餘道或相表裏,兵連禍結,財盡力竭,西戎、北狄乘間窺窬,其爲憂患可勝道哉!濟、季安與承宗事體不殊,若物故之際,有間可乘,當臨事圖之。
於今用兵,則恐未可。
太平之業,非朝夕可致,願陛下審處之。
”時吳少誠病甚,降等覆上言:“少誠病必不起。
淮西事體與河北不同,四旁皆國家州縣,不與賊鄰,無黨援相助。
朝廷命帥,今正其時,
起柔兆閹茂,盡屠維赤奮若六月,凡三年有奇。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上
◎元和元年丙戌,公元八零六年
春,正月,丙寅朔,上帥羣臣詣興慶宮上上皇尊號。
丁卯,赦天下,改元。
辛未,以鄂嶽觀察使韓皋爲奉義節度使。
癸酉,以奉義留後伊宥爲安州刺史兼安州留後。
宥,慎之子也。
壬午,加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同平章事。
甲申,上皇崩於興慶宮。
劉闢既得旌節,志益驕,求兼領三川,上不許。
闢遂發兵圍東川節度使李康於梓州,欲以同幕盧文若爲東川節度使。
推官莆田林蘊力諫辟舉兵,闢怒,械繫於獄,引出,將斬之,陰戒行刑者使不殺,但數礪刃於其頸,欲使屈服而赦之。
蘊叱之曰:“豎子,當斬即斬,我頸豈汝砥石邪!”闢顧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爲唐昌尉。
上欲討闢而重於用兵,公卿議者亦以爲蜀險固難取,杜黃裳獨曰:“闢狂戇書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軍使高崇文勇略可用,願陛下專以軍事委之,勿置監軍,闢必可擒。
”上從之。
翰林學士李吉甫亦勸上討蜀,上由是器之。
戊子,命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將步騎五千爲前軍,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將步騎二千爲次軍,與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同討闢。
時宿將名位素重者甚衆,皆自謂當徵蜀之選,及詔用崇文,皆大驚。
上與杜黃裳論及籓鎮,黃裳曰:“德宗自經憂患,務爲姑息,不生除節帥。
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軍情所與則授之。
中使或私受大將賂,歸而譽之,即降旄鉞,未嘗有出朝廷之意者。
陛下必欲振舉綱紀,宜稍以法度裁製蕃鎮,則天下可得而理也。
”上深以爲然,於是始用兵討蜀,以至威行兩河,皆黃裳啓之也。
高崇文屯長武城,練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時受詔,辰時即行,器械糗糧,一無所闕。
甲午,崇文出斜谷,李元奕出駱谷,同趣梓州。
崇文軍至興元,軍士有食於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斬之以徇。
劉闢陷梓州,執李康。
二月,嚴礪拔劍州,斬其刺史文德昭。
奚王誨落可入朝。
丁酉,以誨落可爲饒樂郡王,遣歸。
癸丑,加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同平章事。
戊午,上與宰相論:“自古帝王,或勤勞庶政,或端拱無爲,互有得失,何爲而可?”杜黃裳對曰:“王者上承天地宗廟,下撫百姓四夷,夙夜憂勤,固不可自暇自逸。
然上下有分,紀綱有敘,苟慎選天下賢才而委任之,有功則賞,有罪則刑,選用以公,賞刑以信,則誰不盡力,何求不獲哉!明主勞於求人,而逸於任人,此虞舜所以能無爲而治者也。
至於簿書獄市煩細之事,各有司存,非人主所宜親也。
昔秦始皇以衡石程書,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上
◎元和元年丙戌,公元八零六年
春,正月,丙寅朔,上帥羣臣詣興慶宮上上皇尊號。
丁卯,赦天下,改元。
辛未,以鄂嶽觀察使韓皋爲奉義節度使。
癸酉,以奉義留後伊宥爲安州刺史兼安州留後。
宥,慎之子也。
壬午,加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同平章事。
甲申,上皇崩於興慶宮。
劉闢既得旌節,志益驕,求兼領三川,上不許。
闢遂發兵圍東川節度使李康於梓州,欲以同幕盧文若爲東川節度使。
推官莆田林蘊力諫辟舉兵,闢怒,械繫於獄,引出,將斬之,陰戒行刑者使不殺,但數礪刃於其頸,欲使屈服而赦之。
蘊叱之曰:“豎子,當斬即斬,我頸豈汝砥石邪!”闢顧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爲唐昌尉。
上欲討闢而重於用兵,公卿議者亦以爲蜀險固難取,杜黃裳獨曰:“闢狂戇書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軍使高崇文勇略可用,願陛下專以軍事委之,勿置監軍,闢必可擒。
”上從之。
翰林學士李吉甫亦勸上討蜀,上由是器之。
戊子,命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將步騎五千爲前軍,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將步騎二千爲次軍,與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同討闢。
時宿將名位素重者甚衆,皆自謂當徵蜀之選,及詔用崇文,皆大驚。
上與杜黃裳論及籓鎮,黃裳曰:“德宗自經憂患,務爲姑息,不生除節帥。
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軍情所與則授之。
中使或私受大將賂,歸而譽之,即降旄鉞,未嘗有出朝廷之意者。
陛下必欲振舉綱紀,宜稍以法度裁製蕃鎮,則天下可得而理也。
”上深以爲然,於是始用兵討蜀,以至威行兩河,皆黃裳啓之也。
高崇文屯長武城,練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時受詔,辰時即行,器械糗糧,一無所闕。
甲午,崇文出斜谷,李元奕出駱谷,同趣梓州。
崇文軍至興元,軍士有食於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斬之以徇。
劉闢陷梓州,執李康。
二月,嚴礪拔劍州,斬其刺史文德昭。
奚王誨落可入朝。
丁酉,以誨落可爲饒樂郡王,遣歸。
癸丑,加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同平章事。
戊午,上與宰相論:“自古帝王,或勤勞庶政,或端拱無爲,互有得失,何爲而可?”杜黃裳對曰:“王者上承天地宗廟,下撫百姓四夷,夙夜憂勤,固不可自暇自逸。
然上下有分,紀綱有敘,苟慎選天下賢才而委任之,有功則賞,有罪則刑,選用以公,賞刑以信,則誰不盡力,何求不獲哉!明主勞於求人,而逸於任人,此虞舜所以能無爲而治者也。
至於簿書獄市煩細之事,各有司存,非人主所宜親也。
昔秦始皇以衡石程書,
起強圉作噩,盡屠維大淵獻正月,凡二年有奇。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之下
◎元和十二年丁酉,公元八一七年
春,正月,甲申,貶袁滋爲撫州刺史。
李愬至唐州,軍中承喪敗之餘,士卒皆憚戰,愬知之。
有出迓者,愬謂之曰:“天子知愬柔懦,能忍恥,故使來拊循爾曹。
至於戰攻進取,非吾事也。
”衆信而安之。
愬親行視,士卒傷病者存恤之,不事威嚴。
或以軍政不肅爲言,愬曰:“吾非不知也。
袁尚書專以恩惠懷賊,賊易之,聞吾至,必增備,故吾示之以不肅。
彼必以吾爲懦而懈惰,然後可圖也。
”淮西人自以嘗敗高、袁二帥,輕愬名位素微,遂不爲備。
遣鹽鐵轉運副使程異督財賦於江、淮。
回鶻屢請尚公主,有司計其費近五百萬緡,時中原方用兵,故上未之許。
二月,辛卯朔,遣回鶻摩尼僧等歸國,命宗正少卿李誠使回鶻諭意,以緩其期。
李愬謀襲蔡州,表請益兵,詔以昭義、河中、鄜坊步騎二千給之。
丁酉,愬遣十將馬少良將十餘騎巡邏,遇吳元濟捉生虞候丁士良,與戰,擒之。
士良,元濟驍將,常爲東邊患,衆請刳其心,愬許之。
既而召詰之,士良無懼色。
愬曰:“真丈夫也!”命釋其縛。
士良乃自言:“本非淮西士,貞元中隸安州,與吳氏戰,爲其所擒,自分死矣。
吳氏釋我而用之,我因吳氏而再生,故爲吳氏父子竭力。
昨日力屈,復爲公所擒,亦分死矣。
今公又生之,請盡死以報德!”愬乃給其衣服器械,署爲捉生將。
己亥,淮西行營奏克蔡州古葛伯城。
丁士良言於李愬曰:“吳秀琳擁三千之衆,據文城柵,爲賊左臂,官軍不敢近者,有陳光洽爲之謀主也。
光洽勇而輕,好自出戰,請爲公先擒光洽,則秀琳自降矣。
”戊申,士良擒光洽以歸。
鄂嶽觀察使李道古引兵出穆陵關。
甲寅,攻申州,克其外郭,進攻子城。
城中守將夜出兵擊之,道古之衆驚亂,死者甚衆。
道古,皋之子也。
淮西被兵數年,竭倉廩以奉戰士,民多無食,採菱芡魚鱉鳥獸食之,亦盡,相帥歸官軍者前後五千餘戶。
賊亦患其耗糧食,不復禁。
庚申,敕置行縣以處之,爲擇縣令,使之撫養,並置兵以衛之。
三月,乙丑,李愬自唐州徙屯宜陽柵。
郗士美敗於柏鄉,拔營而歸,士卒死者千餘人。
戊辰,賜程執恭名權。
戊寅,王承宗遣兵二萬入東光,斷白橋路。
程權不能御,以衆歸滄州。
吳秀琳以文城柵降於李愬。
戊子,愬引兵至文城西五里,遣唐州刺史李進誠將甲士八千至城下,召秀琳,城中矢石如雨,衆不得前。
進誠還報:“賊僞降,未可信也。
”愬曰:“此待我至耳。
”即前至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之下
◎元和十二年丁酉,公元八一七年
春,正月,甲申,貶袁滋爲撫州刺史。
李愬至唐州,軍中承喪敗之餘,士卒皆憚戰,愬知之。
有出迓者,愬謂之曰:“天子知愬柔懦,能忍恥,故使來拊循爾曹。
至於戰攻進取,非吾事也。
”衆信而安之。
愬親行視,士卒傷病者存恤之,不事威嚴。
或以軍政不肅爲言,愬曰:“吾非不知也。
袁尚書專以恩惠懷賊,賊易之,聞吾至,必增備,故吾示之以不肅。
彼必以吾爲懦而懈惰,然後可圖也。
”淮西人自以嘗敗高、袁二帥,輕愬名位素微,遂不爲備。
遣鹽鐵轉運副使程異督財賦於江、淮。
回鶻屢請尚公主,有司計其費近五百萬緡,時中原方用兵,故上未之許。
二月,辛卯朔,遣回鶻摩尼僧等歸國,命宗正少卿李誠使回鶻諭意,以緩其期。
李愬謀襲蔡州,表請益兵,詔以昭義、河中、鄜坊步騎二千給之。
丁酉,愬遣十將馬少良將十餘騎巡邏,遇吳元濟捉生虞候丁士良,與戰,擒之。
士良,元濟驍將,常爲東邊患,衆請刳其心,愬許之。
既而召詰之,士良無懼色。
愬曰:“真丈夫也!”命釋其縛。
士良乃自言:“本非淮西士,貞元中隸安州,與吳氏戰,爲其所擒,自分死矣。
吳氏釋我而用之,我因吳氏而再生,故爲吳氏父子竭力。
昨日力屈,復爲公所擒,亦分死矣。
今公又生之,請盡死以報德!”愬乃給其衣服器械,署爲捉生將。
己亥,淮西行營奏克蔡州古葛伯城。
丁士良言於李愬曰:“吳秀琳擁三千之衆,據文城柵,爲賊左臂,官軍不敢近者,有陳光洽爲之謀主也。
光洽勇而輕,好自出戰,請爲公先擒光洽,則秀琳自降矣。
”戊申,士良擒光洽以歸。
鄂嶽觀察使李道古引兵出穆陵關。
甲寅,攻申州,克其外郭,進攻子城。
城中守將夜出兵擊之,道古之衆驚亂,死者甚衆。
道古,皋之子也。
淮西被兵數年,竭倉廩以奉戰士,民多無食,採菱芡魚鱉鳥獸食之,亦盡,相帥歸官軍者前後五千餘戶。
賊亦患其耗糧食,不復禁。
庚申,敕置行縣以處之,爲擇縣令,使之撫養,並置兵以衛之。
三月,乙丑,李愬自唐州徙屯宜陽柵。
郗士美敗於柏鄉,拔營而歸,士卒死者千餘人。
戊辰,賜程執恭名權。
戊寅,王承宗遣兵二萬入東光,斷白橋路。
程權不能御,以衆歸滄州。
吳秀琳以文城柵降於李愬。
戊子,愬引兵至文城西五里,遣唐州刺史李進誠將甲士八千至城下,召秀琳,城中矢石如雨,衆不得前。
進誠還報:“賊僞降,未可信也。
”愬曰:“此待我至耳。
”即前至
起閼逢困敦閏月,盡屠維大荒落,凡五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下會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
閏月,壬戌,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紳同平章事,充淮南節度使。
李德裕奏:“鎮州奏事官高迪密陳意見二事:其一,以爲‘賊中好爲偷兵術,潛抽諸處兵聚於一處,官軍多就迫逐,以致失利;經一兩月,又偷兵詣他處。
官軍須知此情,自非來攻城柵,慎勿與戰。
彼淹留不過三日,須散歸舊屯,如此數四空歸,自然喪氣。
官軍密遣諜者詗其抽兵之處,乘虛襲之,無不捷矣。
’其二,‘鎮、魏屯兵雖多,終不能分賊勢。
何則?下營不離故處,每三兩月一深入,燒掠而去。
賊但固守城柵,城外百姓,賊亦不惜。
宜令進營據其要害,以漸逼之。
若止如今日,賊中殊不以爲懼。
’望詔諸將各使知之!”
劉稹腹心將高文端降,言賊中乏食,令婦人挼穗舂之以給軍。
德裕訪文端破賊之策,文端以爲:“官軍今真攻澤州,恐多殺士卒,城未易得。
澤州兵約萬五千人,賊常分兵太半,潛伏山谷,伺官軍攻城疲弊,則四集救之,官軍必失利。
今請令陳許軍過乾河立寨,自寨城連延築爲夾城,環繞澤州,日遣大軍布陳於外以扞救兵。
賊見圍城將合,必出大戰;待其敗北,然後乘勢可取。
”德裕奏請詔示王宰。
文端又言:“固鎮寨四崖懸絕,勢不可攻。
然寨中無水,皆飲澗水,在寨東南約一里許。
宜令王逢進兵逼之,絕其水道,不過三日,賊必棄寨遁去,官軍即可追躡。
前十五里至青龍寨,亦四崖懸絕,水在寨外,可以前法取也。
其東十五里則沁州城。
”德裕奏請詔示王逢。
文端又言:“都頭王釗將萬兵戍洺州,劉稹既族薛茂卿,又誅刑洺救援兵馬使談朝義兄弟三人,釗自是疑懼。
稹遣使召之,釗不肯入,士卒皆譁噪,釗必不爲稹用。
但釗及士卒家屬皆在潞州,又士卒恐己降爲官軍所殺,招之必不肯來。
惟有諭意於釗,使引兵入潞州取稹。
事成之日,許除別道節度使,仍厚有賜與,庶幾肯從。
”德裕奏請詔何弘潛遣人諭以此意。
劉稹年少懦弱,押牙王協、宅內兵馬使李士貴用事,專聚貨財,府庫充溢,而將士有功無賞,由是人心離怨。
劉從諫妻裴氏,冕之支孫也,憂稹將敗,其弟問典兵在山東,欲召之使掌軍政。
士貴恐問至奪己權,且泄其奸狀,乃曰:“山東之事仰成於五舅,若召之,是無三州也。
”乃上。
王協薦王釗爲洺州都知兵馬使。
釗得衆心,而多不遵使府約束,同列高元武、安玉言其有貳心。
稹召之,釗辭以“到洺州未立少功,實所慚恨,乞留數月,然後詣府。
”許之,王協請稅商人,每州遣軍將一人主之,名爲稅商,實籍編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下會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
閏月,壬戌,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紳同平章事,充淮南節度使。
李德裕奏:“鎮州奏事官高迪密陳意見二事:其一,以爲‘賊中好爲偷兵術,潛抽諸處兵聚於一處,官軍多就迫逐,以致失利;經一兩月,又偷兵詣他處。
官軍須知此情,自非來攻城柵,慎勿與戰。
彼淹留不過三日,須散歸舊屯,如此數四空歸,自然喪氣。
官軍密遣諜者詗其抽兵之處,乘虛襲之,無不捷矣。
’其二,‘鎮、魏屯兵雖多,終不能分賊勢。
何則?下營不離故處,每三兩月一深入,燒掠而去。
賊但固守城柵,城外百姓,賊亦不惜。
宜令進營據其要害,以漸逼之。
若止如今日,賊中殊不以爲懼。
’望詔諸將各使知之!”
劉稹腹心將高文端降,言賊中乏食,令婦人挼穗舂之以給軍。
德裕訪文端破賊之策,文端以爲:“官軍今真攻澤州,恐多殺士卒,城未易得。
澤州兵約萬五千人,賊常分兵太半,潛伏山谷,伺官軍攻城疲弊,則四集救之,官軍必失利。
今請令陳許軍過乾河立寨,自寨城連延築爲夾城,環繞澤州,日遣大軍布陳於外以扞救兵。
賊見圍城將合,必出大戰;待其敗北,然後乘勢可取。
”德裕奏請詔示王宰。
文端又言:“固鎮寨四崖懸絕,勢不可攻。
然寨中無水,皆飲澗水,在寨東南約一里許。
宜令王逢進兵逼之,絕其水道,不過三日,賊必棄寨遁去,官軍即可追躡。
前十五里至青龍寨,亦四崖懸絕,水在寨外,可以前法取也。
其東十五里則沁州城。
”德裕奏請詔示王逢。
文端又言:“都頭王釗將萬兵戍洺州,劉稹既族薛茂卿,又誅刑洺救援兵馬使談朝義兄弟三人,釗自是疑懼。
稹遣使召之,釗不肯入,士卒皆譁噪,釗必不爲稹用。
但釗及士卒家屬皆在潞州,又士卒恐己降爲官軍所殺,招之必不肯來。
惟有諭意於釗,使引兵入潞州取稹。
事成之日,許除別道節度使,仍厚有賜與,庶幾肯從。
”德裕奏請詔何弘潛遣人諭以此意。
劉稹年少懦弱,押牙王協、宅內兵馬使李士貴用事,專聚貨財,府庫充溢,而將士有功無賞,由是人心離怨。
劉從諫妻裴氏,冕之支孫也,憂稹將敗,其弟問典兵在山東,欲召之使掌軍政。
士貴恐問至奪己權,且泄其奸狀,乃曰:“山東之事仰成於五舅,若召之,是無三州也。
”乃上。
王協薦王釗爲洺州都知兵馬使。
釗得衆心,而多不遵使府約束,同列高元武、安玉言其有貳心。
稹召之,釗辭以“到洺州未立少功,實所慚恨,乞留數月,然後詣府。
”許之,王協請稅商人,每州遣軍將一人主之,名爲稅商,實籍編
起著雍敦牂,盡玄默閹茂,凡五年。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戊午,公元八三八年)
春,正月,甲子,李石入朝,中塗有盜射之,微傷。
左右奔散,石馬驚,馳歸第。
又有盜邀擊於坊門,斷其馬尾,僅而得免。
上聞之,大驚,命神策六軍遣兵防衛,敕中外捕盜甚急,竟無所獲。
乙丑,百官入朝者九人而已。
京城數日方安。
丁卯,追贈故齊王湊爲懷懿太子。
戊申,以鹽鐵轉運使、戶部尚書楊嗣復,戶部侍郎、判戶部李珏並同平章事,判、使如故。
嗣復,於陵之子也。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石,承甘露之亂,人情危懼,宦官恣橫,忘身徇國,故紀綱粗立。
仇士良深惡之,潛遣盜殺之,不果。
石懼,累表稱疾辭位。
上深知其故而無如之何。
丙子,以石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
陳夷行性介直,惡楊嗣復爲人,每議政事,多相抵斥。
壬辰,夷行以足疾辭位,不許。
上命起居舍人魏謨獻其祖文貞公笏,鄭覃曰:“在人不在笏。
”上曰:“亦甘棠之比也。
”
楊嗣復欲援進李宗閔,恐爲鄭覃所沮,乃先令宦官諷上。
上臨朝,謂宰相曰:“宗閔積年在外,宜與一官。
”鄭覃曰:“陛下若憐宗閔之遠,止可移近北數百里,不宜再用。
用之,臣請先避位。
”陳夷行曰:“宗閔向以朋黨亂政,陛下何愛此纖人!”楊嗣復曰:“事貴得中,不可但徇愛憎。
”上曰:“可與一州。
”覃曰:“與州太優,止可洪州司馬耳。
”因與嗣復互相抵訐以爲黨。
上曰:“與一州無傷。
”覃等退,上謂起居郎周敬復、舍人魏謨曰:“宰相喧爭如此,可乎?”對曰:“誠爲不可。
然覃等盡忠憤激,不自覺耳。
”丁酉,以衡州司馬李宗閔爲杭州刺史。
李固言與楊嗣復、李珏善,故引居大政以排鄭覃、陳夷行,每議政之際,是非鋒起,上不能決也。
三月,牂柯寇涪州清溪鎮,鎮兵擊卻之。
初,太和之末,杜悰爲鳳翔節度使,有詔沙汰僧尼。
時有五色雲見於岐山,近法門寺,民間訛言佛骨降祥,以僧尼不安之故。
監軍欲奏之,悰曰:“雲物變色,何常之有!佛若果愛僧尼,當見於京師。
”未幾,獲白兔,監軍又欲奏之,曰:“此西方之瑞也。
”悰曰:“野獸未馴,且宜畜之。
”旬日而斃。
監軍不悅,以爲掩蔽聖德,獨畫圖獻之。
及鄭注代忄宗鎮鳳翔,奏紫雲見,又獻白雉。
是歲,八月,有甘露降於紫宸殿前櫻桃之上,上親採而嘗之,百官稱賀。
其十一月,遂有金吾甘露之變。
及悰爲工部尚書、判度支,河中奏騶虞見,百官稱賀。
上謂悰曰:“李訓、鄭注皆因瑞以售其亂,乃知瑞物非國之慶。
卿前在鳳翔,不奏白兔,真先覺也。
”對曰:“昔河出圖,伏羲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戊午,公元八三八年)
春,正月,甲子,李石入朝,中塗有盜射之,微傷。
左右奔散,石馬驚,馳歸第。
又有盜邀擊於坊門,斷其馬尾,僅而得免。
上聞之,大驚,命神策六軍遣兵防衛,敕中外捕盜甚急,竟無所獲。
乙丑,百官入朝者九人而已。
京城數日方安。
丁卯,追贈故齊王湊爲懷懿太子。
戊申,以鹽鐵轉運使、戶部尚書楊嗣復,戶部侍郎、判戶部李珏並同平章事,判、使如故。
嗣復,於陵之子也。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石,承甘露之亂,人情危懼,宦官恣橫,忘身徇國,故紀綱粗立。
仇士良深惡之,潛遣盜殺之,不果。
石懼,累表稱疾辭位。
上深知其故而無如之何。
丙子,以石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
陳夷行性介直,惡楊嗣復爲人,每議政事,多相抵斥。
壬辰,夷行以足疾辭位,不許。
上命起居舍人魏謨獻其祖文貞公笏,鄭覃曰:“在人不在笏。
”上曰:“亦甘棠之比也。
”
楊嗣復欲援進李宗閔,恐爲鄭覃所沮,乃先令宦官諷上。
上臨朝,謂宰相曰:“宗閔積年在外,宜與一官。
”鄭覃曰:“陛下若憐宗閔之遠,止可移近北數百里,不宜再用。
用之,臣請先避位。
”陳夷行曰:“宗閔向以朋黨亂政,陛下何愛此纖人!”楊嗣復曰:“事貴得中,不可但徇愛憎。
”上曰:“可與一州。
”覃曰:“與州太優,止可洪州司馬耳。
”因與嗣復互相抵訐以爲黨。
上曰:“與一州無傷。
”覃等退,上謂起居郎周敬復、舍人魏謨曰:“宰相喧爭如此,可乎?”對曰:“誠爲不可。
然覃等盡忠憤激,不自覺耳。
”丁酉,以衡州司馬李宗閔爲杭州刺史。
李固言與楊嗣復、李珏善,故引居大政以排鄭覃、陳夷行,每議政之際,是非鋒起,上不能決也。
三月,牂柯寇涪州清溪鎮,鎮兵擊卻之。
初,太和之末,杜悰爲鳳翔節度使,有詔沙汰僧尼。
時有五色雲見於岐山,近法門寺,民間訛言佛骨降祥,以僧尼不安之故。
監軍欲奏之,悰曰:“雲物變色,何常之有!佛若果愛僧尼,當見於京師。
”未幾,獲白兔,監軍又欲奏之,曰:“此西方之瑞也。
”悰曰:“野獸未馴,且宜畜之。
”旬日而斃。
監軍不悅,以爲掩蔽聖德,獨畫圖獻之。
及鄭注代忄宗鎮鳳翔,奏紫雲見,又獻白雉。
是歲,八月,有甘露降於紫宸殿前櫻桃之上,上親採而嘗之,百官稱賀。
其十一月,遂有金吾甘露之變。
及悰爲工部尚書、判度支,河中奏騶虞見,百官稱賀。
上謂悰曰:“李訓、鄭注皆因瑞以售其亂,乃知瑞物非國之慶。
卿前在鳳翔,不奏白兔,真先覺也。
”對曰:“昔河出圖,伏羲
起昭陽大淵獻,盡閼逢困敦七月,凡一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癸亥,公元八四三年)
春,正月,回鶻烏介可汗帥衆侵逼振武,劉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馬使王逢帥沙陀硃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三千騎襲其牙帳,沔自以大軍繼之。
雄至振武,登城望回鶻之衆寡,見氈車數十乘,從者皆衣硃碧,類華人。
使諜問之,曰:“公主帳也。
”雄使諜告之曰:“公主至此,家也,當求歸路!今將出兵擊可汗,請公主潛與侍從相保,駐車勿動!”雄乃鑿城爲十餘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帳。
至其帳下,虜乃覺之。
可汗大驚,不知所爲,棄輜重走,雄追擊之。
庚子,大破回鶻於殺胡山,可汗被瘡,與數百騎遁去,雄迎太和公主以歸。
斬首萬級,降其部落二萬餘人。
丙午,劉沔捷奏至。
李思忠入朝,自以回鶻降將,懼邊將猜忌,乞並弟思貞等及愛弘順皆歸闕庭。
上從之。
庚戌,以石雄爲豐州都防禦使。
烏介可汗走保黑車子族,其潰兵多詣幽州降。
二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詔停歸義軍,以其士卒分隸諸道爲騎兵,優給糧賜。
辛未,黠戛斯遣使者注吾合索獻名馬二,詔太僕卿趙蕃飲勞之。
甲戌,上引對,班在勃海使之上。
上欲令趙蕃就頡戛斯求安西、北庭,李德裕等上言:“安西去京師七千餘裏,北庭五千餘裏,借使得之,當復置都護,以唐兵萬人戍之。
不知此兵於何處追發,饋運從何道得通,此乃用實費以易虛名,非計也。
”上乃止。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崔珙罷爲右僕射。
黠戛斯求冊命,李德裕奏,宜與之結歡,令自將兵求殺使者罪人,及討黑車子。
上恐加可汗之名即不修臣禮,踵回鶻故事求歲遺及賣馬,猶豫未決。
德裕奏:“黠戛斯已自稱可汗,今欲藉其力,恐不可吝此名。
回鶻有平安、史之功,故歲賜絹二萬匹,且與之和市。
黠戛斯未嘗有功於中國,豈敢遽求賂遺乎!若慮其不臣,當與之約,必如回鶻稱臣,乃行冊命;又當敘同姓以親之,使執子孫之禮。
”上從之。
庚寅,太和公主至京師,改封安定大長公主,詔宰相帥百官迎謁於章敬寺前。
公主詣光順門,去盛服,脫簪珥,謝回鶻負恩、和親無狀之罪。
上遣中使慰諭,然後入宮。
陽安等六公主不來慰問安定公主,各罰俸物及封絹。
賜魏博節度使何重順名弘敬。
三月,以太僕卿趙蕃爲安撫黠戛斯使。
上命李德草《賜黠戛斯可汗書》,諭以“貞觀二十一年,黠戛斯先君身自入朝,授左屯衛將軍、堅昆都督,迄於天寶,朝貢不絕。
比爲回鶻所隔,回鶻凌虐諸蕃,可汗能復仇雪怨,茂功壯節,近古無儔。
今回鶻殘兵不滿千人,散投山谷,可汗既與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癸亥,公元八四三年)
春,正月,回鶻烏介可汗帥衆侵逼振武,劉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馬使王逢帥沙陀硃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三千騎襲其牙帳,沔自以大軍繼之。
雄至振武,登城望回鶻之衆寡,見氈車數十乘,從者皆衣硃碧,類華人。
使諜問之,曰:“公主帳也。
”雄使諜告之曰:“公主至此,家也,當求歸路!今將出兵擊可汗,請公主潛與侍從相保,駐車勿動!”雄乃鑿城爲十餘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帳。
至其帳下,虜乃覺之。
可汗大驚,不知所爲,棄輜重走,雄追擊之。
庚子,大破回鶻於殺胡山,可汗被瘡,與數百騎遁去,雄迎太和公主以歸。
斬首萬級,降其部落二萬餘人。
丙午,劉沔捷奏至。
李思忠入朝,自以回鶻降將,懼邊將猜忌,乞並弟思貞等及愛弘順皆歸闕庭。
上從之。
庚戌,以石雄爲豐州都防禦使。
烏介可汗走保黑車子族,其潰兵多詣幽州降。
二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詔停歸義軍,以其士卒分隸諸道爲騎兵,優給糧賜。
辛未,黠戛斯遣使者注吾合索獻名馬二,詔太僕卿趙蕃飲勞之。
甲戌,上引對,班在勃海使之上。
上欲令趙蕃就頡戛斯求安西、北庭,李德裕等上言:“安西去京師七千餘裏,北庭五千餘裏,借使得之,當復置都護,以唐兵萬人戍之。
不知此兵於何處追發,饋運從何道得通,此乃用實費以易虛名,非計也。
”上乃止。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崔珙罷爲右僕射。
黠戛斯求冊命,李德裕奏,宜與之結歡,令自將兵求殺使者罪人,及討黑車子。
上恐加可汗之名即不修臣禮,踵回鶻故事求歲遺及賣馬,猶豫未決。
德裕奏:“黠戛斯已自稱可汗,今欲藉其力,恐不可吝此名。
回鶻有平安、史之功,故歲賜絹二萬匹,且與之和市。
黠戛斯未嘗有功於中國,豈敢遽求賂遺乎!若慮其不臣,當與之約,必如回鶻稱臣,乃行冊命;又當敘同姓以親之,使執子孫之禮。
”上從之。
庚寅,太和公主至京師,改封安定大長公主,詔宰相帥百官迎謁於章敬寺前。
公主詣光順門,去盛服,脫簪珥,謝回鶻負恩、和親無狀之罪。
上遣中使慰諭,然後入宮。
陽安等六公主不來慰問安定公主,各罰俸物及封絹。
賜魏博節度使何重順名弘敬。
三月,以太僕卿趙蕃爲安撫黠戛斯使。
上命李德草《賜黠戛斯可汗書》,諭以“貞觀二十一年,黠戛斯先君身自入朝,授左屯衛將軍、堅昆都督,迄於天寶,朝貢不絕。
比爲回鶻所隔,回鶻凌虐諸蕃,可汗能復仇雪怨,茂功壯節,近古無儔。
今回鶻殘兵不滿千人,散投山谷,可汗既與
起閼逢攝提格,盡強圉大荒落,凡四年。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公元八三四年)
春,正月,上疾小瘳。
丁巳,御太和殿見近臣,然神識耗減,不能復故。
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夏,六月,丙戌,莒王紓薨。
上以久旱,詔求致雨之方。
司門員外郎李中敏上表,以爲:“仍歲大旱,非聖德不至,直以宋申錫之冤濫,鄭注之奸邪。
今致雨之方,莫若斬注而雪申錫。
”表留中。
中敏謝病歸東都。
郯王經薨。
初,李仲言流象州,遇赦,還東都。
會留守李逢吉思復入相,仲言自言與鄭注善,逢吉使仲言厚賂之。
注引仲言見王守澄,守澄薦於上,雲仲言善《易》,上召見之。
時仲言有母服,難入禁中,乃使衣民服,號王山人。
仲言儀狀秀偉,倜儻尚氣,頗工文辭,有口辯,多權數。
上見之,大悅,以爲奇士,待遇日隆。
仲言既除服,秋,八月,辛卯,上欲以仲言爲諫言,置之翰林。
李德裕曰:“仲言向所爲,計陛下必盡知之,豈宜置之近侍?”上曰:“然豈不容其改過?”對曰:“臣聞惟顏回能不貳過。
彼聖賢之過,但思慮不至,或失中道耳。
至於仲言之惡,著於心本,安能悛改邪!”上曰:“李逢吉薦之,朕不欲食言。
”對曰:“逢吉身爲宰相,乃薦奸邪以誤國,亦罪人也。
”上曰:“然則別除一官。
”對曰:“亦不可。
”上顧王涯,涯對曰:“可。
”德裕揮手止之,上回顧適見,色殊不懌而罷。
始,涯聞上欲用仲言,草諫疏極憤激;既而見上意堅,且畏其黨盛,遂中變。
尋以仲言爲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佽封還敕書。
德裕將出中書,謂涯曰:“且喜給事中封敕!”涯即召肅、佽謂曰:“李公適留語,令二閣老不用封敕。
”二人即行下,明日,以白德裕,德裕驚曰:“德裕不欲封還,當面聞,何必使人傳言!且有司封駁,豈復稟宰相意邪!”二人悵恨而去。
九月,辛亥,徵昭義節度副使鄭注至京師。
王守澄、李仲言、鄭注皆惡李德裕,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宗閔與德裕不相悅,引宗閔以敵之。
壬戌,詔徵宗閔於興元。
冬,十月,辛巳,幽州軍亂,逐節度使楊志誠及監軍李懷仵,推兵馬使史元忠主留務。
庚寅,以李宗閔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甲午,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度使。
是日,以李仲言爲翰林侍講學士。
給事中高銖、鄭肅、韓佽、諫議大夫郭承嘏、中書舍人權璩等爭之,不能得。
承嘏,晞之孫;璩,德輿之子也。
乙巳,貢院奏進士複試詩賦,從之。
李德裕見上自陳,請留京師。
丙午,以德裕爲兵部尚書。
楊志誠過太原,李載義自毆擊,欲殺之,幕僚諫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公元八三四年)
春,正月,上疾小瘳。
丁巳,御太和殿見近臣,然神識耗減,不能復故。
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夏,六月,丙戌,莒王紓薨。
上以久旱,詔求致雨之方。
司門員外郎李中敏上表,以爲:“仍歲大旱,非聖德不至,直以宋申錫之冤濫,鄭注之奸邪。
今致雨之方,莫若斬注而雪申錫。
”表留中。
中敏謝病歸東都。
郯王經薨。
初,李仲言流象州,遇赦,還東都。
會留守李逢吉思復入相,仲言自言與鄭注善,逢吉使仲言厚賂之。
注引仲言見王守澄,守澄薦於上,雲仲言善《易》,上召見之。
時仲言有母服,難入禁中,乃使衣民服,號王山人。
仲言儀狀秀偉,倜儻尚氣,頗工文辭,有口辯,多權數。
上見之,大悅,以爲奇士,待遇日隆。
仲言既除服,秋,八月,辛卯,上欲以仲言爲諫言,置之翰林。
李德裕曰:“仲言向所爲,計陛下必盡知之,豈宜置之近侍?”上曰:“然豈不容其改過?”對曰:“臣聞惟顏回能不貳過。
彼聖賢之過,但思慮不至,或失中道耳。
至於仲言之惡,著於心本,安能悛改邪!”上曰:“李逢吉薦之,朕不欲食言。
”對曰:“逢吉身爲宰相,乃薦奸邪以誤國,亦罪人也。
”上曰:“然則別除一官。
”對曰:“亦不可。
”上顧王涯,涯對曰:“可。
”德裕揮手止之,上回顧適見,色殊不懌而罷。
始,涯聞上欲用仲言,草諫疏極憤激;既而見上意堅,且畏其黨盛,遂中變。
尋以仲言爲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佽封還敕書。
德裕將出中書,謂涯曰:“且喜給事中封敕!”涯即召肅、佽謂曰:“李公適留語,令二閣老不用封敕。
”二人即行下,明日,以白德裕,德裕驚曰:“德裕不欲封還,當面聞,何必使人傳言!且有司封駁,豈復稟宰相意邪!”二人悵恨而去。
九月,辛亥,徵昭義節度副使鄭注至京師。
王守澄、李仲言、鄭注皆惡李德裕,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宗閔與德裕不相悅,引宗閔以敵之。
壬戌,詔徵宗閔於興元。
冬,十月,辛巳,幽州軍亂,逐節度使楊志誠及監軍李懷仵,推兵馬使史元忠主留務。
庚寅,以李宗閔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甲午,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度使。
是日,以李仲言爲翰林侍講學士。
給事中高銖、鄭肅、韓佽、諫議大夫郭承嘏、中書舍人權璩等爭之,不能得。
承嘏,晞之孫;璩,德輿之子也。
乙巳,貢院奏進士複試詩賦,從之。
李德裕見上自陳,請留京師。
丙午,以德裕爲兵部尚書。
楊志誠過太原,李載義自毆擊,欲殺之,幕僚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