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
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
”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
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爲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還江南,爲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爲然。
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
正之蓋亦常云爾。
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堂,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
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繫,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
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
”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
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爲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還江南,爲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爲然。
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
正之蓋亦常云爾。
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堂,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
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繫,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號皇帝陛下:
臣竊觀自古人主,享國日久,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雖無暴政虐刑加於百姓,而天下未嘗不亂。
自秦已下,享國日久者,有晉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
此三帝者,皆聰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享國日久,內外無患,因循苟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爲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往往身遇禍災,而悔無所及。
雖或僅得身免,而宗廟固已毀辱,而妻子固已窮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塗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脫於困餓劫束之患矣。
夫爲人子孫,使其宗廟毀辱;爲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豈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晉、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爲其禍災可以不至於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衆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苟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講求法度。
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嘗不終於大亂。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
然享國日久矣,此誠惻怛憂天下,而以晉、梁、唐三帝爲戒之時。
以臣所見,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謂能得賢才;政事所施,未可謂能合法度。
官亂於上,民窮於下,風俗日以薄,財力日以困窮。
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嘗有詢考講求之意。
此臣所以竊爲陛下計,而不能無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爲,可以僥倖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
晉、梁、唐三帝者,不知慮此,故災稔禍變,生於一時,則雖欲復詢考講求以自救,而已無所及矣!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爲。
有爲之時,莫急於今日,過今日,則臣恐亦有無所及之悔矣。
然則,以至誠詢考而衆建賢才,以至誠講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臣願陛下以終身之狼疾爲憂,而不以一日之瞑眩爲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備從官,朝廷治亂安危,臣實預其榮辱,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之義。
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則天下幸甚!
臣竊觀自古人主,享國日久,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雖無暴政虐刑加於百姓,而天下未嘗不亂。
自秦已下,享國日久者,有晉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
此三帝者,皆聰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享國日久,內外無患,因循苟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爲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往往身遇禍災,而悔無所及。
雖或僅得身免,而宗廟固已毀辱,而妻子固已窮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塗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脫於困餓劫束之患矣。
夫爲人子孫,使其宗廟毀辱;爲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豈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晉、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爲其禍災可以不至於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衆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苟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講求法度。
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嘗不終於大亂。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
然享國日久矣,此誠惻怛憂天下,而以晉、梁、唐三帝爲戒之時。
以臣所見,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謂能得賢才;政事所施,未可謂能合法度。
官亂於上,民窮於下,風俗日以薄,財力日以困窮。
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嘗有詢考講求之意。
此臣所以竊爲陛下計,而不能無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爲,可以僥倖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
晉、梁、唐三帝者,不知慮此,故災稔禍變,生於一時,則雖欲復詢考講求以自救,而已無所及矣!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爲。
有爲之時,莫急於今日,過今日,則臣恐亦有無所及之悔矣。
然則,以至誠詢考而衆建賢才,以至誠講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臣願陛下以終身之狼疾爲憂,而不以一日之瞑眩爲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備從官,朝廷治亂安危,臣實預其榮辱,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之義。
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則天下幸甚!
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
故庖丁之解牛,郢人之運斤,師曠之聽,離婁之視。
大至於堯舜之仁,桀紂之惡;小至於擲豆起蠅,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
後世之人,不惟學聖人之道,不到聖處。
雖嬉戲之事,亦得依稀彷彿而遂止者多矣。
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
故專者能之。
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
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爲之。
然實未嘗忘於胸中也。
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卜所之。
易安居士亦自臨安泝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
乍釋舟楫而見軒窗,意頗釋然。
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乎?于是乎博弈之事講矣,且長行、葉子、博塞、彈棋,是無傳者。
打揭、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睹快之類,皆鄙俚,不經見。
藏酒、摴蒲、雙蹙融,近漸廢絕。
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人智巧。
大小象戲、奕棋,又惟可容二人。
獨采選、打馬,特爲閨房戲。
長恨采選叢繁,勞於檢閱,故能通者少,難遇勍敵。
打馬簡要,而苦無文采。
按打馬世有兩種:一種一將十馬者,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馬者,謂之依經馬。
流行既久,各有圖經凡例可考。
行移賞罰,互有同異。
又宣和間,人取兩種馬,參雜加減,大約交加徹倖,古意盡矣,所謂宣和馬者是也。
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做數語,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
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是也。
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易安室序。
故庖丁之解牛,郢人之運斤,師曠之聽,離婁之視。
大至於堯舜之仁,桀紂之惡;小至於擲豆起蠅,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
後世之人,不惟學聖人之道,不到聖處。
雖嬉戲之事,亦得依稀彷彿而遂止者多矣。
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
故專者能之。
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
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爲之。
然實未嘗忘於胸中也。
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卜所之。
易安居士亦自臨安泝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
乍釋舟楫而見軒窗,意頗釋然。
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乎?于是乎博弈之事講矣,且長行、葉子、博塞、彈棋,是無傳者。
打揭、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睹快之類,皆鄙俚,不經見。
藏酒、摴蒲、雙蹙融,近漸廢絕。
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人智巧。
大小象戲、奕棋,又惟可容二人。
獨采選、打馬,特爲閨房戲。
長恨采選叢繁,勞於檢閱,故能通者少,難遇勍敵。
打馬簡要,而苦無文采。
按打馬世有兩種:一種一將十馬者,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馬者,謂之依經馬。
流行既久,各有圖經凡例可考。
行移賞罰,互有同異。
又宣和間,人取兩種馬,參雜加減,大約交加徹倖,古意盡矣,所謂宣和馬者是也。
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做數語,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
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是也。
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易安室序。
予少以進士遊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
然猶以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年,而智謀雄偉非常之士,無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
山林屠販,必有老死而世莫見者,欲從而求之不可得。
其後,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爲人,廓然有大志。
時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無所放其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
予疑所謂伏而不見者,庶幾狎而得之,故嘗喜從曼卿遊,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
浮屠祕演者,與曼卿交最久,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自高。
二人懽然無所閒。
曼卿隱於酒,祕演隱於浮屠,皆奇男子也。
然喜爲歌詩以自娛。
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壯也!一時賢士,皆願從其遊,予亦時至其室。
十年之閒,祕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
曼卿已死,祕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則予亦將老矣。
夫曼卿詩辭清絕,尤稱祕演之作,以爲雅健,有詩人之意。
祕演狀貌雄傑,其胸中浩然。
既習於佛,無所用。
獨其詩可行於世,而賴不自惜。
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祕演漠然無所向。
聞東南多山水,其巔崖崛峍,江濤洶涌,甚可壯也,遂欲往遊焉。
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於其將行,爲敍其詩,因道其盛時,以悲其哀。
然猶以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年,而智謀雄偉非常之士,無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
山林屠販,必有老死而世莫見者,欲從而求之不可得。
其後,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爲人,廓然有大志。
時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無所放其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
予疑所謂伏而不見者,庶幾狎而得之,故嘗喜從曼卿遊,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
浮屠祕演者,與曼卿交最久,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自高。
二人懽然無所閒。
曼卿隱於酒,祕演隱於浮屠,皆奇男子也。
然喜爲歌詩以自娛。
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壯也!一時賢士,皆願從其遊,予亦時至其室。
十年之閒,祕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
曼卿已死,祕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則予亦將老矣。
夫曼卿詩辭清絕,尤稱祕演之作,以爲雅健,有詩人之意。
祕演狀貌雄傑,其胸中浩然。
既習於佛,無所用。
獨其詩可行於世,而賴不自惜。
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祕演漠然無所向。
聞東南多山水,其巔崖崛峍,江濤洶涌,甚可壯也,遂欲往遊焉。
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於其將行,爲敍其詩,因道其盛時,以悲其哀。
晉陵張公治信之明年,皇祜二年也,奸強帖柔,隱詘發舒,既政大行,民以寧息。
夏六月乙亥,大水。
公徙囚於高獄,命百隸戒,不恭有常誅。
夜漏半,水破城,滅府寺,苞民廬居。
公趨譙門,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鰥孤老癃與所徙之囚,成得不死。
丙子,水降。
公從賓佐按行隱度,符縣調富民、水之所不至者錢夫,戶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積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
不足,則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賙貧民者二十三人,自言日:“食新矣,願輸粟直以佐材費。
”
七月甲午,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監軍之室,立司理之獄。
營州之西北亢爽之墟,以宅屯駐之師,除其故營,以時教士刺伐坐作之法。
作驛曰饒陽,作宅曰回車。
築二亭於南門之外,左曰仁,右曰智,山水之所附也。
築一亭於州門之左,曰宴,月吉所以屬賓也。
凡爲城垣九千尺;爲屋八,以楹數之,得五百五十二。
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爲日五十二,爲夫一萬一千四百二十五。
中家以下,見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見徒之合散,而不見役使之及己。
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無也,乃今有之。
故其經費卒不出縣官之給。
公所以救災補敗之政如此,其賢於世吏遠矣。
今州縣之災相屬,民未病災也,且有治災之政出焉。
弛舍之不適,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
病極矣,吏乃自喜,民相與誹且笑之,而不知也。
吏而不知爲政,其重困民多如此。
此予所以哀民,而閔吏之不學也。
由是而言,則爲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災,其亦庶乎無憾矣。
十月二十日,臨川王某記。
夏六月乙亥,大水。
公徙囚於高獄,命百隸戒,不恭有常誅。
夜漏半,水破城,滅府寺,苞民廬居。
公趨譙門,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鰥孤老癃與所徙之囚,成得不死。
丙子,水降。
公從賓佐按行隱度,符縣調富民、水之所不至者錢夫,戶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積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
不足,則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賙貧民者二十三人,自言日:“食新矣,願輸粟直以佐材費。
”
七月甲午,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監軍之室,立司理之獄。
營州之西北亢爽之墟,以宅屯駐之師,除其故營,以時教士刺伐坐作之法。
作驛曰饒陽,作宅曰回車。
築二亭於南門之外,左曰仁,右曰智,山水之所附也。
築一亭於州門之左,曰宴,月吉所以屬賓也。
凡爲城垣九千尺;爲屋八,以楹數之,得五百五十二。
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爲日五十二,爲夫一萬一千四百二十五。
中家以下,見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見徒之合散,而不見役使之及己。
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無也,乃今有之。
故其經費卒不出縣官之給。
公所以救災補敗之政如此,其賢於世吏遠矣。
今州縣之災相屬,民未病災也,且有治災之政出焉。
弛舍之不適,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
病極矣,吏乃自喜,民相與誹且笑之,而不知也。
吏而不知爲政,其重困民多如此。
此予所以哀民,而閔吏之不學也。
由是而言,則爲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災,其亦庶乎無憾矣。
十月二十日,臨川王某記。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
今不爲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爲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
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豢於游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銷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
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爲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
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
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
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爲之毒。
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
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
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
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
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爲生事擾民,漸不可長。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爲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二虜者,歲以百萬計。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
戰者,必然之勢也。
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西,則出於北。
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爲患必有不測。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
每歲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
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
然議者必以爲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爲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則
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
今不爲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爲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
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豢於游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銷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
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爲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
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
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
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爲之毒。
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
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
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
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
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爲生事擾民,漸不可長。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爲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二虜者,歲以百萬計。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
戰者,必然之勢也。
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西,則出於北。
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爲患必有不測。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
每歲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
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
然議者必以爲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爲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則
陸子既老且病,猶不置讀書,名其室曰書巢。
客有問曰:“鵲巢於木,巢之遠人者;鷰巢於梁,巢之襲人者。
鳳之巢,人瑞之;梟之巢,人覆之。
雀不能巢,或奪鷰巢,巢之暴者也;鳩不能巢,伺鵑育雛而去,則居其巢,巢之拙者也。
上古有有巢氏,是爲未有宮室之巢。
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爲巢,是爲避害之巢。
前世大山窮谷中,有學道之士,棲木若巢,是爲隱居之巢。
近時飲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則又爲狂士之巢。
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戶牆垣,猶之比屋也,而謂之巢,何耶?”
陸子曰:“子之辭辯矣,顧未入吾室。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藉於牀,俯仰四顧,無非書者。
吾飲食起居,疾痛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
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
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
’”
乃引客就觀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
客去,陸子嘆曰:“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爲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爲盡。
吾儕未造夫道之堂奧,自藩籬之外而妄議之,可乎?”因書以自警。
淳熙九年九月三日,甫里陸某務觀記。
客有問曰:“鵲巢於木,巢之遠人者;鷰巢於梁,巢之襲人者。
鳳之巢,人瑞之;梟之巢,人覆之。
雀不能巢,或奪鷰巢,巢之暴者也;鳩不能巢,伺鵑育雛而去,則居其巢,巢之拙者也。
上古有有巢氏,是爲未有宮室之巢。
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爲巢,是爲避害之巢。
前世大山窮谷中,有學道之士,棲木若巢,是爲隱居之巢。
近時飲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則又爲狂士之巢。
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戶牆垣,猶之比屋也,而謂之巢,何耶?”
陸子曰:“子之辭辯矣,顧未入吾室。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藉於牀,俯仰四顧,無非書者。
吾飲食起居,疾痛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
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
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
’”
乃引客就觀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
客去,陸子嘆曰:“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爲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爲盡。
吾儕未造夫道之堂奧,自藩籬之外而妄議之,可乎?”因書以自警。
淳熙九年九月三日,甫里陸某務觀記。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爲記,以見其名義。
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遊焉,則必即豐樂以飲。
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衆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爲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
噫!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
吾君優遊而無爲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
天下之學者,皆爲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寄意於此也。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遊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
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爲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
則凡同遊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託名於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遊焉,則必即豐樂以飲。
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衆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爲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
噫!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
吾君優遊而無爲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
天下之學者,皆爲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寄意於此也。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遊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
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爲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
則凡同遊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託名於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閩,故隸周者也。
至秦,開其地,列於中國,始併爲閩中郡。
自粵之太末,與吳之豫章,爲其通路。
其路在閩者,陸出則阸於兩山之間,山相屬無間斷,累數驛乃一得平地,小爲縣,大爲州,然其四顧亦山也。
其途或逆阪如緣絙,或垂崖如一髮,或側徑鉤出於不測之溪上:皆石芒峭發,擇然後可投步。
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後能進。
非其土人,罕不躓也。
其溪行,則水皆自高瀉下,石錯出其間,如林立,如士騎滿野,千里下上,不見首尾。
水行其隙間,或衡縮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狀若蚓結,若蟲鏤,其旋若輪,其激若矢。
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輒破溺。
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其水陸之險如此。
漢嘗處其衆江淮之間而虛其地,蓋以其陿多阻,豈虛也哉?
福州治侯官,於閩爲土中,所謂閩中也。
其地於閩爲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
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宮又特盛。
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
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其瑰詭殊絕之狀,蓋已盡人力。
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爲是州,得閩山嶔崟之際,爲亭於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而盡於四矚。
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爲登覽之觀,可比於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閩以險且遠,故仕者常憚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樂,非獨忘其遠且險,又將抗其思於埃壒之外,其志壯哉!
程公於是州以治行聞,既新其城,又新其學,而其餘功又及於此。
蓋其歲滿就更廣州,拜諫議大夫,又拜給事中、集賢殿修撰,今爲越州,字公闢,名師孟云。
至秦,開其地,列於中國,始併爲閩中郡。
自粵之太末,與吳之豫章,爲其通路。
其路在閩者,陸出則阸於兩山之間,山相屬無間斷,累數驛乃一得平地,小爲縣,大爲州,然其四顧亦山也。
其途或逆阪如緣絙,或垂崖如一髮,或側徑鉤出於不測之溪上:皆石芒峭發,擇然後可投步。
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後能進。
非其土人,罕不躓也。
其溪行,則水皆自高瀉下,石錯出其間,如林立,如士騎滿野,千里下上,不見首尾。
水行其隙間,或衡縮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狀若蚓結,若蟲鏤,其旋若輪,其激若矢。
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輒破溺。
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其水陸之險如此。
漢嘗處其衆江淮之間而虛其地,蓋以其陿多阻,豈虛也哉?
福州治侯官,於閩爲土中,所謂閩中也。
其地於閩爲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
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宮又特盛。
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
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其瑰詭殊絕之狀,蓋已盡人力。
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爲是州,得閩山嶔崟之際,爲亭於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而盡於四矚。
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爲登覽之觀,可比於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閩以險且遠,故仕者常憚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樂,非獨忘其遠且險,又將抗其思於埃壒之外,其志壯哉!
程公於是州以治行聞,既新其城,又新其學,而其餘功又及於此。
蓋其歲滿就更廣州,拜諫議大夫,又拜給事中、集賢殿修撰,今爲越州,字公闢,名師孟云。